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所傳承的形意拳
我的家鄉天津漢沽,民國時期為河北省寧河縣所轄(今屬天津濱海新區)。舊時家鄉一帶習武之人很多,所習拳術主要是少林拳、形意拳和八卦掌。
筆者受家鄉習武之風薰陶,自幼隨族叔邵芝玲(傅長榮再傳弟子)學少林拳;隨寧河拳師王慶福老師(傅長榮遞帖弟子)學少林拳、形意拳;隨族叔邵長印(張景富、唐維祿再傳弟子)學形意拳;隨唐山開灤趙各莊礦張蘭普(姚馥春再傳弟子)學少林拳、八卦拳、形意拳、楊式太極拳、太極長拳;後隨吳桂忠、張國才老師(張鴻慶再傳弟子)學形意拳、八卦拳等拳械技藝。
形拳意的發展演變
形意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傳統拳術,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形意拳是由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字龍峰)所創,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姬際可生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卒於康熙(1662—1722年)初年,壽八十。姬氏曾學藝於少林寺十載,後來研究龍、虎、蛇等禽獸征服他類的動作之長,創立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姬氏後授藝於曹繼武。曹生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從姬氏習心意六合拳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年(1693年)武科聯捷三元,欽命為山西靖遠總鎮都督;後因宦途坎坷,致仕歸籍,於池州授藝於山西祁縣人戴龍邦。
戴龍邦,山西祁縣人,於池州拜曹繼武為師學得姬氏所傳心意拳術,得五行、十大形真傳。嘉慶七年(1801年),戴龍邦臨終前留遺囑給其侄兒戴文雄(二閭),曰「心意拳不得外傳」,翌年,戴龍邦去世。
戴文雄,字義熊。為能長久平安生存,父母為戴文雄起乳名「二驢」。有山西傳人講,戴文雄係戴龍邦之弟麟邦之子。他從小學習心意拳,功力過人,將家傳拳械全部學到手。「二驢」藝成名就,為求雅改為「二閭」。
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隸深州(今河北深縣)人李老能(1807—1888年),字能然,號飛羽,聞戴二閭大名,遂變賣部分家產,別母離妻,千里迢迢到山西祁縣小韓村學習戴家心意拳藝。然而,多次登門請教,均遭拒絕。
李老能心誠志堅,深知戴家心意拳的厲害和二閭師的威名,便在這裡以租地種菜為生,等待時機。此後三年間,他每日為戴家送菜,風雨無阻,未曾取過分文。
戴二閭感其心誠,遵母命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式收其為徒,傳授心意拳術。至此戴家拳始傳於外姓人。得到戴文雄的指教,李老能刻苦練習,拳藝至臻,「學乃大成」,為日後形意拳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李老能熟練掌握了戴氏心意拳術,又汲取道家的養生及哲學觀點,同弟子車毅齋以及賀運恆、李廣亨等,對戴氏心意拳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改造和創新,追求「形」與「意」的完美結合,拳法樸實明快,動作以直線為主,強調先發制人,一寸為先;動作啟動快,嚴密緊湊,範圍小,著重於力量與速度的結合;邁步如行犁,落地如生根,步伐穩健,樁步沉實;全身節節貫通,動作整齊,內外一致,形成了形意拳的雛形。其間,李老能又深得峨眉雲遊道長的指教,形意拳的理法逐步得到完善。
李老能進一步參考研究道家的思想,吸收日月之精華,乾坤之靈氣,模仿世間萬物的精良動作,結合自己多年習武實踐,集眾家門派之長,諸弟子之實踐所得,在「心意六合拳」基礎上,把原來的十形動作,又增加了鼉、二形充實為十二形,在清咸豐六年(1856年)創立了「心意誠於內,肢體型於外」的拳術,改「心意」為「形意」,形意拳之名由此而始也。
李老能藝成後在山西傳了車毅齋、賀運恆、李廣亨,後來又傳了河北人郭雲深、劉奇蘭、李太和、劉元亨、李占元、張樹德、宋世榮、宋世德等。他們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形意拳學,並且培養了很多學生。
百餘年來,形意拳有了更大的發展,並傳到全國各主要城市,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形意拳家,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形意拳理論、技術的傳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河北的劉奇蘭、郭雲深及他們的傳人李存義、張占奎等,山西的車毅齋、宋世榮,河南的買壯圖、寶顯廷等人,以及後來的尚雲祥、孫祿堂、姚馥春、張鴻慶、傅長榮、唐維祿等都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人物。
形意拳在一百多年的實踐發展中不斷得以充實,拳法內容越來越豐富,並且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其中,山西地區練法,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地區練法,拳勢勇猛,氣勢雄渾;河北一帶練法,拳勢舒展,穩健紮實。
各地區流傳的形意拳內容也有所不同,近代山西、河北交流頻繁,內容較為接近,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劈、崩、鑽、炮、橫)、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鷹、熊)為主(山西有些地區站樁不用三體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拳為十形),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等。
對練套路有五行相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有連環刀、三合刀、連環劍、連環槍、連環棍、三才刀、三才劍、行步六劍、六合刀、六合大槍、鳳翅鏜,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為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單練套路有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龍虎鬥、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對練等。
申萬林(1850—1926年)是河北固安縣人,1903年經人引薦,來到寧河縣親授形意拳、八卦掌。他早年曾在少林寺學藝多年,精通多種少林門拳藝,後在清廷的「御國術館」當武術教習,後又拜董海川學八卦掌,拜郭雲深學形意拳,成為名副其實的「全拳王」。
申萬林先生在寧河縣蘆台鎮傳形意拳,使寧河縣成為我國北方傳承發展形意拳的重要地區,培養出了多名形意拳名師,如傅長榮、唐維祿、張景富、申殿俠、高長澤、崔德元、杜福堂、陳計生、劉岐山等。
1908年,申萬林因處理家事要去東北,臨走前寫信推薦唐維祿、傅長榮等去天津找其師兄李存義繼續學藝。
在本派的傳承中,張鴻慶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張鴻慶的老家在原河北寧河縣潘莊鎮(今屬天津市寧河縣),師從李存義、張占奎(張兆東)。
張鴻慶所傳形意拳動作簡單古樸,儒雅大氣,內涵深奧,耐人尋味。一般形意拳師所傳練法,明勁外顯,動作剛猛,而張鴻慶要求弟子初練時,從慢練、柔練入手,以三體式、五行拳作為入門基礎,以形意拳八字訣「二十四法」規範架式;重氣法,講胎息,與人交手善用暗勁打法。
寧河縣豐台鎮名拳師褚廣發是張鴻慶、唐維祿的高徒,並且曾得過尚雲祥、薛顛等民國年間形意拳師的指教,吳桂忠老師是褚廣發的嫡傳弟子。
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向吳桂忠老師學習張鴻慶先生所傳形意拳、八卦掌,並曾得到張國才老師的親傳親授。經多年研習體會,深覺張鴻慶傳形意拳不僅具有獨到的技擊藝術,而且具有很高的健身養生價值。
故近年來筆者由博返約,精心研習、探索張鴻慶傳形意拳、八卦掌之奧秘,經多年努力,略有感悟,今編著此書,願將前輩幾代人傳承之拳術精華及本人習武之點滴體悟奉獻給讀者,僅供同道朋友參考。書中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本書的編寫得到《武魂》雜誌社原主編常學剛先生的熱情鼓勵和幫助,書中圖像由我的朋友楊洋攝影,王淑豔老師對本書的文字錄入、文章編輯、圖像處理等做了大量工作,特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邵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