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4》集結三十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深感教學的創新與型變。教學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傳道、授業、解惑,師生間教學相長,靈光閃閃,不僅跨越危機,且能共塑固本深化與跨域創新的光譜。在此,教師早已超越了「單向知識提供者」的線性角色。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谷玲玲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採訪撰稿】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羊敏丹、吳亭霓'、林麗珊、邱品蓉、張如嫻、張詠涵、張慈、陳苑婷、陳湘瑾、焦哲、趙家薇、劉十賢、劉宜庭、謝佳璇、謝亮瑜、蘇彥誠(依筆畫順序)
章節試閱
謝舒凱── AI浪潮 語言學教程式 有趣是關鍵
採訪這一天,謝舒凱才剛剛結束為期三天的語言學奧林匹亞國手培訓。謝舒凱從二○一六年起帶著國手到不同國家闖關奧林匹亞競賽,迄今已連辦五年,年年成績都有斬獲。
謝舒凱看中的並非獎牌數,他希望在培訓國手參賽過程中,讓高國中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機會碰觸到語言學的專業知識,「我們從小沒有接觸過語言學,整個社會對語言學的印象,就是英語教學等等,而不認為語言能夠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今年就開始有曾任國手的學生,準備申請到語言學研究所進修。謝舒凱樂見其成,「只要有人為了理想敢去碰觸邊界,願意努力實現,我看了就很開心。」
大數據 人工智慧 時代新顯學
算上最初教學經歷,謝舒凱任教已經超過十五年。其實,計算語言學一開始只是謝舒凱的研究興趣,沒想到在他擔任教職後,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 NN)的技術大躍進,不少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研究中的難題一一有了解方,最難的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發展也跳脫困境。
一時之間,AI、大數據變成時代顯學,各個領域處理資料的需求增加。當技術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謝舒凱說,在語言學課堂裡,上程式已經是不得不推動的一塊。
談起第一門Python程式應用課,謝舒凱笑得靦腆,「Python也不是我一開始學的, 在德國都是用MATLAB、Perl,回來臺灣之後,Python變成計算語言學大家常用的工具。我覺得好玩,也想要用這個帶學生進入計算語言學領域,才想說邊學邊帶看看。」
除了Python,謝舒凱也用R語言上課,吸引許多對資料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坐進教室裡的人形形色色,唯一共通點就是——非純資工背景。謝舒凱會寫程式之前,與課堂裡的學生們背景十分相似。謝舒凱大學時期讀哲學,後來雙主修法律,都是人文學科。當兵後念了語言學研究所,因緣際會摸到計算語言學的邊,到德國讀博士之後,才真正栽入計算語言學的專業領域。
作為過來人,謝舒凱深諳跨領域的不容易,但同時也看見創造可能性帶來的光彩。
學習不設限 喜歡同學來挑戰
為了讓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不怕寫程式,謝舒凱最初不得要領,但他逼著自己適應新的局面,課綱變了又變,「第一次開課,指定期末報告做生活中喜歡的題目,大家都做吃喝玩樂,如公館美食推薦、電影推薦系統。我覺得那就是被自己的視野制約了。」
謝舒凱說,只要學生開始對程式感興趣、覺得好玩,願意花時間思考與原本學科的連結,就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有時第三堂課、第四堂課就達到了,他們就自己會去想、去組織,然後跟同學一起來挑戰我。」
