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播研究的導論性著作,本書關注的是傳播概念的起源、傳播學者們奮鬥不懈的關鍵議題,以及傳播知識所孕生的各種過程。書中總結了傳播研究中,人文取徑和社會科學的根源、早期智辯士到當代傳播學者的努力、被用來提升我們對人類溝通理解的方法,以及闡述傳播學門、實務社群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作者對此主題進行廣泛的討論,指出傳播研究是一門健全的社會科學、人文研究和實踐藝術。對於方法的討論包含量化和質性的社會科學方法、現代與後現代批判的各種取徑。《抗擊柏拉圖的陰影》解釋了儘管傳播研究的學術努力有著悠久歷史,但仍在學科建制的合法地位上有所掙扎。作者因此講述了這個領域超過兩個千禧年的長遠歷史,以及在傳播研究中採取各式各樣系統性方法的優點。
作者簡介:
麥可‧杜斯(Michael Dues, 1941-),印第安那大學傳播與美國研究博士,亞利桑納大學資深教授,曾擔任過傳播學系主任,教授與研究組織傳播、衝突調解以及論辯說服等。曾出版專書The Pursuit of Probable Truth: A Primer on Argument(2008),並與妻子(Mary L. Brown)合著有 Boxing Plato’s shadow: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2003)與The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2001)等書。
瑪莉‧布朗(Mary Brown),亞利桑納大學教師,專長為團隊建立與組織溝通。
譯者簡介:
夏春祥,政治大學傳播博士,現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興趣為傳播史、思想史、口語技術與媒介生態、文化研究與傳播社會學等。研究專書《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2007,台北市:韋伯文化),曾獲第34屆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獎(2008),以及世新大學舍我薪傳優等研究獎(2008-2009),並翻譯有《社會學的概念與特色》(2002,合譯,台北市:洪葉)、《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典律存在嗎?該有嗎?這些怎麼樣?》(2013,合譯,台北市:五南)等書。
推薦序
《抗擊柏拉圖的陰影——人類傳播研究導論》這本書能有中文譯本是一件可喜的事。尤其是對華人世界的傳播教育有特別的意義。大致而言,華人世界的傳播教育視野大多放在二十世紀以後的傳播學術發展,至今仍多以大眾傳播視野來看待其實更為複雜的人類傳播/人類溝通經驗。即使是在所謂數位時代的今天,理論視野仍侷限於有限的大眾傳播思維。
於是,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對於華人傳播教育的意義在於,它呈現人類傳播的智識發展歷程有一個古早的起源,那就是古典時期的語藝學。古典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諸多智辯士等的討論,已經為認識人類傳播奠定深厚基礎。這本書巧妙地為古典時期的語藝論述和二十世紀以來的傳播研究,建立起一個理解人類傳播的宏觀視野。
這本書並呈現二十世紀的傳播研究中,受古典語藝影響的人文研究取向,以及受諸多社會科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影響的社會科學研究取向。這樣的書寫架構提醒我們傳播研究取向的多元性與跨領域的特質。
從古典論述到當代論述,乍看之下,這本書似乎顯得跳躍。但是,從本書的主標題「抗擊柏拉圖的陰影」(Boxing Plato’s Shadow),其實作者嘗試要指出傳播研究從來沒有離開過柏拉圖。
本書作者所指的「與柏拉圖的陰影搏擊」是一個生動的隱喻。這個隱喻意旨柏拉圖對語藝的批評成為後來許多語藝學者和教育者的陰影。當語藝學者和教育者進行語藝研究和教學時,總逃離不了與柏拉圖的陰影進行搏擊或抗擊的窘境。
柏拉圖對語藝的抨擊、認為語藝沒有價值、語藝危害社會,指的是那些濫用語藝(或說服)的人不分是非、心中沒有真理,把黑的說成白的、錯的說成對的,因此,語藝是可鄙的。本書作者認為,語藝學者和教育者的窘境在於教語藝的同時,逃離不了柏拉圖對濫用語藝的批評所帶來的陰影,因此始終與這樣的陰影搏擊。
個人認為,與柏拉圖陰影搏擊的認知可以用來提醒我們善用語藝知識和技能,但是不應該被視為只有語藝才有這樣的窘境。因為,任何一個知識領域都有被善用與被濫用的時刻。歷史上不是有很多例子嗎?什麼樣的學者和理論幫助希特勒完成亞利安種族優越論的論述呢?什麼樣的學者和理論幫助資本主義下貪婪人性的無限漫延,導致2008年的金融海嘯呢?什麼樣的學者和理論幫助發展出各式的毀滅性武器呢?
