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9 項符合
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活著並不難,只要能透徹人的七種情感,無論是誰都可以獲得幸福
的圖書
|
|
| 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活著並不難,只要能透徹人的七種情感,無論是誰都可以獲得幸福
作者:小川仁志 / 譯者:吳玲玲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7-09-30
語言:繁體書
|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活著並不難,只要能透徹人的七種情感,無論是誰都可以獲得幸福 內容簡介
以簡單好懂的哲學闡述人內心的7種情感,接受真正的自己
每個人最需要相處的人,就是自己。 透徹七種情感,發現最貼近、卻又最不了解的自我,好好相處。
我們每天都在重複又笑、又哭、又氣憤、又開心的情緒中度過,而這些情緒起源就在我們每個人內在的七種情感之中:成就感/義務感/罪惡感/親切感/厭惡感/自卑感/幸福感,這些情感就像是洋蔥一層一層的皮覆蓋在我們身上。本書將帶領你一層一層地剝開、探究這些情感的本質,最後,你會更懂得如何控制並享受這些情感,活得更好。
=內容簡介=
只要是人都會擁有情感,我的人生皆都是由7種情感所組合而成, 用哲學方法尋找情感的根源,理解它們的本質並加以運用,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①成就感 法國哲學家阿蘭:「人並不喜歡從天而降的幸福,而想要自己創造幸福。」
成就感就等於生存,它是驅使我們生活的動力。人因為有成就感才有忍受辛苦、堅強生活的動力。在此情況下,為了得到成就感,必須經歷一番苦難,因為伴隨苦難而來的保證是成就感。
►正因為有成就感,才更有動力迎接明天。
②義務感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義務感對工作層面有益,對人際關係則有害。」
這個世界是否必須存在義務感?我們可以說義務感使這個社會得以運行。義務感與責任感為一體兩面,如果大家都不重視義務感,我們身處之地就會變成一個無責任的社會,務感其實是在社會中生存下去的條件。
►一旦放棄義務感,反而會招來不安。
③罪惡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感受太多或太少的恐怖、自信、欲望、憤怒、憐憫等不愉快都不好。這些不愉快都該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事物上、對適當的人、在適當的動機下、用適當的方法去感受,這才是稱之為德性的最佳的中庸之道。」
罪惡感通常產生在自己麻煩到他人的時候,但罪惡感其實也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礎之上。不是自己的行為帶給誰困擾才產生罪惡感,而是從自問自答中產生了罪惡感。因此,對於自己的行為不加以思考的人才是惡人,人就是在思考與不思考之間來回冒險般地活著。
►罪惡感分為健康與不健康兩種,即使麻煩他人,只要抱持感謝對方的心就是健康的罪惡感。
④親近感 蘇格蘭哲學家的亞當・斯密:「與他人共鳴就是獲得快樂,同席者的談笑帶給我高度的舒適感,他們的情緒就是呼應自我情感最大的喝采。」
為什麼我們對內心認同之人才能毫無顧慮地說話?這是因為我們是存在於複數中的單數,也就是當我們內心存在著別人時,就能使彼此的心相互靠近,這個狀態以親近感的產生所表現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私的基因,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應該保持六對四的比例。
⑤厭惡感 德國哲學家尼采:「接受痛苦就能變成超人。」
當遇到不明白的事物時,就會出自本能的保護自己,因為我們無法預測自己會遭遇什麼狀況。如果有人給了你不知名的藥丸,你也不可能毫不考慮的就吃下去,我們都想避開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這就是厭惡感產生的原因。
►因為不了解,所以產生厭惡感,只要接受討厭的東西,就有可能會變得喜歡。
⑥自卑感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事實上,對我而言,甚至可以說人類所有的文化都是奠基於自卑感。」
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為了生存必須定位自己,所以會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但在我們覺得「自己不行」的心情背後,隱藏著想要變得一樣優秀的情緒。前述提過因為有自卑感,所以才有進取心。人之所以努力,就是因為有自卑感,所以可以說自卑感是成長的動機。
►與其和他人比較而感到痛苦,不如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
⑦幸福感 日本哲學家小川仁志:「為什麼會開心、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哭泣,都是因為想要變得幸福,『我想要幸福』的吶喊以各種情緒做了呈現。」
