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多次訪問美國、以色列、德國、英國、加拿大等國,是中國最早(1988年)訪問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公開演講的學者。1995年在希伯來聯合學院從事猶太教研究,1996年和1998年兩度在美國哈佛大學猶太文化研究中心任訪問學者。自1995年以來,應邀在國外以英語進行學術演講的場次超過七百場。1996年獲美國弗蘭德紀念特別獎(James Friend Memorial Award),2003年獲以色列巴爾─伊蘭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4年獲南京大學人文貢獻獎。
除了共同主編第一部中文版《猶太百科全書》,另著有《反猶主義:歷史與現狀》、《西方文化史》、《猶太文化史》、The Jews of Kaifeng, China: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等學術專書。
我在1977年入職南京大學,儘管當時的學術研究方向是美國猶太文學──一個與猶太學稍有連帶關係的領域,但對猶太學研究真正感到興趣則始於1986年。那年,是我在南京大學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應美國芝加哥州立大學(Chicago State University)邀請赴該校執教。由於此前一年,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結識了該校英文系系主任弗蘭德教授及其夫人(James and Beverly Friend),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抵達芝加哥後便直接住在他們家裡。弗蘭德夫婦一家雖然在宗教上屬於最為自由的猶太教重建派,卻有著深厚的猶太傳統。中國當年的政策只允許公派出國人員隻身前往,不得攜帶家眷,於是我便有了大把時間,與該家庭共同度過,從而有機會觀察和體驗猶太式的生活。當時,我從飲食起居、社交往來,乃至於週末、節假日活動,基本上都是和該家庭在一起,簡直就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沉浸」在猶太式的生活之中。猶太人的所有節日,從猶太新年、贖罪日、住棚節,到逾越節、普珥節;猶太人的人生禮儀,從割禮、成年禮、婚禮到葬禮,無一沒有到場親歷,有的活動還參加了不止一次。對猶太文化有了「有形」的體驗,也就有了最直接的親身感受。所見所聞,加上所思所考,使得自己一直在尋找新思想的心靈受到極大的衝擊,真的為這一獨特的「異域」文化所吸引。我不僅如飢似渴地學習、了解猶太文化的方方面面,還產生了希望回國後將學習到的東西傳達給國人的想法,希望以此促進中國社會正在進行的、方興未艾的改革開放運動。因為在我自己看來,當時中國大陸最需要的應該是新思想,而我初步接觸、了解到的猶太文化似乎就包含這樣的新思想。因此,1988年夏天我結束在美國的兩年任職,收拾行裝回國時,便特意取道以色列,以通過實際的考察進一步認識猶太文化。須知,當時中國與以色列並無外交關係,只是由於過去兩年與美國芝加哥猶太人社團所建立的密切聯繫,讓我不僅如願獲得進入以色列的簽證,還意外取得訪問希伯來大學,並發表一學術演講的邀請。這一「幸運的意外」,讓我對世界上唯一的猶太人國家有了「第一手」的直接了解,為此後三十年與以色列學界建立牢固的學術聯繫打下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該訪問的所見所聞進一步堅定了自己打算回國後從事猶太學研究的決心。歸國後,得益於南京大學寬鬆和開放的學術氛圍,我於是真的就「放棄」了以前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另起爐灶,進入了後來被稱之為猶太學研究的領域。我所設定的目標是:以學術活動,促進猶太學研究在中國的開展,增進中國人對猶太文化和猶太人的了解。具體做法包括:開設相關大學課程、翻譯和介紹與猶太文化相關的書籍、宣導並發起成立猶太文化研究會、編撰工具書等。
在經過一番討論後,最終確定我的演說題目為「中國學者對猶太人在華散居的研究」(Chinese Research on Jewish Diasporas in China)。這對我無疑是一種挑戰,因為之前我並未對該議題做過深入的研究。不過,嚴格說來,當時的中國也並沒有這樣的專家存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幾乎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才完成講稿,文中我重點回顧地總結了過去一百年間(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中國學者對猶太人在華散居研究的開展情況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該論文日後收錄在The Jews of China, Vol. 2: A Sourcebook and Research Guide(ed. by Jonathan Goldstei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2000, pp. 3-13)一書中。另外一位主題演講者是希伯來大學的知名漢學家,同時也是我在訪問以色列期間結識的伊愛蓮(Irene Eber)教授。她的演說主要圍繞在國際學界對猶太人散居之研究的開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果,與我的演說內容相互呼應。總之,完成該文的過程為我在此主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也就真正開始「入門」了。
後來的經歷也說明了猶太人散居研究的巨大吸引力。1995年以來,我應邀在全世界做了超過七百場的演講,其中有超過半數都與該主題直接或間接相關。顯然,這可以說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這些經歷使我意識到,身為一名研究該領域的中國學者,在華猶太人的歷史是一個必須涉獵的主題。如果不能對之有深入的研究,起碼要有比較多的了解,這也是日後與猶太人交往的一個話題。我不僅如此教導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自己也躬身親為,把猶太人在華散居定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更撰寫、出版了兩部與中國開封猶太人有關的英文書籍Legends of the Chinese Jews of Kaifeng(Hoboken, New Jersey: KTAV Publishing House, Inc., 1995)和The Jews of Kaifeng, China: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Hoboken, New Jersey: KTAV Publishing House, Inc., 2003),以及若干見於中外刊物上的論文。
不斷收到的約稿,也讓我撰寫與發表了數篇與該主題有關的英文長文。例如:“Jewish Diaspora in China”(In Encyclopedia of Diasporas, eds. by Melvin Ember, Carol Ember and Ian Skoggard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4), pp. 152-164),以及“Jewish Diaspora in China and Their Contributions”(Nanda Review, 1: 1 (Winter, 2009), pp. 144-1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