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其舉世無匹的崇高價值,足可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列之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世界遺產」而無疑。言其博大,可於二百多個門派與支系的驚人數量,一覘見之。
言其精深,則可分見之於二端:一是外現的武打技術,二是內蓄的氣勁開發。
武打技術以攻防二事為大端,而中國武術攻防修鍊的終極目標,一者是從攻必能防,防必能攻 經攻中有防,防中有攻 到攻即是防,防即是攻的攻防一如,氣體一致之境地。
另一則是四肢軀幹,全身一拳,無所不用其極。並無「攻擊器」──侷限於手足,與「防衛區」──多半是身首,自我設限的二分概念之存在。
全世界各民族無不有其武術:與獸鬥、與人爭;求生存、求發展。而武術必須能投射其勁力,否則便無法殺敵致果。
勁力如何求得?不但中外有別,而且判為二途。
外國武術追求力量,認為血肉之軀可化而為物理力學,方程式分之為二:其一是產生力量之主體,求其強壯。另一是產生力量的工作,求其闊大。
為了遵奉「質量加速度」的定理,為了符合「距離大則力大」的公式,外國武士力行有成,則必體現之於二處:一可瞻仰於其魁偉之身材體格,一可參觀於其張揚開放之動作。
不能盡如人意的憾事是,人類的身形不如犀象,武士之舉止難比虎豹奈何?
中國武術則不同;中國武術講究的是己身內在氣勁之開發與運使。第一步,先求知己;末一步:通達天地。中間散之於四肢百骸,千手千眼,無不是一氣所生,自然能百戰百勝。
近百年來,火器大興。武術屢敗於鎗炮,地位因之而輕卑。無論攻守之術,養氣之方,兩皆不講。徒遺空疏的套路,輕豔的做表,視息自持於今時……
又加上西風壓倒東風,時代的風潮洶湧。輒令人熟習西方的學識、技能;對於自家文化,反覺陌生。
流風所及,武術未能獨免。其表現在格鬥技術上者,是以外國的攻防,論釋祖傳之套路。扞格難入,勉強支吾。而亡失了優秀的本技後,與外國武術比試,亦未見長。
至於發勁的功法,更無能力講求。一倚西式的重量訓練為法式,二靠初級的物理力學作依憑。棄精華而取糟粕,矧至於根本不知自家武術中,尚有勁道修為這回事。
上述攻防與發勁,本係武術最最基本必須合二而成一之元素,是只能兼備,缺一而為不可的。
古昔武家──非「臨陣」兵勇──之所講求者,必合命中之方──攻防,與致命之法──發勁,為終身已之之追求,為同道切磋之題庫。
所謂「遊場」──「遊」於藝的「場」合──較技,乃含二者,以相攻錯。
今日武風低下,已見前述;前於茲二事,更還應有所辨別的是:武打的技術雖然異化,淺化,尚有其物,尚知實驗。可歎氣勁的開發,卻多落入二項歧途。
一則以勁道為唯一的真理,詆毀其他傳統本有之訓練與價值。以為只此一勁,天下橫行,誇飾威力,神道設教。不但不與同道之攻防作實較,
而且避免一己之訓練內容相合參。其中高明,雖不可測。不過,似已違離傳統武術之真實。
另一則是故神其說,秘不示人。非其人則不輕傳,本是優良的傳統。從前為了治安,現在為了傳承。然而,如果是謀求宏道護教以外的原因與目的,以武術為敲門磚的話,似不免又落入了:「武術、武術事業、武術從業人員」三者,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顛倒混亂的窩臼。不能破繭騰飛,敢問英雄何論?
同道林君冠澄先生,服務教界,樂育英才。課餘,雅好武術,涉歷廣泛。柔道、擒拿、合氣道等,無不擅場,實技實施。
其後精修太極拳,二十餘載。宗楊式,而採百家。不尚虛玄,破除偏見,博納百川,而斷之以理。先在當今現世紛紛擾擾之太極環境中,求得一方清淨心田,不受污染,以利修行。
而其苦參拳經拳論,直探先賢心法之著手途徑,正符合古人讀經,先讀白文──經句本身,不及注疏──的不二法門。
於是由解悟而實踐,由實踐而糾偏,由糾偏而得證──歷年來之辛苦困頓,豁然通澈。可以以今日之身手,解昔賢之經論,如水入水,與古暗合,斯固由其聰明穎悟之資質,實亦賴於胼手胝足之苦辛。
林冠澄老師為將一己辛苦參研之寶貴心得,和盤托出。乃發大願心,自教育界提前退休,俾使靜心寫作,完成首部作品。使凡我太極拳同好諸君子,乃至於武林各門各派,有志深求之俊才,均得分享而同參之。
有緣拜讀了冠澄道兄的力著《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佩服他隻眼獨具,心得別出詮釋、見解、與論辯。更感動於他繪圖立說,不厭求詳的努力。不但是「鴛鴦繡出從君看」而且還「『肯』把金針度與人」其不求一己勝人的胸襟,提升武術全體的志節,相信,不僅來自於學習武術的正確觀念,一定還是他從事教育工作,誨人不倦,為國育才的一貫修養吧!
