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6 項符合

像史家一般閱讀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4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在教書的前幾年,總覺得在歷史教...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2/04/15
在教書的前幾年,總覺得在歷史教學現場,培養「閱讀史料的能力」這件事,對學生非常重要,卻又有很大的難度。 一來,是現在的孩子對於文字的專注度及理解力普遍都在下降,閱讀以文字為主的史料很難有耐心,何況還要抓內容重點、比對其中的矛盾點及重疊之處、爬梳其間的隱微關聯;但是,如果不透過這...
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作者:Sam WineburgDaisy MartinChauncey Monte-San / 譯者:宋家復 
出版社: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6-04-01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Readmoo
圖書名稱:像史家一般閱讀

歷史不等於背誦,更重要的是──思考。

當「網路上找到的事物」被偽裝成知識,
該如何從龐雜且真偽難辨的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出事實的脈絡?
本書以真實歷史事件為本並佐以史料,引領讀者批判性地重新解讀歷史,
真正地──像史家一般閱讀。


歷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的堆砌,閱讀歷史更非背誦強記。本書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幫助你批判性地閱讀史料,提出關於歷史證據性質的深入問題,有助於提升閱讀素養,培養歷史思維。

本書共有八章,每章環繞著一個美國的歷史問題(起始於開拓、殖民與詹姆士鎮的事件,結束於古巴飛彈危機),由實例教導讀者如何探究史源與史料脈絡化,為歷史學的閱讀、教學與思考作出示範。

每章附有該主題所需要的教材──一手文獻、表格、圖像與政治漫畫、網路上哪裡可以找到額外資源的諸多建議,以及指導讀者如何貼近核心歷史觀念。讀者可一步步學習本書的取徑,強化思考力、判斷力,大幅提升閱讀素養。

像史家一般閱讀,當面對過往史實或今日的新聞事件,乃至工作及生活瑣事,你將更能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及透析本質,有效地處理過去及現在的複雜性。歷史從不是腐舊片段的沉積,而能面對今日,面向明天。

本書教你──
1. 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不受政治風潮的影響。
2. 區分歷史與迷思,了解歷史知識是被建構出來的。
3. 質疑史料,判斷史料的可信度及代表性。
4. 探究文獻的史源與史料脈絡化。
5. 綜合多重的歷史記述。
6. 進行以證據為基礎的思考與論證。
7. 活用視覺史料來探究歷史。
8. 以複數的歷史(histories)解釋事件。
9. 區分虛構小說與歷史。
10. 激發對當代議題的進一步研究。/p>