幸福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喜悅及悲傷的結果讓人感受到的情感。人是擁有細膩情感的動物,而每種情感都和幸福感相關,這或許是因為我們在脫離不了這些情感的同時,也為了追求幸福而生存的關係吧。
►幸福感是心的問題,只要熟練運用情感,無論是誰都能變得幸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1970年生於京都市,山口大學國際綜合科學部副教授。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系,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結業,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於商店街主持「哲學咖啡廳」等實踐親近市民的哲學。專長領域為公共哲學、歐美政治哲學。著有《黑格爾當總理大臣!》、《哲學的教室:改變人生的14堂課》、《超譯「哲學用語」事典》等書。
相關著作:《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新版)》《超譯「哲學用語」事典──150個有趣的、難解的、聽過卻又似懂非懂的哲學關鍵詞彙》
譯者簡介
吳玲玲 台北人。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目前從事翻譯工作。
目錄
剝開第一種情感之前
【第1章 成就感】 1為什麼我們努力工作、讀書和運動? 2為了獲得成就感,非得經歷一番苦難嗎? 3為什麼獲得成就感之後立刻就會忘記先前的苦難,然後又再重新挑戰? 4為什麼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成功?
★本章最後:為什麼我們追求成就感?
【第2章 義務感】 1這個世界必須存在義務感嗎? 2成為大人後義務感便油然而生? 3基於義務感而從事志工是偽善嗎? 4捨棄義務感會更輕鬆嗎?
★本章最後:為什麼我們有義務感?
【第3章 罪惡感】 1不能麻煩他人? 2事情做到什麼程度才會有罪惡感? 3為什麼對方人愈是好,自己的罪惡感就愈重? 4壞人也有罪惡感嗎?
★本章最後:為什麼我們有罪惡感?
【第4章 親近感】 1為什麼我們對內心容許之人才能毫無顧慮地說話? 2讓人感到親近與否的差異為何? 3為什麼沒辦法看待他人的喜悅像是自己的一樣開心? 4為什麼朋友會改變?
★本章最後:親近感有多重要?
【第5章 厭惡感】 1為什麼會想和討厭的人事物保持距離? 2有厭惡感是因為自己的個性不好? 3面對討厭的事物愈不要拖延? 4討厭的東西無法變得喜歡嗎?
★本章最後:如何從自我嫌惡中重新振作?
【第6章 自卑感】 1為什麼我們常常陷入和他人比較的漩渦中? 2人本來就是平等的嗎? 3為什麼會認為反正自己就是不行? 4優越感來自於自卑感?
★本章最後:如何克服自卑感?
【第7章 幸福感】 1什麼是幸福? 2成就感和幸福的關係? 3義務感和幸福的關係? 4罪惡感和幸福的關係? 5親近感和幸福的關係? 6厭惡感和幸福的關係? 7自卑感和幸福的關係?
★本章最後:為什麼我們追求幸福?
結語:人的內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4961
- 叢書系列: 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1 x 14.8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40歲
|
|
|
| 作者:笭菁 出版社:奇幻基地出版事業部 出版日期:2020-09-30 66折: $ 211 | | 作者:金聖火 出版社:台灣廣廈有聲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3-02 66折: $ 251 | | 作者:鄭多亨 出版社:台灣廣廈有聲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5-18 66折: $ 395 | | 作者:洛朗絲.德維萊爾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2-01 66折: $ 251 | |
|
|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悅知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18 $ 260 | | 作者:豬熊忍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4-17 $ 111 | | 作者:白濱鷗 出版社:四季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4-30 $ 134 | |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 |
|
| 作者:蘇志誠(編譯)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5-01 $ 237 | | 作者:勇人 出版社: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27 $ 91 | | $ 474 | | 作者:池上彰 出版社: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4-30 $ 45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