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只有孔子,能讓你找到生命的位置。
現在的你,
看了很多,卻不知道懂了什麼。
讀書很好,卻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有個工作,卻做得索然無味,過得庸庸碌碌。
身是活著,心是空著。
是一個人,卻不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
關於時代,他說:「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人人都說好、點閱率高的,就是該追逐的嗎?大家都討厭的,那就該死嗎?
對於「眾好」或「眾惡」,或許你可以做個更有思考的人。
關於當下,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所有的時間不都該被虛擲,去活在當下,去做重要的、有價值的事,去跟你愛的人在一起;
不要做那些做完了就沒用、你也根本不在乎的作業,
不要修無聊的課,不要做浪費生命的事,因為你真的沒有多少生命可以浪費。
關於人生,他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要成為怎樣的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要進的是你,要停下來的也是你;
不能與不為,就是一念之間。而你,是最有力量的。
這不是一本關於聖人的書,只是勾勒一個跟學生不斷對話的老師,怎麼活過他的一生,
如何在渾沌不明的時代安頓自己,指引他人,以及窮盡一生地追求理想。
從西元前到二十一世紀,他關心的、思慮的與我們煩惱的,依然相同;
這個時代,依然值得好好讀一遍孔子——
作者簡介:
孫中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一九七五年拜於儒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門下,成為「天德黌舍」門生,從《論語‧學而》開啟與孔子的緣分。近年來日日於網路發表一篇「論語日記」,至今已累積五百零三篇。著有《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學著,好好分》、《學著,好好愛》、《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主要開設課程為社會學理論、知識社會學、幽默社會學及聖哲社會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林明進/建中一叟
凌性傑/作家
陳茻/國文老師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忠天/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資深教授
劉君祖 /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
蕭宇辰/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共同創辦人
──逆流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本書不僅是普及書的架構,論版本、繫年、索隱,一點不馬虎。我想起《論語》裡樊遲問仁,孔子給了最簡單的答案——愛人,所謂「君子學道則愛人」,本書大概就是作者之愛的具象化了。──祁立峰
從《論語》一書,我們看不到孔子在解釋知識,我們看到的是他在傳遞智慧。閱讀古書的目的,即在以古人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而閱讀本書,可以讓我們跟隨幽默大師孫中興教授,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汲飲聖賢留給我們的智慧甘泉。──黃忠天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林明進/建中一叟
凌性傑/作家
陳茻/國文老師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忠天/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資深教授
劉君祖 /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
蕭宇辰/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共同創辦人
──逆流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本書不僅是普及書的架構,論版本、繫年、索隱,一點不馬虎。我想起《論語》裡樊遲問仁,孔子給了最簡單的答案——愛人,所謂「君子學道則愛人」,本書大概就是作者之愛的具象化了。──祁立峰
從《論語》一書,我們看不...
