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有這樣不完美的自己努力著…
人生才會顯得格外美妙!
重大決定前 必讀!
人生迷失方向時 必讀!
暢銷書《心眼力》作者野口嘉則睽違多年的最新力作,
再次帶領讀者探索「幸福學」與「人生學」找回自己的幸福人生。
資訊爆炸的時代,
人們變得忙碌、焦慮,負面情緒也不斷湧現,
生活的一切都讓人不滿足……
其實,你應該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儘管煩惱與猶豫、儘管無法隨心所欲、儘管痛苦與悲傷,
都能看見原來不完美也很好,都能衷於自己活出當下。
人生終點會讓現在更燦爛!
現在的你,很好。
「我曾經為了實現真心滿足的人生,
閱讀很多自我啟發書,並付諸行動,
但始終對自己沒有自信,總是在白做工。
終於,我發現了一件重要的事。
為了蓋一棟雄偉的建築,
就必須做好基礎工程。
所以,為了讓自己從心底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
就必須打好『自己』的基礎。
只要確定好『自己』的基本,就能發揮原來的能力。
這本書將會傳達這樣的生活方式。」
──野口嘉則
本書特色:
1. 日本心靈暢銷作家、幸福人生的引領者•野口嘉則最新力作。
2. 日本亞馬遜讀者4.4顆星一致推薦!網友評論為在人生迷惘時、必須做重大判斷決定前的最佳心靈讀物。
3. 來自作者人生中的體驗及其指導眾多學員的實證經驗,提供讀者最切身的分享。
4. 不用勉強改變自己,而是真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真心滿足於現在的自己,就能擁有滿足的幸福人生。
作者簡介:
野口嘉則
探討「幸福」與「人生學」的專家、百萬暢銷作家。高中時深受社交恐懼症所惱,進入大學後開始研究並實踐心理學與東洋哲學、人生法則,進而克服社交恐懼症。曾服務於RECRUIT,後來獨立創業成為一名心理諮商講師,之後又展開專業指導活動,成為EQ指導領域的第一人。二○○九年設立私塾「人生學實踐塾」,透過數位學習方式指導人們如何提高原有的能力。著有百萬暢銷書《鏡的法則》、《你的心,決定你的眼界》、《三種真實》、《「減法」讓人生更燦爛》、《支撐我的母親話語》、《幸福成功力的5大修鍊》等書。目前還透過facebook和電子雜誌等方式,持續發送有關「幸福的人生方式」、「人生學」、「自我實現」等相關文章與資訊。
譯者簡介:
蕭雲菁
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士,同校臨床心理學碩士。喜歡閱讀與旅遊,居留日本東京九年時間。曾任職金融機構、日商公司課長等職,現專職中日文雙向翻譯、口譯,並任教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日語教師、社區大學日語教師等職。
章節試閱
序章
現在開始「做自己」
對於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以及自己本身,你有多少自信認為「這樣很好」?在你的人生中,你認為自己發揮了多少原有的能力?
從前的我也是如此,無法自我認同,容易受他人的話語或評價所影響,也會跟他人做比較而焦急、嫉妒、沮喪。無法將人生的重心放在「做自己」上,才會容易受到他人與環境的影響。
不僅如此,無法自我認同的人做了選擇或決定後,仍會猶豫「這樣真的好嗎?」,而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事物,無法發揮原有的能力。即使有願望與目標,所採取的行動也會變得零零落落,最後只是白忙一場。年輕的我就是如此。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自我認同,將人生的重心放在做自己,發揮自己原有的能力呢?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我會從第一章開始逐步說明,不過為了避免大家一開始就產生誤解,因此必須事先說明本書的重點不在培養積極(正向、肯定)的想法或態度。
雖然本書對培養積極的想法或態度也有一定的效果,可是若想由衷地自我認同,比起積極的想法或態度,更重要的是根本性的方法。這個必要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塑造自己」,也就是「確立擁有核心主軸的自己」。
其實我本來想將本書的書名定為《對於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以及自己本身都能由衷認為「這樣很好」的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式》,但因為太長了,結果沒被採用(笑)。
撇開這些題外話,本章所提到的「確立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字。
所謂「確立自己」,就是從基礎開始重新塑造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確立我們內心「明確的人生指標」。
這個指標會大大左右人生的充實度與滿意度。
本書所介紹的人生方式是針對「要如何確立自己才好?」、「要如何找出明確的人生指標?」等疑問提出具體的建議。
這些建議來自於我自己人生中的實踐與體驗,以及我對眾多學員的指導中一再證實所得來的經驗。
●「做自己」的關鍵
接下來我想從心理學的觀點,談談「塑造自己」與「確立自己」。
人一生中會持續在心理上與人格上成長與發達,而榮格認為在人生前半段與後半段都存在成長與發達所需的重要課題。