圖書評論 -   評分:
 在教書的前幾年,總覺得在歷史教...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2/04/15
在教書的前幾年,總覺得在歷史教學現場,培養「閱讀史料的能力」這件事,對學生非常重要,卻又有很大的難度。
一來,是現在的孩子對於文字的專注度及理解力普遍都在下降,閱讀以文字為主的史料很難有耐心,何況還要抓內容重點、比對其中的矛盾點及重疊之處、爬梳其間的隱微關聯;但是,如果不透過這些史料下手,硬要學生去進行歷史的思辨,根本就是空中樓閣。
二來,每週只有一節或兩節的歷史課,光是課本上的內容要解釋及補充、進行問答及小測驗,加上不時會占用時間的課堂秩序管理,使得「閱讀史料」就只能當作回家後的功課。至於能掌握及了解多少,除非孩子很主動,否則常常淪為「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放生狀況。
     這本《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以下簡稱《像史家一般閱讀》)強調的是,歷史老師要「在課堂裡」教孩子歷史資料的閱讀能力及技巧,讓孩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與課堂上和老師、其他同學的對話及討論,慢慢建立起對一個歷史事件的探索過程:面對教科書,面對檔案文件,面對耳熟能詳的故事等種種類型的歷史資料,能有提出好問題的能力以及不斷懷疑的心態;並且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有足夠的能力尋找到證據及資源來作為下一步探問與追尋的基石。
最後,孩子也能在整個探索過程結束後,形成一種動態的史觀:不是像看照片一樣,期待真相只有一個;反而是像個鬼魂似的繞在主角的周圍,想要看到更多事實,想要聽到更多真話。卻也必須承認:自己並非上帝,永遠只能「靠近」真相,而非「知道」真相。
     《像史家一般閱讀》的作者們羅列出美國教科書上的八個重要事件作為每一章的主題,例如「林肯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嗎?」「為什麼要教哥倫布紀念日?」「教古巴飛彈危機的意義?」,在這八個章節中,涵蓋了政治、種族、性別,甚至自然環境等議題。作者們就以上的每一個歷史事件,提出給中學歷史教師的建議教法及提供非常實用的豐富史料與學習單、上課討論方法等等。不只這樣,每一個主題都會提出三至四個方案,讓歷史老師可以就學生的程度及授課時間長短不同來作選擇,彈性運用。
     在這本《像史家一般閱讀》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四章〈哥倫布紀念日:是1892年不是1492年〉。作者將一份1892年美國哈里遜總統宣布「哥倫布紀念日」為國定假日的文告資料給高中生研讀並在上課進行討論。作者發現,美國高中生對於這個紀念日有很多人採取非常不認同的態度,並花了很多時間在探討:哥倫布其實只是想發財的一個凡人,而且,就是他開啟了美洲原住民悲慘的命運,有何偉大?
     我看到這裡,也認同美國高中生的歷史教育已具有批判思考的氣氛,就像現在的我身處的歷史教學潮流,不再像早年我們自己當學生的時代,一味地講鄭成功多偉大,或講到袁世凱只有禍國殃民的那一面。這樣,應該就是歷史老師期盼學生能學到的「批判性思考」了吧?!
     作者說,這是「批判,毫無疑問。」但這並不是真正合格的歷史閱讀素養。
作者說:不是每一個歷史學者都對美國史很熟悉,但歷史學者們一看到這樣的史料卻會採取一個共同的作法,就是對文獻證據的「定位取向」。就猶如把它放到證人席上,用不斷的詰問,使歷史的真實與虛假全部呈現。
     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要把這個資料放回到歷史時間的脈絡裡。
     這份文告出現的時間是1892年,距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已400年,身為總統的哈里遜為何要設立這個紀念日來表揚哥倫布?一旦回到歷史時間的脈絡裡來檢視當時的美國,重新以此為起點蒐集同時期的更多資料,全部攤開來檢視,就會發現:哥倫布跟這個事件其實沒太大關聯,文告宣布後三個星期即將舉辦的總統大選與爭取天主教移民(尤其是義大利籍移民)認同才是這個歷史事件真正的主角。
     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更靠近真相了呢?與其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去批判或評價哥倫布適不適合被表彰,不如盡力去還原歷史事件發生的當下,到底是存在著怎樣的條件,才會出現這樣的文告內容?
     我一直覺得,學習歷史,「了解過去」其實只是在學習「方法」,真正的現實目標畢竟還是為了要「認識現在」。當下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有其根源,也許複雜不可考,但卻不可不考。因為人類來到地球三百萬年,即使文明已從洞穴時期成長到摩天大樓,但是人類的生理、心理,卻與茹毛飲血的祖先們差異不大。因此,歷史就是人類行為的大數據,若能透過學習歷史方法,深入研究人類的行為,對現今的我們,絕對是有幫助的。
     所以,下次看到新聞記者所寫的文章及發出的照片,先別急著罵那個「哥倫布」,可以先試著停下來,想想發這則新聞的「哈里遜」到底有什麼目的吧!
 最近讀了些歷史相關書籍,重新思...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21/10/04
最近讀了些歷史相關書籍,重新思考讀歷史的意義。歷史,每個人求學階段都必學的科目,但在死背硬記的升學壓力之中,我很少印象自己有反思過學習歷史的意義,考試過後,當年硬背的歷史地名、年分早已模糊,直到在歐洲旅遊時才重新突然意識到想了解歷史的慾望,但這種慾望總隨著回到家旅行箱收納進櫃子後,也同步束之高閣。

剛開始重讀歷史,是因為閱讀新聞中藏了自己不知道的時代背景,蒐集伊斯蘭的資料寫成了《新手該如何了解伊斯蘭》,簡單蒐集關於伊斯蘭的歷史相關閱讀。在那之後仍有一搭無一搭的持續探索讀歷史的意義,在《像史家一樣閱讀》中找到新的觀點。

史家讀歷史的順序

《像史家一樣閱讀》以美國角度,探討了七個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同時也運用這七個故事告訴讀者怎麼用史家觀點去解讀這些歷史事件。作者自己也提到,成為史家的人是少數中的少數,為什麼我們要像史家學習?   資訊爆炸時代,我們面臨的資訊真假難辨,我們可以將新聞上的事件都視為歷史事件,這些都是過去發生過的事件,人們需要找到方法去理解這些資訊,這時就可以向史家讀歷史的方法借鏡。

找到並釐清文獻史源

史家讀歷史並不是將到手的資訊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而是先確認史源: 到底是誰寫這份文獻? 甚麼時候寫的? 釐清的方向可以整理成下面2W+1H:

WHAT: 是一則日記? 洩漏的電子郵件? 備忘錄?

WHO: 史料出自何人? 這個人可能有甚麼利益關係或特別立場?

WHEN: 史料出自何時? 

HOW: 是否是第一手消息? 或是是主觀推測?