章節試閱
【寫在前面】孔子與你
這本書是我在台大所教授的《孔子:社會學的研究》的課堂集結。坦白說,平常開設的課程像是《愛情社會學》等等,幾乎堂堂會爆滿,唯獨這門關於孔子的課不僅不會滿,甚至只有十幾位學生選修。有趣的是,這十幾個學生還是因為搶不到我的其他課程,最後抱持「無魚蝦也好」的心態選擇了孔子。
這麼說起來,孔子好像不敵愛情。
所以,當出版社提議要把這堂課的內容集結成書時,我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也很佩服出版社的勇氣,尤其近幾年的環境並沒有鼓勵大家去親近孔子、了解孔子。現在的學生似乎對孔子一點興趣也沒有,提到孔子只覺得很傳統。「傳統」常常不是個好字眼,說你這個人太傳統了,這句話向來不是讚美,是覺得你落伍、跟不上時代的、沒有用了……但傳統基本上要經歷好幾代人才能形成,你知道從孔子的時代到現在,經過了多少政權?可是那些政權都不在了,只有孔子還在。
我想,就連孔子在他的時代也預料不到自己的力量會那麼大,可惜現在大部分的人對孔子是普遍的無知;我也不是在替孔子宣傳,只希望能夠把孔子看做一個「人」,一個歷史上活過的人,好好地看看歷史上有沒有什麼記載?別人的偏見是怎麼養成的?孔子又是怎麼養成的?以及最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你可能覺得孔子講的很多東西都落伍了,有些東西確實應該是落伍的,但他的概念或精神是不落伍的。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孔子的思考、想法還是跟大部分人的基本問題息息相關;如果只從時間的角度看待孔子,認定他是一個落伍的人,可能你喪失智慧的機會要大於得到智慧的機會。
而我的內容也有別於一般人文學科的研究取向,著重在社會學的角度與觀點。我不是只在乎思想本身,更在乎的是「人」的關係,畢竟我不是歷史學家、文學家或其他的不管什麼家,大概只稱得上是老人家。另外,書中關於孔子的主要思想,我也不從傳統的立場來解釋,而是著重在社會學強調的人際關係,譬如孔子的生活。過去很少人討論孔子的家庭生活,甚至還有網路謠言說孔子休妻啊,究竟孔子有沒有休妻?為什麼會流傳孔子休妻?孔子跟小孩的關係如何?這些都是我會提到的。還有,孔子一天到晚教我們關於交朋友的事情,那他有沒有朋友呢?畢竟提到一個思想家,怎麼能只講他的思想,不講他的生活?
所以,這本書不是要讓你崇拜孔子或者詆毀孔子,而是能平心靜氣地了解這個人,不帶偏見地去看、去思考。我也希望這本書對你的生活是有幫助的,對你的生命更有幫助,希望你知道自己來到這世間,不是來做一個配角——你是自己的主角,有自己的主場戲,那麼這一生,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孔子的家世:父母、妻與子女】
英文有個字叫hagiography,中文叫做聖人傳記,似乎是從西洋基督宗教開始,人們在講聖人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固定的寫法,第一個一定要寫出他的家世,好像這些聖人、賢人如果沒有顯赫的家世,便顯不出他的「聖」似的。這種古代作法,就是讓你覺得他天縱英明、上帝很喜歡他,所以才會給他一個好祖先。
好比在王肅的《孔子家語‧本姓解》中提到:「孔子之先,宋之後也。微子啟,帝乙之元子,紂之庶兄,以圻內諸侯,入為王卿士……」簡單來講就是告訴你,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貴族。接下來說:「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時所賜號也。是以子孫遂以氏族。」則是講孔子姓孔的幾種說法。
就古代的宗法制度來說,姓氏是由嫡長子繼承,於是從第一個共同的祖先開始,往下傳五世之後,你基本上跟其他人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可以別立一支,自己選一個姓氏。所以孔子的祖先不姓孔,這或許是現代人比較不了解的邏輯。
孔子姓孔沒問題,但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這也很奇怪,按理他不是應該叫孔叔梁紇嗎?但也有別的書寫說是字叔梁、號紇,或者名叔梁、字紇,也有寫孔紇的。但其實我們不必追究,那時候挺亂的,但越到後面就越來越清楚,這是姓氏制度的一個演變,只是剛好在孔子的事情上展現出來。
【孔父孔母是野合?】
《孔子家語》中提及孔子的家人:「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說孔家人在孔子的曾祖父防叔這一代,因為要躲避華氏之禍,從原本住的宋國(今河南)跑到了魯國(今山東);然後孔子的爸爸叔梁紇雖然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只有後來娶的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
那「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你一看就知道當時是有美語教育的,像伯尼就是Bernie嘛!芝麻街裡面不是有一個叫Bernie的嗎?孟皮叫伯尼就這樣來的,所以孔子又叫仲尼,就是Johnny對吧?一定是有上過美語教室的!