榮格將四十歲左右的時期稱為「人生的正午」,以此為界線,之前是「人生的前半段」,之後是「人生的後半段」,並且主張「人生前半段的課題在於確立自我,人生後半段的課題在於發展個性化的過程」。
無論是「確立自我」還是「個性化」,都不是我們日常耳熟能詳的詞彙,故在此先說明一下什麼是「自我」。
我們心中存在自己能夠意識到的領域,以及自己無法意識到的領域,前者稱為「意識」,後者稱為「潛意識」,而榮格將「意識」的核心稱為「自我」。
換個方式來說,「自我」就是我們針對事物進行思考、判斷、選擇時的主體。當我們說「我會思考看看」、「我會做出判斷」、「我會做出選擇」時,這個「我」就是「自我」。
至於「確立自我」,就是從剛才一直在提的「塑造自己」、「確立自己」。恐怕大家聽了也沒有具體的想像。
因此針對「確立自我」一詞,我加入自己的解釋,將其定義為由下列四點所構成的意思。
一、明確劃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線,並以滿足自己的想法與需求為主,進而對自己是自己而非他人一事,感到確定與安心。
二、確立「不受他人與環境的影響,而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判斷,並以自己的責任來做選擇」的自己。
三、 克服心理上成為大人所需的必要過程(必經儀式),懂得紮根於現實。
四、 完全接受原有的自己,也能與他人建立健康又有建設性的人際關係。
因為是定義的關係,所以用語比較生硬,不過本書會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具體說明。
此外,本書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內容分別對應以上四點。換句話說,要如何確立自我,應依序從第一點到第四點,分成四方面來說明,也就是第一章到第四章。
接下來談談人生後半段的課題「個性化」。
心理學者河合隼雄在其著作《榮格心理學入門》(ユング心理学入門)裡,將個性化說明如下:
「榮格將為實現個人內在的可能性,努力將自我提高到較高層次的整體性過程,稱為個性化過程或自我實現過程,並認為這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這種說明對不熟悉心理學的人來說,或許不易明白,故針對「個性化」一詞,我同樣以自己的方式定義如下列三點所構成的意思。
一、實現潛在的可能性,讓自己變得更像自己。
二、整合以往被潛意識壓抑的部分,使其能在調和的情形下發揮作用。
三、整合自己內在的對立要素(靜與動、陰與陽、女性化與男性化等),讓自己成為更成熟的人。
這樣的定義或許還是比較生硬,為了讓大家能夠更清楚理解,我再說得白話一點,個性化就是「將自己內在的可能性實現到最大極限」。
榮格認為「個性化(自我實現)」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要讓個性化的過程順利發展,必須先確立自我。
要整合以往被潛意識壓抑的部分並非簡單的事,林道義也在其著作《榮格思想的精髓》(ユング思想の真髄)裡,提到「正因為潛意識與意識對立,才會被驅趕到潛意識的區域,所以要將潛意識加入意識裡並不簡單,更無法讓潛意識與意識並行而活」,說明要讓個性化的過程順利發展,絕非容易的事。
唯有確立強大的自我,才有辦法順利推展個性化,簡單來說,就是人生前半段的課題「確立自我」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有辦法推展人生後半段的課題「個性化」。
一般提到「強大的自我」,通常會聯想到強行主張自己的意見,但是心理學所說的「強大的自我」指的是前述「確立自我」的狀態,千萬別誤會了。
榮格將四十歲左右的時期視為「人生的正午」,我認為這個年齡的界定基準可直接套用在現代人身上。
就如心理學者小此木啟吾在其著作《延期償還症候群》(モラトリアム人間の時代)裡,提到「以往青年期被視為至二十二、三歲為止,現在已經延長至三十歲左右」,以現代人來說,無論從心理層面還是社會層面來看,似乎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成為所謂的大人,因此人生的前半段,也就是以「確立自我」為主要課題的期間,平均來說確實延長了。
不僅如此,日本傳統非常注重「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意見,而是觀察並配合周遭的氛圍」,往往過於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這些都是阻礙「確立自我」的要因。
由於這種社會背景,日本有許多人即使到了五、六十歲,依然無法充分確立自我,因此我認為有些人儘管就年齡來說已經進入人生的後半段,仍然必須努力「確立自我」才行。
本書所提案的人生方式,就是要確立自我的人生方式,也是要深深紮根在名為自己的大地上的人生方式。
若將人比喻為建築物,就是要先進行基礎工程,若想跳過基礎工程直接建造大樓,一定不可能順利。唯有確實做好基礎工程,也就是「確立自我」,才有辦法順利推展榮格所說的人生後半段的課題「個性化」。
本書所提案的人生方式,並非要徹底消除煩惱與猶豫,而是儘管有煩惱與猶豫、儘管無法隨心所欲、儘管痛苦與悲傷,都能由衷接受自己的人生「這樣很好」,以自己的方式精彩活出當下,今後無論面對任何狀況,都能發揮自己原有的能力,確立自己。
如前所述,第一章到第四章將從四方面說明如何確立自己,第五章則介紹用來協助實踐這種人生方式的智慧。
本書不僅幫助各位讀者確立自己,同時也有助於教養孩子,協助孩子發展心理,讓孩子的心理能夠順利成長與發達。
現在就一起開始「做自己」吧!
