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先天勁法下手訣要】是練功奠基的下手功法,尤以基本功法的鍛鍊,為最重要。基礎未建置好,便會成為進階的絆腳石,而調整人體最合乎自然「生理功學架構」的運作,又為其中之最要者。
本書是鍛鍊功法時的參考資料,定勢的串習,尚需經實際對仗試煉,方知技法之得當與否,而此實戰試煉,非得親身體驗不可,筆墨實難以形容,且由於個人體會不同,試煉的感觸亦不一。在余教習過程中,弟子或學生必須依其個別的「生理功學架構」體認,調整出其最適切而自然的「生理功學架構」,以利功勁的鍛鍊與運作,並導正習武觀念,繼而依拳理及個人的特質,因材施教,使之不斷地試煉進階。本書的目的實亦在此。
要練武術,就要練出功夫,要練功夫,就要知道下手要訣。下手要領,不在套路,而在功法,套路是外在的表現,勤加操練,確可得健碩體魄及熟練動作,然與功底奠基,著實無關。練好功底,套路隨處成形,甚可自創合理的手足運用策略,套路是以往功夫成就者心得結晶的產物,若是僅練套路,欲由其中練出功底,強制導果為因,通常極為困難,否則有功夫的武術名家,不會僅屈指可數爾耳,其理可知。
功底奠基,除需熟練下手功法外,尚需師父點化要訣,一旦功夫成就,技法隨身,即能運作功勁,使之「放之即無,呼之即來」,蘊藏於人體自然反應動作中,絕不會散亂無章,內涵深邃,且可依個人潛能差異,而使進程表現得無可限量。
【先天勁法】, 絕不是氣功, 而是激發潛能,鍛鍊身體的自然反射動作,成於內,形於外。內蘊深淺,所呈現之氣韻質量,厚薄各異, 裝假不得,嘴上吹噓亦無用。
其次,武術本源,練的是功夫,不是健康, 健康是其附加價值,非主要目的。余一再強調, 能潛心鍛鍊體悟,就可成就功勁,若投機取巧, 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恐終身難覓。此與心性、悟性的養成,亦有絕對的關係。
余常慨然於此人身至寶,竟無人能識,不知啟發運用,豈不枉惜吾身之存在於天地之間矣。
是以期勉後學能先以此書為範本,淨除自身雜質,如淨除杯中水後,重置清流般地,重新吸收鍛鍊功勁之要訣,徹底回歸人體自然本能,充分激發個人珍貴潛能至無限寬廣的境界。
此書重新改為橫排之二版,表追求功勁本源者,日漸趨多,中華傳統武學,本以追求功夫功底為要,余繼【先天勁法下手訣要】後,另有心得體悟,對於啟發潛能的方式,有更加深刻、實際、細緻而精簡的體認,且經實戰試煉的考驗, 為進階之鑰,余亦即將集結成冊,期能再次有益於同好及後學。
二○一六年春月
潘岳 於台北石牌耕武樓
前言
余自專研拳學以來,參研無數拳經、拳譜及論述,其中之精要內容,皆為武術前輩們之心得體悟,然多為體現成果而非鍛鍊過程,是「果」而非「因」,並無正確探求人體骨骼結構與筋肌運用之方法,亦無如何逐步鍛鍊功勁之載述。是以若依拳理字解,照本宣科地習練,未明其來有自之理,恐有本末倒置之偏誤。
余深體功勁原為武術之本,膽識應來自實證試煉,並屢證彌真。然今之武術界,門派宗脈紛雜,標新立異為正,正本清源為奇。擁師自重, 自恃不讓。誤以為習會套路即是專家,鮮少有潛心深究武術之術理奧義者。
慟哉,前人武風不現,拳理真意不彰,巧立名目者眾,追本溯源者稀。習武理念不明,武學真諦不顯,長此以繼,不僅貽誤後學,恐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將被當今之體育競技演藝所取代, 就此散佚不振矣。
習武應以拳學內涵論學,而非以門派、拳種歸類。余為承繼一脈武學,重振前人武風,擬發表余所研發,鍛鍊功勁之「先天勁法下手訣要」,期能振興武道。先導正習武理念,解析武學內涵,釐清習武目標,使習者知己所從,各尋所宗,不致渾噩迷惘。
先天勁下手訣要,乃余孜孜不倦,親身體悟而得,功法不在內外之形,卻又無所不在,如「道」之體,真然有物,然需步步築基以求,絕無不勞而獲,一蹴即成之功勁,惟虔心深究者得之。
