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安徒生獎作家與插畫家之動人巨作★
就在兩島人民對峙、戰爭一觸即發之際,
小男孩薩伊發現了令人驚異的海底奇觀,
在成千上萬隻鯨魚的協助下,化解了一場危機……一片汪洋大海中,有五座島嶼,其中馬德島和塔門島的居民各有專長,前者以耕作為生,後者靠大海吃飯。他們以自己的技能感到自豪,本來以物易物、和睦相處,過著簡樸而幸福的日子,直到塔門島的首領貝姆決定占領鄰近的島嶼,一切就變了……
馬德島首領侯卡的兒子薩伊是個無憂無慮的小男孩,平日幫大人在田裡幹活、磨麵粉,閒暇時喜歡放風箏,追著海鷗,塔門人有時還會載著他和馬德島的孩子到瓦尼島,聽年邁的智者薩馬斯講故事。獨自生活在瓦尼島的薩馬斯老先生自己種麥,也會捕魚。當薩馬斯察覺到貝姆心裡的貪念蠢蠢欲動時,便趁著薩伊來到瓦尼島的期間,教他游泳,也教他用手語溝通,還向薩伊透露了一些祕密。
後來,薩伊不但學會了怎麼浮在水面上,還學會了潛泳。薩馬斯鼓勵他潛到瓦尼島一個神祕的小湖湖底,在那裡他發現了一個令人又驚又喜的祕密:原來這五座島嶼就像浮在海面上的五朵花,靠著海裡如樹枝相連的珊瑚支柱支撐著。
當馬德島首領侯卡發現貝姆開始在鄰島插旗,也開始帶領族人突破對水的恐懼,設法到鄰近的奇摩島耕種。不料,貝姆竟到瓦尼島侵占薩馬斯的麥田和漁獲,還將他擄到奇摩島,命令他在奇摩島耕種,同時把奇摩島上的馬德人趕走,據為己有。
此時在瓦尼島的薩伊,靠著手語和薩馬斯隔島互通信息,知道貝姆正計畫侵吞馬德島……
於是,薩伊在一群鯨魚的協助下,成功的阻止貝姆的瘋狂行動,化解了一場危機……
作者簡介:
羅伯托.皮烏米尼(Roberto Piumini)
生於 1947年,義大利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曾多次榮獲義大利重要兒童文學獎項,包括 1983年以《地平線的故事》(Storie dell'orizzonte)榮獲義大利兒童文學的最高榮譽安徒生獎(Il Premio Andersen),1979年、1995年分別以《進入大樓的少年》(Il giovane che entrava nel palazzo)和《麵包師丹尼斯》(Denis del pane)兩度榮獲義大利琴托國際兒童文學獎(il Premio Cento);2020年獲國際安徒生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最佳兒童文學作家提名。
他的聲名亦遠播海外,作品在歐、亞、美許多國家出版並廣受好評,包括: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南美、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法國、希臘、荷蘭等。代表作《光草》的繁體中文版,曾榮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童書獎」,並獲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和「好書大家讀」。
皮烏米尼畢業於米蘭大學教育學系,多才多藝,曾擔任中學老師、演員,自1978年起全心投入寫作,作品涵蓋童話、兒歌、詩、小說、電視劇和舞臺劇劇本的創作,以及經典文學和神話的譯寫,相當多元。有評論家認為他撰寫劇本的經驗,使他的文字揮灑自如又極為優美精煉。
繪者簡介
保羅.阿勒坦(Paolo D'Altan)
是義大利中生代傑出的插畫家。1964年生於米蘭,大學主修古典文學,兼修應用美術,1987年進入插畫界,先是與義大利幾家著名的廣告公司合作,後來擴及出版界和童書界。
他獲獎無數,包括1991年和1995年兩度榮獲義大利廣告界的重要獎項ADCI最佳廣告插畫獎、2003年榮獲義大利琴托國際兒童文學最佳插畫獎、2011年榮獲義大利安徒生兒童文學最佳插畫獎。
保羅.阿勒坦與作者羅伯托.皮烏米尼是長期的合作夥伴,本書以繽紛的色彩和細膩的畫風,完美的詮釋了作者揉合了寫實和想像所創造的奇幻世界。
譯者簡介:
亞比
出版界與翻譯界的老朋友、童書界的新朋友,也是許許多多小朋友的好朋友。擅長英翻中、義翻中,譯作涵蓋藝術、自然散文、大眾心理學、信仰心靈、烹飪與美食。因旅居童書重鎮義大利波隆那十餘年而與童書結緣,近來專注於國外經典童書的譯介,包括義大利兒童文學大師羅大里曠世經典名作《電話裡的童話》、義大利安徒生兒童文學獎小說《幽浮小姐的烘焙坊》等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作者曾獲義大利安徒生兒童文學獎、義大利琴托國際兒童文學獎
★目前售出西班牙、土耳其及中簡版權
名人推薦:
導讀專文推薦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
