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三十二位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好的教學並沒有標準答案,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獨門訣竅。在資訊爆炸的現在,教導知識或技術本身可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建構學生的基礎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是未來大學的目標理念。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谷玲玲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採訪撰稿】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史方妤、羊敏丹、吳玲臻、吳穗雯、吳雙、房荷庭、林思皓、孫嘉君、許齡文、陳柔安、陳禹蓁、陳禹衡、陳暉、黃立安、楊令瑜、葉信妍、趙家薇、劉十賢、劉聿庭、劉宜庭、鄭曉雯、戴淨妍、謝亮瑜
章節試閱
劉正忠──創意國文 用文學加值多元專業(摘錄)
五個大一學生穿梭臺大校園,手握另組同學寫下的詩句,反覆推敲線索,試圖猜出文字所指涉的地點,為了前往該處找尋被藏匿的信物。
時間來到幾週之後,同一群學生這回出現在總圖書館裡,抱著一本本看似毫不相干的書籍,其實他們正試圖把書脊上的標題,排列組合出有意義的邏輯,拼湊成一首現代詩。
完成任務之後,學生們擺出俏皮的鬼臉,自拍上傳臉書社團,作為出席參與的證明,一切彷彿是某新生營隊的場景,事實上,他們所處的是一堂貨真價實的國文課。
從解放開始的文字遊戲
「我們來解放國文吧!」修習劉正忠「大學國文」課的學生,在第一堂課就會聽到這句話,與其說是一種宣言,更像一份邀請,因為他口中的解放指的是一種「重新創造」,在課堂上,學生們不必旁觀者般地背誦標準詮釋、默寫課文注解,需要把自己放入創作的思考當中,與文學產生互動。
「我有強烈的意識,要讓我的課程有別於中學國文。」劉正忠認為,中學教育已為學生打下充分的文學基礎,但較缺乏實作,尤其是「非考試導向」的創作,「讓學生重新對文學產生興趣,並不是要強加他什麼教條,而是回復文學本來的面貌。」他解釋。
每週三小時的課程,「講演」與「活動」的比重大約二比一,劉正忠設計許多「文字遊戲」,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嘗試寫歌詞、拍影片說故事、創作圖像詩等集體即興創作。
除了課堂上的腦力激盪,他也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把校園景物寫成尋寶謎語,甚至在圖書館布置關卡,辦起文學闖關,學生在遊戲過程中練習到的,已不只是起承轉合的寫作圭臬,而是多元創意的整合執行力。
曾修過劉正忠三門不同課程的會計系學生吳偉嘉,對於課堂中豐富的活動,印象十分深刻,「劉老師的大學國文課,充滿創作色彩,為國文增添了許多樂趣,也和組員累積不少回憶。」
即使是經營二、三百人的通識課堂,劉正忠同樣堅持不給標準答案的啟發式教學,學生每週必須以簡短心得,整理反思接觸的文本與知識,並試著提出問題,目的就是不讓文學課陷入一言堂式的教育。
就讀醫學系的鄭筠諠,回憶二○二一上半年修習「臺灣現代詩」的經驗時提到,「劉老師上課像在與我們分享讀詩心得,我從中理解詩的真義,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和詩人的主觀產物共鳴。」經過一學期課,她學會放下追求唯一正解的習慣,「我不再過度批判自己的解讀,而能享受讀詩,享受文學。」
重點在讓學生找到共鳴
劉正忠的課後作業同樣有許多超出傳統國文課的想像─替換小說敘述視角、將文學作品改寫成新聞稿、翻譯超現實畫作、意識流書寫等等,透過這些練習,學生得以體驗各種突破性的創意文字運用。
每週的課程與作業,都有要強調的文學技法,但劉正忠認為,傳授文學知識不能填鴨,重點在於讓學生找到共鳴,「課堂上講一百個技巧,同學自己挑有用、有感覺的,可以學到五十個就很夠了。」
劉正忠理想的國文課,是能夠根據同學個別需要,作「客製化」的指導,因此在通識課以外、相對小班制的「大學國文」等課程當中,他特別重視對學生作品的長期觀察,並適時給予個別建議和書單。
戲劇系畢業生楊謹庭認為:「劉老師的作業不太像作業,感覺是帶你到處去玩玩別人的創作手法。」她也記得,劉正忠會依據不同時期的寫作狀態提供建議,鼓勵她找到自己舒適的風格,「上他的課讓我想創作,也沒有那麼害怕丟出作品。」
跨科系受用的文學思維
身為中文系教授,也在系內開設專業課程,但不論大學國文或通識課,都接觸到許多非文科背景的學生,帶領不同科系學生領略文學,是他教學上的重要課題。
「用文字感受世界、傳達自己,不管什麼科系都應該學,都可以學。」劉正忠主張文學跟生活可以很貼合,而這正是他經營課程的主要理念。
很多非文科學生,基於必修學分而來到劉正忠的課堂,「學生可能被迫跳出個人專業領域,我還是有責任讓他帶著興趣回去。」於是他也考量學生的組成,調整授課內容,譬如班上理科學生較多,他便設計「科幻詩」單元,也趁機介紹陳克華、林泠……等具有科學背景的作家。
修過一學期「臺灣現代詩」,主修醫學的鄭筠諠說:「文學帶給我最大的禮物,是替他人的感受著想,相信這樣的待人處事也會跟著我進入醫療場域。」
心理系林淵智從高中就對文學創作有濃厚興趣,「但我大一時不知道念心理對文學有什麼幫助。」直到某次劉正忠一項作業,請學生以在原科系學到的東西為題材創作,林淵智因此創作了關於諮商師的小說及散文,「從那次開始,我才慢慢把專業和興趣融合起來,後來也一直在這條路上嘗試。」林淵智說。
文學可以作為知識對話的媒介,劉正忠希望文學和各科系的專業相得益彰,而他的用心,從學生的改變中也可以具體看見。
劉正忠──創意國文 用文學加值多元專業(摘錄)
五個大一學生穿梭臺大校園,手握另組同學寫下的詩句,反覆推敲線索,試圖猜出文字所指涉的地點,為了前往該處找尋被藏匿的信物。
時間來到幾週之後,同一群學生這回出現在總圖書館裡,抱著一本本看似毫不相干的書籍,其實他們正試圖把書脊上的標題,排列組合出有意義的邏輯,拼湊成一首現代詩。
完成任務之後,學生們擺出俏皮的鬼臉,自拍上傳臉書社團,作為出席參與的證明,一切彷彿是某新生營隊的場景,事實上,他們所處的是一堂貨真價實的國文課。
從解放開始的文字遊戲
...
