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與心思細膩的「「高敏感孩子」」相處
我在北海道的帶廣市經營一間精神科暨兒童精神科醫院,常見到許多人因為各種症狀,並因此對生活感到痛苦而前來求診,尤其在最近來看診的患者當中,有愈來愈多人是因為「敏感」而苦。
我在二○一六年出版的《解憂處方籤 日本心理名醫談壓力的洞察與釋放》(台灣東販)一書中,曾分析天生對刺激反應敏銳的「高敏感族」,之後便獲得廣大的迴響,許多人都來信表示「這根本是在寫我」,更有來自日本各地的信函詢問,甚至是專程遠道而來求診。
這才讓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因過度敏感而深受困擾,同時也讓我領悟到「這不只是成人才有的問題,應該讓更多人了解孩子們也有高敏感問題」。就在此時,有人問我「能不能為高敏感的孩子寫本書?」因此誕生了本書的企劃。
由於孩子們無法精準地用語言表達感覺,痛苦程度恐怕遠超於成人,就連一般人認為再平常不過的事,對這樣的孩子們來說,都會變成強烈的刺激,讓他們幼小的身心受傷,甚至倍感壓力。
但這些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要這樣敏感的,他們在對自己的身體與心理感到困惑的同時,也對身體反應出來的不適感到困惑,於是會想尋找可以理解自己的人,以及一個舒服的容身之處。
本書就是要幫助周遭的大人該如何面對、照顧、支持這種敏感的孩子。由衷期望本書能幫助這些心思細膩又敏感的孩子,在紛亂、資訊多元複雜的社會裡活得更像自己。
我與高敏感族的結緣
「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高敏感族)是距今約二十年前,由美國心理學家伊蓮‧艾融(Elaine N. Aron)博士提出的概念,如字面意義般,指的是天生具有敏銳感覺的一群人。
艾融博士自己與她兒子都是高敏感族,曾經經歷過各種痛苦的體驗,因此決定從心理學觀點來研究「高敏感度」。在進行大量調查與研究後,她出版了《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一書。
這本書在一九九六年於美國出版時,立刻成為暢銷書,之後更被翻譯成各國語言版本,日本也在二○○○年出版,讓許多日本人因此得知高敏感族一詞。
當時我是負責診療「發展障礙」(現已改稱為神經發展障礙症)、發展性創傷障礙、依附障礙等症狀的兒童精神科醫師,讀到這本書的時候,著實嚇了一大跳。以往我無法說明清楚的狀況,居然是因為神經過敏,「高敏感」這個新概念讓我恍然大悟並深感認同。
這個概念最厲害的地方,在於點出「這種敏感並非疾病,也不是障礙,純粹是天生具有的特質」,就像有人天生跑得很快、有人天生手很巧、有人天生很會唱歌一樣,有些人天生就具有特別敏銳的感覺,如此而已。
在確認「這個概念對於解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將大有幫助」的想法後,我立刻將其導入診斷確認項目表裡,並且開始進行臨床研究。同時,在這段期間裡,我接觸到許多完全就是「高敏感族」的人,從他們身上了解「原來,高敏感是這樣的狀況」。
高敏感孩子不為人所知的理由
艾融博士在二○○二年又出版了《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中譯: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二○○七年出版),書中詳細說明高敏感孩子的特徵及養育方式,並將其稱為「高敏感兒」(HPC,Highly Sensitive Child)。
因為對高敏感很有興趣,所以我立刻訂購英文版並且迅速讀完,但不知為何,這本書遲遲沒有日文翻譯版。
直到二○一五年才發行日文版,但距離美國出版本書已經過了十三年。換句話說,在此之前日本人並不知道「高敏感兒」這一名詞,即使到現在,一般人對「高敏感兒」也不甚熟悉。
與此同時,開始有一些高敏感族以個人經驗,出版了各種與高敏感有關的著作,一般大眾才開始逐漸了解這個族群。
高敏感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所有人都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很敏感,但後來的生長環境如何看待這種特質,將大大影響他們的生活。所以,我才認為有必要正視敏感的孩子們。
孩子不懂表達自己的痛苦
我從二○○八年開始增加成人門診,因為以往只要提到「發展障礙」,都會認為那是兒童才有的問題,但其實很多人只是在兒童時期沒被發現,長大後才被診斷出是神經發展障礙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擁有二○一二年出版《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中譯:注意力不集中的女性)書中描述的症狀,因此有愈來愈多成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發展障礙」而來求診。
