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暢銷作家山下英子,繼《中年斷捨離》後,再度出擊!
原本只是好意想要整理父母的家卻演變成家庭大戰,決定物品的去留象徵著親子關係權力的代理人戰爭,一不小心還勾起對父母的「怨懟情緒」,面對日益衰老的父母又感到自責和埋怨,情緒在感謝父母和埋怨父母的夾縫間遊走......
想要完成父母家的斷捨離,不妨就從收拾自己的內心開始,斷捨離「對父母的期待」,放下父母,找回生命的自主權,成為真正獨立的大人。
【本書重點】
隨著父母逐漸蒼老,原本離家獨立的子女要重新回到老家,或為了照顧需要介入父母的生活之中,卻發現老家早已堆滿雜物,凌亂不堪,孩子無力抵抗「不整理的父母」,也改變不了「沒時間、沒精力整理老家的自己」,就這樣深陷在無限輪迴之中,最後只能成天埋怨無法完成整理的自己與父母......如果你正準備改變這樣的現況,或是你正陷在整理老家的困擾中,請務必閱讀本書!
「父母家的斷捨離」是每個人在人生後期面臨的最大課題,這是一場你與年邁雙親之間的價值觀、人生觀大戰。整理物品只是表面的問題,其實牽涉到許多心理層面的情感因素。山下英子不惜揭露自己與囤物狂媽媽爭吵多年的經驗,分享自己與媽媽間的相處,以及在父母家的斷捨離中受挫煎熬的過程。最後發現若能在生活中培養俯瞰力,試著去了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明白自己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接受並尊重父母的選擇,也接受自己做的決定所帶來的一切後果,才能拿回生命的自主權,完成父母家的斷捨離。
【放下對父母的怨懟情緒】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的父母有所微詞。這種「負面情緒」可能來自年幼或兒童時期與父母之間的互動,也可能起源於青春期的叛逆衝突。甚至是面臨就業或結婚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父母的過度干涉、無法自行選擇的憤怒。然而,「父母家的斷捨離」很可能會讓我們將深藏內心的埋怨一口氣爆發出來,也可能幫助我們走出自己心中的「怨懟情緒」。若在整理老家雜物,執行父母家的斷捨離時,發覺自己內心對父母的怨懟,試著去斷捨離「自己對父母的期待」,才能脫離父母,獨立成為真正的大人。
【囤積狂與斷捨離主義者的對決】
即使是斷捨離提倡者的山下英子,也曾經因整理老家的問題,跟有囤積習慣的媽媽展開了長達三年的對決。
山下英子每次回娘家就習慣動手整理雜亂不堪的老家,但只要一整理,媽媽卻認為自己「多管閒事」、「怎麼可以亂丟我的東西」。後來,把身體越來越差的媽媽接過來同住,沒想到,每一天母女倆就為了整理家中物品互不相讓,時時刻刻爭吵不休。戰事持續的延長,煎熬著山下英子,她甚至去求助算命師求一個解脫之道。
直到三年後的某天,山下英子突然驚覺自己在無意識中犯下大錯。原來她一直保持著「希望媽媽向我道歉」與「希望媽媽稱讚我」的期待,而這樣潛藏在無意識之中的期待破壞了彼此的母女關係。
【整理物品的主導權是代理人戰爭】
所謂整理老家、父母家的斷捨離,要處理的不是自己的領域,而是入侵自己父母的地盤,而囤積物品就是畫地盤的行為,絕大多數父母都會頑強抵抗。所以圍繞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的家中雜物整理大戰,不只是單純「丟」與「不丟」的問題,而是一場在彼此關係中,誰有權說話的代理人戰爭。父母拿出「不可浪費」的正當理由當擋箭牌,孩子則以「為父母著想」的人倫之道因應,爭執演變成不斷出現的「正義大戰」,但卻忘了去質疑「自己的做法是否能讓自己幸福」。
【三種父母x三種孩子】
只要意識到深植在我們腦袋裡來自父母的觀念,就能重新檢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但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百百種,每個人的察覺方式也各有不同,脫離父母的方法無法一概而論。山下英子以親子相處互動的方式,將父母和孩子各區分為三大類:
