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中醫藥學植根於民族文化。當民族文化受到過頭的衝擊,再加上民族虛無主義者的興風作浪,中醫藥學雖然堅強地活了下來,沒有像在日本那樣被消滅,但是終免不了受盡被輕視、歧視與排斥的不平等待遇。
新中國成立前中醫藥已奄奄一息!不少人認為中國科學自 15 世紀以來便落後了,中醫作為中國文化科學,當然也落後了。甚至有人說中醫雖然能治好病,也不能算科學,把中醫學排擠在科學殿堂之外。所以新中國成立後有人提出要用西醫學改造中醫學。這種思想,直到今天在中國醫學界,甚至在中醫隊伍中仍有市場。在國內,這種思想毒害不可輕視。
中國社會科學家田森教授於 20 世紀 90 年代就提出:中醫藥學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遙看國外,自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美國開始出現針炙熱,其後出現中醫熱,針灸已經進入醫療保險。美國的中醫院校,至 2000 年已有 40 所。
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已經承認中醫的專業地位,德國的中醫院病人很多。中醫藥在 20 世紀末正大步走向世界。可以預測,這個第五大發明將於 21 世紀發出耀眼的光輝。
中醫學有獨特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20 世紀的實證科學技術對這個理論體系的證實尚一籌莫展,無法說明其內涵獨特、超前的科學性。只有到了 21 世紀,新科技與中醫相結合,才能促進中醫藥的飛躍發展,成為未來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藥的理論來源於「宏觀」的研究,西方醫學的根本在於「微觀」的研究。科學發展到 21 世紀,將是「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世紀。這是中醫藥學 21 世紀重放光輝的理論依據。
李致重教授,是熱愛中醫藥學的中年一輩的中堅學者之一。他和我們老一輩一樣,是把中醫藥學的發展,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我們對他那種對中醫藥學執著的熱愛感到欣慰。祈望中醫藥界這樣的學者越多越好。
當此《中醫復興論》行將出版之際,我願意向讀者推薦,這是一本用心血寫成的好書。故樂為之序。
鄧鐵濤
序二
公元前 500 年,中國有托黃帝之名者,著《黃帝內經》,含素問、靈樞各 81 篇。窮究天人合一之理,闡述藏府經絡之名,詳辨五運六氣之異,明論病機針藥之殊,而醫道立。
漢張仲景宗《內經》之旨,作《傷寒雜病論》,垂辨證之規範,示論治之法度,而醫方全。是醫道發源於黃帝,承其道而開來者仲景,故仲景猶儒門之孔子也。
迨唐孫真人、巢元方,晉王叔和、林億,元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子和,明李時珍、張景岳、李士材,清葉天士、喻嘉言、吳鞠通、陳修園等著名醫家,深研細味,循道發揮,祖《內經》、《傷寒》聖矩,明辨三部九候之脈理,備載男女老幼諸病用藥之異同,淵源數千年,其道洋洋。經驗之豐富,理論之精湛,著作之巨宏,可謂洞窮乾坤之奧意,故理法方藥漸趨系統,醫學理論日益昌明。其養生之道,長壽之訣,扶危濟困,起死回生,誠世人共臻壽域,慈航普濟之仁心仁術也。豈止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之所賴,實乃造福人類之深遠宏旨。
史至晚清,朝政不綱,貪污腐化,外患頻擾,列強入侵脅立賣國條約,崇洋媚外唯取外人是效,致全國滿目瘡痍,民怨沸騰,卒至亡國。
民國間,晚清遺留之禍,未能盡克,遂有「廢止中醫案」出。經全國中醫界墨殊筆伐,函電交馳,據理爭辯,群起抗議,而令未敢通過,不了了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定了中醫政策,實為中醫之洪福也。但 20 世紀 50 年代曾有王斌等人用西醫內容考試中醫之擾,幸由中央政府及時糾正。
20 世紀 60 年代「十年動亂」,輕視中華文化、中醫理論,借現代科學為名據,致中醫理論極遭閹割,雖有中醫政策拯救維繫,但已遠非炎黃醫學所固有。
對中醫學深奧邃密的天人合一,整體系統,動變制化的系統理論,不究深意,橫加詆毀。更有甚者,則巧立名目,欲以西學而代之,實為未解中華文化之精髓,而招致貽笑於今日者也。當此之時,中醫界自當吸取教訓,團結一致,為振興中醫而努力奮鬥是務。
現代學者李致重先生,是我國中醫界學驗俱豐的醫學專家,曾多年從事中醫的臨床與研究,主編過《中醫沉思錄》,發表了中醫學術論文 120 餘篇。對中醫學術上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中醫的科學定位,若干核心概念的定義,中醫現代化的思考,醫、教、研的反思與改進等,透過沉思和研究,述之以文。
最近,將多年來發表的宏論,彙集成冊,名之曰《中醫復興論》。李君曾將本書文稿,寄余徵求意見,真乃先睹為快。書中對每一問題,均一一結合理論與實踐,詳明辯解之,深刻闡述之,足見其理論研究之深入,臨床體會之細微。有關中醫發展與改進之理,亦有論、有據,實為難得之宏論名篇也,堪稱復興中醫之警鐸,振興中醫之要略。
李君振興中醫之志雖與吾同,然勝於藍之識令我興奮。
故樂為之序。
焦樹德
序三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在醫療保健方面的獨特風格和貢獻,不僅造福於中國人民,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良好影響。
如何使祖先留下的遺產在新的時代發揮作用,在中國幾乎是一個必然引起爭論的話題。中醫學也不例外。特別是在與西醫學並存,而且西醫學占據醫療主流地位的情況下,如何發展中醫和發揮中醫學的作用,一方堅持中西醫結合研究來發展中醫,一方則主張中醫獨立研究來發展中醫。
經年累月之後,中醫學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侷限,普遍出現了以西醫理論證明中醫療效的研究來代替中醫的研究(這實際上是否定中醫理論),以西醫植物藥的研究來代替中藥的研究(這實際上是否定中藥是根據中醫理論使用的藥物,而中醫理論與西醫理論截然不同)。
這是一個學科的發展竟然需要另一個學科來越俎代庖,並且即將被該學科所取代的特殊現象。這種現象對於如何保存和發展中醫學來說,已經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能再繼續沉默的時候了。
中醫學的日益萎縮引起了若干人的深思和憂慮,他們分別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李致重先生是從中醫自身研究的角度來探討發展中醫的一個代表。
本書收錄的 30 餘篇文章,反映了他在發展中醫方面經年累月嘔心瀝血的研究和反思,反映出他對中醫事業的忠貞和對中醫學未來的憂慮。這種持之以恆和勇於發表自己觀點的精神,使我深感敬佩!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我對中醫的發展也許有著與李先生不盡相同的看法,但是人們只要不斷地進行思考、討論,終究能夠找到發展中醫的最佳途徑。所以,沉默是要不得的,沉默就意味著滅亡。只有學術爭鳴,中醫才能發展。
魯迅先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警句,值得我們三思。
楊維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