因為孟皮有足病——就是腳不太好,所以雖然是個兒子,但對某些人來說仍是不夠完整,於是為了子嗣,叔梁紇最後去顏家求婚。
接下來有段故事記載於《孔子家語》,但《史記》裡沒有。
「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用現代的說法,其實這故事一開始就劇透了,因為顏氏有三個女兒,但老大、老二都沒有名字,只有最小的女兒有名字,叫顏徵在,這不是劇透是什麼?而且所有的故事都是要有「三個」什麼,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所有故事內容都是第一個說什麼、第二個說什麼,然後第三個說的就是一個翻盤。
顏氏問三個女兒,這個叔梁紇的父祖輩官位不高,卻是古代聖王的後裔,而且他身長十尺(換算起來可能有兩百多公分啊,所以有的書說孔子身高一百九十公分也是有可能的),武力絕倫……雖然年紀稍微大一點,個性也很嚴肅,妳們三個誰能嫁給他?
你看看,這都是現代的徵婚條件裡最差的人,比如嚴肅,如果女方問說你的興趣是什麼?讀書,講不講笑話?不講,看不看電影?不看,唱不唱歌?不唱,那你還活著幹嘛?
最後,果然只有小女兒顏徵在回答父親:「爸!你決定就行,女兒就照辦。」你看,多麼乖順的孔媽媽,對吧?
於是,「徵在既往,廟見,已夫之年大,懼不時有勇,而私禱於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那顏徵在嫁給叔梁紇之後,因為知道先生年紀很大,怕他哪一天就掛了,畢竟人家娶個年輕太太就是希望自己有子嗣,所以她就到尼丘之山這個地方祈禱,希望能夠生一個兒子。後來,這個兒子取名叫丘,字仲尼,也就是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則是寫到:「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其中最尷尬就是這個「野合」,因為反對孔子、恨孔子的人根據這點就說,你看,他老爸跟他老媽就是在野地裡做起那件事。
拜託!那裡天氣很冷耶!除非叔梁紇身體非常好,不然怎麼在野地裡辦事情?野合呢,我覺得比較正式的解釋是因為兩人的年紀相差太大,所以他們的結合是比較不合乎禮的。另外一個解釋也很合理:他們兩個結婚其實是沒有經過正當的程序,像是納采、納名、請期、親迎等六禮,才說是野合,這也是一個比較合情合理的解釋。
【出生時,天有異象?】
到了元朝,有一個孔子的後代叫孔元措,寫了本《孔氏祖庭廣記》記錄祖先的故事,裡頭關於孔子的出生有一些神異的記載。比如說孔子出生的那天晚上,「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你想如果有兩條龍在上空繞著不去,還有五個老人從天空降下來,這是外星人吧?明明就是外星人登陸地球。
然後還不只如此:「顏氏之房聞奏鈞天之樂,空中有聲云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哇!那時候還有音樂呢!鈞天之樂就是非常非常好的音樂,我都能想像這時空中傳來一個聲音:「感生聖子……」
對於出現這種神異的記載,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元朝是被異族統治,漢族武力上打不過異族,就要在思想上呼嚨他,告訴他們孔子就是這麼神聖。所以,如果你很認真地以為,孔子不是說不語怪力亂神,覺得他的子孫把他寫成這樣很不應該的話,那也看得太嚴肅了。我相信當時是要呼嚨元朝才會故意這樣寫。
到了一樣是被異族統治的清朝,也出現類似的神異記載,像是楊方晃寫的《至聖先師孔子年譜》,就稱孔子的媽媽為聖母。書中還說:「妊十有一月而生孔子。有文在胸曰:『制作定世符』。」孔子的媽媽懷胎十一個月生下孔子,孔子一生下來胸部就有字。人家岳飛是媽媽在背上刻字,但孔子是生下來胸部就有字,寫著「制作定世符」,就是說這傢伙是來統治世界的。
這個呢,大概也是為了嚇唬異族,說我們漢人很厲害,滿人雖然打敗漢人,但你看我們的孔子是上帝派來、是神明派來的,大概是有這樣的意思在其中,而不是真的有神異現象啊!