謝舒凱獻寶似地分享第二屆學生的改變,他舉例,其中一組學生蒐集臺大所有學院的水電用量及支出,以資料科學的方式分析水電費差異,再訪談各學院的水電工,了解整體用電狀況。「後來看到結果,電資學院用電量高很正常,但文學院也不是省電一族,才知道文學院沒有經費整修,管線老舊造成水電費偏高。那時候就覺得這項研究很厲害,可以給總務處許多實質建議,是真正可以發揮影響的專案。」
學生團隊研究有成,謝舒凱笑眼一收說,並非自己在課程設計上特別用心,而是堅持相信學生的潛力。「你要想辦法激發他們,留住學習熱情,他們就能自行發揮。」
適性教學 尊重個人特質
正在攻讀臺大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的王伯雅,是謝舒凱第一門Python課的學生。她笑說,當時修到這堂課,其實每一週都為課程進度而煎熬。
王伯雅並非聽不懂上課內容感到吃力,而是初次接觸程式設計領域,人文學科背景的學生需要時間適應。王伯雅說,謝舒凱重視課堂裡團隊合作,每週都會有語言資料處理的小組任務;因為小組分工,讓她有機會與組員一起成長,每個人也能發揮所長。
在這門課以前,王伯雅已經修過許多語言學基礎課程,而謝舒凱老師的Python課,是讓她走上鑽研計算語言學專業知識的起點。王伯雅說,謝舒凱總是花很多心力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適性發展研究題目。從需要較多理論基礎的語言量化研究,到結合程式能力的語料庫建構,機器學習的預測模組設計,或專業化語料標記流程等,在謝舒凱引導下,學生們能夠依照專長找到合適的研究主題。
老師以身作則 團隊互助精神強
王伯雅說,謝舒凱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感,「老師親和力很強,什麼事情都可以跟他討論,無論是感情、人生規劃,因為老師除了極具人文素養,又善於跨域結合,總能給學生很多元的意見。」
也因謝舒凱大方的個性,研究室裡互助精神強,同儕之間互動十分緊密。王伯雅分享,如果個人程式能力不過關,學長姊總是義無反顧給予幫助,常常一教就是一整天。「老師教會我,要懂得問人求助;以前我都覺得自己要很獨立,但現在知道事情不應該只靠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帶來不同角度和方法。」
團隊好感情沒有因為學生畢業而沖淡,至今在謝舒凱研究室的期末聚餐或是年度大型聚會中,都可以看見許多已畢業學長姊。
讓王伯雅印象深刻的是,研究室內大家關係親近,卻不會不尊重老師,或是對研究過於散漫。她說,老師以身作則,研究學問先反求諸己,久而久之,研究室成員都摸索出一套屬於個人的自律,王伯雅也不例外,「老師從不會讓人難堪,他都溫和提醒,而我們也知道這是為了你好。」
不求學生知識完美 成長才重要
「有時候我反而叫學生停下來,常常要說『沒關係啦』!」謝舒凱不否認,自己也有追求完美的心境,過去就曾受其害。
謝舒凱提醒學生,比起完美的結果,更要看重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他開玩笑說,如果照自己的標準,恐怕學生們沒有那麼容易畢業,「每個學習的階段不一樣,目前(碩士生)不可能在專業領域上達到知識的完美,所以他們要學會去控制自己,怎麼在壓力來了之後也可以適應得很好。」
最後,我們請謝舒凱談談研究室的學生們,沒想到論及研究頭頭是道,說到教書也活靈活現的教授,思來想去只拋出一句:「他們就很可愛啊!」
謝舒凱對學生唯一的期待,就是保持學習熱忱。他說,不擔心學生的研究狀況或是未來發展,只怕他們沒有善用優異天賦,「我也沒有覺得怎樣才叫成功,只要他們未來能找到角色定位,發揮才能貢獻社會,老師就滿足了。」
謝舒凱── AI浪潮 語言學教程式 有趣是關鍵
採訪這一天,謝舒凱才剛剛結束為期三天的語言學奧林匹亞國手培訓。謝舒凱從二○一六年起帶著國手到不同國家闖關奧林匹亞競賽,迄今已連辦五年,年年成績都有斬獲。
謝舒凱看中的並非獎牌數,他希望在培訓國手參賽過程中,讓高國中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機會碰觸到語言學的專業知識,「我們從小沒有接觸過語言學,整個社會對語言學的印象,就是英語教學等等,而不認為語言能夠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今年就開始有曾任國手的學生,準備申請到語言學研究所進修。謝舒凱樂見其成,「只要...
