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廣採百花釀蜜甜
由衷地高興,陳惠良老師終於將多年來發表的一篇篇有關太極拳的見聞與體悟彙集成冊了!成書前,他邀請我寫序言,我毫不猶豫,欣然答應了。因為他是我忘年之交的良師益友。
他比我年長16歲,對太極拳共同的愛好使我們深交至今。三十多年前,我們相識於紫竹院公園我老師楊家倉的拳場,當時我剛剛拜師學藝、跨入太極拳學門檻,而他已有二十多年太極拳的修為和功底,此前,他曾師從吳老(圖南)學習太極拳。
按說他比我們要長一輩,但接觸中他從不以師長輩分自居,總是恭謙待人,不但十分敬重我老師,稱呼「楊師哥」,就連我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對我們的要求,也相當珍視,並對初學者,發自內心地從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點。特別令人難忘的是,他心懷坦蕩,樂於助人,總是根據不同的對象,結合自己的體悟,抓住要點,掰開了、揉碎了給予具體而又透徹的講述,使我們後學者受益匪淺。
作者在其《自序》裡自謙是太極拳的業餘愛好者,因為他的專業工作是話劇表演藝術。他是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從藝40年,在舞台、銀幕、媒體上成功地塑造過眾多不同類型的角色形象。當人們問起這方面的情況,他總是非常低調地一帶而過。
我雖也是軍人出身,但他比我軍齡長、資格老,屬於首長級別,然而他待人接物總是平易近人,以戰友之名與我平等相處,令人既感且佩。
後來我轉業到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工作。在中國武協主席徐才和北京市武協主席劉哲的關懷支持下,為發揚光大太極拳事業,北京市武術協會批准成立了「吳圖南武術思想研究社」,吳圖南先生的入室弟子,我的師父楊家倉任第一任社長,陳惠良、張國健、黃震寰等幾位老師任副社長,我任第一任秘書長,後任副社長和常務副社長等職務至今。一晃二十多年了,雖是民間社團組織,但也免不了出現些是是非非、溝溝坎坎的事情。在密切的交往和實際工作中,我發現陳惠良老師優點很多,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最突出一點是為人處世實事求是、剛正不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一種武術家們所秉承的以民族和國家利益為重的「一身正氣」。
常言道,文如其人。我在動筆之前,系統地拜讀了他的全部文稿,有些篇章著實令我愛不釋手。總的感受是,這是一本十分難得的好書,一旦面世,必將受到國內外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並像我一樣猶如面對一個打開了的百寶箱,確切地說,更像是品嚐到廣採百花釀就的一罎甘甜的蜜汁,從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營養,找到自己練拳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的答案。
此外,由於作者直爽、真誠的品性,部分內容也針對太極拳運動中存在的時弊,直抒己見,大膽地對政府管理部門提出一些建議。我作為國家體育總局原武術、太極拳及氣功專業管理部門的管理者,讀到這部分文章時,感到作者關心太極拳運動健康發展的拳拳之心,十分難能可貴。總之,我之所以讚賞這本書、比喻它為國內外太極拳愛好者的「百寶箱」或曰「蜜罐」,緣由如下:
此書所記人、事及景,皆作者親身經歷,屬紀實作品,其史料性及真實性決定了它具有很高的借鑑價值、實用價值和科研價值。書中自始至終洋溢著作者一貫的實事求是風格和好學深思、勇於解剖自己的可貴人品,使人讀起來倍感親切、獲益良多。
請看作者在本書《自序》中是如何「勇敢地挑戰自我」的吧。作者寫道:「回顧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練習武術和太極拳的歷程,初始階段,由於對中華武術的無知,更對太極拳缺乏正確的認識,光從技術層面上看到它神奇的技擊效能,而忽略了它不同於其他拳種的個性特點,加之好高騖遠、急於求成,雖有明師指點,也把『真言』『忠告』當作了耳旁風,因此走了相當長的一段彎路。」我以為這與其說是陳惠良老師的個人經驗談,不如說是一位已步入耄耋之年閱歷豐富的太極拳痴迷者、研究者奉獻給所有太極拳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太極拳練習者的金玉良言和極具參考價值的一份厚禮!
