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功課又不專心;吃飯老是慢吞吞,東摸西摸;講話都沒在聽;坐在椅子上老是扭來扭去;出去吃飯更是不聽使喚的跑來跑去;這些都是現在每個家庭正在上演的親子衝突。父母一天到晚為了孩子的這些壞習慣不停的唸小孩,而孩子卻也不懂爸媽為何要一直唸他,相對地增加了親子的衝突,無形中也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學習力大幅降低。
而這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愛搗蛋、故意跟我們作對嗎?!父母多半都是一昧的先矯正孩子,卻從未曾了解過自己的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使得矯正的效果有限。父母們,別再誤解自己的孩子了,孩子也深受這些問題的困擾中,很多都是因孩子成長發育時的生理狀況出現了問題,進而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所導致的。
根據研究,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會使學習力達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市場上一堆有關兒童專注力的書籍,都只重於訓練,而這些訓練對於有這些問題的孩子來說,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本書由臺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擁有萬人粉絲團的廖笙光 老師,根據他長期的臨床經驗,歸納父母對孩子最頭痛的7大專注力的問題:
動不停,像隻毛毛蟲
易分心,愛亂發脾氣
懶洋洋,沒有元氣
坐不住,老愛跑來跑去
粗心大意,寫功課容易跳字漏行
常發呆,老是心不在焉
寫功課拖拖拉拉,字跡歪歪斜斜
先利用本書的「專注力檢核表」,以簡單的居家觀察測驗,了解孩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使孩子的問題和壞習慣真正能得以改善,快速提升學習力。
【本書特色】
由台灣專家根據臨床實際的經驗,最適合台灣父母與孩子的需求。
打破市場上兒童專注力的書,不是要父母一昧的訓練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問題,對症下藥。
以「專注力檢核表」,透過簡單的居家檢測表,父母可輕鬆的找出孩子的問題。
針對孩子不同的問題,透過簡單的訓練方式,讓孩子面臨的學習問題有效獲得改善。
作者簡介:
廖笙光 (光光老師)
「光光老師」主要是要幫助小朋友可以記得老師的名字,不然小朋友常常把廖老師,變成賴老師、妙老師、尿老師等,無奇不有的老師。只能說ㄌ對小小孩,不是很容易唸的聲音。
「光光老師」對小朋友就好記多了,因為爸爸媽媽常常說到。吃飯時會說:「把飯吃吃光光」;喝牛奶時會說:「把牛奶喝光光」;洗澡時又會說:「把衣服脫光光」。所以每天都可以聽到光光,自然就很容易記憶了。
從2000年,進入「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工作開始,正式踏入兒童發展領域,十年來,評估大約有上千位孩子,從聽不懂小朋友在哭什麼,到不用看都知道他在哭什麼。過程中教導了許多孩子,陪著他們克服發展中遭遇到的種種困難。我在教導孩子,同樣也從他們身上學習到更多。這些孩子想出來的解決方式,有時候真得比大人想的更好用,也更容易讓其他的孩子理解。隨著經驗的增加,越來越覺得自己不是在當孩子發展上的"教練",而是在當孩子與爸媽之間的"橋樑"。在評估與治療時,我花費最多的時間不是在於訓練兒童,而是用在幫助爸媽了解孩子的特質與想法。我深深地相信,當父母正確地察覺導致兒童行為的原因,自然就能提供適當地協助與引導,一切的問題與衝突也就可以輕鬆解決了。
◎現職與經歷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技術長
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 理事
國際感覺統合協會(SII) 認證治療師
薇閣國小教師訓練 講師
康橋幼兒園教師訓練 講師
妙兒褲專家合作案 主講人
2012桃園縣婦幼展 顧問
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 講師
「康軒親子學習雜誌TOP549」固定專欄專家
◎ 部落格:http://www.attention104.com/
◎ 萬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ttention104
章節試閱
Chapter1孩子很聰明,但為何會不專心呢?
當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提早「坐」在椅子上讀書,真得能讓孩子越「坐」越「專心」嗎?
究竟是孩子不用心,還是父母使用的方式不恰當?
(內文)
在臨床上,經常聽到媽媽擔心的說:「我的孩子上課不專心怎麼辦?」這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孩子上課時,是動來動去,東摸西摸嗎?還是坐沒坐相,常常發呆嗎?或是喜歡說話,常常分心嗎?亦或是考試粗心大意呢?這些表現都可以說是「不專心」,但隱藏在問題後面的原因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協助的方式也不一樣。
注意力與學習有著顯著的關係。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學校,不能專心上課,又如何能吸收老師傳遞的知識呢?
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相當富裕,隨手都可以獲得許多的資訊,也較以前更早開始學習。的確,現在的孩子普遍較過去來的聰明,然而在專注力上卻往往比過去孩子來的容易分心。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究竟是現在的孩子不用心,還是父母使用的方式不恰當呢?
每當提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一個小朋友,他就讀新生國小,一位非常可愛又聰明的小一男生,在教室中也是常常被老師抱怨不專心,老是動來動去,沒有一刻坐得住。然而,他在智力測驗卻高達134,是個聰明的孩子。我永遠記得他天真的看著我,跟我說:「老師,這邊的考試比較難,學校的比較簡單,我幼稚園就學過了,超簡單的。」看他既天真又臭屁的表情,我就忍不住的回問:「那你在學校裡都在努力做什麼?」他卻毫不遲疑的回答:「努力乖乖坐好。」讓我不禁想問,當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提早「坐」在椅子上讀書,真得有能孩子越「坐」越「專心」嗎?
我們是否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事情,反而導致孩子變得不專心呢?讓我們從我們生活模式的變化,來看看現在孩子所面臨的新挑戰。
【現在孩子的挑戰,長大就會好?】
許多父母都在想,以前自己小時候,都不用做什麼,還不是「自然」的長大,為什麼現在的小朋友,要學這麼多的東西呢?問題還會那麼多呢?當你的心中響起這樣的疑問時,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的生活真得「自然」嗎?
當我們小時候,可以玩的遊戲,你的寶貝曾經玩過嗎?當我們小時候,可以去探索的地方,你的寶貝被允許去探險嗎?當我們小時候,擁有許多的同伴可以一起玩,現在你的寶貝有幾個同伴呢?