推薦序
校長序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二○二○年充滿挑戰。新冠肺炎(COVID-19)四處肆虐,衝擊全球,高教亦生危機。什麼可變?什麼不變?
疫情衝擊,促使數位教學型態新變。嚴峻時刻,臺大百人以上、六十人以上課程先後改為線上教學。於是,科技創生的新型態不受限於時空與人數,校內資源最大化,學習過程不中斷,知識取得更輕易,知識汰換也加快,數位教學變成新常態。
然而,教師依舊肩負著知識傳承的責任與孕育人才的使命,不變。不變之中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真摯情感與暖心關懷,陪伴學生確立目標、尋找問題、反覆思辨、去蕪存菁,引導學生提綱挈領、舉一反三、建構能力,並且隨著情境,創新與變化教法,時時給予學生協助。
在臺大,教學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傳道、授業、解惑,師生間教學相長,靈光閃閃,不僅跨越危機,且能共塑固本深化與跨域創新的光譜。在此,教師早已超越了「單向知識提供者」的線性角色。
今年,臺大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保持佳績、穩健成長;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名中亦進入全球百大;並且獲得天下雜誌「2020大學社會責任(USR)天下大學公民獎」第一名的肯定。我們也啟動了未來大學的討論,匯聚學生、教職員與校友們的力量,共同擘劃未來教育的藍圖。作為臺灣高等教育的領頭羊,我們驅策自己不斷創新、勇於任事,實現臺灣高等教育的永續與共好。
品讀三十篇獲獎教師的故事,深感教學的創新與形變,在浩瀚無涯的學術殿堂已然萌芽。恭喜所有獲獎教師,並在此向臺大全體教師致上誠摯的感謝。
教務長序
丁詩同(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首先,恭喜今年獲獎的教學傑出教師!在本校四千多位專兼任教師中獲此殊榮,實屬不易。尤其今年在全球新冠疫情襲擊之下,教務處積極輔助教師開拓線上課程,並觀察到線上教學讓學生上課更具彈性,課前先看完上課教材,實體上課更能透過師生問答讓雙方教學相長,提升學習成效,將知識內化並能應用所學,值得作為後疫情時代教學調整方向之參考。
今年獲選的傑出教師中,除有於本校任教數十寒暑的資深教師,也有多位新進教師在課堂上獲得學生肯定。本校每一位教師都是臺大珍貴的人才資產,我由衷感謝他們為本校學生的付出。此外,教學發展中心十年多來在教學環境之營造、教學制度之設計及教學助理的培養上,參考國外頂尖大學作法,從無到有建立體制、架構並能傳承運行,協助本校教師逐年提升教學的質與量,功不可沒。
作為教學傑出教師之路徑,不論是授業者及學習者在細細閱讀參考中,亦可以共享教授與學習上不同的方法與精神。書中記錄了這些傑出教師的啟蒙與教學方法改良的路程,使其成為如今的傑出教學教師,例如課堂不斷激發學生,留住熱情引起學習動機的謝舒凱教授;重視學生需求,課程設計銜接理論與實務的吳宗祐教授、陳榮彬教授、陳文彬教授;強調獨立思考,注重思維能力的林敬軒教授、蔡忠潤教授、蔡丰喬教授;設計獨樹一格教學方式,讓學生愛上學習的倪衍玄教授、劉怡靖教授、李維晏教授、黃佳鈴教授;以學術改善生活,關注產學互動的陳佳堃教授、王裕文教授。也有如許駿教授、丁宗蘇教授、齊肖琪教授以學長姊身分傳遞品格教育,注重人文關懷,以身教代替言教;以及將生命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如沐春風的侯潔之教授。更有學以致用,鼓勵設立遠大目標、追求真理的張耀文教授、廖義男教授等。良師如同益友,臺大學生何其有幸!在豐饒的學習環境與日益進步的教學方式下,激盪每位學生的學習潛力,也讓教師在專業研究領域上獲得年輕的思維,使研究與教學成為本校堅實的後盾,培育出能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具前瞻思考的學子。
大學機構既要有研究的實力,也須善盡「教育」的本職。教師一職一如陳文彬老師所述,似文心蘭在即將老死的根節上孕育新生,將營養傳遞給下一代。作育英才,傾囊無私培養學生,正是讓人類知識與智慧傳遞延承的方式,亦是其使命所在。再次感謝所有獲得傑出教學獎項教師的卓越貢獻,也恭喜每位在教職上盡心造就新世代年輕學子的教師,臺大因有教師晝夜不懈的努力付出,與學生勤於向上的學習態度,方能日益成長。願與本校全體教師與讀者共勉之。
校長序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二○二○年充滿挑戰。新冠肺炎(COVID-19)四處肆虐,衝擊全球,高教亦生危機。什麼可變?什麼不變?
