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活著?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
《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獻上當今最淺顯易懂的哲學之書!
讀完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思考人生
◎為什麼現代人需要「哲學」?
真正有意義的哲學,能改變我們日後的生存方式或價值判斷,
幫助我們從籠罩整個社會的閉塞感中大力掙脫。――白取春彦
『台灣人文教育缺少的一堂課』
由於我們多數人日常的思考受到世間的「常識」所影響,
便容易將許多貌似「古怪又奇特」的哲學思想排除在外,
並認定那不過是與自身無關的遠古知識。
事實上,我們所仰賴的「常識」受制於體制下,
甚至是權力支配下的產物,超出體制框架之外的便視之為異端,
也因此限縮了自身的想法與看待事物的視野。
作者白取春彥深知這一點。
為此,他挑選了能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及生活方式更深刻影響、擁有這種力量的六位哲學家,
介紹他們的思考方式與觀點,並佐以歷史背景和人物生平去探討與分析。
從白取春彥平易近人的解說,讓人的思考逐漸開闊起來,
並進而想要常識閱讀哲學家的真正著作。
※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維根斯坦、傅柯
本書集結了哲學家的智慧結晶,幫助你解決心底最深處的困惑。
【康德:人的純粹理性必須以自由為前提。】
康德闡述了「認識論」。亦即人看到了什麼,感知到了什麼。這個理論說明了人類的知覺有其限界,對許多人造成了衝擊,有助於改變過去的思考方式。
【黑格爾:人為了滿足欲望,會窮盡各種手段。於是欲望無止盡地膨脹擴大。】
黑格爾在思考世界為何是這個樣子、怎麼發展形成時,導入了「世界精神」一種無形的概念,有條不紊、理路清晰地整理了世界的歷史。做為如何用一種想法貫穿解釋所有事物,黑格爾的思想是最佳範本。
【叔本華:一般的鈔票無法買到幸福。那麼,什麼樣的鈔票才能買到幸福?就是心情開朗。】
叔本華認為,真正在底層背後推動世界運作與人類行為的,是與一般認知意義上完全不同的「意志」。
而正是這個「意志」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痛苦、喜悅、淚水與歡笑。
他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成為哲學式人生論的濫觴,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尼采:與巨大的苦惱奮戰吧!那樣巨大的苦惱終將鍛鍊成就我們。賦予我們新的視野,教導我們全新的生活態度。】
尼采談論了「如何活得生氣勃勃的哲學」。他認為人應該自由自在、不被世事萬物所拘束,以超越自我為目標,每天如同新生,創造比昨天更高層次的自己。
【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表示,只要人類使用語言的一天,便無法精確談論關於倫理、真善美、或是神的一切。因為語言是邏輯性的,關於人類最重要的事情運用邏輯思考是完全無法掌握的。
【傅柯:我認為自己所寫的東西是地雷,不然就是炸彈的外衣。不,我但願如此。】
傅柯從過去的歷史分析發現,人對語言的使用方式形成了該時代的知識體系;該知識體系建構了該時代的政治統治雛型,再從中孕育出價值觀與倫理。
傅柯的思想雖然充滿政治性,卻也讓我們深思那些不受時代風潮左右的人,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
※延伸閱讀
《獨學術》白取春彥──著
學習(learn)≠獨學(study)
獨學才是在求學與工作上能夠超群的必要手段!