我最常詢問爸媽們的問題是:「要幾歲,你才會讓孩子自己過馬路去買東西?」超過50%的父母回答是:「國小三年級。」但我記得自己幼稚園時,就會被叫去轉角的雜貨店買砂糖,而國小一年級下學期,就要自己練習搭公車了。
這時,爸媽們通常就會說,那是因為以前的車子少,所以比較安全。確實是如此,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友善,所以現在孩子可以活動的範圍可說是越來越小,然而十年前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實際在體能活動量上都是一樣的,結果呢?現在的孩子卻莫名奇妙的被貼上「過動」的標籤,但事實上體力卻還比十年前的小朋友差,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
當環境改變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孩子,或是責怪孩子,而是要調整我們自己的方式。記住孩子需要你適時的引導,而不是無條件的付出。
【都市適合大人,但適合孩子嗎?】
都市化的生活模式,往往有「過多感覺刺激」與「生活空間狹小」的問題。對成人而言,都市生活可算是多彩多姿的。即便是在深夜,想要出去唱歌或看電影,不怕找不到去處。然而,對於兒童而言,這些卻反而是件壞事。
你有沒有曾經參加過演唱會,在華麗的舞台布置、絢麗的雷射燈光、,強力重低音喇叭大聲播送下,你絕對會隨著音樂大聲的吶喊、搖擺。這時如果你身邊有人抱怨你動來動去、不要亂叫,你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
但是,我們卻經常做出這樣莫名其妙的事情,帶著孩子到KTV去參加聚會,卻期望孩子可以在位子上乖乖的坐好;到有表演的高級餐廳用餐,又期望孩子不要離開位置。
請記住孩子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可以承受的感覺刺激較少,過度的人工刺激,往往會導致兒童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因為他的神經系統正在抗議。請幫孩子挑選適合他的環境(例如親子餐廳、兒童遊樂園)等,而不是適合大人的環境,才是讓孩子表現良好的第一要素。
另外,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生活空間狹小也是另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現在家庭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狹小,但孩子的活動量,卻是隨著長大而越來越大,因此引起許多不必要的家庭困擾。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活動量大,而是家裡的可活動空間,對於孩子而言太過狹小,無法施展體能,再加上友善的戶外空間明顯的不足,像是住在台北的孩子,想要盪鞦千還得千里迢迢的跑到大安森林公園,往往排隊等個半小時,才只能玩到三、五分鐘。想想以前的公園遊樂設施,還是孩子的你我,往往玩上個半天都不願意回家,因為公園就是專為孩子設計的樂園。曾幾何時,公園裡好玩的遊戲,像是「旋轉地球」、「八爪章魚」、「盪秋千」、「爬竿」都一個個消失了,現在只看到一隻隻架在彈簧上面的木馬,以及孤伶伶的溜滑梯,孩子沒有宣洩體力的機會,都是導致父母在照顧孩子時的困擾。
如何幫孩子安排適當的生活作息,隨著孩子的年齡長大,安排適當的戶外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體能,更可以減少孩子在家中蹦蹦跳跳的情況。
【電視不是保母,你有篩選過嗎?】
研究中發現,當兒童每天多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可能會導致有注意力困擾的機會增加7%。因此,千萬不要把電視節目當作是保母,不然反而會導致孩子日後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擾。
這並非是說兒童不可以看電視。適當的教育性節目,往往可以促進孩子學習。因此,重點是在於父母必須要幫助篩選節目,並且陪伴兒童一起看。當電視媒體希望增加收視率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大量的聲光效果或是引發情緒反應,特別是憤怒或暴力的情緒。生氣是誘發我們注意力最快速的方式,當生氣時人體會分泌出大量的正腎上腺素,讓我們的身體進入備戰狀態,注意力可以大幅的提高,而這些過度的情緒波動,對於孩子日後的情緒發展,卻有負面的影響,甚至導致易怒的情緒反應。
孩子的模仿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研究顯示嬰兒在滿月後,就具有模仿成人表情的能力。孩子就像是一塊海綿一樣,對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喜歡學習。但不論是好的或不好的,只要是你提供給他的,孩子都會模仿和學習。因此,也就很容易從電視節目中學習。
過去的卡通多半是非常寫實的,並且與真實生活經驗是相關的。像是「小天使」(阿爾卑斯山上的小姑娘),劇情中小女孩被帶去託給山上的爺爺照顧,因為她很貼心的幫爺爺準備餐具,所以爺爺就決定收留她了。如果這時,孩子學習劇情裡面的表現,爸媽一定開心的誇獎孩子,覺得孩子真是太貼心了。
相反的,現在的卡通節目內容,往往是不符合現實,更不符合常理。像是「海洋寶寶」,主角海綿寶寶住在海底,其中一個好朋友卻是一隻穿著太空衣的松鼠。雖然,這些怪異的劇情,非常吸引孩子的目光,但當孩子模仿卡通的對話或內容時,得到的往往不是讚美,反而是一頓臭罵吧!同樣都是模仿電視上的卡通節目,結果卻截然不同。到底是現在的孩子比較調皮搗蛋、沒有禮貌,還是現在節目內容亂七八糟呢?
請不要將電視當作孩子的保母,父母應該要幫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並且陪伴一起看,這樣才能知道究竟孩子是學到了什麼?當孩子學會不適當的行為時,才不會錯怪孩子,而是適時的提供機會教育。孩子就像是一塊海綿,不論你給的是清水或髒水,他都會將水吸收的一乾二淨。
【讓孩子自己做,請勿過度保護!】
由於少子化和雙薪家庭是目前家庭生活的常態,所以,很多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就會對孩子更加的寵愛,無形中導致對孩子過度的保護。
過去一個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比老二強勢,不論是在個性或學習上面,往往都是較為突出的。推論,大概是因為家裡的資源都集中在老大的身上,所以往往孩子也就表現的較為優異。以目前的少子化社會中,我們卻發現截然不同的狀況,雖然父母依然是將資源集中在老大身上,但經常會發現老二的發展卻比老大來的優異。更有趣的是,如果是整個家族的第一個「金孫」,出門不只是爸爸媽媽,還有阿公阿嬤,甚至連姨婆都會一起出動的盛況。這麼多的關注與資源,孩子應該表現得更加優異才對,但結果往往是相反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保護過度」。
嬰兒時期的爬行經驗,對於孩子日後在學習時,是否可以乖乖坐好有很重要的關聯性。從約八個月開始爬行到一歲兩個月,這接近半年的時間,不僅僅是在幫助孩子移動,更是訓練孩子上半背部肌肉耐力,以及雙側動作協調的關鍵。這些能力在孩子日後的學業學習上都會應用到。然而,對於「金孫」而言,問題已經不是爬行的時間多或少,而是那麼多人排隊想抱他,他真的有機會可以碰到地板嗎?
因此,請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凡事都幫孩子做好,這並非是幫助孩子,反而會使孩子出現依賴心態,甚至可能導致自信心的發展不佳。孩子在兩歲半左右,開始喜歡自己做事情,不論什麼事,都會想要自己嘗試,不希望別人幫忙。當然,這時候還沒辦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在每天嘗試的過程中,隨著動作技巧的熟練,他就會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的「自信」來自於可以和大人一樣厲害,覺得自己可以和你做一樣的事情。模仿大人做事,做得一樣好,那就是他自信心的來源。
請不要在小時候什麼都幫孩子做好,等到國小一年級時,又抱怨他不用功寫字。請問,你覺得拿筆比較累,還是拿湯匙比較累呢?想也知道是拿筆比較累,但請問如果孩子自己拿湯匙吃飯都沒辦法維持30分鐘,那又怎麼可能寫字超過30分鐘呢?從孩子三歲開始,請不要再餵孩子吃飯,就讓他自己練習拿湯匙、用筷子。每天吃飯都是孩子練習的機會,自然而然當他到國小要開始寫字時,才不會有拖拖拉拉的情況出現。
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時,才是父母最需要學習的事情。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我們的付出,而是還有我們適時的引導。不是無條件的照顧孩子,而是要學習與了解孩子所需要的,並且放心大膽的讓孩子自己嘗試與學習,才會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佳方式。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在生活中多了許多干擾孩子注意力的事物,不論是電視、電腦、手機等,這些3C產品雖然讓我們的生活便利許多,但也無形中影響孩子注意力的發展。正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不再「自然」,也因此注意力的發展,就不能期待孩子長大就會好了,反而更需要父母的關注與引導,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專注力。
讓我們一起了解孩子聰明,但為何還是不專心?究竟問題在哪裡?