疫情衝擊,促使數位教學型態新變。嚴峻時刻,臺大百人以上、六十人以上課程先後改為線上教學。於是,科技創生的新型態不受限於時空與人數,校內資源最大化,學習過程不中斷,知識取得更輕易,知識汰換也加快,數位教學變成新常態。
然而,教師依舊肩負著知識傳承的責任與孕育人才的使命,不變。不變之中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真摯情感與暖心關懷,陪伴學生確立目標、尋找問題、反覆思辨、去蕪...
目錄
校長序
教務長序
鄭 瑋 一個人太有限 與學生共創知識平台
謝舒凱 AI浪潮 語言學教程式 有趣是關鍵
陳榮彬 著作等身 翻譯出不一樣的課堂
佘瑞琳 臺灣大學普化實驗守護者
吳宗祐 掌握學生「心理」 上課像變魔術
蔡忠潤 就是愛數學!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林敬軒 相信改變會更好 社工不能離開人
倪衍玄 望重杏林杏壇 照亮無數生命
許 駿 與命運交手無數 謙虛面對真理與生命
蔡丰喬 思辨勝於硬背 醫學院的「減法」教學
陳文彬 無私傳授科研養分 耕耘再生醫學
林淑文 解決問題 善待關係 追求藥到病除
游琇伃 實驗室的春天 師生共遊化工宇宙
周逸儒 流體力學專家:「我確定我只適合走這條路!」
丁宗蘇 森林下的沉思 旅行中探索教育真諦
蕭旭峰 小昆蟲學問大 追求開心豐富的一課
張雅君 熱愛實驗 喜歡分享 點燃學生研究興趣
劉怡靖 管理決策 讓你上一堂不閃神的課
陳佳堃 工程結合公衛 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張耀文 臺大是一座寶山 「演算法猛甩史丹佛」
江皓森 生命科學尋夢者 懷抱熱血研究魂
李維晏 教育是分享快樂的志業
侯潔之 生命教育融入國文經典 「潔之女神」超療癒
黃佳鈴 接地氣教日文 獎勵學生開口就贏
王裕文 科學+感覺 從「說咖啡」學領導
廖義男 公平法之父 傳承對法律的信仰
齊肖琪 從科學培養人文關懷 樂做生命導師
葉芳萍 師說新解:與文本對話、與學生對話、與自己對話
陳柏華 打開眼耳感受學生 幸福的土木系!
袁孝維 跨文化視角 帶學生探索臺灣山林之美
校長序
教務長序
鄭 瑋 一個人太有限 與學生共創知識平台
謝舒凱 AI浪潮 語言學教程式 有趣是關鍵
陳榮彬 著作等身 翻譯出不一樣的課堂
佘瑞琳 臺灣大學普化實驗守護者
吳宗祐 掌握學生「心理」 上課像變魔術
蔡忠潤 就是愛數學!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林敬軒 相信改變會更好 社工不能離開人
倪衍玄 望重杏林杏壇 照亮無數生命
許 駿 與命運交手無數 謙虛面對真理與生命
蔡丰喬 思辨勝於硬背 醫學院的「減法」教學
陳文彬 無私傳授科研養分 耕耘再生醫學
林淑文 解決問題 善待關係 追求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