2002年夏 徐紀拜序 止戈武墊
序二
林冠澄先生,年青有為,服務教育界三十多年,為人和藹,教學認真;對於學生課業及協助推行校務,貢獻良多,獲得長官及各位同仁所讚許。嗣為專心推展太極拳藝,未屆年齡即已提前退休,竭力發揚國粹,其志向恒心毅力,令人欽佩不已。
林君早年學過跆拳道、柔道、合氣道、腿術、擒拿、防身術等,造詣精深;後轉學習太極拳,歷經二十餘年,朝夕勤練,潛心研幾;對於太極拳學理體用,瞭解甚深;由於長久不斷練習,功夫日見精進,成就非凡;尤其各種彈性發勁,能運用自如,隨接隨發,勁整貫穿焦點,對方無不應手而跌仆,達到所謂發勁如放箭之境界。
太極拳為內家拳,習此拳者,不獨健身,祛病延年,且足以防衛禦敵,催剛制動,誠為諸拳術中之上乘者。茲以林君為發揚斯道,將其多年精研所得之經驗,彙編為《陰陽相濟的太極拳》一書,條理分明,一目瞭然,其內容深含哲理與科學之應用,實為不可多得之優良著作;付梓行世,以供學者研究、深具教育意義與參考價值;特此引述,樂以為序。
前台灣省政府參議 藍守正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一日
於汐止市雅典王朝大廈
自序
武術是我人生中多種嗜好之一,在接觸太極拳之前舉凡跆拳道、柔道、合氣道、腿術、擒拿、防身術等均有涉獵,直到二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太極拳以來,對於太極拳的有關心得日益增加,從而為它著迷、為它沉醉,樂在其中。先前所學的外家武術則已漸行漸遠。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參考拳經、拳論、太極拳書籍及老師所述的之外,並擷取眼見事物,人間萬象作為參考資料,邊做、邊思考、邊驗證;思考老祖先為何用「太極」兩字?動作如何展現太極內涵?
由反面做起,做捨己、克己的工夫,試著涵養無為的心境,捨掉「得」的念頭。思考陰陽兩字的內涵,兩字的關連性,以理論推敲陰陽相濟之道理,以萬象檢驗陰陽相濟之事實。
投入太極拳領域後,發現到太極陰陽是相對的兩條直線方向,是S形的運動軌跡,是互動的螺旋形路線。甚至是相對方向,S形的運動,螺旋形路線三者同時組合於一個動作之中,變化神奇;拳架由無練到有,再由有練到無,而化為近於無招、無式、無形、無相的動作表現層次。
與人間萬象的比對後,看到拳經、拳論中所敘述的合理及似是而非的不合理部分,也看到拳經、拳論中所蘊藏的學習過程及武功層次的文句。
在太極拳學習、消化、突破的歲月中,已有一些心得發表在《太極拳》雜誌的111期、115期、120期、127期、130期外,還有很多尚未發表的文章。這些已發表及尚未發表的文章,都已融入本書之中,這些文章總括而論是偏向認知及理論探討的層面。然而如何透過理論的探討,將理論化為實作,成為可以學習,可以展現的作為,就是本書的重點部分。
本書所闡述的論點、看法、學習途徑、表現方式,與時下流傳的太極拳有著很多不同的部分,這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或許是我的管見,但也許能幫助更多太極拳愛好者開拓思維空間。就好比我們看電視節目時,切換不同的頻道,可看到不同的節目一樣。讓靈台遊走於不同空間,既可腦力激盪,亦可獲得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學問,使視野開拓,智慧提升,而游刃於武功、技藝或宇宙萬象之間。
為求說明的詳細,理論與實作能夠相結合的事實,特別在書中加入了動作流程圖,人體勁路圖,各種發勁圖等共計七十餘圖,俾便讀者認識、觀察與學習。
必須強調的,本書是我個人的研究心得或管見,不過願以此心得來與愛好太極拳的讀者共同分享,共同研討。共同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為太極拳的發揚光大而努力。
前言
太極拳常被人們看做是一種健身的運動,是以柔克剛的武功,為人處事上行事時很會推來推去者。然而在武功的展現上以柔克剛者,行事時很會推來推去者,這樣的認知就以為認識了太極拳嗎?在我個人的研究心得中,這些想法都有如入了寶山卻找不到真寶的遺憾。
太極拳或其他拳術,凡掛有一個「拳」字者,絕對是一種可健身、強身、防身的「武術」。太極拳也掛有一個拳字,所以太極拳是一種可以戰鬥的武術。太極拳既是武術,其功能應是武功為主,健康為輔。
太極拳宜以武功的探討為出發點認識它、學習它。想當年楊露禪成為楊無敵後獲聘為京畿清軍旗營武術教練,他的兒子楊班侯習慣出手見紅,以及其他歷代高手在武功上的卓越表現,可見太極拳的重點在武功,並非立足於健康的基礎上。
太極拳在透過腳底旋動的運動過程中,達到腳底按摩促進健康的效果,以及顯現於無數健康上功能的專論報導,在健康上的價值眾口皆碑。不過,世上能達到健康效果的運動、器材、食補食療、生活方式等途徑何其多,健康未必要依賴太極拳來實現。太極拳的學習除了健康的好處外,更高的價值就在於「拳」字上面,若能提升到武術的層面,既可健身又可防身,豈不更有內涵、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