誠摯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曉卿(IC之音《晚安月亮床邊故事》節目主持人)
許慧貞(花蓮縣閱讀推動教師)
黃嘉俊(《男人與他的海》黑糖導演)
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幸珍(資深閱讀推手)
劉清彥(兒童文學作家)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海洋能力是個累進的過程,從思維的改變、態度的調整,直到勇敢的轉身面對海,才可能仿若神蹟似的改變結局。―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戰爭中的大人往往腦袋很固執,不願意改變,所以我們必須使用一個新方法,那就是幫助這些大人的孩子們,離開戰場去看外面的世界,去接受教育,就像故事裡面的小男孩薩伊,跟著薩馬斯那樣的老師去學習,雖然這可能挺花時間的,卻很有效。因為掀起戰爭的人,總是可以幫自己找到理由繼續這場戰爭,但是下一代,卻可以看到這場戰爭不需要繼續的理由,回到故鄉帶領著自己的人民,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
◎充滿各種想像和創意故事可能性的,除了遙不可及的浩瀚宇宙外,就是地球上,人類對它的研究和了解還不及5%的海洋了!《消失的島嶼》便是這樣一本充滿無限想像力,卻又不會過度天馬行空,還能讓你與現實世界連結,帶著深度及寓意的作品。就連我這個熱愛海洋的大人,自己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十分適合親子共讀,讓大人帶著小孩一起來再次認識世界。 ―黃嘉俊(《男人與他的海》黑糖導演)
◎ 《消失的島嶼》是一則寓言小品,探討汪洋大海中五座小島之間的海權歸屬、疆界劃分、依存關係。全書分成51章節,敘事採雙線或三線交錯進行,觀點切換靈動,圖文並茂,行文簡潔,或語帶機鋒、或暗藏玄機。故事內容既傳達正念、也不乏奇幻想像;海底景致瑰麗,群鯨匯聚則雄渾浩大。雖是薄冊,但小而美,絕對老少咸宜。―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當我閱讀這個故事時正好在海邊度假,塔門島和馬德島的戰爭、男孩薩伊和智者老人的忘年之交,以及兩位母親的溫柔身影,似乎都躍然紙上,就發生在我眼前湛藍海面上!作者筆觸充滿魅力,將大海與鯨魚描繪的如詩如畫,更把海島危機、人性之爭鋪陳的充滿張力,讓人忍不住一頁頁翻看下去……這是身在臺灣、同樣被海洋擁抱著的我們,一定要看的小說!―李曉卿(IC之音《晚安月亮床邊故事》主持人)
◎一個喜歡追風的男孩,經由一場奇異之旅,教給大人和睦的功課,讓太平洋群島上的居民重獲平靜與安寧。本書聚焦於人性的善與惡,不斷膨脹的個人欲望與五座海島的命運緊密相連。結局不落俗套又發人深省,能給不同年齡的讀者不同層次的領悟。— 義大利《晚郵報》,閱讀週刊(La Lettura, Corriere della Sera)
◎羅貝托.皮烏米尼精煉的文字配上保羅.阿勒坦五彩繽紛的插畫,一下子就把喜歡冒險的讀者帶往海洋中迷人的所在。五座海島的居民原本相安無事,有一天,戰爭一觸即發……本書在詩意的韻味中夾雜著幾分苦澀,更具有一股神奇的魔力,讓你聽得到海浪拍岸的聲音,看得見魚群和珊瑚斑斕絢麗的色彩。現在,就潛入這本書吧!—義大利親子刊物《媽媽在這裡》(Redazioine Quimamme)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文字:凝練而低調,在沉靜中透露出無比的張力;優美而富於詩意,有如翩然起舞的蝴蝶般輕盈,令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刻意壓抑的戲劇化情節和展現的爆發力,令全書瀰漫著山雨欲來的氣氛。—譯者亞比
得獎紀錄:★作者曾獲義大利安徒生兒童文學獎、義大利琴托國際兒童文學獎
★目前售出西班牙、土耳其及中簡版權
名人推薦:導讀專文推薦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
誠摯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曉卿(IC之音《晚安月亮床邊故事》節目主持人)
許慧貞(花蓮縣閱讀推動教師)
黃嘉俊(《男人與他的海》黑糖導演)
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葛容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幸珍(資深閱讀推手)
劉清彥(兒童文學作家)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這個故事告...