「學習」是種低層次的事。就像小朋友學寫字是「學習」,學習是種模仿;
成人要做的不應該是學習,而是研究。
熟悉哲學與宗教的思想家白取春彥不被既成的概念所拘束,
他針對現今大眾盲從「實用路線」的學習方法與功利取向的學習心態
提出了自己的批判,並分享自己閱讀艱澀書籍的態度和訣竅。
作者簡介:
白取春彥
日本青森縣人。於德國柏林大學就讀期間,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學。出版多本關於哲學與宗教的解說著作,廣受好評。代表著作有《專為上班族解說的「聖經」 入門》、《學習術》、《聰明思考術》、《不鑽牛角尖的思考術:通往成功之門的二十四個習慣》、《佛教「超」入門》、《超譯尼采I.II》、《獨學術》等書。
相關著作
《獨學術》
譯者簡介:
戴偉傑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後,進入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筆譯組修讀碩士。現為專業譯者。
張富玲
(本書第七章與附錄翻譯)
台大日文系畢,曾於翻譯公司、出版社任職,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松浦彌太郎.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獨學術》等書。
作者序
前言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本書精選了六位哲學家獨到的哲學思想。
按照年代順序分別為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傅柯(Michel Foucault)等人。
為什麼挑選這六位哲學家?原因是他們的哲學所展現的思考方式或想法,在眾多哲學中獨樹一格且極具魅力。
極具魅力的意思是,僅了解他們部分的哲學思想,就能讓自身的想法與觀察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深入且寬廣,甚至可能大幅改變今後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判斷。
而這在實際生活上造成的影響,會使得我們對眼前的世界完全改觀。也就是說,哲學擁有改變我們世界觀的力量。
◎解決「不安」、「迷惘」、「苦惱」根源的線索
本書所挑選的哲學家,從現今看來全都是古人。或許各位會有些存疑,這些古時候的哲學家思想,到底會為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帶來什麼想法上的影響呢?
若有此疑慮,便證明你陷入了「活在時間序列最前端者優於一切」的單純錯覺中。儘管生活在現代,並不表示我們就擁有最豐富的知識,以及先進的想法。
反而現代有不少人還抱持著舊時的思考方式。
例如,像命運這類事物,認為是老天設定安排好的。又或者有些人以一般「社會上」的觀念或「時代潮流」做為判斷正確與否的基準。
也有人遵循著「習俗」與「傳統」生活;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人則跟著那些看似掌握物質或經濟權力者的一舉一動過日子。
還有,有些人只因受過十年以上的學校教育,上完一整套課程,便莫名自傲,認為「已學習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知識,自己至少比古代人聰明吧。」
然而學校裡所教授的,僅僅是現今執政體制所需求、為了培育將來有納稅能力的國民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罷了。
在這之間還有執政方針所造成的偏頗,自然有其局限。
同時,為了將大多數人所需的知識或思考模式納入一定的框架中,最後只能產出在現在體制裡有用、但過於均一的思考方式與行動。
於是在才智方面,他人隨時可代替自己。
結果,這樣的狀況成為了內心拒絕學習的溫床,要打破惰性開創新的局面變得更加困難。
◎「思考力」由此開始!
不過,在如此硬化的情況下,正是將哲學的思考方式完整放入巨大裂縫中的好時機。
然而我想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每個哲學的思考方式怎麼看來十分奇特又古怪。
假設看來真是如此,應該是日常的思考方式完全受到世間的「常識」影響所致。受到世間常識影響的人,容易相信該常識是正常且普遍的認知。
最好的例子便是康德與當時體制之類的衝突。在哲學史上表現十分傑出的康德,他所著的《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也未輕易見容於當時的社會。
康德曾間接表示:「由於超過理性的界限,人類無法看得到靈界或天堂。」這讓當時執政的普魯士王國與基督新教視「康德哲學」為危險的言論,甚至要求康德立誓「從今以後不在公眾場所談論宗教」。
