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經拳互用
太極拳是身心並練的文化拳、哲拳,練好太極拳要理法兼備,這是前提。太極拳之理最精華部分就是傳統拳論,那麼讀點古拳論是必需的了。
說是古拳論,實際上成熟的太極拳論的歷史並不太長,大概幾百年的樣子,有的還不到一百年。但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發展到頂峰的產物,無論技術上還是理論上都是水到渠成,並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因此許多拳論都成為了經典。
傳統拳論內容十分豐富,各個時期的拳家也都在不斷補充、發展,各流派的優秀拳家們又都相繼留下了本門派的一些論述,因此積累下來的拳論數量眾多。對於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來說,要把這些拳論都能看到或者看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況且,由於研究角度、認知水準、學識修養,甚至流傳途徑等多種原因所致,在流傳下來的拳論中,也是良莠不齊的,有些甚至存在著偏頗和謬誤。如果練拳者不加甄別地拿來即讀,不僅對練拳無益,甚至產生誤導。
從大量傳統拳論中選擇出最核心的內容,對於當今廣大太極拳的研習者來說,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書算是傳統優秀拳論的選讀本,目的是使習拳者能在較短時間內研習到中國太極拳最精華的理法內容,並少走彎路,方便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研習。
「經」是中國古代對於能夠成為經典的文獻的最高評稱。能夠稱為「拳經」者,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經歷了時間的檢驗,大浪淘沙;二是經過了廣大群眾的實踐檢驗,立論真切;三是適用範圍廣泛,不局限於一門一派;四是得到太極拳界眾多名家、專家的肯定認可,具有很高的理論水準。這幾點也正是本書選取拳經的原則和標準。
入選的這十三篇拳經,字字珠璣,句句錦繡,閃爍著太極拳的智慧和光華,對研習太極拳有重要參考價值。這十三部經典文獻,如果練太極拳者一篇都沒有讀過,必為缺陷。若能通曉全部,太極理法必然登堂入室。
對於一篇優秀拳論,由於古文字的原因以及表達方式的不同和理解水準的差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差別很大。一些拳論由於言簡意賅,更由於它們都與實際修煉相結合,往往沒有到達一定階段很難完全領悟,這也是一些人讀拳論有「滯重」之感的原因。本書在所選的每篇拳論之後,都逐句或逐段進行解析,除了對一些較為難懂、艱澀的詞語進行注解外,有些文詞通俗易懂,就沒有在文字注釋上多費筆墨,而是把重點放在其含義的解讀上,故稱為「心解」。
「心解」一是為體現力爭透徹、深入,二為表示「重意不重形」,不拘泥文字束縛而重點說明內涵。希望借此為廣大太極拳研習者提供一個研讀傳統拳論登堂入室的階梯。特別值得說明的是,一些太極大家用他們的切身感受和透徹理解,對於先人的拳論進行了注解,這是「發乎心」「陳乎理」「取乎用」的精妙再加工,對於我們研讀這些拳論顯得彌足珍貴,本書也選取了部分這類名家對經典拳論的注解,便於大家學習印證。
本書的重點在於對拳論內容進行解析,並非作者及版本考證,故對於書中收錄的多篇拳論以及作者,由於在太極拳界還有一些爭議,在沒有確切其他定論情況下,均暫時沿用通用說法。
太極拳講究虛實,讀拳經也有虛、實兩種讀法。先讀之法,可用「虛讀法」,在初學階段,或者在實踐上還沒有體會到拳經所論的境界時,側重理論上理解為主,瞭解拳經所言法要,為今後練拳做好鋪陳。此時讀拳經,不必求甚解,不必一一對應,而著重從大的方面來把握。此「虛讀」非「虛著」,能夠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加深對太極拳的瞭解,對練拳過程有水到渠成的幫助效果。
後讀之法,為「實讀法」,即練拳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很高深的功夫層次,此時讀拳經,應著重於對具體功法、技術的理解與掌握,對於拳經所闡明的功夫有了切身的實際感受,此時讀來有豁然貫通之悟,對於練拳中所遇到的疑難有針對性的釋解,這時虛的拳經就變成了對拳的實踐活動有實在指導意義的了。拳經是長看不懈的讀本,隨著練拳的深入,不斷研習拳經有「日日讀來日日新」的妙處。
應該指出的是,心解也是一家之言,包括書中選編的部分太極名家的拳論解讀,都作為參考。廣大讀者以此為導引,但不可囿於書中觀點。太極拳是一種共性和個性共容的文化形態,共性就是遵循的生命運動、發展規律,個性是在此基礎上高度自由、自如的生命張揚。
太極拳的理法需要每個人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太極理法的真髓在每個人身上和心中。
余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