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具體的、個別的問題為起始點,出入於文史經典之間;在上友古人的筆端,投注現代人的情感與關懷。
本書選輯了十七篇論文,是作者張亨教授長期讀書和思考的累積。諸篇各自獨立,互不相屬,亦非一時之作,探討的問題雖然分散,但有以下三個基調:(一)大多試從具體的、個別的問題出發,思考其蘊涵的根源性的或思想史的意義。(二)儘可能依據原典或文本作直接的詮釋。(三)這些詮釋是在一個現代人的存在情境之下、無可解免的前理解中進行的。這必然會有個人理解上的限制,卻也寓寄自我傾注的關懷。
本書用思想史的研究方式,對選擇的論題作追根究柢、溯其淵源的了解。多篇是從較可信的文本中的一兩句話追問起,由微而顯,以期增加理解的深度,而不像一般哲學史或觀念史作周延的概括性的論述。
本書討論較多的是儒家思想,道家的比較少。多篇是從較可信的文本中的一兩句話追問起,由微而顯,以期增加理解的深度,並期使文本脫離異化,而不陷入論辯的泥沼。作者藉助於現代詮釋的觀念,探索所謂文本裡沒有說出的意義。〈說道家〉與〈說儒家〉兩篇尤多用之。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討論道家時對於神話的重視,焦點放在莊子、老子如何運用神話;或者他們採取了神話中的那些意義而加以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