第一章 心的安全基地
●再健全的家庭也需要夫妻與親子間的界線
一旦與他人之間的界線不明確的人,往往會覺得「要是我拒絕的話,對方一定會覺得很失望,說不定還會生氣,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形,我只好壓抑自己的想法,接受對方的邀約」,而將對方的情緒當成自己的責任。
對方會失望或生氣,其實是對方自己的問題,我們完全沒有必要負責,但界線不明確的人容易混淆這一點。
最麻煩的是,若持續為對方的情緒做出奉獻,往往會讓對方認為「這個人絕不會拒絕我的邀約與請託」,導致我們更被期待,結果獨自怨嘆「為什麼凡事都只會找我」、「為什麼我會被當成方便的人」。
還有一種人是無法與他人之間劃分界線,不僅放任他人輕易進入自己的人生,也常常任意越過他人的界線,進入他人的人生。
例如在外無法對他人說「不」,在家卻過度干涉自己的孩子,像是不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祕密,或是對孩子的交友狀況一一干涉,甚至過度插手孩子的未來發展,並在孩子說「不」時感到不悅。
至於在職場上無法對主管的提案說「不」的人,一旦自己的提案被部屬拒絕也會很不高興,有時甚至在提案時刻意營造出讓部屬無法說「不」的氛圍。
因此第一步應該先練習以自我肯定的態度說「不」,學會保護自己的界線。
只要懂得明確劃分自己的界線,並確實保護這個界線,才有可能懂得尊重他人的界線。同樣的道理,唯有懂得重視自己「不喜歡」的想法,才有可能尊重他人「不喜歡」的想法。
劃分界線對夫妻與親子同樣重要。
無法發揮原有健全功能的家庭,稱為「失能家庭」。美國心理治療師韋恩‧克里斯伯格(Wayne Kritsberg)表示,失能家庭的一大特徵就是「每個人都沒有自己的隱私(個人之間的界線不明確)」。反過來說,要讓家庭成為安心的空間,就必須在家人之間劃分界線,以尊重每個人的隱私。
每個人都擁有「不希望被人踰越」的領域,也會有「對於某事,完全不想談,也不想被問起」的情形。彼此尊重這一點,對夫妻之間與親子之間都很重要。
舉例來說,「我們是夫妻,沒有什麼不能說的,我們應該對彼此坦誠一切」,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踰越界線,侵入對方最敏感的領域。若以這種態度對待對方,只會讓對方更不想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尊重對方「不想說出來」的心情,就是尊重對方的界線。
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其著作《與成功有約》裡,說明夫妻溝通的兩個重要規則如下:
「其中一個規則是絕不打探對方。當對方開始表現出最脆弱的內在時,絕不能質問對方,應徹底以同理心來看待對方,因為打探對方等於是強行進入對方的領域,只會招來想控制對方的結果。(中略)另一個規則是一旦遇到令人非常傷心的話題,就應該在當天做個了結,隔天又是全新的開始,或者耐心等到對方願意再度談及該話題之前,設法轉換話題,即使無法當下完全解決,也絕不能心急,期許總有一天會再度談及該話題。」
柯維夫妻就是遵守這兩個規則,才能順利發展安全的對話,進而加深彼此的理解。越是像夫妻這般親密的關係,越容易侵入對方的領域,因此必須訂立一定的規則,以免踰越彼此的界線。
育兒也是如此,尊重孩子的界線很重要。
孩子其實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會擁有祕密。我記得自己也是在小學時,就背著父母,跟同學一起建造祕密基地。孩子從那個年紀開始會想要擁有父母不知道的祕密。
這種祕密當然不限於祕密基地。孩子以前什麼話都會告訴父母,但從這個階段開始會逐漸區分想告訴父母與不想告訴父母的事,而且不想告訴父母的事會慢慢變多,即使該祕密能跟同學分享,也不想告訴父母。
對孩子形成心理自立來說,這種想要擁有祕密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也是孩子確立自己的界線時不可或缺的過程。
因此為人父母者不能一直要求孩子「不可以說謊」、「不可以隱瞞父母」,否則只會妨礙孩子的心理自立。
序章
現在開始「做自己」
對於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以及自己本身,你有多少自信認為「這樣很好」?在你的人生中,你認為自己發揮了多少原有的能力?