Chapter 2孩子不會故意和你作對,只會是方法不對
孩子很聰明,學習也沒問題,就是不專心?究竟是孩子「故意」存心找麻煩,還是孩子的「感受」與眾不同,導致被誤會呢?當孩子不專心或不聽話時,身為父母的我們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
(內文)
當我們過度注重孩子是不是很聰明時,不停的將各種知識塞入孩子小小的大腦裡,孩子真得會變得更聰明嗎?當孩子變得聰明,IQ很高,就表示可以在學校或生活中有最好的表現嗎?
大腦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大腦。大腦就像是一組「俄羅斯娃娃」,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娃娃裡面還有一個娃娃,而每一個娃娃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能力,組合起來才會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品。
腦幹:小俄羅斯娃娃─掌管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
從藏在最裡面的「小俄羅斯娃娃─腦幹」開始說起,這是我們最原始的大腦,主要的功能是掌管呼吸、心跳、血壓等維持生命的最基本功能。就像是一個先天已經寫好的程式,應該具備的功能都已經事先存在腦部。因此,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執行,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意識控制,就如同我們呼吸一樣,從來不需要提醒。
中樞神經系統:中俄羅斯娃娃─提供學習、記憶的功能
在這個之上又進化出一個「中俄羅斯娃娃」,也就是腦袋中央的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學習」與「記憶」的功能,讓我們可依照環境的變化,讓身體作出適當的調適,不再是依照固定的方程式來做出反應。也負責潛意識的運作,潛意識的情緒便在這裡產生,這部分對於我們的經驗有重大的影響。
此外,深埋在大腦底部的基底核,是處理自動化的動作功能,也就是經由重複學習而變成自動的行為,不再需要意識控制,讓常用的動作程式,可以平穩的持續進行,以便讓有意識的大腦可以專心處理外界的事情、學習新的動作。就像是我們在騎腳踏車時,可以不斷的踩踏板,而不需要思考腳該如何用力,使我們能盡情的享受四周的風景與迷人的事物。
大腦新皮質:大俄羅斯娃娃─掌管思考、計畫、組織、語言、邏輯的能力
「大俄羅斯娃娃」就是大腦新皮質,也就是位於大腦最外層的皺褶組織,包裹在大腦頂端及四周,是人腦中最大的部位,所有感官資訊透過眼睛、耳朵或皮膚,來到位於腦袋中央的視丘,然後視丘將這些資訊過濾後,再傳送給皮質。皮質再負責將這些接受到的資訊組織起來,以及如何對這些資訊產生反應。也就是思考、計畫、組織、語言、計畫的能力,這也成就了我們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差別性。隨著皮質變得越來越大,人也就變得越來越聰明。
讓孩子的發展更穩固,還是要推倒孩子?
大腦是一個整體性運作的概念,需要彼此的相互合作與依賴,才能表現出最好的功能,並沒有哪個比較高等、哪個比較重要的差別。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是堆疊起來的積木,最下面的長方形積木是我們的脊髓,上面放了一個圓柱形的腦幹,然後再放一個三角體的邊緣系統。最後放上一塊超級巨大的拱形積木,那就是大腦皮質。
每一塊積木都要有適當的大小與位置,才可以維持積木的平衡,也讓我們可以維持最好的表現。當我們過度重視「智力」的學習,每天讓孩子坐在補習班裡,卻忽略給孩子更基礎的「感覺動作」的經驗時,你我努力獲得的,往往不是進步,反而是加速推倒積木。
從另外一個觀點看孩子
孩子的行為表現會受到什麼的影響呢?孩子為何會做出這些行為,是因為想要做,還是大腦要孩子去做呢?我們從「感覺統合」的觀點,看看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如何產生的。
當電腦出現當機時,不停敲打電腦會有用嗎?
「感覺統合」是當我們接受到外在環境所提供的大量資訊,在大腦中進行篩選、調整、詮釋後,才能做出符合當時情境的表現。但如果這些感覺訊息,在大腦的資訊整合過程中出現了困擾,往往就會因為對資訊詮釋的錯誤,而做出截然不同的行為表現,導致不必要的困擾。簡單的說,感覺統合的過程就是:外在環境的感覺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整合外在的行為表現
把孩子當成是一臺「個人電腦」:
「外在環境的感覺刺激」就是「鍵盤、滑鼠、DVD撥放器」;
「中樞神經系統整合」就是「主機板、CUP、RAM、影碟」;
「外在的行為表現」就是「螢幕電影撥放、瀏覽網頁流暢度、列印效率」。
請問如果這一臺「個人電腦」,我們又開word、又開網路,加上同時撥放電影,結果電影撥放速度卡卡時,請問,這是「螢幕」的錯誤嗎?這時我們拼命的開關「螢幕」,會有幫助嗎?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問題是出在「電腦主機」的身上。同樣的,當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表現時,我們就處罰或責備他,這又跟敲電腦螢幕有什麼不一樣呢?
當我們碰到電腦無法一次執行這麼多指令時,正確的處理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就是讓電腦主機升級;另一種則是一次不要開啟太多程式。同樣的,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因此無法像成人一樣,能同時接受大量的感覺刺激。當外在環境的刺激過多時,孩子往往不是出現當機,就是會出現哭鬧的行為表現。
但是,幸運的是,電腦主機升級通常需要花費一筆錢,而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的成熟,需要的只是多一點時間和經驗。當孩子心智還在發展的過程,需要的不是處罰他的行為,而是提供適當的環境,避免過多的感覺刺激,才能讓孩子做出適當的行為表現。
而「感覺統合治療」並非像「行為治療」是針對於孩子外在的行為,使用獎勵或處罰的方式來做控制。而是運用「感覺刺激」,協助孩子做出適當的表現,進而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的表現可以越來越好。
尊重孩子的感受
「感覺刺激」不等於「感受」;相同的感覺刺激,對每一個人來說,感受都不盡相同。就像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食物的喜好不同,有些人喜歡吃辣、有些人喜歡吃甜食,每個人對同一道菜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如果你喜歡吃麻辣火鍋,但你會強迫你的同事或朋友,一定要吃麻辣鍋嗎?我想絕對不會,因為我們會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感受,也不會覺得他不吃辣就是有問題。但為什麼對孩子,我們就覺得孩子的感受一定要是一模一樣呢?
有些孩子對於觸碰就是特別的敏感,被別人碰到一點點,就會覺得不舒服,所以,當人多時,就會感到渾身不對勁,這時,你會怎麼做呢?是強迫他勇敢一點,硬要他加入團體活動,如果孩子不願意,就是他故意搗蛋嗎?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的強迫,而是要你的包容和引導。正如同原本不敢吃辣的,一直抱怨或恐嚇,就會讓他變得喜歡吃辣嗎?若我們偷偷一點點的將辣椒加入飲食,漸漸的不就可以克服不敢吃辣的體質。
「現在孩子」和「過去我們」的生活模式與經驗差別太大了,孩子的「感受」也不一定會和父母相同,更增加了彼此相互了解的難度。所以請尊重孩子的感受,唯有了解和包容,才能漸漸的協助孩子調整和改變。
為何孩子容易被誤解呢?