此書涉及當代太極拳發展運動的時空範疇之廣,實不多見。從時間上說,作者現年已是84歲高齡,書中內容是從20世紀50年代初大學畢業來到北京當演員時業餘愛好並學練太極拳說起,直到現今仍堅持不懈,天天練習,整整半個多世紀(實際上已經 60 年了)。他的夫人萬世蓮也是部隊的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兩人婚後育有一男一女,因陳惠良老師過分迷戀太極拳而顧不上家務,萬老師曾一時氣惱地說:「你乾脆跟太極拳結婚好了,還要這個家幹什麼!」痴迷的程度可見一斑。
如作者所說:一有時間,就忘掉一切,東奔西走,上下求索,甚至到外地演出或拍片,得空也不忘對當地的名家、前輩進行走訪或拜見。如北京的高瑞周、徐致一、吳圖南、高子英、姚宗勳、楊禹廷、王兆基、劉晚蒼、汪永泉、朱懷元、安聲遠、曹震陽和上海的馬岳梁、吳英華、王首先以及天津的吳寶昌,濟南的洪均生等。改革開放後,他正式拜在吳式太極拳著名武術家王培生和遠居江西的中華渾圓功創始人王安平老師門下,成為他們的入室弟子。陳惠良先生篤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無論專業工作或業餘愛好,幾十年如一日,他紙筆隨身帶,遇事記下來。每一次拜訪名家、高人,都隨時記下點什麼,並在訪問後及時追記整理。幾十年來,這類實況筆記疊起來有兩大摞,好幾十本。僅從本書彙編的四十多篇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他發表的許多文章,大多引經據典,或旁徵博引著名武術、太極拳名家的原話,有理有據,極具說服力。不僅如此,他還透過自己的體悟和感受,把一些深奧難懂的理論、學術性觀點表述得清清楚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實乃一項弘揚太極文化艱巨而又龐大的重要工程。此書還有一個很可貴的特點,是作者沒有把視線只盯在名家(明師)身上,而是十分注重實踐先賢的教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思齊」「勝人者智,勝己者強」「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在日常生活中,他好學慎思,留心收集一切有關太極拳學的珍貴資料。武術、太極拳原本就是植根於民間,來源於民間。許多珍貴的東西深藏於民間,散落在一些名師傳人或並不出名或根本就視名利如糞土的民間武術家、太極拳家手中。作者抱著十分恭敬和謙卑的態度,向他們虛心求教,瞭解他們寶貴的習練方法和教學經驗,諸如楊家倉、李璉、王洪鄂、張全亮、高壯飛、朱春煊、張國建、張子辰(石明)、陳耀庭、崔景林等人。
值得關注的是,在書後附錄部分,收編了陳老師愛子陳易合(陳剛)的幾篇文章。易合受家庭的影響,自幼接觸武術,並奉父命先後拜吳老(圖南)的嫡傳徒孫李璉和王培生的嫡傳徒孫王洪鄂為師,刻苦修練,繼承道統。1999年10月,赴法學習,隻身在異國他鄉,課餘練功不輟,唯靠「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傳授太極拳,並積極參加巴黎的各項武術交流活動,不但把中華「瑰寶」—太極拳,帶到國外,傳授技藝,更能把太極拳上升到「拳以載道」「拳與道合」「道技並重」「內外兼修」的高度加以弘揚,他在以太極拳為切入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開創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並得到從學者和法國政府有關方面的認可和歡迎,為增進中法人民之間的瞭解和友誼,為使太極拳造福全人類,實現前人「太極拳源於中國,屬於全世界」的夢想,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不能不說這是後繼者所做的、可喜可讚的意義深遠的一件事!書中部分內容涉及武術、太極拳的組織比賽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議題,有許多建設性意見,切中時弊。筆者認為對政府加強和改善對武術、太極拳的管理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比如《太極「凌空勁」辨析》《當前太極拳推手運動的現狀與思考》等篇章,都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坦誠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如此高尚情操,令人敬仰。
祝願武術、太極拳之光永照人間!
郝懷木
初稿寫於2015年1月28日北京通州拉維小鎮寓所
修改於 2015 年 2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