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是《中國道教冥思靜坐史》系列中的第二本書,名為《漢魏六朝篇》,專門論述兩漢六朝間道教的冥思靜坐法門,書分為上編及下編兩大部分。上編寫兩漢,下編寫魏晉南北朝。兩漢承襲周秦修煉法門而來,由於漢代初期沒有重大的教派來做統整工作,遲至順帝後才有三張的正一派出現,但時代較晚,且三張以符籙為主,所以修行法門分散而呈現在各期重要的道書上,如《淮南子》、兩部《黃庭經》、《太平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周易參同契》。
《淮南子》為淮南王劉安所撰,劉安的著作,養神、養形皆有。《淮南子》一書值得注意的是,由周秦恬惔寡慾、清靜無為的養神說,逐漸重視基礎修行,戒大喜大怒,不以喜怒傷身毀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此至魏晉之際,而成為聖人有情無情的論述,以為聖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淮南子》後的道書,兩部《黃庭經》以積精累氣為主,以黃庭及三丹田為修煉處,有服食日月精氣及引氣行身,存守身神之說。《太平經》有存思五臟神治病法及守一法。《太上靈寶五符序》有存思三丹田及服食五方天氣諸法。《周易參同契》專述坎離交媾的內丹修煉法門,將人體區分為陰陽二氣,以坎為陰,以離為陽,重在說明隨順著日月星辰等運行及一日間晝夜之變化,人體陰陽氣有盛衰強弱,修行法門,在配合五行生剋、《易》理及黃老清靜無為來談龍虎(陰陽二氣)交媾,結丹成仙。
到了魏晉南北朝,上清派及靈寶道派興起,二派將兩漢以來的冥思修行方式,融匯並收入該派所傳道書中,不僅有沿承,也有創新。上清派以存思身神及結合守一法為主要修行方式,有守三一、守雄一、守雌一、守帝一等各階段修行方式;有服食日月星辰的經典,稱之為鬱儀(服日精)、結璘(服月精)及奔辰(服食北斗五星等星辰之精氣)法門,藉由觀想日月星神形貌服飾,稱其名諱,誦咒、存思服食其精氣,並奔登日月星,與神祇共遊,其法門已不是周秦以來的服食精氣而已。在服食五方天氣上,靈寶派經典有較多論述,並有符咒以供修行,由存思五方天帝名諱、服飾形貌、兵將,吞服五方天的五芽精氣,其後並藉由誦念五方天五芽相關咒語,而祈求不饑、不渴、不熱、不寒、長生等五廚法。五廚法更影響了佛教,佛經《佛說三廚經》、敦煌寫卷S2673號《佛說三廚法》,都是仿襲道經五廚法而來。
魏晉南北朝由於上清及靈寶二派大盛,成為當時修仙法門的主流,所以內丹修煉雖然在東漢桓帝時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已開始且有詳論,但在魏晉南北朝卻屬於非主流,反而危弱難強。此時內丹方面,能承繼《周易參同契》且能創新的重要道書,當為《太上三十六部尊經.黃庭經》,書中將組成人體中之「氣」,析分為精、氣、神三者,並以三丹田為主要修行場所,也有「鍊氣成神,鍊形成氣。陽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氣未朝,五彩不生丹闕。」等說法,較諸《周易參同契》僅將人體區分陰陽二氣者,又向前邁進。《太上三十六部尊經.黃庭經》所談的內丹修煉法,成為唐宋後內丹修煉的主要方向。
本系列書的撰作,承蒙香港青松觀道院學院立案補助,得以順利進行撰寫並完成出版。謹誌謝忱。
蕭登福謹序於2018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