三種父母類型的特徵與口頭禪
1.控制(支配)型——「你應該如何如何......」
2.工具型——「我都是為你著想......」
3.分離(獨立)型——「去做你想做的事......」
三種類型的孩子從小聽到大的話
4.附屬型——從小在「聽我的就對了」這句話下長大的結果
5.服從型——從小被稱讚「你真是個乖孩子」的結果
6.分離(獨立)型——從小父母就說「你自己決定該怎麼辦」的結果
參考這些類型的相處方式,並站在高處俯瞰、冷靜檢視,就能擺脫憤怒、恐懼、報復與對立情緒,從另一個層次觀察自己的父母,將親子關係從不合理的「特殊關係」,轉化成一對一的「個人關係」。這樣的自覺不但有助我們建立各種人際關係,還可改善孩子和配偶等「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
出生於東京都,目前住在石川縣。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時期開始學習瑜珈,並透過瑜珈習得了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之後將此行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整理」之中,建構出任何人都能實踐、探尋自我的「斷捨離」整理術。斷捨離是一種促進心靈新陳代謝,轉換想法的方法。
在日本各地舉行一連串「斷捨離講座」,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支持。處女作《斷捨離》不僅在日本大受歡迎,中國與台灣的譯本也登上暢銷排行榜。斷捨離系列三部曲另外兩部著作《俯瞰力》與《自在力》,以及親自撰寫或經手監修的相關書籍,累計銷售量超過三百萬本,躋身百萬暢銷作家之列。《中年斷捨離》(太雅出版)。
譯者簡介:
游韻馨
在自我世界逐步完成夢想的全職譯者。譯作包括《50歲熟女穿搭術》、《性福小宇宙:啟動女人性能量的身心療癒手冊》、《哆啦A夢科學任意門9:百變天氣放映機》、《昆蟲真不可思議:比人類世界還精采的蟲兒日常生活》、《35歲開始,你該學著過不健忘的生活》《中年斷捨離》等多部作品。
章節試閱
我想透過斷捨離控制媽媽
我與媽媽住在一起,每天充滿各種煩惱和痛苦。三年後的某天,不知為何我突然驚覺自己在無意識中犯下大錯。原來我一直希望媽媽向我道歉或稱讚我,這些潛藏在無意識之中的期待破壞了我們的母女關係。
「希望媽媽向我道歉」與「希望媽媽稱讚我」的期待
從小到大,媽媽一直忽略我。我有一位大五歲的姊姊,她既聰明又漂亮,口才伶俐。媽媽從小看重姊姊,我只是個毫無長處、可有可無的孩子。她從不叫我「英子」,只叫我「阿英」。但是「阿英」是個希望別人聽她說話的孩子,從來不是乖巧順從的小孩。這個心理狀態直到我結婚生子也未曾改變。
媽媽似乎不想認同我這個可有可無的孩子,我開始工作賺錢後,她不曾誇過我。後來與她一起住,把家整理得乾乾淨淨,她也從未稱讚過我,說我一句好話。每次只會埋怨:「妳又多管閒事了!」
每天與媽媽抗爭,我真的覺得好累。但我忘了是什麼原因,有一天突然驚覺原來我的內心深處想要媽媽「向我道歉」。
「妳為什麼要叫我『阿英』?」、「從小妳就沒尊重過我!」、「妳說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深深刺傷了我!」、「向我道歉!」這些連我自己都忘了曾經有過的「憤怒情緒」才是抗爭的主因。
在憤怒的背後,隱藏的是一個被媽媽認為「沒用的孩子」,希望媽媽「有一天能讚美自己」、「說自己表現得很好」,深藏於內心、從未被注意到的渴求。我很驚訝自己竟然有這樣的想法。
我也發現自己與媽媽有許多相似之處。還記得三十多歲、接近四十歲的時候,當時我努力摸索斷捨離的做法。我從早到晚望著家中雜物,丟了一大堆垃圾。我不斷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個嗎?」、「這樣東西能讓我幸福嗎?」持續貫徹斷捨離。
就在此時,我心中突然湧現一股怒氣,生氣家裡為什麼有這麼多無用的東西。我既生自己的氣,也不斷問自己這些問題的答案。後來,我發現我買這些東西是為了囤積在家裡。在我心裡也有著跟媽媽一樣的特質,我那麼討厭媽媽,卻跟她一樣。察覺這一點之後,我開始恨自己、氣自己。