無關理論的正確與否,只要與世間的想法與常識大相逕庭,哲學不僅被視為「異端」,甚至還會遭到「排除」。
直至今日,我們才了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與康德的理性論極其相近(簡單來說,例如在認識物體形狀時,發現腦內細胞團會運用範疇來認識物體)。
在這層意義下,哲學在體制內是危險的玩意;此外,對於想打破目前滯塞或封閉現狀的人而言,哲學猶如手中的危險袐密文件。
了解哲學的思考方式並受到刺激的感覺,就像在自然界的草花的花瓣數量或鸚鵡螺形狀上發現了「費式數列」那般驚異。
視野大開,儘管並不會直接具體產生什麼助益,但明顯改變了自身對事物的看法。
而這等於完全改變了自己,擁有無限寬廣的可能性。
◎哲學真的不難也不艱澀
從古到今出現了無數的哲學家。有的有獨到見解,有的只會鼓惑煽動,也有的只是平庸教師之流。
我從中挑選了能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及生活方式更深刻影響,擁有這種力量的六位哲學家。對於那些名氣響亮,卻無法成為我們現代人精神食糧的哲學家,便只能割愛。
因為我並不認為只要以哲學包裝的所有一切都很重要或有多特別。有不少的哲學理論雖然有名,但其內容早已不適用於今日的社會。相對的,也有些哲學讓我們特別受到啟發。哲學是一種「想法」,當然有好有壞良莠不齊。
如果人生有無窮盡的時間,如果也不需上班勞動,那麼就能遍讀所有的哲學書。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首先了解對將來的自己有助益的哲學精髓,是比較聰明的做法。
在此將本書介紹的六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特徵,簡略描述如下。
【康德】闡述了「認識論」。亦即人看到了什麼,感知到了什麼。
此理論說明人類的知覺有其限界,對許多人造成了衝擊,有助於改變過去的思考方式。
【黑格爾】在思考世界為何是這個樣子、怎麼發展形成時,導入了「世界精神」一種無形的概念,有條不紊、理路清晰地整理了世界的歷史。
做為如何用一種想法貫穿解釋所有事物,黑格爾的思想是最佳範本。
【叔本華】認為,真正在底層背後推動世界運作與人類行為的,是與一般認知意義上完全不同的「意志」。正是這個「意志」為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痛苦、喜悅、淚水與歡笑。
叔本華的《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成為哲學式人生論的濫觴,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
【尼采】談論了「如何活得生氣勃勃的哲學」。
他認為人應該自由自在、不被世事萬物所拘束,以超越自我為目標,每天如同新生,創造比昨天更高層次的自己。
【維根斯坦】表示,只要人類使用語言的一天,便無法精確談論關於倫理、真善美、或是神的一切。
因為語言是邏輯性的,關於人類最重要的事情運用邏輯思考是完全無法掌握的。
【傅柯】從過去的歷史分析發現,人對語言的使用方式,形成了該時代的知識體系;該知識體系建構了該時代的政治統治雛型,再從中孕育出價值觀與倫理。
傅柯的思想雖然充滿政治性,卻也讓我們深思那些不受時代風潮左右的人,如何獲得「真正的自由」。
◎找到今後時代的那份「豐盛」
本書挑選的這六位哲學家有個共通之處。那就是「他們都十分充實豐富」。
康德在求知欲方面十分旺盛;黑格爾在於自身哲學想像力的規模龐大;擁有豐富理解力的叔本華僅靠遺產度過一生,且死後將財產捐贈慈善,他同時擁有現實上的富裕;尼采在思考與表現上十分精采;維根斯坦雖然是理科出身,卻在建築、雕刻、哲學方面也擁有豐富的才能;傅柯則擁有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豐厚。
原本古代的哲學常誕生於豐裕的環境。在人口聚集交流的貿易城市中,才有哲學誕生,未曾聽聞在貧瘠的邊陲之地出現過哲學。
總之,在人與人的交流之間,從中湧現的好奇心、求知欲,各種討論的切蹉等活潑的精神,孕育出了哲學。
我誠摯希望讀者能將那份豐盛藉由本書變成自己的養分,並各自找到豐富精采的生活方式。
前言 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本書精選了六位哲學家獨到的哲學思想。
按照年代順序分別為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傅柯(Michel Foucault)等人。
為什麼挑選這六位哲學家?原因是他們的哲學所展現的思考方式或想法,在眾多哲學中獨樹一格且極具魅力。
極具魅力的意思是,僅了解他們部分的哲學思想,就能讓自身的想法與觀察的視野變得前所未有的深入且寬廣,甚至可能大幅改變今後的生活方...