當孩子的「感受」與別人不同時,往往做出來的決定就會不同,因此,也就很容易被別人所誤會是故意或調皮搗蛋。人體的構造又遠比我們所想的複雜,感覺系統除了「顯著的感覺系統」之外,還有「隱藏的感覺系統」,也因此更導致孩子不容易被了解。
顯著的感覺系統
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包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感覺,因為都有各自的外在器官所負責,因此很容易察覺到這些系統的存在,並且可以清楚的指出它所在的位置。就像是視覺是由眼睛所負責,如果碰到眼睛產生問題,我們知道要戴眼鏡;聽覺就由耳朵所負責,如果耳朵有問題,我們知道要使用助聽器來協助功能。因為我們熟悉這些器官,所以當這些感覺系統出問題時,我們不會去責怪孩子,反而會去體諒孩子,幫助孩子找出解決的方式。
隱藏的感覺系統
當我們要維持日常生活,單靠「顯著的感覺系統」是不夠的。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實驗:試著單腳站立,基本上,當我們單腳站立時,會依賴視覺來幫助平衡,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你一定可以維持十秒以上的平衡。接著,再讓我們閉上眼睛,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是可以維持平衡?一定還是可以的吧!雖然我們的眼睛被遮蔽了,但「隱藏的感覺系統」這時就發揮功能,這個跟我們平衡有關的感覺系統就是「前庭感覺」。我們說不出「前庭感覺」位於身體的哪一個部位,但這些感覺系統卻是真實存在,只因為沒有單獨負責的外在器官,因此,往往會被我們忽略。
也正是因為我們常忽略「隱藏感覺系統」的存在與重要性,所以,當孩子的問題出在「隱藏感覺系統」時,父母與老師無法輕易的察覺到孩子所面臨的困擾,誤認為孩子是不夠努力或不配合,久而久之,導致彼此之間的衝突。
隱藏的感覺系統常是孩子被誤解的關鍵原因
讓我們一個一個認識「隱藏的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觸覺—分辨外界刺激
觸覺是人類最原始的感覺系統之一,也是身體上最大的感覺接受器,只要有皮膚的地方都有觸覺。觸覺經常被人們忽略,但卻是非常重要。
相信大家都有在寒冷的冬天裡,戴著手套拿鑰匙開門的經驗。雖然鑰匙還是同一副,門也是同一扇,你的手也沒有受傷,唯一的差別就是手上戴著手套,鑰匙就是很不聽話,沒辦法順利的開門。實際上,這就是因為你的觸覺回饋,受到手套的遮蔽,導致動作控制出現遲緩的情況。你覺得觸覺不重要嗎?觸覺與孩子日後手指的靈巧度,有非常重要的關聯性,如果孩子連自己的手指都無法清楚的分辨,又如何可以好好控制工具的使用,當然就會導致在學校寫字時,效率低落的情況。
觸覺擁有「保護反應」和「區辨反應」雙重功能。
保護反應
負責維持求生需求的反應,例如:冷、熱、痛、癢等感覺,傳遞快速而簡單,使我們在環境中活動時,不容易受傷並且可以保護自己。就像當我們的腳踩到一個刺刺的物品時,就會立即縮起來,使我們的腳掌不會受傷。
區辨反應
是一種較為先進的觸覺系統,負責區辨物品、質地、輕重等精細的感覺,傳遞速度較慢而複雜。由於這個高階功能,我們才有操作工具的能力,可以有效率的運用筷子、剪刀、筆等工具。就像是我們如果閉著眼睛,也可以寫出字來,而不需要一直依賴視覺的回饋。
這兩個反應系統是需要合作而平衡的發展。觸覺系統運作正常,才能提供身體正確的訊息,幫助分辨接觸到的物品,以及感受外來的刺激,例如:有人從背後輕拍身體,觸覺可以幫助我們分辨哪些東西對身體是無害的、可接受的,而哪些是具有威脅性、應該逃開的。任一個反應過強,都會造成孩子在生活上的困擾與干擾。
觸覺保護系統過強
如果孩子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過於敏感,會使孩子對於無意義的觸碰,也會去注意與察覺,所以,經常會因為周邊無關的事務,而出現分心的情況,進而干擾到學習時的專心度。如果嚴重的觸覺敏感,更可能會導致將無害的觸覺刺激,認為是有害,而出現「攻擊或逃跑」的情緒反應,這會讓孩子的情緒波動大,使得在人際互動時出現困擾。
觸覺保護系統過強的孩子,常會出現的行為:例如不愛洗臉或洗頭、不愛洗澡、不愛穿襪、不愛刷牙、不願意赤腳走草地、不喜歡剪指甲、拒絕梳理頭髮或理髮、對衣服材質挑剔、排斥輕微觸碰、疼痛反應過度等。
觸覺區辨系統過為遲鈍
孩子對於觸覺刺激過於遲鈍,會導致孩子無法察覺自己的手指動作,增加精細動作協調度的困難。往往需要大量依賴視覺的回饋,才能學習,所以會產生動作慢吞吞,寫字拖拖拉拉的情況。如果有明顯觸覺系統過鈍時,孩子可能會抗拒勞作或書寫,在惡性循環下,手指靈巧度會變得更弱。
觸覺區辨系統過鈍的孩子,常會出現的行為:包括用雙手操作的能力很弱、怕黑、抓握與使用工具有困難、衣服穿得亂七八糟,或是鞋帶總是沒綁好等。
前庭覺—維持身體平衡
在節目中,經常看到藝人拿著一根桿子,低著頭、頂著桿子原地旋轉十圈,然後要往目標走直線的遊戲。藝人往往走得歪歪斜斜的。這正是前庭功能受到干擾,導致暫時失去正常的平衡能力,會不自主的往旁邊歪斜,甚至會出現跌倒的情況。
平衡並非是依賴我們的肌肉控制,而是要能即時而精確的判斷身體的重心。
「前庭平衡覺」就是可以察覺速度與重力方向,來協助人們平衡功能的發展,更與眼球動作的協調有關。不論是簡單的追趕跑跳碰、旋轉搖擺、吃飯洗澡到讀書寫字,甚至是喜怒哀樂等,都必須以前庭平衡為基礎,有了前庭系統充分的協調,我們才能做得輕鬆,玩得開心。如果沒有「前庭平衡覺」,我們就無法保持平衡,不要說是跑步,就算是簡單的站立,都有可能隨時跌倒,有些孩子常跌倒,通常就是因為前庭平衡覺異常所造成的。
前庭感覺有「球囊」、「橢圓囊」、「三半規管」三種接受器官,並且分別掌管不同的功能。
「球囊」負責偵測垂直加速度,也就是我們在彈跳時的感受。
「橢圓囊」負責偵測水平加速度,也就是我們在跑步或騎車時的感受。
「三半規管」負責偵測角加速度,也就是我們在跳舞、旋轉時的感受。
這三個「前庭功能」,可以讓我們立即察覺地心引力的方向,準確的判斷出哪裡是上面,讓我們可以更容易的操作。且在沒有視覺回饋下,依然可以判斷自己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迅速的維持身體的重心,保持平衡,在撞到東西或跌倒時能即時反應,保護身體,以免發生危險。如果前庭功能不佳時,我們就必須要大量依賴視覺的協助,才能保持平衡,自然就會使動作協調受到影響。
前庭功能也與眼球動作協調有關,當頭轉動時,可以迅速的察覺頭部轉動的角度,並且立即告訴大腦,讓眼球做出相反方向的移動,以保持視野的穩定。如果前庭功能不佳時,只要頭部輕微晃動時,就會導致視覺出現晃動的情況,而導致在視覺注意力上的干擾。
前庭感覺系統遲鈍
會使得孩子對於速度感的判斷為遲鈍,因此,喜歡強烈的速度刺激;再加上對於自身平衡保護能力較弱,使得孩子喜歡爬上爬下,衝來衝去。抗拒或逃避靜態活動,進而干擾到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如果有嚴重的前庭遲鈍,可能會導致孩子上課時,跑出教室或已經上課,卻不願意進教室的情況。