事實上我也是因為開始幫成人診療後,才對高敏感兒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因為孩子們不太能表達自己的痛苦,即使懂得說出「聲音太吵受不了」、「光線很刺眼」、「味道好臭喔」、「不喜歡摸起來刺刺的感覺」等令人不舒服的感覺,卻沒有足夠精準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向大人傳達他們心理上的不悅、害怕、焦慮等情緒,以及這些情緒的細微差異。
尤其是高敏感兒,即使是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緒直接說出來了,也常會被周遭人說成「真是奇怪的小孩」、「太神經質了」、「你是不是有問題啊?」導致他們愈來愈不敢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就精神面來說,只聽他們的描述,也無法明白他們到底有多受傷、多痛苦。但是在與成人患者交談時,只要我問「你小時候如何呢?」通常都能聽到他們回答「我記得好像是這樣」、「當時我對這件事很不舒服」。
不論是神經發展障礙症還是高敏感兒,幾乎都一樣,因為這些成人患者願意描述孩提時代的情形給我聽,才讓我對孩子們的狀況有進一步的認識。
成人可以用語言傳達自己的情緒,也能主動迴避會讓他們不舒服的情況,但孩子大多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就會更痛苦,最後只能用身體反應和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甚至只懂得用鬧彆扭的方式表達他不愉快或不舒服,所以身為大人更有必要主動去察覺、去支持這樣的孩子。
高敏感兒與高敏感族,都不是病
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很敏感,於是帶孩子去醫院求診,結果被診斷出「有可能患有泛自閉症」。這位媽媽因為對這個診斷有疑慮,於是寫信來問我。
「我查了許多有關泛自閉症的資料,就過度敏感這一點來說,確實符合我小孩的情形,但其他症狀就完全不是這樣子,讓我對診斷結果產生懷疑,而且那位醫師完全沒提到高敏感的問題。」
我不難想像這種情形很普遍。
在泛自閉症裡,有些人擁有過度敏感的症狀,若只看這個症狀,確實很容易與高敏感兒重疊。但就如這位媽媽發現到的,若能同時觀察其他症狀,自然能明白孩子到底是不是泛自閉症。
麻煩的是,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既非病名、也不是診斷名,這純粹是站在心理學和社會學觀點來定義,在醫學上沒有這樣的概念。因此就算去精神科、神經科、身心科求診,也不會被診斷為高敏感族或高敏感兒,有些醫師甚至沒聽過這些概念;即使明白有這個概念,很多人也不認為這是造成患者生活痛苦的原因。
我在進行心理診療時,一向以積極導入有效的思維為方針,並且在此之下,努力觀察患者的大腦及身心靈,進行綜合性診斷,因此我認為高敏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只可惜就現實問題來說,會像我這樣告訴患者「啊!你是高敏感族啦」、「你的孩子是高敏感兒呢」的醫師真的是極少數。
尤其在面對類似神經發展障礙症,夾雜多種要素的患者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理解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但在一切講求證據的醫學和心理學領域裡,這個主張遲遲不被理解。也是因此之故,我曾被提醒「醫師,您老說這種話,小心在學會裡待不下去」。
就現況來說,對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有所理解的臨床醫師還很少,未來恐怕也不易增加。
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具敏感特質
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既不是疾病也不是障礙,是當事人天生具有的特質,而且根據艾融博士的說法,不論人種與種族,基本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假設一個班級裡有三十名學生的話,表示其中有五、六人是高敏感兒,其實不算少數。
但我們身處的社會通常會以其他八成的多數人為主,所以對過度敏感的人來說,往往不容易適應,也會過得很辛苦。即使五人中就有一人的比率並不小,但可惜社會對高敏感族的理解度還很低。
如果媽媽本身也是高敏感族,或許比較容易察覺「啊、這孩子好像也是敏感型」,但若媽媽不是高敏感族,自然很難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有這種反應,甚至有可能以為自己的孩子「很難養」、「很難搞」、「很任性」。