【千古謎團:孔子討厭女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說,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千古以來都覺得孔子看不起女人,但在春秋時代誰看得起女人?如果在那個時代孔子還看得起女人,那他真的也太奇葩了。所以這一段話不是看不起或看得起女人的問題。
我覺得這裡有兩個應該注意的地方,第一個就是不要只看前半句,要連同後半句一起看。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好,這兩種人很難伺候,為什麼?因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太靠近她,她會不爽;但不理她,她更不爽。
這該怎麼辦?看情況嘛,情況好就靠近她,情況不好就遠離她。她心情不好的時候你不要惹她,心情好的時候,你就買禮物湊上去,這就是宜、時!你要看什麼時候是恰當的時機,人家明明心情不好,你還硬要人家去煮飯給你吃:「欸,今天晚上不煮飯啊?」「我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出去吃嘛!」你如果這樣講,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但要是你說:「心情不好,飯還是得煮啊!」這不是找罵挨嗎?完全不體諒人家嘛,不是嗎?所以很多事在於你不要去硬碰硬,要替對方想。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就是告訴你要讀熟中庸之道,採取一個動態平衡,懂嗎?
只是大家都不這樣想,看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覺得孔子看不起小人和女人。
【聖人也過不了美人關?】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去即過蒲。月餘,反乎衛,主蘧伯玉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是歲,魯定公卒。」(《史記‧孔子世家》)
《論語》裡唯一出現過的女性是南子,同時《史記‧孔子世家》也描寫了孔子去見南子的場面。南子是衛國靈公的寵姬,是當代的美人但愛出風頭、名聲不好;而孔子去拜見南子,讓子路非常不爽。不是說孔子好女色、主動去見南子,是因為南子的勢力非常大,她說,什麼人來我們國家,要見我們這個邦君的話,都要先經過我,於是孔子不得不依此去見南子。
見了南子之後,子路不爽,「夫子矢之曰」,這裡的「矢」有的解釋是直,像劍一樣的直,一種說發誓的誓,而傳統的解釋是孔子就跟學生發誓,要是做了平常說過不該做的事情,他就去死。
有人也懷疑,老師怎麼會跟學生發誓呢?這不合禮法吧?因此也有一種解釋是孔子糾正子路,說這是什麼想法?我平常說過不做的事情,你認為我會做嗎?我是那種人嗎?你一天到晚跟在我身邊,不知道我什麼人嗎?我覺得,後一種的解釋似乎比較有道理。
在《史記》裡,這一段記錄得比較詳細也鮮活,說孔子進到那個帳棚裡、見到南子以後呢,南子身上配戴的玉器發出了聲響。子路一想,你們在裡面幹了什麼苟且的事情嗎?不然為什麼會有玉器碰撞的聲音?子路大概覺得裡面一定發生了什麼苟且事情——當然在古代碰碰小手可能就是苟且之事了。
總而言之,這是司馬遷寫下的文字,到底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們都不在現場,沒人知道,如果穿越的時候你能穿到現場,記得拍個照片回來啊!
【寫在前面】孔子與你
這本書是我在台大所教授的《孔子:社會學的研究》的課堂集結。坦白說,平常開設的課程像是《愛情社會學》等等,幾乎堂堂會爆滿,唯獨這門關於孔子的課不僅不會滿,甚至只有十幾位學生選修。有趣的是,這十幾個學生還是因為搶不到我的其他課程,最後抱持「無魚蝦也好」的心態選擇了孔子。
這麼說起來,孔子好像不敵愛情。
所以,當出版社提議要把這堂課的內容集結成書時,我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也很佩服出版社的勇氣,尤其近幾年的環境並沒有鼓勵大家去親近孔子、了解孔子。現在的學生似乎對孔子一點興趣也沒有,...