前庭感覺系統遲鈍的孩子,因對於速度感的需求量過高,常會出現的反常:像是喜歡轉圈圈、晃頭晃腦,翻跟斗、跳彈簧床,常常很愛從高處往下跳,甚至喜愛撞牆壁來測試反應,往往無法安靜下來。
前庭感覺系統敏感
孩子對於速度感的感受度過於敏感,對於失去平衡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導致出現害怕或哭鬧的行為。如果有嚴重的前庭敏感,會使孩子對於新環境容易產生焦慮,抗拒參與體能或團體活動,在學校生活中出現退縮或逃避的行為,進而影響其在人際互動上的表現。久而久之,又因為練習的機會不足,導致惡性循環,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
前庭感覺系統敏感的孩子會有特別懼高,下樓梯會緊張、討厭雙腳懸空、不愛體能性活動、動作慢不愛冒險等這些對環境適應力低的表現。
本體覺—指揮身體動作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邊看著電視螢幕,一邊做體操或瑜珈的經驗?當我們跟著螢幕上的動作,我們緊盯著舞者的動作,卻不需要看著自己的手腳,也可以正確的模仿出正確的動作,這就是「本體覺」的功能。如果「本體覺」的效率越佳,就可以越準確的模仿出適當的動作。
本體覺最主要功能就是「察覺手腳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它與觸覺不同。觸覺的接受器為在於皮膚上面,但本體感覺的接受器,則在身體全身上下的「關節」、「韌帶」與「肌肉」裡,是屬於一種深層的感覺刺激;往往需要在身體承重或出力時,才可刺激到本體覺的接受器,好讓我們清楚知道身體各部位的位置,正確判斷出自己手腳彎曲或伸直的角度,並且做出適當的動作。
本體覺與孩子「身體概念」的建立,有明顯的關聯性存在,「身體界線」與「順序概念」相結合就會變成「動作計畫」的能力。隨著孩子擁有良好的「動作計畫」經驗後,就會逐漸的發展出「問題解決能力」。讓孩子當面臨到突發情況時,可以自己找方式解決,而不是等待爸媽的協助。本體覺在人們動作學習效率的表現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本體感覺系統困擾
往往是因為本體覺過度遲鈍所導致的,會讓孩子在動作拖拖拉拉的,甚至產生自信心不足的問題。
就像是穿一件非常寬鬆的T恤,如果丟進一顆乒乓球,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感覺;但若是穿一件緊身衣,就可以清楚的察覺乒乓球在哪裡。如果孩子的肌肉張力很低,就像是穿著一件很寬鬆的T恤,自然也就無法察覺自己身體手腳的位置。絕大多數的我們,應該都很難體會到這樣的感受。但如果你曾經超過24小時不睡覺,但還是要去工作時,你就會感覺到類似的感受,雙腳好像浮浮的,就算踏著地板也不太踏實,還會莫名其妙的東碰西撞,自然動作就會變慢。只是,我們只需要好好補眠一下,精神恢復了,本體覺就會回復原來的狀態。
但本體覺不佳的孩子,就像是每天都熬夜24小時的我們,自然在動作上就會慢吞吞的。幫孩子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改善的肌肉張力,孩子自然就可以學得越來越有效率。
當我們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後,幫助孩子做適當的調整,孩子自然就會表現的越來越好了。接下來我們就幫助孩子從小培養專注力,這些小小的老生常談,卻帶有無與倫比的力量與魔力。
CHAPTER 3章名頁
培養專注力,先從了解孩子開始
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從未發覺孩子的優點。當我們將所有的缺點都克服了,最後,孩子只是變得平凡;唯有將優點更進一步的提升,孩子才會變得與眾不同。
(內文)
沒有任何一座花園,因為沒有雜草而美麗。你有看過一個花園,標榜的是「我們的花園絕對沒有任何一根雜草」;你能想像一個園丁,每天一直努力的在花園中除草,卻從來不幫花施肥、澆水,卻期望花園可以變得漂亮嗎?
花園之所以漂亮,就是因為園丁細心照顧每個嬌嫩的花苞,定期的除害蟲,細心的施肥、澆水,才能讓每個花朵適時的綻放光彩。照顧孩子也是一樣,我們是否將孩子的優點當作是花苞般細心的照顧,還是不停的尋找四周的雜草,然後一一拔除呢?
你可以立即說出你家寶貝的三個優點或天賦嗎?如果不能,那你第一件要努力的事,就是先發掘孩子的優點和興趣,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進而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奠定孩子學習基礎的三大關鍵
當我們期望孩子可以專心的學習,重點並不是讓孩子多補習、多閱讀,而是幫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不能幫孩子吃飯,更不能幫孩子讀書,但身為父母,可以從旁幫孩子建立好習慣,讓孩子可以專注於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力不需要補習費,只需要父母的用心。
奠定學習的三大關鍵:「動機」、「覺醒度」、「自我照顧 (做家事)」。
培養孩子的動機
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不專心的情況時,必須要先察覺孩子是否對於學習有興趣,也就是有沒有良好的學習動機。如果是在特定的活動時,孩子不專心的頻率大量增加,那就要找到導致孩子不喜歡的原因,才能進一步幫助孩子克服學習時的困擾,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增加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而不是指責或逼迫孩子。每個人都有獲得別人讚美的慾望,特別是父母的讚美,這對孩子往往是最重要的獎勵。
習得的無助
實驗室將兩隻大小、年齡相當的狗狗,分別放到甲、乙兩個籠子。這兩個籠子的下面都放置一個電擊板,當實驗者將電源打開時,電擊板就會電擊狗狗。同時,也在籠子中設置一個開關,當狗狗碰觸到開關時,就會終止電流,讓狗狗不會持續被電擊。兩個籠子唯一的差別就是「乙籠子的開關是假的」,也就是不管狗狗如何觸碰開關,它依然還是會被電到亂跑亂跳。
當心理學家將電源打開,甲乙籠子的狗狗,被電到亂跑亂跳,而在紊亂中狗狗會不經意的碰觸到開關。不到一星期,甲籠子的狗狗就注意到只要碰觸開關,這種討厭、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消失。一週之後,只要心理學家將電源打開,甲籠子裡的狗狗,就會立即去觸碰開關將電源關掉。但乙籠子的狗狗呢?既然碰觸開關也沒有用,當打開電源以後,你覺得是「依然跳來跳去」或是「趴在地板不動」呢?
