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蘇以文(臺大寫作教學中心主任)
目前市面可見的論文寫作書籍,均以研究為主軸,寫作為輔,從選擇研究方向、資料蒐集的方法、圖書館與工具書的使用,乃至論文格式等,無所不包。這樣的編排方式,好處是讓初次做研究的人有個初階依循方向。然而,大部分人即使參考了這些論文寫作書,甚或上過研究方法課,依然有「不知如何下筆」,或是「不知這樣寫好不好」的困擾。這些人也許是因為平日太少動筆寫作,也許是不夠熟諳學術寫作訣竅,即使大致理解研究是怎麼回事,在下筆寫作時, 還是只能多觀摩師長的論文,勉強依樣畫葫蘆,應付了事,只有少數領悟力強的,能自力摸索出論文寫作是怎麼回事。
進一步來說,多看多寫,看似理所當然的學習方式。但是,看看各大圖書館架上一字排開的英文學術寫作書,我們心中難免升起疑問:學術寫作真的是不經學習就能掌握的嗎?英美學術研究者,即使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寫論文,依然需要那麼多學術寫作書,幫助他們寫論文。反觀我們,若要以本國語撰寫論文,也只能參考外語學術寫作書,如此,不免繞路而行。事實上,學術寫作結合了思考整合、邏輯分析與寫作等多種能力,用本國語學習論文寫作,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這就是本書的成書宗旨,希望由字句到結構,作為一本能有效指引「寫作」的學術論文寫作書。
本書的內容與架構安排
本書是為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學術論文寫作」課而撰寫。寫作教學中心針對研究生開設多門中英文學術寫作課程,「學術論文寫作」即為該中心之中文寫作課。這門課的授課宗旨為:一、了解學術文體寫作特性。二、理解並運用學術論文各章節的寫作結構與步驟。三、從字句、段落到篇章架構,加強寫作的連貫與可讀性。
本書在編排上,共分成三篇:「寫作籌畫篇」、「學術論文寫作結構篇」、「寫作文法篇」,每篇各兩章。每篇開頭簡短說明,各章則有正文、練習與討論及寫作練習三個部分。
第一篇「寫作籌畫篇」分為兩章,第一章〈寫作前的準備工作〉,從訂定題目、擬訂研究計畫、確認學術寫作格式、了解寫作過程四個方向著手,可視為論文寫作前的暖身活動。第二章〈認識學術寫作:讀者、寫作目的與行文語調〉 ,對沒有接受過完整報告寫作訓練的人來說,可以迅速培養文字感。藉由這章所附之隨堂練習,能區辨學術寫作文體與一般寫作文體的寫作語調差異。「寫作籌畫篇」從訂題、計畫到培養書寫感,讓平時鮮少練習寫作的人,也能動手寫出雛形。
第二篇為「學術論文寫作結構篇」。所謂的結構,就是寫作順序與組織的問題。以研究論文來說,讓研究歷程與成果有最佳呈現,正是撰寫重點。其實,論文該如何鋪陳,學術社群有一套通用語言,但初學者往往難以掌握這點,第三章〈學術論文寫作基本原理〉即從這裡入手,先講解重要概念。第四章〈論文結構與寫作技巧〉再從學術論文各部展示寫作步驟,並佐以實例說明。特別說明的是,本篇所選論文實例,不侷限單一學門,盡量遍及人文社會藝術、理工生醫學門,並選取專業人士撰寫發表的文字。為顧及可讀性,在內容主題上,盡量選擇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主題,以免使用者因不了解艱澀的專業內容,妨害從中學習理解寫作結構。專業部分非選文重點,無須深究,若出現疏漏,還請見諒。
第三篇「寫作文法篇」,重點並非文法通則的講解,而是以文法知識為輔助的寫作原則。第五章〈字句、段落、篇章〉從字句到篇章,結合漢語的語言特性,逐步講解構句、成段、篇章銜接與連貫的原則及技巧。第六章〈常見寫作困擾及問題〉,從論文如何呈現主觀、客觀,如何處理人稱問題,到幾類謬誤句型的展示,幫助寫作者文從字順。
使用方式
以下將分別對教師與一般使用者提出使用建議,可根據需求,自行調整使用本書的方式。
教師的使用建議
本書適合作為各研究所「論文研究與寫作」課程的搭配用書。教師可在課程中,用大約八到十週的時間講授。每一章節除了對論文寫作方法與步驟有詳細說明,還舉出寫作實例,以便於理解。隨章所附的練習與討論,教師可於課程中,自由選擇適合的題目穿插搭配;所附寫作練習,則可作為課後習作。若運用得當,即使寫作能力不佳的學生,也能照著指引逐步寫出論文初稿。例如,第二章寫作練習「一封信」的設計,則是為了讓一寫論文就詰屈聱牙的人,先釐清自己的思緒,避免一下筆就寫出過於難解的字句;帶領學生做完第四章練習與討論,則能確實幫助學生了解論文寫作結構及步驟。
特別說明,第二篇除了書上的實例之外,授課教師還可以搭配學門專業論文,適度補充,幫助學生由淺而深,由一般通則往專業寫作邁進,循序漸進,習得所屬領域的論文寫作訣竅。第三篇除了書上提供的謬誤例句,亦可抽出班上學生習作的謬誤句,讓修課同學藉由同儕審閱或自評的方式,自我警覺常出現的寫作問題。
學生及一般人士的使用建議
本書的設計,是理解、討論、練習三者並重,缺一不可。最理想的使用情況是,使用者能在閱讀正文後,自行照著其後的練習與討論與寫作練習,按部就班實作練習。如果能與自己的指導教授或師長請益,或與同學組成讀書小組討論,成效更佳。
關於本書所選實例
本書內文所引用的部分報刊文章與論文,承蒙諸多作者慷慨授權。此外,亦感謝修習臺灣大學寫作教學中心「學術中文寫作」課,並大方將課堂作業提供本書使用的臺大研究生。
最後,本書撰寫過程中,各學者專家及中心老師所給予的珍貴建議,及參與編輯成書的工作人員,謹在此致上深深謝意。
201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