作者序
差點遺忘的召喚
今年六十,晉升「花甲老人」,剛有幾本書都等著要出版。有一本《韋伯〈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其實準備了三十幾年,終於完稿。《論語日記》完全是個近年的意外,也即將在兩岸出版;而這一本根據我的「孔子:社會學的研究」課程所編寫的書,則可以說是一場差點被遺忘的召喚。這本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唸社會學的人會寫的書,就這麼輕輕地、悄悄地從一門課程和錄影,變成了一本書。
我當初教這門課,不是為了尊孔,也不是為了趕時髦(在大陸也許可稱得上時髦,在台灣則是逆流而行吧),而是把我「聖哲社會學」所教的五位世界文明宗師(依出生序:佛陀、孔子、蘇格拉底、耶穌和穆罕默德),抽出我最熟悉的孔子來單獨當成一門課。我遵循的還是對每一位文明宗師的一貫研究方法,我認為這是知識社會學的架構:相關文獻的探討、生平與著作、主要思想和處世行為,以及身後的影響。原來只有這樣而已,沒有出書的計畫,也沒有後來發生的事。
這一切如果要找個頭緒,那應該回到我國中二年級下學期,從南投轉來台北讀書的時候。有一天,當時在南崗國中教我英文、如師亦如兄長的陳中庸老師來台北,帶我去見他口中的「老親王」,於是就開展了我拜在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天德黌舍」長長的故事。
特別是我在一九七五年七月二日,當時稱為「大專聯考」第二天剛結束的晚上,開始了我「天德一生」的四年生涯,以及日後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拜年的例行活動,直到老師於二O一一年過世為止。入黌舍讀書,第一年都要先受到「四書」的薰陶,否則不能躐等學習其他中國古代經典。後來的四年裡,我要是沒在談戀愛或失戀,大概每週都有一個晚上坐在黌舍裡,完全沒想到跟老師學到的這些經典和我這個學社會學的人將來有什麼關係。我的筆記也記不好,老師說的話忘了很多,到現在還記得老師音容的部分,都是他說的那些我也能朗朗上口的話,還有他的一些口音、表情和動作。
我的「聖哲社會學」恐怕受到韋伯—雅斯培這一路的影響還大些。雅斯培提出「樞軸(軸心)時代」的觀念,把佛陀、孔子、蘇格拉底和耶穌相提並論。我在課程中多加了一個穆罕默德,雖然他的時代和其他四位相去甚遠,可是作為一個文明的宗師,應該是不遑多讓的。可是,我實在太不滿意雅斯培的單薄內容,所以就從上面提到過的幾個角度來研究這幾位「聖哲」。站在五十年後雅斯培的肩膀上,我要看的書更多,事情就沒有想像中容易了。
孔子算是我最能得心應手的下手處,就這樣,我又回到了孔子的手掌心。可是和後來的事情比起來,這些都還不是什麼要緊的。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日,老師過世。在告別式上,看著學長整理好的錄影帶,再度聽到老師熟悉的諄諄教誨:「你們到底有沒有好好讀一本書?」我竟然震撼、羞愧到覺得這是在說我自己。
二O一三年,也是三月,久未聯絡的陳明哲學長在北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第四期國學班有課程,邀我去給那一班學生演講。因為在曲阜,所以我這個當時從來沒有踏上過大陸的人,終於有了個最好的「說法」。那時候,我已經開過孔子的課,也做過「孔子的笑與幽默」的演講,就把同樣的題目拿去和大陸同學分享。
到曲阜的第二天,主辦單位就安排了一次祭孔典禮。我穿上漢服,照了一張到今天都還很喜歡的相,在孔廟的杏壇上默默看著整個典禮的進行。下午,我又自己逛了孔府、孔林和顏廟。三月天寒,遊客不多,我站在孔子墳前行了三鞠躬禮,心中滿滿的複雜情緒,感覺毓老師也在那裡。孔子無言,毓老師也無言。我傻傻地一個人在孔子墳前站了很久。