炒股是希望受到媽媽的讚揚
話說回來,媽媽最看重什麼?覺得什麼樣的人最有價值?她最看重的是「金錢」,覺得「會賺錢的人」最有價值。
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我與媽媽聊過才知道,媽媽原本是有錢人家的千金小姐,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失去了一切,開始過著貧苦的生活。一路走來,她不僅埋怨自己的父親,也一直認為「女兒是賠錢貨」。我猜想她之所以討厭做家事,不喜歡整理家裡,就是因為心裡覺得不圓滿,才會變成這樣。
後來日本經濟進入高度成長期,但日本社會的觀念依舊保守,認為「家事是女人份內的事」,男人賺錢可以威風,但女人賺錢絕不能對外張揚。儘管內心排斥「女人不值錢」的觀念,但還是無法捨棄對於「有能力賺錢的人」那種欽羨之情。
到最後,被金錢和物質填滿內心空虛的媽媽,看著手邊的十萬日圓,她想的不是「我還有十萬圓」,而是「我只有十萬圓」。正因為她只看「自己沒有的」,才會永遠害怕缺乏、永遠感到不滿。
我是斷捨離的提倡者,宣揚以「斷絕」、「捨棄」、「脫離」的方式輕鬆生活。媽媽的價值觀與我完全相反,所以我一直看不起媽媽的價值觀。
可是,凡事都有可是,看不起媽媽價值觀的我竟然希望媽媽能稱讚我。不僅如此,我還想起了自己以前也曾為了討媽媽歡心而做的事情。
還記得婚後我離開了老家,到先生的公司幫忙,同時投資一些股票,賺了點錢。我拿自己的存摺給媽媽看,讓媽媽知道我現在會賺錢了。當時我從沒認真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對股票感興趣,也不知道為什麼認為有錢才有價值。直到後來才發現,我是想變成「有錢人」,讓媽媽稱讚我。
察覺自己想要控制媽媽的心理
我滿腔怒火,希望媽媽向我道歉,也希望自己的努力獲得認可。我希望媽媽誇我:「妳好厲害!」這些潛藏於心、逐漸淡忘的情緒已與我融為一體,不時反覆出現。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會從小到大與媽媽爭執不斷。
媽媽從我小時候就忽視我的存在,我恨她忽略我,也氣她擺出母親的架子,要我凡事聽她的話。前世的媽媽是個大店主,怎麼可能聽從我這個「學徒」指揮?或許基於前世的糾葛,這一世我才會一直反抗媽媽吧?
自從有了這個體悟之後,我才發現我想透過斷捨離這個「丟東西」的行為,將潛藏於心的負面情緒全部發洩在媽媽身上。
無論是原本的老家,或我們再次同住的新家,我都表現出「為媽媽著想」的「態度」,不斷對囤積狂的媽媽說:「這東西妳不需要吧?」接著就將她的東西丟掉了。不過,說穿了,那都是我包裝在「整理」之下,介入媽媽的人生、生活與價值觀的行為,不僅是一場反操控的奪權大戰,也是身為女兒的報復。
儘管我並非「有心」忽略媽媽,但我趁著媽媽住院離家時,歡天喜地地進行斷捨離。這個行為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過去從未有過的歸屬感,想要打造一個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家,同時也想從隨心所欲處理老家物品的這件事情上,感到真心的快樂。我氣媽媽不尊重我,所以丟了她的東西,我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壓在媽媽身上,要她也跟著斷捨離,企圖藉此控制媽媽。
但我的行為完全不尊重媽媽,我做的一切全是為了讓媽媽接受「年邁的父母就該聽孩子話」的觀念。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換句話說,我努力地想要反過來控制自己的媽媽。這個覺悟讓我驚訝不已,如果我心中想的只是「控制媽媽」,媽媽絕不可能體會到我的用心。
我不斷強調「從事斷捨離整理身邊雜物,就能連帶整理自己的人際關係與人生課題。」我卻一昧地厭惡、排斥媽媽囤積的大量物品,絲毫沒有察覺到自己對媽媽無意識的怒氣與期待。