結果是乙籠子裡的狗狗,乖乖的趴在原地一動也不動,忍耐電擊慢慢的過去。雖然,乙狗狗和甲狗狗一樣的聰明,也具有學會按開關的能力,但牠失去嘗試的動機。就算再將牠換到甲籠子中,乙狗狗依舊還是趴著不動,因為牠在過程中學到一件事,就是「不論做什麼都沒有用」。
成為「開關」,協助孩子面對挫折
當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遭遇到挫折,特別是在學業學習上,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動機」。父母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應該扮演「開關」的角色,協助孩子克服面臨到的困難,培養孩子學習的動機。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與鼓勵,才能漸漸讓「學習動機」生根茁壯。很多時候,我們都期望孩子面臨挫折時,可以勇敢不退縮、不哭泣,但卻忽略了「自信心」才是挫折忍受度的基石。但當「自信心」還沒發展成熟時,過度超過孩子能力的挑戰,且硬要孩子忍受挫折,結果只是壓抑孩子的情緒,反而會導致孩子害怕,變得更加的退縮,甚至會在認知及行為上退化,表現的比實際年齡更幼稚。如果當孩子認為「不做不錯」是最好的策略時,就算是孩子變得「很乖」,但對什麼事情也會漸漸失去了興趣。
讓孩子熱衷於喜愛的事物上,協助發展孩子的專長強項
請不要陷入「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迷失裡,父母總是操心在前,害怕孩子日後跟不上別人。過早給予孩子過多的學習壓力,只是「揠苗助長」,讓孩子學會的不是「智慧」,反而可能是「無助」。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要更加了解孩子的特質,並協助孩子發展出一項專長或嗜好,讓他了解自己在這裡是比別人還要厲害的。幫孩子找到學習的動機,喚起他原始的熱情。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強項時,自然就會更有自信,也就更加的能夠承受挫折,也才能承受失敗的挑戰。
將學習遊戲化,來增加學習動機
增加「動機」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習變得有趣,使用「遊戲」來做引導。我最常和爸媽說,如果你要訓練孩子上半背部肌肉的持續力,強迫他每天雙手舉高一百次,還不如花五分鐘,將氣球吊起來,讓孩子去抓玩。將這些訓練變成遊戲後,要孩子停下來,反而還不願意呢!
對孩子而言,「遊戲不僅僅只是遊戲」,運用遊戲可以減少孩子對於失敗的挫折感,並且透過反覆的練習他所需要的能力。
運用好玩的中國功夫拳,幫孩子記住注音符號的五聲調
對於注音符號的五聲聲調判斷較弱的孩子,往往每當要考幾聲的時候,就會感到緊張,非常擔心會做錯,往往還沒有回答就已經放棄,自然也就不會獲得好成績。因此,當孩子在學習拼音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一個簡單的「中國功夫拳」,來幫助孩子記得五聲。
首先讓孩子記住這「五聲拳」的口訣:「一聲阿兵哥、二聲小超人、三聲大力士、四聲小飛俠、輕聲戴帽子。」再來加上動作,一聲阿兵哥,要孩子立正站好不要動;二聲小超人,右手往上舉起來;三聲大力士,右手彎曲出力;四聲小飛俠,右手向下45度張開;輕聲戴帽子,右手握拳放在頭頂上。
當孩子學會以後,就可以開始玩「五聲拳」的遊戲了。隨便說出一個詞語,例如:「牆壁」,讓孩子做出相對應的動作,聲調就是二聲到四聲,也也就是「小超人小飛俠」。熟練後,還可以和爸媽一起比賽,看看誰做得又快又正確,就是大贏家。
透過遊戲的過程,你會發現孩子會學得更開心、更快樂喔!自然學習也就變得更有效率了!請記住學習不是只靠「背誦」和「記憶」,運用聯想和動作,更可以讓孩子快樂的學習,自然也就提高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了。
建立適當的覺醒度
孩子三歲之前,就必須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讓孩子可以維持適當的「覺醒度」,這正是孩子是否可以專心學習的關鍵。想想如果我們昨晚才去看了一場子夜場電影,早上要起來都很吃力,接著昏昏沉沉的趕去上班,結果居然臨時要開晨會時,你可以仔細聽清楚所有開會內容嗎?我們的孩子上學時,已經睡醒了嗎?如果沒睡醒又要如何專心呢?到底是孩子不專心,還是生活作息惹的禍呢?
覺醒度就是保持清醒的程度
當我們的覺醒度低時,就會覺得昏昏沉沉,出現發呆、放空、打瞌睡的狀況,自然也就無法專心學習。相反的,如果覺醒度太高時,就會過度興奮,容易跑跑跳跳、大呼小叫,自然也就會干擾到教室中的秩序。唯有當覺醒度「適中」時,也就是「專注力」最好的時機,孩子才能夠認真的學習。
「覺醒度」在一天中會呈現波動的起伏,而不是穩定的一直線。年紀越小,波動越明顯。就像是小嬰兒的睡眠清醒周期,往往是三個小時醒來一次。然後隨著年齡的成長,這個週期就會漸漸的延長,而逐漸和大人的週期一樣。
覺醒度與所做的活動相互配合,就激發出最佳表現
如果在學習數學或工作時,覺醒度要保持適當,就可以表現良好。相反地,如果當全班都要睡午覺時,覺醒度依然很高,往往就會出現講話或聊天的干擾行為。請注意,孩子無法自行調整「覺醒度」,因此,更需要父母幫忙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協助孩子減少「覺醒度」的波動,讓孩子可以在活動中展現出最好的一面。
表格中覺醒度的波動週期,若孩子週期有和表格中的一樣,那恭喜你了,因為孩子在學校裡的覺醒度週期,就是最適合學校的活動。在睡醒後的兩個小時,是注意力最好的時間,這時往往會安排需要思考的課程。而睡午覺起來時,學校一般會安排較為輕鬆的課程,或是體育課,來提高孩子的覺醒度。
最不適當的就是孩子的週期比大家晚兩個小時呢?當九點同學最清醒的時候,他的大腦還昏昏沉沉正在暖機;當十二點要吃飯時,他的大腦剛好最活躍,正要蓄勢待發的準備接受新知;當下午一點,同學們要睡午覺了,他的大腦還沒準備休眠;下午三點,正準備第二輪學習時,他的大腦才正要進入休息;下午五點,大家要放學了,他的大腦才開始準備清醒。這樣結果,孩子需要注意力的時候,大腦都是昏昏沉沉的;不需要注意力的時候,他卻是非常清醒的,當然就會影響孩子學習時的效率和在學校的表現。
孩子越來越晚睡是覺醒度不佳的主因
由於「雙薪家庭」已經變成主流,父母上下班的時間又往往和學校時間無法配合,也增加孩子們生活作息調整上的困難度,究竟應該以父母的時間,還是孩子的時間為主呢?再加上越來越多的電視頻道,手機、電腦、平板等的誘惑,也使得孩子越來越晚睡。
此外,課外補習也佔據孩子大量的時間,通常晚上八點才回家,更是導致孩子生活作息延後的原因。結果,由於「覺醒度週期」與「學校活動」之間越來越無法配合,長期惡性循環下,使孩子在學校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無法專心。
孩子應避免攝取含「咖啡因」的食物
對於成人而言,感覺昏昏沉沉的時候,就會馬上來一杯咖啡提神。但是,當孩子感覺昏昏沉沉時,喝咖啡就不一定是一個好主意,「咖啡因」往往會導致過度的刺激,反而讓孩子出現過度興奮,更加會搞亂孩子生活作息。
基本上孩子必須要盡量避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不只是咖啡,像是茶、可樂等也都不建議。此外,「巧克力」常被忽略,雖然「咖啡因」含量較低,但吃下肚後,孩子就像突然裝上勁量電池,噗噗跳上一、兩個小時。千萬不要在車上給孩子吃「巧克力」。不論你的脾氣多好,當堵在動彈不得的車陣時,就已經夠火大了,如果後面還坐了個「搗蛋」,那真的是得受了。對於孩子而言,「巧克力」不建議作為獎勵品,因為吃完以後往往容易被處罰。
生活越是規律,對於孩子的專注力越有幫助,因此,就算是在周末也不要破壞孩子的生活規律。成人因為神經系統已經成熟,對於環境的適應度較佳,就算是有突如其然的改變,也會很快的適應。但孩子對於改變的適應度較低,當生活週期被改變時,往往會出現延宕的反應,反而會導致不必要的情緒起伏。
請記住,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與協助來調整生活週期。當我們期望孩子在學校裡可以專心,就必須幫孩子養成符合學校的生活週期,讓他可以有適當的「覺醒度」來應付學習,自然就能專心學習。在幼稚園階段,幫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也就是培養良好覺醒度的關鍵,更是我們為人父母必須要注意的喔!