知識和技能如何被善用,是一個恆常的議題、一個跨越知識領域的議題,而不是只有語藝才會面對的議題。
此外,本書作者指出柏拉圖對語藝的抨擊,卻忽略了柏拉圖也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語藝。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語藝的抨擊主要是對智辯士的語藝教學與語藝實踐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智辯士所倡議的語藝實踐是在濫用語藝技能,缺乏對當時希臘公共事務的承諾和關切。
柏拉圖在兩則對話錄呈現他的語藝觀點。一則是〈高爾基斯〉(Gorgias),一則是〈斐卓斯〉(Phaedrus)。在〈高爾基斯〉 裡,柏拉圖毫不留情地抨擊語藝,但他抨擊的是智辯士的語藝,而不是所有的語藝。柏拉圖在〈斐卓斯〉中,勾勒出他心中理想的語藝實踐。也就是說,柏拉圖對語藝的觀點有破有立。而本書作者所強調的柏拉圖的陰影,主要是來自柏拉圖對語藝的抨擊所帶來的陰影。作者忽略柏拉圖其實也建構出破除這個「陰影」的方向。為了更深刻的讀者,我在此需要指出本書作者觀點的限制。不過,我對於用這種方式與本書作者「對話」也深感歉意,因為我更喜歡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柏拉圖式的辯證。
回到這本書的主標題「抗擊柏拉圖的陰影」,個人對這標題的隱喻作這樣的詮釋:如果有學者對於柏拉圖的論述感到焦慮而試圖與他搏擊,其實到後來會發現自己在對抗的並不是柏拉圖,而是他的影子罷了。因為,同意柏拉圖或不同意柏拉圖,都離不了柏拉圖。
夏春祥老師費心翻譯,讓這本書能以中文譯本出版,可喜可賀。個人深深期待本書為傳播學術發展開闊視野和培養歷史感有所助益。
林靜伶
輔仁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大眾傳播所所長
《抗擊柏拉圖的陰影——人類傳播研究導論》這本書能有中文譯本是一件可喜的事。尤其是對華人世界的傳播教育有特別的意義。大致而言,華人世界的傳播教育視野大多放在二十世紀以後的傳播學術發展,至今仍多以大眾傳播視野來看待其實更為複雜的人類傳播/人類溝通經驗。即使是在所謂數位時代的今天,理論視野仍侷限於有限的大眾傳播思維。
於是,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對於華人傳播教育的意義在於,它呈現人類傳播的智識發展歷程有一個古早的起源,那就是古典時期的語藝學。古典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諸多智辯士等的討論,已經為...
作者序
本書是關於「傳播」在跨越兩千五百年歷史上的系統性研究,而為了要達致更好的傳播成果,各章節的討論也是一次這些被產出的知識應用,到底還有多少可能性的探索、追尋。對於我們傳播觀念的起源、傳播學者們奮鬥不懈的關鍵議題,以及傳播知識所孕生的各種過程,傳播的學者、教師和參與者們應該有個基本的瞭解。在對這個領域的介紹中,我們希望能夠開啟理解的第一步。
本書並不是學科歷史的完整記錄,也不是當代傳播研究路徑的詳盡描述。取而代之的是,這裡試圖呈現的是一份簡潔的瀏覽。它總結了傳播研究中語藝、修辭和社會科學的根源、被用來提升我們對於人類溝通理解的當代方法,以及闡述傳播學生、學者、專家們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總之,它強調了這個領域超過兩千年的持久生命力,以及傳播研究跨越學科分際且是系統性取徑的優點。
有些人已經適當地指出,歷史的本質是建構的,也是修辭的、語藝的。這一本小書也不例外。企圖持平且精鍊地講述一個我們領域的故事,是一次令人謙卑的經驗。我們的挑戰是要在一本小書中講述龐大的故事。為了簡明、一致和連貫的要求,我們肯定會因不夠精準而留下一些鴻溝,也會讓人覺得與實情相較,所言事件更加地理所當然。然而,我們身為傳播學者和實踐者的個人經驗,促使我們從一種特定的角度來書寫,這種視角根植於對這個特殊領域中古典根源和當代各種可能性的深切激賞。
在探索這本書的素材時,我們再次折服於這門學科開創者們所做出的貢獻,也再次慨歎於傳播研究的廣泛涉獵、學術品質和社會價值。我們希望閱讀本書者,能夠對於同仁們的表現有相同的肯定。
本書是關於「傳播」在跨越兩千五百年歷史上的系統性研究,而為了要達致更好的傳播成果,各章節的討論也是一次這些被產出的知識應用,到底還有多少可能性的探索、追尋。對於我們傳播觀念的起源、傳播學者們奮鬥不懈的關鍵議題,以及傳播知識所孕生的各種過程,傳播的學者、教師和參與者們應該有個基本的瞭解。在對這個領域的介紹中,我們希望能夠開啟理解的第一步。
本書並不是學科歷史的完整記錄,也不是當代傳播研究路徑的詳盡描述。取而代之的是,這裡試圖呈現的是一份簡潔的瀏覽。它總結了傳播研究中語藝、修辭和社會科學的根源、被用...
目錄
前言
寫給學生讀者
導論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緣起
第二章 從亞里斯多德時代到二十世紀的傳播研究
第三章 二十世紀中人文主義式的傳播研究
第四章 傳播研究中社會科學的興起
第五章 傳播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索引
前言
寫給學生讀者
導論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緣起
第二章 從亞里斯多德時代到二十世紀的傳播研究
第三章 二十世紀中人文主義式的傳播研究
第四章 傳播研究中社會科學的興起
第五章 傳播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