章節試閱
一片汪洋大海,到處都是水。不只水,水和水之間,還有五座島嶼。
位於最東邊的是馬德島。馬德島有一大片臺地,緩緩向西端的沙灘傾斜。位於最西邊的是塔門島。塔門島地勢崎嶇不平,有一片海灣,沿岸羅列著許多礁岩。
另外還有三座小島,分別是弗島、奇摩島和瓦尼島。弗島的大小和一塊岩石差不多,奇摩島地勢平坦,瓦尼島則位於五座島嶼的中間。
馬德島上有一大片麥田,麥田的四週散布著二十戶人家。
塔門島的海灣旁有一個小聚落,一共住了十五戶人家。島上的居民平日划船到海上捕魚,每隔十天,就順道繞到馬德島,用當日的漁獲和馬德島的居民交換麵包。
瓦尼島有平坦的平原,也有崎嶇的高地。交界處隱藏著一座小小的谷地,谷地裡有一個岩洞。薩馬斯老先生就住在岩洞裡。
薩馬斯既會捕魚,也會耕作,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和其他島嶼的居民交換食物。所以,當塔門人划船經過瓦尼島的時候,從來不上岸,只是待在船上和薩馬斯打招呼。這時,薩馬斯會高舉一隻手,作為答禮。
馬德人很怕水,不敢游泳,盡可能和大海保持距離。不過,當塔門人來馬德島交換食物的時候,有一些小朋友會請塔門人載他們去瓦尼島,聽薩馬斯講故事。薩馬斯講的故事可好聽了!為了聽這些故事,這些孩子們努力克服內心的恐懼,冒險乘船出海。
弗島和奇摩島是無人島,島上一個人也沒有。
一片汪洋大海,到處都是水。不只水,水和水之間,還有五座島嶼。
位於最東邊的是馬德島。馬德島有一大片臺地,緩緩向西端的沙灘傾斜。位於最西邊的是塔門島。塔門島地勢崎嶇不平,有一片海灣,沿岸羅列著許多礁岩。
另外還有三座小島,分別是弗島、奇摩島和瓦尼島。弗島的大小和一塊岩石差不多,奇摩島地勢平坦,瓦尼島則位於五座島嶼的中間。
馬德島上有一大片麥田,麥田的四週散布著二十戶人家。
塔門島的海灣旁有一個小聚落,一共住了十五戶人家。島上的居民平日划船到海上捕魚,每隔十天,就順道繞到馬德島,用當日的漁獲和馬德島...
推薦序
童話中深沉的海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五座小島,東西一列排開,最西邊的塔門島人只會捕魚,而最東邊的馬德島人只懂耕種,位居中間的瓦尼島上只有一位居民,薩馬斯先生,他不但會捕魚也懂耕作,三座島嶼之間的其他兩座是空白似的無人島。
《消失的島嶼》這部兒童小說,海洋為背景,島嶼為主題,開展出一連串的故事,還有一個快樂結局,這是小朋友可以閱讀和感受到的部分。它還能告訴大朋友的是:「海權思維」、「海島與海洋的現實關係」、「陸地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異」以及「人性」等既現代也十分嚴肅的議題。
換個角度看,這部兒童小說在臺灣出版有其特殊意義。儘管臺灣是座比起書中五座小島大出許多的大島,但本書還真像是專為臺灣寫的寓言故事。
馬德島務農,塔門島務漁,東、西兩座小島間,長久以來以漁獲跟農作交易,維持了平衡(和平)模式。但若仔細觀察,這樣的平衡,其實相當表面也相當脆弱。
也許你會問,有嗎?