養成做家事習慣
我記得之前課程中來過一個「小公主」,「小公主」每次來都是穿著粉紅色加蕾絲裝飾的蓬蓬裙,再加上一個大蝴蝶結的髮箍,像是要參加party一樣。媽媽帶她來評估的主因是「愛亂哭大鬧」,但在課堂中,只看見一位漂亮有禮貌的「小可愛」,完全不像媽媽口中所說的「小搗蛋」。
在前三次上課時,配合度很高,就是不願意脫下襪子和進球池。等到第四次上課,「小公主」看其他同學們一個個的爬上斜坡,然後跳進球池裡,尋找藏在球池裡面的小布偶,終於讓她想要進去球池裡玩。但她襪子太滑了,完全爬不上去。一再鼓勵之下,才終於願意脫下襪子,和同學們一起在球池裡面玩。
雖然,她玩得非常開心,但當要下課前,大家都在教室門口前排隊時,她卻躲在隊伍的最後,突然趴在地上大哭大鬧,讓所有的治療師們嚇一大跳。轉眼間,那位人見人愛的「小公主」不見了,瞬間變成一個陌生的「小魔鬼」。
因為哭鬧的實在是太厲害了,只好讓其他的同學們先下課,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當最後一個同學離開教室時,「小公主」就立即停止哭鬧。原來,她有一個祕密不想讓別人知道,就是「不會自己穿襪子,但是其他同學都會穿」,讓她覺得很丟臉。
這真是太好笑了,因為要教孩子自己穿襪子,最多只要上兩次課就可以解決了,所以,當下我就教她穿襪的秘密方式,不到五分鐘就學會,終於開心的回家,看到媽媽還一直說:「我會自己穿襪子了喔!」
別剝奪孩子的生活學習
當我們凡事幫孩子做好了,那孩子還要做什麼呢?是孩子不願意學習,還是孩子沒有機會呢?就算我們願意,但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的陪伴在孩子身邊,遲早孩子還是要去學校上課,那時還是得自己做。幫助孩子最好的方式,絕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自己照顧自己,從中發展出「自信心」和「責任感」。
現在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吃的好、穿的好、學的好,生活上的大事小事都是由爸媽一手包辦,只要是好的都先給孩子,剩下來的才給自己,給孩子喝超市買來的「養樂多」,自己卻喝便當贈送的「金多多」,幾乎是所有當爸媽的心態。
孩子已經從傳統生活中的「家事分擔者」,變成「家事消費者」,也因此失去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只要有事就叫媽媽來,變得缺乏「責任感」和「感恩心」時,我們必須開始思考,這樣的方式真得對孩子好嗎?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長期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小時候常做家事的孩子,比起少做家事的孩子,進入社會工作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高出四倍,失業的機率則少十五倍。而且,常做家事的孩子,個性上較樂觀、有充實感,人際關係上也較佳,在團體生活中,可以過得更加的融洽。
絕大多數的父母,寧可自己做得累得要死,卻不願讓孩子幫忙,但事後又要抱怨孩子不貼心呢。請不要因為疼愛孩子,而剝奪孩子的練習機會,這些事是在學校和補習班裡沒辦法教的事情。讓孩子學習幫忙做家事,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不僅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更能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當做完家事受到鼓勵的成就感,更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三歲是做家事的關鍵期
三歲的孩子超喜歡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這時孩子喜歡「玩扮家家酒」的遊戲,模仿媽媽做家事的動作。透過學習和模仿大人的動作,證明自己可以做得和大人一樣,就讓孩子有自信,覺得自己很厲害。所以,只要孩子有意願,千萬不要阻止。拿抹布擦地時,屁股翹起來,能訓練背部肌肉;擦玻璃時的伸手、抬頭等動作,孩子也可學習控制頸部、手部力量。另如爬樹、攀爬或在地上匍伏前進等動作,也有助訓練孩子背部的肌肉,促進頸部張力整合。
因此,三歲左右就是培養孩子做家事最好的時間點,這時請依照孩子的能力安排適當的家事分給孩子做。雖然還不適合讓孩子洗碗,但是可以讓孩子幫忙收拾自己的碗筷;雖然還不會摺衣服,但可幫忙分類和收到櫃子裡。透過這樣的一步步的學習,孩子很快就會學會整個流程,自然也就可以做得越來越好。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熟練的樣子,又怕孩子做不好的心態下,常會忍不住直接幫他弄好,在無形中就剝奪孩子練習做家事的機會。孩子在不熟練的時候,本來速度就會比較慢,父母不要為了節省時間,而幫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好,導致無法充分練習;等到五歲時,孩子已經將心思放在學校生活,才又希望他幫忙做家事。這時候,就算你用金錢作為鼓勵,「掃一次地板,給你五元。」孩子可能還會回你一句:「養樂多要八元才能買。」
請善用孩子有「興趣」做家事的時期,從小培養做家事的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照顧的技巧,更能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格。透過練習而熟練的過程,可以讓他獲得自信和成就;透過勞動的過程,可以讓他學會感謝父母的辛勞;藉由努力完成的過程,可以讓他學會責任感。愛孩子,請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動手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對於三歲以前的孩子,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並非是幫孩子變聰明,變得多才多藝;而是協助孩子最基本「生活作息」與「日常習慣」的養成。此時,孩子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因此無法抵抗環境中過多的感覺刺激,因此,很容易會因為環境變化而引發情緒反應。如果環境安靜時,往往就容易昏昏欲睡;如果環境吵雜時,往往就變得蹦蹦跳跳、無法安靜下來。這並非是寶貝孩子故意搗蛋,而是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對於感覺刺激「篩選」的能力尚未成熟。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提供規律的生活作息,養成固定的日常習慣,可降低孩子情緒行為波動,就可以提供中樞神經系統最好的整合條件,這些正是孩子日後專心學習的關鍵。
當這些基本功已經紮穩後,讓我們來了解容易干擾孩子注意力的問題有哪些,我們的寶貝孩子受到了哪些影響呢?
Chapter1孩子很聰明,但為何會不專心呢?
當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提早「坐」在椅子上讀書,真得能讓孩子越「坐」越「專心」嗎?
究竟是孩子不用心,還是父母使用的方式不恰當?
(內文)
在臨床上,經常聽到媽媽擔心的說:「我的孩子上課不專心怎麼辦?」這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孩子上課時,是動來動去,東摸西摸嗎?還是坐沒坐相,常常發呆嗎?或是喜歡說話,常常分心嗎?亦或是考試粗心大意呢?這些表現都可以說是「不專心」,但隱藏在問題後面的原因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協助的方式也不一樣。
注意力...
