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泡腳秘方大全》分十一章,前三章在簡介泡腳的歷史後,著重闡述泡腳治病的原理、常用方法與特點、應用范圍與注意事項以及常用的中藥、養生保健的作用;接著以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男科、皮膚科、骨科八章為綱,以病證為目類方,全書涵蓋120個家庭應掌握的常見病、多發病徵;輯錄秘方1182首。
泡腳療法源遠流長
泡腳,又稱泡足、足浴,是用熱水或藥液薰洗、浸泡雙腳,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屬中醫外治法的範疇。
泡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應用形式。據文獻記載,早在周代,《禮記》中就記載了當時的人們用草藥「薰、蒸、浸、泡」的生活習慣。公元2100多年前,帛書《脈法》就提出了「寒頭暖足」的養生保健原則。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一書將泡腳療法上升到理論高度,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摩之浴之」;《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可浴」;《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指出了藥浴與足浴的適應證;《靈樞‧百病始生篇》還指出了「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等洗浴療法的禁忌證。這些均為泡腳療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漢代的藥浴及泡腳療法已廣泛用於臨床,在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有眾多的中藥都明確標明「可做浴湯」。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更有狐惑病用苦參湯薰洗,腳氣衝心用礬石湯泡腳的記載,為泡腳等薰洗療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晉代與南北朝時期,薰洗及泡腳療法還被推廣適用於急症,如葛洪《肘後備急方》中便有「治卒心腹煩滿,又胸脅痛欲死方,以熱湯令灼灼爾,漬手足。」「治霍亂心腹脹痛……濃煮竹葉湯五六升,令灼巳轉筋處。」
到唐代,腳的薰洗療法已被廣泛運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各科病症的防治,在孫思邈《千金要方》一書中,對浴洗法、浸洗法、泡洗法均有詳細論述。
宋金元時期,洗浴療法有了進一步發展,相關的藥物和方劑層出不窮,僅《太平聖惠方》中就載有洗浴方163首,《聖濟總錄》中也載有洗浴薰洗方40餘首。
明代,腳的薰洗療法的運用則更為普及,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方書《普濟方》中收載的薰洗方百餘種;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薰洗、藥浴方達數百首之多。
清代,薰洗療法等自然療法得到了空前的普遍應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外治宗師吳師機,對包括泡腳在內的藥浴療法做出了史無前人的貢獻。他在《理瀹駢文》一書中說:「臨臥濯足,三陰皆起於足,寒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陽,而卻寒也。」並對藥浴、薰洗的理論基礎、作用機制、辨證論治、藥物選擇、使用方法、主治功效、適用病證、注意事項等,均有深入而實用的闡述,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著名論斷,認為「雖治在外,無殊治內」的治療原則,並創立整理了藥浴驗方79首,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1973年湖南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一書,其中記載有雷丸藥浴、泡洗治嬰兒癲癇等多種病症的方法。治療小腿挫傷的泡腳方法更為獨特,具體方法是將中藥煎煮成藥液倒入盆中,內置可以滾動的木踏腳,病人將腳放入湯液中洗浴、浸泡,燻蒸時,足踩木踏腳,可隨意滾動按摩足心,容器中的藥液可隨時增加熱水以加溫,使藥液始終保持有效的溫度。這便是泡足器械的最早文字記載。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足浴這一傳統的外治法與其他自然療法一樣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近20年來,發展異常迅速,「泡足坊」、「足浴中心」已遍及城鎮大街小巷,泡腳保健的方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青睞,各種多功能的泡足器已不斷問世,有關泡足療法的論文散見於各類期刊雜誌,泡足書籍正不斷湧現。泡足療法已引起港澳台等地、東南亞各國及全世界的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