從前的我也是如此,無法自我認同,容易受他人的話語或評價所影響,也會跟他人做比較而焦急、嫉妒、沮喪。無法將人生的重心放在「做自己」上,才會容易受到他人與環境的影響。
不僅如此,無法自我認同的人做了選擇或決定後,仍會猶豫「這樣真的好嗎?」,而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事物,無法發揮原有的能力。即使有願望與目標,所採取的行動也會變得零零落落,最後只是白忙一場。年輕的我就...
作者序
前言
為了達到由衷滿足的人生,我曾經大量閱讀各種自我成長的書籍,試著實踐,卻對自己沒有自信,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後來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如同要建造偉大的建築物,必須做好紮實的基礎工程;要達到由衷滿足的人生,必須先確立名為自己的人生基礎。
只要確立名為自己的人生基礎,就能充分發揮原有的能力。本書所要傳授的就是實現這種人生的方法。
前言
為了達到由衷滿足的人生,我曾經大量閱讀各種自我成長的書籍,試著實踐,卻對自己沒有自信,到頭來只是白忙一場。
後來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如同要建造偉大的建築物,必須做好紮實的基礎工程;要達到由衷滿足的人生,必須先確立名為自己的人生基礎。
只要確立名為自己的人生基礎,就能充分發揮原有的能力。本書所要傳授的就是實現這種人生的方法。
目錄
序章 現在開始「做自己」
第一章 心的安全基地
心靈得到滿足,才有真正的幸福
給自己認可的訊息
幼兒期決定的深遠影響力
先學會「不喜歡」才能得到真心的「喜悅」
確保內心的安全空間
以自我肯定的態度說「不」
再健全的家庭也需要夫妻與親子間的界線
保護自己界線的原則
對方的問題就讓對方自己負責
第二章 聽從心的選擇
不再為「無私」所苦
從「他人本位」破繭而出
「由自己」培養出創造性與獨特性
玩樂提升「生存力」
找出束縛自己的真兇
在養雞場般的教育下失去個性
成熟來自為矛盾掙扎
拒絕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考
通往自由的精神三變
懂得享受孤獨才有幸福的愛情
提高獨處的能力
第三章 讓心重獲新生
自己決定「我是誰」
掙扎與選擇有助於自我認同
透過體驗看見自己
別當「永恆少年」與「青鳥症候群」
無法隨心所欲的耐性
全能感的陷阱
心理去勢的必經儀式
必要的父性功能
健全的家庭始於明確的世代界線
母性的正、負兩面
捨去執著心的父親
盛開在污泥中的蓮花
第四章 發自內心接受自我
無法肯定自己也沒關係
脆弱最是寶貴
自我接受的訓練
積極面對情緒
處理心中的憤怒
「悲傷工作」讓人走出失落的傷痛
隨時保持正面情緒的危險性
悲傷旋律的共鳴力
依存是自立的必要手段
健康的依存
提高心理自立
第五章 讓人生成為最完美的故事
人生終點會讓此刻更燦爛
發揮自己真正價值的時刻
不懂的事更加豐富深奧
察覺事物的兩面性
寸步難行時
一切自有連結
對「壞結果」的主觀認定
不完美也沒關係
該發生而發生的共時性
終章 人生是僅走一次的道路
序章 現在開始「做自己」
第一章 心的安全基地
心靈得到滿足,才有真正的幸福
給自己認可的訊息
幼兒期決定的深遠影響力
先學會「不喜歡」才能得到真心的「喜悅」
確保內心的安全空間
以自我肯定的態度說「不」
再健全的家庭也需要夫妻與親子間的界線
保護自己界線的原則
對方的問題就讓對方自己負責
第二章 聽從心的選擇
不再為「無私」所苦
從「他人本位」破繭而出
「由自己」培養出創造性與獨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