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破除分離恐懼的冒險媽媽在一場暴風中意外去世後,十歲半的樂琦由一位與眾不同的監護人來照顧──爸爸的法國前妻布莉琪。
布莉琪會把屋子打掃乾淨,會做美味的法國料理,為樂琦讀床邊故事。樂琦總是擔心這麼完美的媽媽隨時打道回府……
無意中,她發現布莉琪正在攻讀一所法國學校餐廳經營管理的相關文憑,內心最大的恐懼油然升起──被布莉琪遺棄,因為她根本不敢指望自己的親生父親。
與其被遺棄,不如先離去,樂琪決定計畫一場行動:在一場沙塵暴中離家出走,企圖尋找自己的「神奇力量」來自力救濟,以免被送進孤兒院,和心愛的小狗分開……
樂琦的行動計畫會成功嗎?能順利幫她自己找到神奇的力量嗎?
---------------------------------
SDGs永續發展目標
#良好健康與福祉 #優質教育 #夥伴關係
減少不平等 #和平正義與制度
作者簡介:
蘇珊.派特隆Susan Partron
蘇珊.派特隆(Susan Partron)並不是多產的作家,甚至也不是專職作家。她從事圖書館管理多年,是一位資深而受人尊敬的專業人員。然而她的寫作能力亦不容忽視,她出版過的兩本小說都獲得美國知名兒童書籍獎項的肯定。
出生於一九四八年,蘇珊.派特隆從小就深深喜愛書籍,進入社會後便在她出生地所在的洛杉磯公立圖書館任職,從未更換工作。她熟知童書,更了解兒童的想法和感受,她引導兒童閱讀他們真正需要的書,使他們從書中獲得成長所需要的指引。這些兒童成年後,仍然牢牢記得並且感謝蘇珊當年的協助。
就像許多全心投入兒童書籍領域的成人一樣,蘇珊心裡一直有一個九至十歲的自我存在。為了表達這個兒童的感受,蘇珊在四十歲左右開始寫作童書。她與繪者合作出版了三本圖畫書,並於一九九三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Maybe Yes, Maybe No, Maybe Maybe》。這本書以蘇珊自身的童年經驗為藍本,講述的是三個姐妹的故事,獲得當年的全美圖書館協會(ALA)優良圖書獎。
接下來,蘇珊經歷了一段創作低潮。她並未放棄寫作,卻花了很長的時間摸索到出口,終於在二○○六寫出了《樂琦的神奇力量》(The Higher Power of Lucky)。長間的沉澱使她一鳴驚人,得到隔年度的紐伯瑞金牌獎。
《樂琦的神奇力量》裡面融入了不少蘇珊自身的生活經驗。蘇珊丈夫是法國人,夫婦倆除了在洛杉磯有一個住處以外,也在東內華達山脈裡的一個沙漠小鎮擁有一棟與世隔絕的小屋,那裡沒有電話、電視,沒有網路,也甚少公共設施。蘇珊大部分的寫作都是在那裡完成。
繪者簡介
麥特‧菲藍(Matt Phelan)
大學時念的是電影與戲劇,從事各種與藝術和媒體有關的工作,只要是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工作,他都有興趣。二○○四年開始從事書籍的插畫工作。他住在美國東岸的費城。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
★好書大家讀推薦好書
★文化部推薦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臺北市深耕閱讀推薦好書
★天下雜誌基金會希望閱讀百本好書
名人推薦:
導讀推薦
張子樟(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媒體推薦:
★本書有著許多古怪的人物、鮮明的地方色彩,以及吸引人的沙漠風情,這些優點平衡了複雜的景情節敘述……女主角努力面對母親死亡、追尋新人生等等行為,給讀者的感覺十分逼真。
──學校圖書館雜誌
得獎紀錄:★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牌獎
★好書大家讀推薦好書
★文化部推薦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臺北市深耕閱讀推薦好書
★天下雜誌基金會希望閱讀百本好書
名人推薦:導讀推薦
張子樟(前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媒體推薦:★本書有著許多古怪的人物、鮮明的地方色彩,以及吸引人的沙漠風情,這些優點平衡了複雜的景情節敘述……女主角努力面對母親死亡、追尋新人生等等行為,給讀者的感覺十分逼真。
──學校圖書館雜誌
推薦序
尋找「神奇力量」
張子樟(前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早期的文學作品裡,大部分都是宮廷及上流社會的互動描繪,很少涉及凡夫俗子的刻畫。一直到了工作業革後,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人物才是你我熟悉的凡人,而出現在諷刺作品中的主人公,更是達不如我們的卑微人物。為小人物立傳,成為十九世紀作家一個可以宣洩親眼目睹的種種社會不平之事的管道。這種以現實社會部分陰暗面為題材的作品,多少影響了日後少年小說的書寫範疇。
在社會急速變遷的二十世紀後半葉,傳統家庭慢慢解體,婚姻近乎兒戲,因此產生不少現代苦兒與孤兒。未婚懷孕生子、年少夫妻輕易離婚,無辜的孩子常常成為不知何去何從的「人球」,在父母與祖父母或其他親人之間擺盪,根本談不上所謂的父愛母愛,甚至連簡單的安身之處都難以找到。女性主義的張揚,更出現了不少「模糊的」甚至「缺席的」父親。這本作品中主角樂琦的父親就是這類父親的代表之一。