閱讀文獻,並不是將書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而是先從文獻最後找到史源。蒐集文獻並非死板的重述資料,史家閱而是整理文獻脈絡並向文獻作者拋出疑問,就像與歷史人物進行一場對話一般,一步步將問題釐清。

將歷史脈絡化

歷史事件發生時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必須將想辦法把自己放在該時空當中,而不能以現在人普遍的想法思考,才能夠了解當中事件的背景,甚或每個人的利益衝突與思考邏輯。「探究史源是將閱讀行為化被動為主動的行為」,釐清文獻來源可以衍生出建立的資訊架構,史家並不會在整理文當下就決定立場,而是透過部段的「探究」,將文獻中的碎片一片片找到、拼湊起來,就像個偵探一樣,一步步找到並且還原歷史「可能」的真實狀況。

思考案例: 「古巴飛彈危機是如何解除?」

《像史家一樣閱讀》列舉了七個例子,並佐以豐富的史料,說明在不同史料之下,可能對原有大家認知的歷史有怎麼樣不同的解讀。古巴飛彈危機是書中令人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1962年,蘇聯為應對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彈道飛彈的舉措,在古巴部署了類似的彈道飛彈,導致蘇聯與美國的對抗升級為一場世界危機。結局大家都知道,這個危機成功解除,避免了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教科書是如此描述古巴危機解除:

「事情很快變得明顯,他們不願冒險與美國作戰,面對甘迺迪政府的強力反制措施、美洲國家對美國的堅實支持,聯合國秘書長的巧妙斡旋,蘇聯同意移除攻擊性武器,危機就此解除。」

「赫魯雪夫第一封信中提議,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就移除飛彈... 第二封信要求美國從土耳其移除飛彈,執委會建議總統接受第一封信,忽略第二封信,總統這樣做了,赫魯雪夫解除飛彈武裝。」

上面的敘事內容,說明了在巧妙的斡旋之下,美國並未做任何大國利益交換(從土耳其移除飛彈),就讓蘇聯解除飛彈武裝,但這種神話般的對方秒眨眼示落是真實的歷史嗎?在一份美國機密備忘錄中,甘乃迪確實提到不能「一物換一物」向蘇聯妥協,甚至在電影「驚爆13天」中,也將整個故事敘事成聚焦美國對危機的快速反應,而蘇聯是想對抗美國、將飛彈設置在古巴的壞蛋。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史家不會輕易接受一個版本的故事,反而會努力去看每個故事重疊以及有歧異的地方,做深入比較。各種記事哪裡有分歧? 在甚麼地方產生分歧? 有甚麼可以解釋這些不一致的地方?

蘇聯解體後大使公布的秘密電文確實提供不一樣的故事,從土耳其基地撤除飛彈雖然會影響美國在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地位,但甘迺迪卻已經準備好與蘇聯達成協議。(俄國外交部檔案記載)

但是,蘇聯也可能因為自身利益而編造故事。這時候再看向其他的史料: 1989年莫斯科會議中,驚爆13天原書編輯承認修改史料,把飛彈移出土耳其的訊息移除,擔起捏造歷史的工作。為什麼甘迺迪政府想要隱瞞這個事實?  原因除了前述蘇聯大使說的會影響美國在大西洋組織的領袖地位外,甘迺迪本人會因此冒政治風險也是原因,一個團隊充滿侵略性的神話故事,會勝過一個大國外交談判的故事。

從我們今天角度看來,wiki「古巴危機」有針對這段歷史的詳細記載,但事情發生當下美國把塑造成英雄故事,歷史真相隨著史料的發現,慢慢浮現出來的。古巴危機是一個逐漸揭露脈絡的歷史事實,時間的流逝讓歷史碎片可以慢慢聚集起來,最終拼湊成一個較接近完整的故事,過去美國主流的古巴危機所得到的歷史教訓是 「美國必須壓制對手,不讓對手有喘息空間」,但這個教訓並不接近事實,大國博弈之下互相的利益交換也許才能更準確描述整個事件,反思歷史教訓,但讀史者必須需要像偵探般,不斷尋找證據,比對異同,並且抽絲剝繭分析。

學習是不斷探索的過程

閱讀這本書,讓我想起《問對問題,找答案》的各種分析思考方法,《問對問題,找答案》偏重於當我們看到一段論述時,該如何連結中間的假設、推理、證據、結論,《像史家一般閱讀》則花更多細節在當我們閱讀一段歷史時,要如何思考、抽絲剝繭才能更接近事實。 兩者都有強調要仔細研究證據來源,並且思考證據源頭的人是否持有特定立場,進而影響我們看到的結論。