人的無意識很難察覺。由此可見,當一個人毫無自覺,將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
整理物品的主導權是一場人際關係的代理人戰爭
一路走來,我與媽媽總是爭論著該不該丟掉「東西」,也掙扎著該不該接受這個從小就在身邊的人,想要灌輸給彼此的價值觀。媽媽之所以排斥我的斷捨離,不是因為捨不得丟東西,而是因為她從以前就高高在上,未曾聽從「小『阿英』的指示」,現在當然不願意聽我的話。
圍繞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不,應該說所有當事者之間的家中雜物整理大戰,不只是單純「丟」與「不丟」的問題,而是一場在彼此關係中,誰有權說話的代理人戰爭。
父母要求年幼的孩子整理家裡,通常都是包裝在「整理等於正義」的正當理由(刻板觀念)之下,還無法精準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自然只能接受。「趕快整理你的東西」這句話便成為對方無法反抗的正義之言,孩子一聽到父母這麼要求,即使心裡不情願,也只好照辦。
不過,同樣情形若套用在父母家的斷捨離,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父母會拿出「不可浪費」的正當理由當擋箭牌,孩子則以「為父母著想」(孝順)的人倫之道因應。一旦兩者的爭執發展成如同世界各地不斷出現的「正義大戰」,父母與小孩就會無意識地拿出彼此的「正義」之聲對抗,毫不質疑「自己的做法是否能讓自己幸福」。正因如此,這場大戰才會沒完沒了。
所以,我希望各位停下來好好思考。這種行為不就是形塑出「以他人核心為依歸」的「正義」嗎?「為父母著想」的刻板觀念能讓身為孩子的你感到幸福嗎?「丟掉太浪費」的刻板觀念能讓父母本身幸福嗎?
我想透過斷捨離控制媽媽
我與媽媽住在一起,每天充滿各種煩惱和痛苦。三年後的某天,不知為何我突然驚覺自己在無意識中犯下大錯。原來我一直希望媽媽向我道歉或稱讚我,這些潛藏在無意識之中的期待破壞了我們的母女關係。
「希望媽媽向我道歉」與「希望媽媽稱讚我」的期待
從小到大,媽媽一直忽略我。我有一位大五歲的姊姊,她既聰明又漂亮,口才伶俐。媽媽從小看重姊姊,我只是個毫無長處、可有可無的孩子。她從不叫我「英子」,只叫我「阿英」。但是「阿英」是個希望別人聽她說話的孩子,從來不是乖巧順從的小孩。這個心理狀態直到我...
目錄
前言
序章 整理老家是孩子的責任嗎?
1為何孩子會想整理自己的老家?
父母家的斷捨離一定會面臨親子大戰
2話說回來,老家是孩子應該整理的地方嗎?
【實例1】搬回老家住卻再也無法振作的男性案例
【實例2】獨自住進婆家照顧婆婆的女性案例
剖析「改善老家」心態背後的真正想法
3察覺深藏在自己內心的「他人核心驅使」
察覺自己「受到他人核心驅使的行為模式」
第1章 與「囤物父母」的長期抗戰(山下英子的親身實例)
1.山下家斷捨離的親子大戰
每次媽媽只會嫌我「多管閒事」
整理老家卻無法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決定與媽媽同住,打算將新的老家打造成我的歸處
囤積狂VS.斷捨離主義者的戰爭
2.我想透過斷捨離控制媽媽
「希望媽媽向我道歉」與「希望媽媽稱讚我」的期待
炒股是希望受到媽媽的讚揚
察覺自己想要控制媽媽的心理
整理物品的主導權是一場人際關係的代理人戰爭
3.與父母的糾葛與困惑也要斷捨離,放下父母,才能真正獨立
媽媽是媽媽、我是我。釐清彼此課題,俯瞰全局
新關係就從尊稱對方開始做起
關係改變後,媽媽開始丟掉自己的東西
是否能接受「愧疚感」是成功獨立的關鍵
善用「擋箭牌」與「寬容的心」創造彼此都舒適的距離
第2章 囤積物品的理由與無意識地用「為你好」作為藉口
1.執著與不安讓父母成為囤積狂
經歷過物資缺乏的PTSD正是囤積物品的原因
以現在為中心的前後二十年是父母的「現階段」
受到五十年前的情感與想法箝制的媽媽
囤積的物品正是不安與執著的證明
2.囤積堆置是虐待、「強迫丟棄」是暴力
父母心中的「珍藏」、孩子眼中的「堆置」
「強迫丟棄」是強奪豪取、囤積堆置是嚴刑拷打
斷捨離也能幫你解決堆置、混亂與囤積的人際關係
第3章 第三次離家獨立,放下「對父母的期待」
1.為何「父母家的斷捨離」是第三次離家獨立?