不僅如此,許多高敏感兒甚至會敏感地感應到周遭人的情緒,反而自責「自己沒能回應媽媽的期待」,導致這樣的孩子內心會更痛苦。例如我看過很多,被大家稱讚「你是個好孩子」的小孩,在長期壓抑自己情緒的情況下身心失衡,結果身體狀況出問題、逃避上學,甚至出現「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意識解離症狀。
為了避免孩子將天生過度敏感的特質當作壞事而煩惱,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們的成長環境。
若能從孩子還小時,就用適當態度面對他們的敏感,自然能避免孩子因此產生負面情緒,畢竟孩子天生就比成人纖細,要讓這個特質變成優點或是缺點,完全看孩子的成長過程。
艾融博士說過「與其長大成人後再去療慰過去的傷痕,不如趁孩子還小時就想辦法預防問題發生,而這樣的方法勢必簡單許多」。所以周遭的大人有必要儘早察覺,並接受這種特質是「孩子的特色」。
將心思細膩的特質培育成優點
我始終認為不該將高敏感特質看成負面要素,應該把它看成是「敏感力」、「心思細膩力」之類的正向能力。
高敏感兒確實容易對芝麻小事在意,導致神經緊繃而感受到壓力,最後甚至會讓身心失衡。但他們也確實因為這種心思細膩的特質而顯得特別細心,對他人擁有較強的同理心,這也是高敏感兒和高敏感族的一大優點。事實上,有很多人因為活用這種豐富纖細的敏銳度,在社會上有活躍表現,在在顯示只要好好發展這項特質,就能將它變成人生的大優點。
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高敏感兒,不要把擁有敏銳感覺的孩子們視成「敏感得讓人困擾」的麻煩存在,而是「因為心思細膩才值得依靠」的重要存在。
若能對高敏感兒有進一步的理解,明白什麼樣的環境適合他們,如何對他們表現情感,不僅能減少高敏感兒的痛苦,也能將高敏感兒原有的敏感特質培育成有助人生的優點。
究竟是該將天生比人敏感的特質看成正向能力並且樂在其中,還是把它當作導致生活痛苦的元凶而苦惱不已,成長環境絕對有莫大的影響力,這一點不僅艾融博士提及過,我自己也從臨床經驗得到驗證。
由衷希望本書能給正在與高敏感兒對抗、奮戰的媽媽和老師們,提供消除煩惱的指示,減緩孩子心靈的痛苦。
推薦序
希望更多孩子、家長因為本書獲得幫助
國際名導演李安,曾經這樣自述:「我小時候是個非常瘦弱、容易害怕、容易哭的人……很容易被東西嚇哭,是很沒有用的一個人……我內心是個很脆弱、很乖的小孩,從來不敢反抗。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四十多歲以後,我竟拍一些別人不敢拍的東西,就是很喜歡!上手一個片子以後,才發覺很可怕,而我就是每天把該做的工作做好。電影對我來說很簡單,不知道為什麼別人做得那麼吃力……不管我是打燈、打雜,或是在紐約拍片,從早上開始到下午,我就變成導演,每個人都聽我的。」摘自《我害怕˙成功》
李安導演有很多的高敏感特質。他有幸遇見默默支持他的賢內助,讓他可以慢慢地,用自己的步調發揮所長,找到自己的舞台。
然而大部分的人,終身都不知道自己是占了五分之一人口的高敏感族,只覺得自己是無法融入團體的怪咖!不喜歡自己,自己的人生好像哪裡鉤錯了一條線。大部分的高敏感族,是無法遇見伯樂的千里馬。
其實每個人都有高敏感的時候,特別是面臨重大壓力或挑戰時,像是失戀、孩子非常難帶、生意失敗、親友過世……在這些情境裡,人們通常會有敏感脆弱的表現。而有五分之一的人,一輩子處在高敏感狀態。對於其餘五分之四的人來說,那是難以理解的人生。
高敏感族,經常希望自己可以當個普通人就好,要是這一切只是個夢,夢醒就結束了,該有多好。偏偏高敏感特質終其一生都如影隨形跟著。多數高敏感族過著被誤解的痛苦人生,最終只能被迫戴上社會所期待的面具或是崩壞。
我也是少數幸運者,雖然花了超過四十年的時間,才認識並且喜歡上自己的高敏感特質。之後,才驚覺家父也是高敏感特質。
成長過程中,我經常用一般社會上,對於男人、父親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去看待家父,因此對他有許多怨恨和誤解。慢慢地,我看懂他行為背後的動機,看見他如何用高敏感特質守護我們,才體會到他對我們的愛。同時,在家父的生命故事裡,我看到許多要小心避開的坑洞,沒有他的犧牲,我不可能翻轉自己的高敏感特質。
如果父親在年輕的時候,就可以遇見精神科醫師長沼睦雄寫的這本書《開啟高敏感孩子天賦》……長沼醫師身為一個普通人,卻可能比高敏感族,更了解高敏感特質。他願意花心思去認識、理解高敏感,幫助無數的孩子和家長,分享他豐富的實務經驗。
時光不可能重來,希望更多人可以遇見這本書,讓更多高敏感的孩子,可以成為李安導演那樣幸運的人,療癒這個世界。請你一定要買回家細細品讀。
到府育兒顧問、《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 趙崇甫(大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