作者序
我一直很喜歡跟孩子一起相處,孩子的想法往往天馬行空,但許多孩子與眾不同的天賦,不一定能被發掘,且常被我們所誤解,而貼上不乖、不聽話、調皮搗蛋的標籤。
在我多年教導這些孩子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不只是我在教孩子,孩子也教我很多。記得有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寫字常常左右顛倒,在第一次上課就跟我說:「老師,我覺得你說的不對」。然後,他用小手在紙上先寫一個b,在寫了一個d,然後很堅定的說:「老師,你看它們應該一樣的」。看他認真的表情,真得很可愛,沒想到他一副小老師的模樣,繼續說:「老師,你看狗的頭如果看左邊是狗,那看右邊呢?」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不聰明,只是被小小的觀念卡住了,只要我們耐心的聽孩子說完,孩子也才會認同你的教導。
許多被認為不專心、不認真的孩子,剛開始,往往是碰到了一些小小的困擾,但孩子自己不能察覺而我們多半都是一昧的先矯正孩子,卻從未曾了解過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困擾,使得孩子越是努力配合,結果往往獲得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打擊和挫折,矯正的效果有限,久而久之,這小小的困擾也就變成了大問題。因此,當我們協助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抽絲剝繭的了解孩子,找到這些隱藏在背後的原因,才能真正的協助孩子。請記住,處罰與責備並不能協助孩子,只是增加親子之間的衝突,讓事情變得更加的嚴重,而孩子的情況也不會有所改善。
在我寫本書的時候,盡量將醫學名詞簡化,並且加上更多的實際例子,也就是希望可以透過這本書,幫助父母認識七種干擾孩子專注力、影響學習的問題,並且適時地提供引導與協助,不只是一昧地要求孩子要努力。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協助孩子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的感受」,唯有了解孩子,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解決的方法;第二步,「找出孩子問題的原因」,了解孩子面對的困擾;第三步,「協助孩子改變」,可透過書中建議的居家活動,來達到練習和幫助孩子的目標。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期望孩子健康成長,只是有時當孩子面臨困擾時,我們往往就慌了手腳,不知如何幫助孩子。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質,讓我們適當的引導孩子成長,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習慣,培養出學習所需要的注意力,讓孩子發揮應有的天賦。
將這本書獻給每位辛勞的父母,以及我的女兒─兩位天真浪漫的小女孩。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才會多采多姿。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你的孩子,發揮孩子的天賦,而不是一昧地要求孩子要跟別人一樣。當孩子變得一模一樣了,不會讓他變得更卓越,只會變得更平凡。讓我們一起加油,幫孩子學習力有效的提升,創造孩子豐富的人生。
我一直很喜歡跟孩子一起相處,孩子的想法往往天馬行空,但許多孩子與眾不同的天賦,不一定能被發掘,且常被我們所誤解,而貼上不乖、不聽話、調皮搗蛋的標籤。
在我多年教導這些孩子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不只是我在教孩子,孩子也教我很多。記得有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寫字常常左右顛倒,在第一次上課就跟我說:「老師,我覺得你說的不對」。然後,他用小手在紙上先寫一個b,在寫了一個d,然後很堅定的說:「老師,你看它們應該一樣的」。看他認真的表情,真得很可愛,沒想到他一副小老師的模樣,繼續說:「老師,你看狗的頭如果看左邊是狗...
目錄
臺安醫院院長 黃暉庭 推薦序
臺安醫院 醫務副院長 蔡水沼 推薦序
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 理事 張文瀚 推薦序
華菂幼兒園 園長 葉麗萍 推薦序
作者序
Chapter 1 孩子很聰明,但為何會不專心?
當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提早「坐」在椅子上讀書,真得能讓孩子越「坐」越「專心」嗎?究竟是孩子不用心,還是父母使用的方式不恰當?
Chapter 2 孩子不會故意和你作對,只是方法不對
孩子很聰明,學習也沒問題,就是不專心?究竟是孩子「故意」存心找麻煩,還是孩子的「感受」與眾不同,導致被誤會呢?當孩子不專心或不聽話時,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
Chapter 3 培養專注力,先從了解孩子開始
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從未發覺孩子的優點。當我們將所有的缺點都克服了,最後,孩子只是變得平凡;唯有將優點更進一步的提升,孩子才會變得與眾不同。
Chapter 4 孩子不能專心的原因,你找對了嗎?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教練」,而不是「抱怨」,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要發揮「偵探柯南」的精神,找出問題的關鍵,逐步的引導,才是幫助孩子的方式。
Chapter 5 動不停,像隻毛毛蟲
孩子最常被父母和老師抱怨的「第一名」,就是沒辦法乖乖坐在椅子上,好像一隻小毛毛蟲一樣,扭來扭去、動來動去,上課常干擾到其他同學,這是因為孩子喜歡調皮搗蛋嗎?
Chapter 6 易分心,愛亂發脾氣
上課時,喜歡跟旁邊的同學聊天,三不五時看著窗外,會忘記自己在上課。翻臉比翻書還快,明明前一秒還跟同學玩得很開心,下一秒卻又氣呼呼的,真得令人搞不懂。
Chapter 7 懶洋洋,沒有元氣
整天懶洋洋的沒精神,坐沒坐樣,站沒站相,做事不是慢吞吞、心不在焉,總是不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事情,一個簡單的工作,都要花上兩三倍的時間,在在考驗父母和老師的耐心。
Chapter 8 坐不住,老愛跑來跑去
有用不完的電力,老是跑跑跳跳、莽莽撞撞的,常會讓大家捏一把冷汗。上課時常會站起來,甚至會離開位置到處走動。下課時,更像是匹脫韁的野馬,玩到忘記回到教室。常讓父母和老師傷透腦筋。
Chapter 9 粗心大意,寫功課容易跳字漏行
寫功課總是跳字漏行,考試時,竟然空了好幾題沒寫,甚至漏掉一大段題目,抄寫黑板上的筆記和聯絡簿,回家後,總是看不懂在寫什麼,是孩子的視力有問題?還是不認真,粗心大意?
Chapter 10 常發呆,老是心不在焉
孩子常發呆、放空,像在做白日夢,常常都要叫個好幾次,才會回神;一件事要重覆說個好幾次,都還不做,要不然就是做錯,常搞不清楚要做什麼;是孩子不聽話?還是聽不懂?
Chapter 11 寫功課拖拖拉拉,字跡歪歪斜斜
每次碰到寫字,就會無精打采,坐姿老是歪歪斜斜的,拿筆姿勢也怪怪的,寫不到幾分鐘,就開始這裡酸、那裡痛,往往簡單的功課都要寫好幾個小時,是孩子愛耍賴、不想寫功課?
Chapter 12 缺點和優點只有一線之隔
當孩子碰到困擾時,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而這個決定往往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就看我們如何引導孩子。
臺安醫院院長 黃暉庭 推薦序
臺安醫院 醫務副院長 蔡水沼 推薦序
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 理事 張文瀚 推薦序
華菂幼兒園 園長 葉麗萍 推薦序
作者序
Chapter 1 孩子很聰明,但為何會不專心?
當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提早「坐」在椅子上讀書,真得能讓孩子越「坐」越「專心」嗎?究竟是孩子不用心,還是父母使用的方式不恰當?
Chapter 2 孩子不會故意和你作對,只是方法不對
孩子很聰明,學習也沒問題,就是不專心?究竟是孩子「故意」存心找麻煩,還是孩子的「感受」與眾不同,導致被誤會呢?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