【實例3】明明家裡只有四個人卻準備五套餐具的女性案例
價值觀完全相反的媽媽與我竟是同一種人?
如何放下無意識中接收來自父母的價值觀
【實例4】與父母一樣催促孩子的自己
「命令對方快一點」是承襲自媽媽的支配與被支配者間關係的關鍵密碼
2.以「我」為主體,對他人的期待也要斷捨離
不顧對方意志的期待是造成自己憤怒的原因
「期待他人的心情」也是斷捨離的對象
持續思考以「我」為主詞的「答案」
3.改變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試著改變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脫離父母」也有「做」與「不做」的事
4.脫離父母之後,自然就能放下孩子
媽媽開始自覺「自己是個囤積狂」
察覺自己放不下孩子
母子是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個體
第4章 借用「鳥的眼睛」審視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1.你的父母屬於控制型?工具型?還是......
從類型俯瞰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刻意改變自己的立場
三種父母類型的特徵與口頭禪
(1)控制(支配)型——「你應該如何如何」
(2)工具型——「我都是為你著想」
(3)分離(獨立)型——「去做你想做的事」
2.你屬於附屬型?服從型?還是......
三種類型的孩子從小聽到大的話
(4)附屬型——從小在「聽我的就對了」這句話下長大的結果
(5)服從型——從小被稱讚「你真是個乖孩子」的結果
(6)分離(獨立)型——從小父母就說「你自己決定該怎麼辦」的結果
從類型分析親子斷捨離大戰
◇前附屬型((4))女兒VS前控制型((1))媽媽之戰
◇前附屬型((4))女兒VS前工具型((2))媽媽之戰
◇前服從型((5))女兒VS前控制型((1))媽媽之戰
◇前服從型((5))女兒VS前工具型((2))媽媽之戰
第5章 父母家斷捨離的奧義
1.父母家的斷捨離絕對不用命令句
斷捨離要在開心舒適的狀態下進行
【實例5】囤積狂明白「沒人怪罪」自然就會改變
以同理心喚醒囤積狂的自覺
2.可「做」、可「不做」的選擇
為自己做的斷捨離最自在
丟東西不再感到不安
一邊「實習」一邊展開自己的斷捨離
不要否定「不做」的選項
3.斷捨離讓人感到「開心」
「開心」的人讓人羨慕
「祕密」進行開心的斷捨離
潛意識的影響讓你看起來很開心
4.親自體驗「丟了會很麻煩」的狀況,享受變化過程
(1)先規定時間再決定場所
(2)從「不需要的東西」開始丟
(3)說出感謝與道歉,丟掉捨不得丟的東西
(4)丟掉收納用具也很有效
為什麼丟東西需要徵求他人同意?
為什麼覺得「丟了會很麻煩」?
為什麼不知道該從哪樣東西開始丟起?
你和你的父母受困於同樣的心理障礙
為什麼你覺得「斷捨離停滯不前」?
5.斷捨離尋求極致「舒適」的境界
拋開減法觀點,從加法觀點享受變化
享受重複的過程,堅持斷捨離
危機才是轉機
後記
前言
序章 整理老家是孩子的責任嗎?
1為何孩子會想整理自己的老家?
父母家的斷捨離一定會面臨親子大戰
2話說回來,老家是孩子應該整理的地方嗎?
【實例1】搬回老家住卻再也無法振作的男性案例
【實例2】獨自住進婆家照顧婆婆的女性案例
剖析「改善老家」心態背後的真正想法
3察覺深藏在自己內心的「他人核心驅使」
察覺自己「受到他人核心驅使的行為模式」
第1章 與「囤物父母」的長期抗戰(山下英子的親身實例)
1.山下家斷捨離的親子大戰
每次媽媽只會嫌我「多管閒事」
整理老家卻無法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