一般人難以想像,樂琦的母親觸電身亡,父親竟然有本領把一任夫人布莉琪遠從法國請來照顧樂琦,從繁華的巴黎一下子掉落到人口只有四十三人(包括她自己)的小小地方(號稱哈德潘鎮)。由於這位新任法國臨時保姆的確關心前夫的女兒,盡心盡力料理樂琦的生活,樂琦開始擔心布莉琪什麼時候會離她而去,讓她只好住進孤兒院。故事就在樂琦這位十歲半小女孩怕被遺棄的恐慌中逐頁展現。
陷入類似樂琦這樣情境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得借助周圍大人或其他孩子的言行才能有所領悟;她亦不例外。她一面打零工,一面偷聽「十二步驟戒癮無名會」那些想戒菸、戒酒、戒賭和戒暴食者的故事,想找到自己的「神奇力量」,來擺脫欠缺父母之愛的困境,因為「她覺得她根本掌握不了自己的生活」。她的偶像是強調「物競天擇」的達爾文,連她蓄養的小狗HMS畢哥也是依據當年載著達爾文出海冒險的小獵犬(Beagle)命名。貧苦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長大後會出人頭地,常常找些外人當自己崇拜的對象,這是一種正常的投射。她的朋友林肯在母親期待中是未來的總統(雖然這位小林肯只喜歡「打結」,一心一意想存錢去英國參加「國際結繩者協會」的年度大會),加上母親坐牢與外婆同住、最喜歡餅乾的五歲半小男孩麥爾斯,三個孩子自我摸索的過程,便成為一篇十分溫馨、深具洞察力的故事。
樂琦最大的恐懼是被布莉琪遺棄,她根本不敢指望親生父親會照顧她。因此,她小心翼翼觀察布莉琪的一舉一動。她盼望能找到自己的「神奇力量」,克服自己的生活難題,尤其要設法阻止布莉琪離去。她仔細檢視布莉琪的一本小冊子,發現布莉琪正透過網路在攻讀一所法國學校有關餐廳經營管理的文憑。她發現與其被遺棄、不如先離去,因此決定在一場沙塵暴中離家出走。故事因此達到高潮。
作者對故事中的步調設計相當用心。細讀之下,我們發現她以相當穩健的速度鋪陳,不慌不忙,頗具節奏感。樂琦擔心被遺棄的恐懼促成她急於尋找「神奇力量」。在某些事例中,她的恐懼被刻畫得十分真實,在其他事例中又顯得刻意,讀者的心總是懸著,不敢稍稍放下。
前後呼應安排細膩的情節也是本作品的特色。故事開始不久,回溯到樂琦拒絕把媽媽骨灰罈裡的骨灰撒向空中,讀者一時無法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等到眾人在她出走後找到她時,骨灰罈變成樂琦解釋出走原因的下臺階。面對眾人,她打開罈子的蓋子,「走到人群外,將她母親的骨灰撒向空中。所有人都唱著歌,看著微風揚起,將那些骨灰帶向靜候著的遼闊沙漠。」藉此儀式,她提早舉行了她的成年禮。一望無際的廣袤荒涼空間,更間接突顯了當地居民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另一個前後呼應的例子,是這本書起爭議的重心。許多家長及衛道人士不能接受作者在書開始及結束時,都提到「陰囊」(scrotum)這個英文單字,認為樂琦不需要了解此物的用途,「陰囊」是正常男性身體器官的一部分,故意避開,難免讓人覺得太矯情。嚴格說來,比起平日電子媒介的用詞,這個字其實算不了什麼。
如果我們環視周遭,注意並關切到現代家庭的解構過程,我們應該慶幸作者有此勇氣,將社會部分人的生活實況書寫在作品裡。也許作者想提醒我們,不要只看到他人快樂的一面,世間還有許多人生活艱困,條件遠遠不如我們,急得我們的關懷。
尋找「神奇力量」
張子樟(前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早期的文學作品裡,大部分都是宮廷及上流社會的互動描繪,很少涉及凡夫俗子的刻畫。一直到了工作業革後,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人物才是你我熟悉的凡人,而出現在諷刺作品中的主人公,更是達不如我們的卑微人物。為小人物立傳,成為十九世紀作家一個可以宣洩親眼目睹的種種社會不平之事的管道。這種以現實社會部分陰暗面為題材的作品,多少影響了日後少年小說的書寫範疇。
在社會急速變遷的二十世紀後半葉,傳統家庭慢慢解體,婚姻近乎兒戲,因此產生不少現代苦兒與孤兒。未婚...
目錄
作者簡介
故事導讀
第一章 偷聽
第二章 布莉琪
第三章 好與壞
第四章 塗鴉
第五章 麥爾斯
第六章 布莉琪是怎麼來的
第七章 黃翅穴蜂
第八章 蛇
第九章 矮子山米的家
第十章 罈子
第十一章 戒菸者
第十二章 荷蘭芹
第十三章 Bisous
第十四章 第一個徵兆
第十五章 第二和第三個徵兆
第十六章 準備離家出走
第十七章 HMS畢哥違亢命令
第十八章 仙人掌的刺果
第十九章 蛋和豆子
第二十章 一本好書
第二十一章 奇異恩典
第二十二章 Bonne nuit!
第二十三章 後話
作者簡介
故事導讀
第一章 偷聽
第二章 布莉琪
第三章 好與壞
第四章 塗鴉
第五章 麥爾斯
第六章 布莉琪是怎麼來的
第七章 黃翅穴蜂
第八章 蛇
第九章 矮子山米的家
第十章 罈子
第十一章 戒菸者
第十二章 荷蘭芹
第十三章 Bisous
第十四章 第一個徵兆
第十五章 第二和第三個徵兆
第十六章 準備離家出走
第十七章 HMS畢哥違亢命令
第十八章 仙人掌的刺果
第十九章 蛋和豆子
第二十章 一本好書
第二十一章 奇異恩典
第二十二章 Bonne nuit!
第二十三章 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