Step 0 思考
LECTURE 01
「沒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POINT
即使乍看之下好像很順利,但任何職場勢必都會有問題。具備找出該問題的技能,可讓工作進化。
沒有比不傷腦筋的人更傷腦筋的人
世界上有許多解決問題的手法。
近年來,麥肯錫和波士頓等外資系諮詢公司解決問題的手法,在日本企業人之間也受到矚目。
然而TOYOTA從創業初期開始,就利用解決問題來進行改善,現在已經成熟到可供海外企業仿效的水準。
要說解決問題是支撐TOYOTA的文化也不為過。TOYOTA的前副社長,也就是改善狂大野耐一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沒有比不傷腦筋的人更傷腦筋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沒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句話當中,可以說也包含了:「反覆解決問題、進行改善,能夠培育人才和強化公司」的訊息。
在TOYOTA,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是每一名員工必備的基礎技能。不過,有許多公司「即使有問題,卻視而未見」,不予理會。
指導師大鹿辰己如是說:
「我們到指導公司去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對方把問題當作問題。例如到一間無法達成營業業績的公司時,我問:『請問你們有掌握業務員的行動嗎?』經理很有自信地回答我:『我們都有寫日報,沒問題的。』不過當我深入一問,發現其實有一些業務員沒有寫日報。利用日報共有資訊,可掌握業務員的行動,但這間公司明明沒做到,卻不把它當作問題。我們可以這麼想:『這些沒注意到的問題糾結在一起,才會導致公司無法達成營業業績』。」
在製造現場的話,一有狀況不良或失誤,就會反應在現物(不良品)上,所以很容易發現問題。不過,若是辦公室的工作或營業的場合,則很難讓問題明確地顯現在眼前。
例如,事務性工作的生產力和效率很難以數字化來表現。此外,在營業和服務業的現場,若沒有客訴或營收下滑等明確的現象,就不會被視為問題。因為多數的顧客會直接離開,而不會明確表達不滿。
在這類職場工作的人,就更需要「把問題確實地當作問題來處理」的技能。
畫個圓站好!
任何工作中,從大事到小事都一定會有問題存在。
TOYOTA會在現場徹底鍛鍊發現問題的能力。
前輩有時會指示後進「畫個圓站好」。因為站在一個地方不動,仔細觀察現場的話,就能看見誰有浪費的動作或浪費的部分。
雖然資淺的員工很難發現何處有浪費,但前輩會教導他們著眼點或給他們提示,鍛鍊他們發現問題和浪費的眼力。
指導師大鹿說:「重點在於必須時常抱持疑問,懷疑現在的工作方式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不能更輕鬆嗎?不能更減少物料嗎?不能更省錢嗎?不能更減少浪費嗎?──像這樣,在工作上把『更⋯⋯』當作口頭禪,就會比較容易發現問題。」
如果長時間用同樣的方式做同樣的工作,就算有問題也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凡是工作必有問題」的觀念,正是提升問題解決力的第一步。
(圖)
把「更⋯⋯」當作口頭禪,時常抱持疑問
現在的工作方式
不能「更」輕鬆嗎?
不能「更」減少物料嗎?
不能「更」省錢嗎?
不能「更」減少浪費嗎?
不能「更」快嗎?
不能讓顧客「更」滿意嗎?
Step 0 思考
LECTURE 02
所謂問題就是「應有姿態」和「現狀」之間的落差
POINT
想認識問題,就必須讓問題浮現。其第一步,就是明確認識理想狀態和現狀之間的差距。
TOYOTA認為的「問題」是什麼?
TOYOTA對問題做了以下定義:
「應有姿態」和「現狀」之間的落差。
「應有姿態」具體來說指的是目標、基準和標準。
例如,假設目標是成品不良率3%,現狀則是5%。這3%和5%之間的差距,很明顯就是必須填補的落差。
TOYOTA內部常用「標準」一詞。
「標準」指的是現階段最好的方法和條件,作業員必須依照標準熟練工作。具體地說,如作業要領書、作業指導書、品質檢查要領書等,每個職場都訂立了各種「標準」。這只是「現階段最好」的方式,今後有可能會變更,難以數值化爲其特徵。
正因為有這些「標準」,作業和品質才能維持一定的水準。或許其他地方不會用「標準」這個詞,但任何一個職場和工作,理當都會有「這麼做就能正確完成」、「能有效率完成」、「能達成目標」的常規。
沒達成「標準」或出現落差時,就必須把它當作是問題。
不知道「應有姿態」就看不見問題
意識到目標、基準和標準,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那麼,如果沒有上述三樣東西,會變成什麼樣呢?
假設,你是一個業務員。
你每個月都有三百萬日幣以上的業績,覺得自己「很能幹」,但上司的評價卻很糟。為什麼呢?因為其他業務員每個月的業績,都有五百萬日幣以上。
(圖)
問題為「應有姿態」和「現狀」之間的落差
應有姿態=目標、基準、標準
落差=問題
現狀
例
要讓50%的來店顧客知道本公司的商品=目標
只有10%的來店顧客知道本公司的商品
40%的落差=問題
此時,如果你不知道基準(目標)是五百萬日幣以上,就會自我滿足,覺得自己很能幹,而不會意識到自身業績太低是個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沒意識到目標、基準或標準等「應有姿態」,就不會發現問題。因此,設定「應有姿態」,是解決問題重要的流程。
老闆和員工的「應有姿態」不同
不過,「應有姿態」會隨著立場而改變。
例如老闆和新員工的「應有姿態」不一樣,老闆和第一線業務員的「應有姿態」當然也不同。
曾指導過某公司業務部門的指導師大鹿辰己如是說:
「因為價值觀、經驗和立場因人而異,所以應有姿態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某公司的老闆認為『提高公司知名度』是應有姿態;但對該公司的業務員來說,『跟負責的客戶建立良好關係,使其滿意』才是應有姿態。在這種狀態下,假如老闆強迫部屬接納自己的應有姿態,對身為部屬的業務員來說,就會覺得這個問題與自己無關。」
不讓解決問題的當事人理解和信服,解決問題很容易淪為空談。
「應有姿態」和「期望姿態」不同。「能變成這樣就好了」──如果是無法實現的願望,最後也不會付諸行動。至少對現場的作業員來說,「想要提高公司知名度」只是一種「期望姿態」。
「應有姿態」絕對不能是夢話。老闆等經營層喜歡談大目標,要小心別把問題的「應有姿態」強加在部屬身上。
立場、部門和經驗不同,造成「應有姿態」不同時,原則上應該從個人或團隊的能力來思考「應有姿態」,並在其能力範圍內解決問題。超乎自己能力的題目,只會被擱置在一旁。
指導師山口悅次說:「描繪應有姿態時,必須結合部門的任務和成員個人的想法。」
「把部門的應有姿態強加於人,只會變成單純的理想論,無法解決問題。假如部門的應有姿態是『削減成本』時,可結合成員個人「希望公司不加班」的想法。沒有加班,從結果來看能削減人事成本。」
像這樣改變「應有姿態」,使其更貼近成員的表現時,所有成員就能朝向部門的「應有姿態」一同努力。
不過,解決問題必須和公司的願景結合,這才是本來的原則。管理層的人,應該選擇和公司願景有關的問題當作解決對象。
但對於一般員工或不習慣解決問題的人,可以暫時不必受限於公司方針,先請他們解決自身的工作或部門範圍的問題,即便是「遵守提交文件的期限」、「學習商品知識」、「減少部門的加班時間」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