務漁的塔門人,他們的生活領域是海,活動範圍廣闊的包括包圍五座島嶼的所有海域,而務農的馬德人,他們只守在自己這座小小的島上。
活動領域面積差別其次,最關鍵的差別是「海洋能力」。
海洋包圍的島嶼,幾分像一艘浮在海域的船舶。務漁的塔門人,藉由船舶連接廣闊海洋向外擴張,而務農的馬德人,他們這艘船上的船員都怕水,都不具備航海能力,不難想見,這艘船將開往何方?
馬德島首領侯卡、妻子佳柔、兒子薩伊,包括島上所有居民,長期務農,個性溫和善良,對比塔門島首領貝姆,以及在海上戰浪搏魚的塔門島男人們,因為在海上討生活,他們的生活態度必然粗獷、積極、進取,這些都是海洋精神的展現。當這些海洋性格結合了人性中的野心,便會轉變成是侵略、占領的霸道行為。幸好貝姆的兒子古帕爾(反常的)是個溫和的海上年輕人。
獨居在瓦尼島上能農能漁的薩馬斯,顯然是位智者,老早就看出這表面和平但實際強弱失衡的現實狀態。智者及早做好部署,適時出手挽救,才得以成就故事的快樂結局。
擴充生活領域是動物本能,本能加上貪婪,將一發不可收拾。書中非常生動細膩的描寫了這樣的心思轉折:貝姆在沙灘上擺五顆石頭當作這五座小島,然後如擴散的漣漪般從塔門島往外畫圈圈,輕鬆的便涵蓋了這五座島嶼和所有海洋。塔門人的海洋能力,輕易的就將漣漪觸及的海域和小島占為己有。
塔門人開始占領其他島嶼,並登島插旗來宣示所有權。這描述讓人想起人類的大航海時代,當西方船舶來到南太平洋島嶼,他們會先派遣船上的海軍陸戰隊登島,除了以武力震懾島上原住民,隨後在島上舉行插旗和為島嶼命名的儀式,用以宣示占領者的主權。這部兒童小說將人類殖民時期的心態與行為,做了深入淺出的描繪。
幸好馬德島首領侯卡,意識了塔門人的侵略野心後,召集島民,為島民講了個「跳島傳說」,來諭示島民,海島走出去才有生機和新機。也幸好他有個勇於嘗試、勇於習得海洋能力的孩子薩伊。更幸運的是,在薩馬斯智者的神奇幫助下,才有了邪不勝正的故事結局。
邪不勝正,是本書為小朋友鋪陳的故事結局,而故事深沉的內涵,是作者打算告訴大朋友和島上生活的島國居民,未來全球的發展趨勢必然落在海上,陸地文明形成的保守或溫和,將會讓島嶼處於被動和消極的地位,現實上恐怕也將失去海島向海發展的先機。
難得的是,這部兒童小說並不說成是馬德人恍悟海洋能力的必要後,轉過頭來向海發展,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轉過頭來的過程,馬德人是經歷了無數的波折,他們或有遲疑和退縮,但仍然勇於面對,勇於嘗試。
《消失的島嶼》告訴我們,海洋能力是個累進的過程,從思維的改變、態度的調整,直到勇敢的轉身面對海,才可能仿若神蹟似的改變結局。
這部作品告訴海島臺灣:轉過頭來,才有海闊天空的機會。
衝突也可以很美麗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
我們都不喜歡衝突,不管是跟別人起衝突,還是不得不夾在起衝突的兩方中間,都讓人難過極了!