目錄
前言: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第一章 「哲學史」概要──從「西元前」到「近代的康德」
◎人類的哲學探究從這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基督教必須窮究哲學?
.從「為神學服務的哲學」到「人文中心的哲學」
.從互不相容的兩大勢力中誕生的不安與思想
第二章 康德 人能夠知道什麼?
◎「人是什麼?」──康德哲學探究
.從基督教的價值觀轉變為「自己動腦思考」的時代
.以「理性」為絕對基準的「理性主義」
.洛克是這麼思考的!所有知識由經驗得來
.「所有結果必有原因」是騙人的
.我們能「知道」什麼?到什麼程度?
.「先驗」與「後驗」
.透過感性得知的事物,如何整理加工?
.「知識」就是如此產生的
.「理性」是永無止境的思考(二律背反的世界)
.康德看見的「真實世界」
第三章 黑格爾 透過「辯證法」看世界
◎「近代哲學的完成者」黑格爾的思考與方法
.存在的事物一切都蘊含著矛盾!?──黑格爾的「辯證法」
.德國觀念論──現實世界如何成立的?
.觀念自由奔放地展現
.黑格爾哲學為什麼「看起來」很難?
.「世界是由上帝運作支配的」
.拿破崙也只是辯證法的工具之一
.世界總是未完成──基督教神學與黑格爾哲學的思考
.以辯證法思考「經濟」的馬克思觀點
第四章 叔本華 是什麼在推動人類和世界?
◎精通所有領域的哲學家所發現的「人間真理」
.人的認識是有極限的──從康德哲學出發
.欲望永無止境
.叔本華的「原因與結果的法則」
.超越科學力量的「直觀式想法」
.「促使人行動」的終極方法是?
.快感與快樂從何而來?
.自殺也沒救
.讓人更加不安的「意志」
.善良、高尚活著的唯一方法
.什麼是「愛」?什麼是「救贖」?
第五章 尼采 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詩人哲學家尼采的挑戰
.永遠充滿人性人味的尼采哲學
.為何尼采哲學被稱為「肯定的哲學」?
.「邏輯」無法跨越的牆
.真實與真理究竟存在何處?
.「看得見映在鏡中的事物,也無法看見鏡子本身」
.做為藝術作品的「哲學」
.「上帝已死」──尼采真的「討厭基督教」嗎?
.「超人」的誕生──什麼是理想的人類形象?
.超人不需要道德
.「永劫回歸」背後的「科學」
第六章 維根斯坦 何謂「世界」?何謂「語言」?
◎為什麼說「哲學是無意義的」?
.哲學書到底讓人理解到什麼程度?
.被稱為「世界」的真實面貌
.語言和事實大多存在著對應關係——維根斯坦的「圖像論」
.「哲學不是運用邏輯追求真理的學問」
.談論「無法談論的事物」
.晚期維根斯坦對語言的使用方式產生興趣
.我們的生活是一場「語言遊戲」
.任何「語言」都無法傳達真實!?
第七章 傅柯 揭開「權力支配的假面」!
◎「哲學」可以改變「時代」嗎?
.以下這篇文章,你是否覺得有違和之處?
.《古典時代瘋狂史》探討的是什麼?
.於十九世紀萌發的「人的概念」
.沒有人可以從權力的網絡逃開
.就連「性」也在權力的掌握之中
.傅柯哲學的關鍵字「話語」是指什麼?
附錄:53位哲學家語錄
前言: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哲學?
第一章 「哲學史」概要──從「西元前」到「近代的康德」
◎人類的哲學探究從這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基督教必須窮究哲學?
.從「為神學服務的哲學」到「人文中心的哲學」
.從互不相容的兩大勢力中誕生的不安與思想
第二章 康德 人能夠知道什麼?
◎「人是什麼?」──康德哲學探究
.從基督教的價值觀轉變為「自己動腦思考」的時代
.以「理性」為絕對基準的「理性主義」
.洛克是這麼思考的!所有知識由經驗得來
.「所有結果必有原因」是騙人的
.我們能「知道」什麼?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