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決定的人,是沒有東西可以引導他的;而做決定的人,通常十年後,你會看見當初那個決定,怎樣引導他走過這十年。本書在首版推出後兩年,以最新面貌與讀者見面
《第三人生自己設計》是第一本探討50歲後,人生該怎樣設計?作者張芳玲用一個非虛構的未來,而是真實的進行式未來,對第三人生的工作、居住條件、人際關係、自我成長、家庭修復、自我心靈照顧六大方面,提出完整的建言。近年在媒體被熱烈討論的「變老」議題,在這本書中獲得最大的整合,並且字裡行間充滿張芳玲個人化的情感與見地。
張芳玲說:今天我們無法拿父母、祖父母成為我們快樂老去的教科本,我們需要自己來確立未來六十後、七十後的新身分,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標,和獲得如晨光明淨的感受。這對於正處於第三人生,或是還在第二人生的人一樣重要,因為第三人生不可能會跟第二人生毫無瓜葛,而是接軌的、有延續性的,但不再是一樣的道路。
本書重點
1.保持一份快樂又有彈性的工作
中年人的快樂跟收入、健康、社經地位、生活自主權、親密關係、心智成熟度有關;怎樣延續這所有條件到終老,關鍵答案之一是:在第三人生,保持一份可以樂在其 中的工作。
未來,無所謂的退休年齡,新一代的老人,追求的是活在意義中的人生!所以,對今天還在工作的六十後,只要大方向明確,加上社會整體經濟環境穩定的話,他應該會很高興自己變老,因為他有足夠的成熟度面對未來,智慧也與日俱增。
2.新家人關係
單身中高齡增加與生育率不斷下滑的結果,促使「家人」的概念,扣除真正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和視如己出的寵物之外,將會增加互助與契約型人際關係,以及可愛又體 貼的機器人。未來的高齡社會,看重的是群體互助,你沒有孤僻的本錢。
3.六十歲重新決定居所
而「銀髮居住革命」列車正在啟動,市場就是針對我們這一群明顯在變老的人。六十歲時你還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重新考慮你老後的家應該在哪裡吧!這個商機,已經把中高齡社區弄到很像聖誕大餐的菜單了。讓你對老無感、對醫療安心、保證你社交活躍……我不得不建議你,要不要先看一下菜單?
4.未來的共居互助住宅
日本聖蹟共居、歐洲的青銀共居、德國的老人同居.…..已經引起台灣有志之士的仿效,最新消息是新北市已經選定一些小樓房,要跟建築設計人才合作,修整成為青銀共居、互助的實驗品。你可以參考這些模式,找好你準備共居的人!
5.交往高低年齡的朋友
擁有不同年紀的朋友,在我們邁向熟年的過程,會帶來很多樂趣。你只需要提高好奇心,樂意跟自己很不一樣的族群往來,就可以辦到。這樣的人際關係,優點多到數不清。年齡層次多,代表你可以有多樣化角色,而他們也各扮演不同角色,在你的生活上支持你。
6.親情修和不留遺憾
年紀越大,你會越來越在意這些:恩情,來得及說謝謝。內疚,來得及請求原諒。
負傷,來得及原諒對方。愛,來得及從嘴裡說出來。
7.永遠不再否定自己
你的第二人生,決定著第三人生劇本要怎樣演!
但我指的不是你的成績單,而是你用什麼眼光去看自己的過去。
苛責與懊悔,只有極少時刻是有益的;只有不斷肯定自我的眼光,能幫助我們找到可以繼續堅持,和決定放棄的事物,路就是這樣生出來的。
8.每日十五分鐘照顧心靈
※作者提供了三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每日安靜十五分鐘,照顧自己的心靈。另外,作者以靈修的角度,提供十五分鐘「每日省察」的步驟。
第三人生,生理上追求最大自理程度,心靈的健康指標則是:孤寂感降低。為避免孤寂感,我們可以有很多對策,包括:住對地區、樂意與人互動、保持一份彈性工作。但是你用了所有對策,不表示你就不會孤寂。
請花時間照顧你的心吧,心靈城堡裡都是獨居者,做自己最忠誠的朋友,好好照顧城堡吧!
【精采附錄:50+人生現場】
作者延續前作《遇見未來的自己》,過去一年來,走訪日本九十九歲的吉澤久子、在石見銀山創辦「群言堂」品牌與「他鄉阿部家」民宿的松場登美、在台灣新竹帶動小家庭組合小村子的高雅雪、在竹山推廣森林益康的賴美伶女士等等,精采萬分的報導,以及作家張芳玲深刻的引伸,預期對讀者將帶來對人生看法的衝擊。
【特別收錄】
曾獲總統頒發「農業和平獎」,今年九十歲的謝順景先生,為文〈我們家的後院大安森林公園—從慢跑到扶著輪椅走的23年公園散策紀錄〉,有細膩的景物觀察,和公園內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趣事。
各方推薦
王瑜君/暖暖客廳|NN15創辦人
余尚儒/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
陳銘驤/國際說故事人 胖叔叔
馮 燕/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黃揚名/銀髮心理科普知識推廣創辦人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寧茵/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蔡欣潔/80後人生設計研究家
劉毓秀/台大外文系教授
鴻 鴻/詩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