我從小也討厭衝突,更具體的說,是害怕衝突。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很膽小,不知道怎麼面對衝突,所以總是一嗅到衝突的味道,就趕緊逃避。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長大以後,卻選擇了一份跟衝突有關的工作。這份工作,是接受國際NGO(非政府組織)的安排,在有戰爭的地方,進行和平有關的任務,工作的內容具體描述,就是為戰爭的雙方「衝突解決」與「和平談判」,如果運氣好,戰爭因此結束的話,還有「戰後重建」的工作。
這份奇怪的工作,是我小時候從來沒有聽過的。因為我生長的地方,離戰爭很遙遠,沒有這個需要。
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身邊也出現了很多跟我做著同樣奇怪工作的和平工作者。接觸戰爭久了,就認識到帶來戰爭的原因,往往就像義大利兒童文學作家羅伯托•皮烏米尼在他的小說《消失的島嶼》裡面描述的那樣,只因為一小群人的貪心,而帶來許多人的不幸。
而我們在衝突中的角色,並不是為任何一邊壯大聲勢,幫助某一方得勝,而是扮演「協調人」的身分,試著幫助戰鬥中的雙方,去理解帶來衝突的每一個「為什麼」。
我也發現,戰爭中的大人往往腦袋很固執,不願意改變,所以我們必須使用一個新方法,那就是幫助這些大人的孩子們,離開戰場去看外面的世界,去接受教育,就像故事裡面的小男孩薩伊,跟著薩馬斯那樣的老師去學習,雖然這可能挺花時間的,卻很有效。因為掀起戰爭的人,總是可以幫自己找到理由繼續這場戰爭,但是下一代,卻可以看到這場戰爭不需要繼續的理由,回到故鄉帶領著自己的人民,找到解決衝突的方法。
因為我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衝突解決」,所以一開始,我很像是只要看到有火,就會飛奔上去撲滅的犀牛,看不到火的好處與用處。從小逃避衝突的我,以為只要不計代價的讓衝突消失,就是對的。但是跟許多在衝突中成長的人接觸以後,看到他們有些是戰區當中失去家園的人,有些是難民營裡長大的孩子,都比我更了解衝突,卻比我更能夠坦然面對衝突,對帶給他們許多不幸的人生,仍然充滿了希望;對於像我這樣的陌生人,願意敞開心胸去信任,甚至對於帶給他們不幸的敵人,不但沒有恨,甚至還能夠保持愛,這些能力都是在戰爭中生存帶給他們的,如果沒有戰爭,他們不會有這麼寬廣的心,多接觸這些人,也漸漸讓我改變了對衝突的厭惡。
學習哲學思考以後,我更發現影響柏拉圖思想的幾位主要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巴門尼德(Parmenides)與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身上,都說過衝突的好處,比如:「掙扎是萬物之父及萬物之王」;「世界是緊張下的和諧,在緊張和放鬆之間來來回回,就像弦和弓一樣」;「不認同是一種認同形式」。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甚至說:「萬物都因不和諧而產生」、「……因為,如果沒有高低音,就沒有和諧,如果沒有女性和男性,就沒有生命。無論是高低音,還是女性和男性,都是相對立的。」
因此,如果我們不要排除「整體(unity)」的概念,意識到我們跟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甚至起衝突的人,其實跟我們都是一個整體,就好像故事裡面,汪洋大海中專門耕作的馬德島民,和專門捕魚的塔門島民,其實也都屬於一個生命共同體,那麼「整體」當然會透過衝突,透過反抗和矛盾的張力、透過世界和靈魂生命的衝擊,去表達、去存在、去被發現。畢竟,人類要在理性上花的力氣是無止盡的,不但必須試圖了解萬物的連貫性、一致性,還要試著了解理性自身的存在,但這些現實卻不斷撞擊、對立、破裂。
只有經過衝突以後得到的和諧,才是有意義的和諧。如果不知道衝突是什麼,那麼和諧只是一種膚淺的表象,甚至是無知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博士說:「無形的和諧,比可見的和諧更美麗。」
慢慢的,我因為認識衝突,而成為一個不害怕衝突的人。
我至今仍然喜歡和諧,但不再是因為害怕衝突、逃避衝突而喜歡和諧,而是珍惜「衝突」幫助我們看到的各種好處。
我終於明白,原來衝突也可以是美麗的。
童話中深沉的海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五座小島,東西一列排開,最西邊的塔門島人只會捕魚,而最東邊的馬德島人只懂耕種,位居中間的瓦尼島上只有一位居民,薩馬斯先生,他不但會捕魚也懂耕作,三座島嶼之間的其他兩座是空白似的無人島。
《消失的島嶼》這部兒童小說,海洋為背景,島嶼為主題,開展出一連串的故事,還有一個快樂結局,這是小朋友可以閱讀和感受到的部分。它還能告訴大朋友的是:「海權思維」、「海島與海洋的現實關係」、「陸地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異」以及「人性」等既現代也十分嚴肅的議題。
換個角度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