於是,我開始真正好好地讀《論語》,後來也因緣際會在網路上每天寫《論語日記》,寄給兩岸的朋友。
孔子課就這樣增補了好多內容,把課程錄影放上網,供天下有興趣的人觀賞。我也在課堂上希望同學不要再抄寫老掉牙的孔子思想研究的學期報告,改為思考怎樣把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文創化。那一期的學生的分組報告都很精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組同學分別設計了孔子周遊列國的桌遊。
我也在課堂上提過自己的奇想:每年孔子誕辰的下午可以讓民眾自由演出孔子的故事,讓表演者選出一段他們感興趣的孔子生平故事,然後在孔廟前演出,把孔子成長的勵志故事,藉由孔子生日和孔廟的場域,讓更多人受益。紀念孔子要與時俱進,才能可大可久。
我也開展了幾項個人的孔子活動:一個是逛孔廟。台灣各地的孔廟也在這幾年間幾乎逛遍,我特別注意其中東西廡從祀人物不一致的問題。大陸之行則往往要求主辦方能安排附近孔廟之旅,也獲得朋友協助,所以著名的孔廟我也一一參訪完畢。現在連朋友到各地碰到孔廟,也會拍照讓我存證。二是每天抄寫《論語》,鋼筆每天抄一章,小楷毛筆則是幾天抄數章,後來加上朋友幫忙製作的《論語日記》微信公眾號,每天早上三箭齊發,送給兩岸的朋友。三是收集小型孔子像和相關文具(扇子、書籤和鋼筆),好像無形中變成了失控的「孔子控」。第四則是我發起、進行了四年多的週六下午「論語讀書會」。
這本書依然是出版我的《學著、好好愛》和《學著、好好分》的編輯戴傳欣策劃的,找了吳孟芳小姐執筆。編輯過程中,傳欣很認真地找出幾點和我討論,我也更正了一些講課時沒有說清楚的部分。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她們的辛勞和付出,因為她們根據的都是我課堂上的說法和講義,而且出書前我也認真看過一遍,所以如果有錯誤的話,我是那個該負責任的人。至於孔老夫子自己講的話,責任則不在我。
只是,出書在即,我真得很好奇:這本不合時宜的書能帶來一片雲彩嗎?
差點遺忘的召喚
今年六十,晉升「花甲老人」,剛有幾本書都等著要出版。有一本《韋伯〈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其實準備了三十幾年,終於完稿。《論語日記》完全是個近年的意外,也即將在兩岸出版;而這一本根據我的「孔子:社會學的研究」課程所編寫的書,則可以說是一場差點被遺忘的召喚。這本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唸社會學的人會寫的書,就這麼輕輕地、悄悄地從一門課程和錄影,變成了一本書。
我當初教這門課,不是為了尊孔,也不是為了趕時髦(在大陸也許可稱得上時髦,在台灣則是逆流而行吧),而是把我「聖哲社會學」所...
目錄
作者序 差點遺忘的召喚
寫在前面
壹、走近孔子——他生活的時代
貳、關於孔子——被誤讀的凡人
參、孔子到底想什麼——思想與理想
肆、孔子與他者——關於人際
伍、孔門——那些弟子們的事
陸、由凡入聖——孔子的聖化之路
柒、崇拜他還是打倒他——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夫子
結語
作者序 差點遺忘的召喚
寫在前面
壹、走近孔子——他生活的時代
貳、關於孔子——被誤讀的凡人
參、孔子到底想什麼——思想與理想
肆、孔子與他者——關於人際
伍、孔門——那些弟子們的事
陸、由凡入聖——孔子的聖化之路
柒、崇拜他還是打倒他——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夫子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