「先天勁法」,主在奠定武術共同追尋的功法基礎,順應人體自然生理結構之功學原理,源於自身,真實不虛,啟發潛能,不假外求,質樸無華,絕無神秘色彩。余深體順應自然運行之理者,必能歷久而昌盛。先天勁法本應自然,無須假託,隨余習武之門人弟子,依法鍛鍊,循序漸進,皆得應證。
余今將先天勁法之下手訣要,依序據理闡述。實練功法,界以:初階,基礎功法奠基;中階,技擊功法體用;高階,以無極功法激發潛能,任運自然,自我啟迪。間以虛實圓融通透之理,整合貫徹下手訣要。
余公開先天勁法鍛鍊過程,乃期以實證,闡明功法之奧妙,彰顯武學真諦,引領後學,以知行合一,自體應證為要。武學境界,實至高無上,衹要尋求得法,慧智益身,激發潛能,實可精進至無以限量的境界。
「先天勁法識者稀 神脊足掌覓玄機
誰人體悟通透意 功夫精進不為奇」
一九九七年歲次丁丑春月 潘岳 於台北石牌
易宗岳圓圖釋義
易宗岳之圓圖,引明朝梁山來知德君(1525 年~ 1 6 0 4 年)所撰《易經集註》之易經圓圖而為用。易經圓圖,起於易經論述。
圓圖之由來,乃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而作圓圖。伏羲氏所做圓圖,初時僅一圓,圓內無物以象無極,後於圓內分置一左一右之形,以明易理陰陽交錯之義,上白表陽,下黑表陰,並於白陽中標一黑點,表陽中陰,於黑陰中標一白點,為陰中陽,其中雖置陰陽變化,然仍以圓圖稱之,以明卦象之變耳。
自伏羲、文王、孔子以降,針對易經之注解論述漸多。明朝萬曆年間,梁山來知德,字矣鮮,一舉孝廉,絕意軒冕,為潛心研注易理,研心圖象,積三十年之心得,體會出伏羲、文王及孔子易解中,有關象、錯、綜、變與中爻之真意,並於明神宗萬曆戊戍二十六年,即一五九八年,撰《周易集註》,歷三年完成,於其自序中闡明:「註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圓圖之前,新畫一圖,以見聖人作易之原」。
來知德以「天地間,惟陰陽兩端,獨陽不生,獨陰不成,其氣不得不錯。天道下濟,地道上行,其氣不得不綜。自然之運也」之故,新畫一圓圖,右上半白,左下半黑,中有一空心圓, 以明其所體會並注解之易理變化奧義,置於其書中伏羲八卦原圖之前,名之為「梁山來知德圓圖」。並解以「蓋伏羲之圖,易之對待。文王之圖,易之流行。而德之圖,不立文字,以天地間理氣象數,不過如此,此則兼對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圖之也,故圖於伏羲、文王之前」。
來知德所繪之圓圖,原以解易理卦象之變為主,惟其圓圖,富含先天自然運行之道,後世易學家、道家與武術界,亦曾多所引用,以解太極陰陽之理。
余以明朝梁山來知德,所創之圓圖,雖為注易經之圖,然其先天運行意象之理,與余所研悟之先天勁法,義理相通,是以引之為先天勁法之「易宗岳圓圖」,藉其圖以彰先天勁法之武學奧義。
此圖以中空之圓,象徵先天之體,黑白陰陽部位,蘊含虛實運行之妙用。中空之體,能容物,能蘊育瞬息萬變的先機。於先天勁法中,中空圓,象徵人體之空靈,由虛衍實,由無至極, 通透一貫,無極往來,勁力起落,皆由此空明之體,產生多元化的變化。
中空圓,亦象徵人體之脊椎部位,為中心軸承,帶動周身之動靜迭變,無軸無法運轉,如車輪、風扇之轉動,皆以軸心為主,其離心力的運行大小,與中心轉軸,有極大的互動關連,然並非軸心愈大愈好,仍應以順應自然運行之理為要。中空圓,亦象徵體內鼓盪之勢,藉以牽動通體之動的先天潛能奧妙。
一如此圖由中空圓,所衍生之黑白陰陽之動,蘊含順向與逆向變化轉動之妙,為先天運行動態之圓圖,符合先天勁法,虛實、無極,靜之虛無,動之至極的意象變化,故藉之以闡明先天勁法之意境,實有適得其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