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太極拳的歷史凡練拳者均知道,「陳家拳,楊家傳」,楊家拳出於陳家。自從楊露禪進京授拳定天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裡,太極拳在飛速地發展及演變著。新中國成立以前,從楊家拳衍生出吳、武、孫等流派,從而太極拳主流派內又分出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流行大江南北。
新中國成立以後,太極拳的事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伴隨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全民健身行動,國家體委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出24式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和48式太極拳。它們一直為我國人民所喜愛。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太極拳作為我國的瑰寶,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主要使者。 為了讓世界各國瞭解我國的太極文化,瞭解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國家體委在傳統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創編出太極拳競賽套路,包括以楊式大架為基礎的「42式競賽太極拳」和陳、楊、吳、武、孫五式競賽太極拳。透過競賽、觀摩、表演等形式,太極拳進行著廣泛的國際交流,並獲得了巨大成功。
當今關於太極拳我們可以以1949年前、後劃一個界限。新中國成立前的五大流派為傳統太極拳,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而重新編制的太極拳為現代太極拳。現代太極拳中還存在著普及套路和競賽套路。所以我們可以說,當今21世紀的太極拳,是以傳統太極拳及現代太極拳兩種狀況,傳統套路、普及套路、競賽套路三種形式同時存在。
本人幼承家學,十餘歲時,始習楊式太極拳械,16歲入上海著名楊式太極拳家董世祚先生門下,系統學習楊式太極拳術。大學畢業後,由南及北,以武會友。
楊式太極宗師楊露禪親傳楊班侯,楊班侯親傳楊少侯,楊少侯親傳吳圖南。我在以武會友的路途上,遇到吳圖南老先生弟子張宇,系統學習了吳圖南式太極拳、械及楊式小架,曾多次進京拜見吳圖南先生,進而承圖南先生指授,深得真傳。
楊式太極拳以口口相傳為主,以文字形式留下的拳架以楊露禪嫡孫楊澄甫先生所著最為正宗。楊澄甫先生於1934年2月在上海大東書局出版了《太極拳體用全書》,此書成為習練楊式太極拳的正宗藍本。
這本書提出了太極拳的「十三要」:「太極拳要點,凡十有三。曰: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虛靈頂勁,鬆腰胯,分虛實,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內外相合,意氣相連,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式式均勻。此十三點,凡一動作,皆要注意,不可無一式中而無此十三要點之觀念,缺一不可。學者希留意參合也。」
楊澄甫傳人陳微明在整理詮釋楊澄甫的這「十三要」時精簡為「十要」,即:「虛靈頂 勁、含胸拔背、鬆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這太極拳的「十要」很重要,只有把這「十要」練好了,拳打出來才會有板有眼,拳味也會出來。
楊式大架共有85個名稱,俗稱85式,裡面不重式37個。本書的拳譜即為楊式大架之描述,目的是讓讀者瞭解楊式太極拳的要點。現在大家練拳,大多是集體練習,幾個打得比較好的排在頭前,後面跟了一大批人,我們稱群練。群練在初學時是好的,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相互提醒,形成一種氛圍,但練到一定時候就深入不下去了,我們稱之為「隨幫唱影」。所以說要想深入下去,就應該一個人自己練,這樣才能在靜中妙悟拳理,不斷進步,真正體驗出拳味來。這本書就是要幫助那些想自己練的人來參悟楊式太極拳的動作要領。
我已七十有六,才出這本書,也是一種機緣。2013年,方濱興、許進、褚誠緣、李鳳華、金舒原等人來跟我學拳。他們大都在五十歲上下,沒有任何拳腳基礎,完全是為了健體。他們都是來自我國頂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高級知識份子,在他們自己的學術領域中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他們是我今生中頭一次遇到的特別學生,我也是破天荒收下了他們,因為沒有任何武術基礎的人,原則上以45歲以上就不宜再傳授傳統太極拳了。由於他們學問高的原因,儘管他們的腿腳並不能達到很好的練習要求,但他們拿出做學問的鑽研精神來細琢每一個動作要領,並追求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這時他們提出我所傳授的傳統楊式太極拳僅僅是口口相傳,應該寫一本能讓練習者反覆研琢的拳譜。他們鼓勵我儘快出一本既能夠朗朗上口、又能夠反映出楊式太極拳內涵的書籍,以饗讀者。在他們的幫助下,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寫出了這本傳統楊氏太極拳拳譜,並在每個招式描述中配上了由我親自演練的招式圖。他們為我捉筆潤色,使得這本拳譜變得合轍押韻、便於記憶以至易於背誦了。
在此,我對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王培昌
於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