面對歷史,我們擁有的資訊比平常發生的新聞事件更少,再加上歷史有可能是非常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當時的人各種思考模式、價值觀、身處狀況跟今日大相逕庭,有可能無法有現有的邏輯去思考推測,史料的比對也因此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正確蒐集資訊的能力就非常重要,「歷史」通常沒有所謂好人與壞人,只有不同立場與角度,針對一個史實,不同的角度能幫助我們針對裡面人物的思考設身處地分析,後續這樣思考分析能力在真實世界的應用範圍就越廣泛。

值得一提的是,《像史家一般閱讀》其實是設計給美國國高中老師要編教材的參考書,史料的回顧以及後續引導都寫得非常精彩,回想起自己國高中學歷史只充斥背誦和填鴨,不禁覺得非常可惜。「讀歷史除了考試外有甚麼實際用途?」到現今這仍是一大爭議題,所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太過抽象,也許仍然不足為人採信,但我相信學習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只要找到樂趣之所在,用途自會慢慢浮現。讀歷史輕鬆時如讀故事一般,認真探索追求真相如辦案一般,不過努力付出之後,終會有所獲得。
 從去年開始的課綱爭議帶出了醞釀...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30
從去年開始的課綱爭議帶出了醞釀已久的疑問:我們究竟需要甚麼樣的歷史教育?
在長年考試及升學體制的形塑下,長久以來社會對於歷史的印象是背誦課本記載的年代與人名。然而我們是否反思過課本所採的史料是由什麼族群,以什麼樣的觀點,經過怎樣的汰選過程後記錄下,甚至是抹去特定事件?
古今中外,贏家及掌權者掌握記錄及傳播歷史的權力,記錄下的史料難以避免地隱含意識形態與特定詮釋角度。要打破窠臼,重塑歷史事件的脈絡,就必須知曉如何蒐集並判斷史料的代表性,並讓多方來源的歷史記述彼此辯證;最重要地是學習如何以史料作為證據,支持自己的歷史闡述或批判。本書有系統地以八個有趣的歷史事件與發展階段作為案例,示範史學家如何嚴謹地進行分析與辯論。
推薦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讓自己的歷史素養更上層樓,以這套挖掘證據與質疑的流程作為指引工具,將有助於在當代議題中釐清事件脈絡,避免隨波逐流,建立經得起考驗的觀點與價值。
 從去年開始的課綱爭議帶出了醞釀...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30
從去年開始的課綱爭議帶出了醞釀已久的疑問:我們究竟需要甚麼樣的歷史教育?
在長年考試及升學體制的形塑下,長久以來社會對於歷史的印象是背誦課本記載的年代與人名。然而我們是否反思過課本所採的史料是由什麼族群,以什麼樣的觀點,經過怎樣的汰選過程後記錄下,甚至是抹去特定事件?
古今中外,贏家及掌權者掌握記錄及傳播歷史的權力,記錄下的史料難以避免地隱含意識形態與特定詮釋角度。要打破窠臼,重塑歷史事件的脈絡,就必須知曉如何蒐集並判斷史料的代表性,並讓多方來源的歷史記述彼此辯證;最重要地是學習如何以史料作為證據,支持自己的歷史闡述或批判。本書有系統地以八個有趣的歷史事件與發展階段作為案例,示範史學家如何嚴謹地進行分析與辯論。
推薦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讓自己的歷史素養更上層樓,以這套挖掘證據與質疑的流程作為指引工具,將有助於在當代議題中釐清事件脈絡,避免隨波逐流,建立經得起考驗的觀點與價值。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世界已經回不去了,學會放棄才有轉機
作者:澤圓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6-01
66折: $ 218 
金石堂 - 今日66折
陽宅生基512套範例(不可退書)
作者:韓雨墨
出版社:大元書局
出版日期:2010-06-29
66折: $ 199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焦慮的投資人:戰勝恐懼、貪婪、希望和無知,充分利用金錢創造財富
作者:史考特.納遜斯
出版社: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08-01
66折: $ 277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假裝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麼?:外向孤獨者的勇氣之書
作者:楊思遠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2-01
66折: $ 185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百年孤寂: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出版50週年紀念全新譯本(平裝典藏版)
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5
$ 355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BL漫畫家的戀愛盛宴LOVE2(全)
作者:山野でこ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25
$ 11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作者:蔡康永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24-08-01
$ 316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鑽石王牌 actⅡ 27
作者:寺裕二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31
$ 9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Q比的情人節【首刷限量❥作者親簽╳「禁止攝影」拍貼小卡】
作者:十八日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02
$ 277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你的宇宙訂單已到貨!小魔女九粒的顯化養成指南(1書+1手帳)【限量作者親簽+顯化貼紙】
作者:九粒Jolie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25-01-01
$ 402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獵人 38
作者:冨樫義博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12-23
$ 105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