推薦序
校長序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臺大為全臺首屈一指的綜合型大學,以培育能貢獻社會的卓越人才為辦學使命。近年,隨著世界趨勢快速變遷,大學的定位面臨顛覆性轉變。為完成培養未來所需人才的使命,並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尋求定位,大學需要謀求更多層面的突破。大學在重新形塑辦學制度的「破與立」間,教學者與時俱進的教學心態,多元開放的教學策略,無疑是大學成功蛻變的關鍵角色。
近兩年,面臨全球疫情持續嚴峻,臺大教師們採用線上或線上與實體混成的授課方式,仍能維持優越的教學品質,使同學的學習不隨著課程線上化而有所影響。而這樣的教學轉變,正是面對新時代變化,多元教學的一種示範。
本集《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5》記錄了得獎教師們傳道授業的故事與學思分享。得獎教師們在學術領域裡認真嚴謹的態度示範,教學現場中熱情洋溢的師生互動,以及因時因地制宜的教學調整,充分展現新時代所需的教師樣貌。此外,獲獎教師能用真誠柔軟的態度,扮演著學生們學習路上的扶持者,應能讓讀者感受到教師們所發揮的溫暖人心作用。
最後,誠摯感謝臺大全體教師作育英才、誨人不倦。同時,恭喜獲獎教師們,相信您們獨特且動人的故事,將成為後來有志投入杏壇者的標竿。
教務長序
丁詩同(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臺大傑出與優良教師遴選已邁入第廿三個年頭,其選拔過程嚴謹,需要學生、系所、學院以及學校的推薦與肯定,才能自校內四千多位專兼任教師中脫穎而出,獲此殊榮。因此,首先要恭喜今年獲獎的教學傑出教師,他們在教學上的努力與貢獻難能可貴。
同樣作為教學者,我也常自問,所謂好的教學是什麼呢?是因材施教、是不遺餘力、是設身處地,或者以上皆是?在大學教學並非一件易事,嚴格來說,教授們大多未受過專業教學訓練,因此許多教師可能都是靠著自己摸索,方找到適合自己與學生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此書之後,我更確信—好的教學並沒有標準答案,似乎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心路歷程與獨門訣竅,但是,從傑出教師的分享中可以找到一些共通點:
在教學面上,可以看到教師們總是盡力教導學生與回答學生問題,這裡的盡力,並非只是將課本裡面的東西原封不動塞給學生,而是設想學生的需要與能力,以適合、有用甚至有趣的方法來傳授知識。例如化學系鄭原忠教授,便會依不同科系的學生講授客製化的內容;獸醫系蔡沛學教授,活用食物譬喻與玩偶道具,加強學生對於生物概念的印象與理解;政治系吳玉山教授將真實世界的例子與理論相互對照,激發學生思考並產生自身觀點。這些方法不只受到學生歡迎,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與時事連結並應用專業。
除了學科上的知識,許多教師亦會將各式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如法律系黃詩淳教授顛覆傳統,讓學生進行小組專題研究,訓練協作能力,有助未來職場應用;臺文所鄭芳婷教授請學生在課前熟讀資料,並透過三個課前問題來鍛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心理系陳淑惠教授要求學生在心理治療上,務必要注重自身專業與倫理,減少權力不對等帶來的壓力。這些能力非一般教科書上會提及,更重要的是,它需要透過合適的引導與反覆的訓練,才能被紮實內化。
在心靈面上,教師們時常關心學生需要並提供人生指引,如醫學系何奕倫教授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狀況,會盡可能了解學生需求、協助解決問題;醫工系陳中明教授常鼓勵學生與他談心,面對有經濟需要或學習壓力的學生,也會盡力協助調適;外文系黃恆綜教授在學生有所困惑時,也很樂意分享自身經驗,給予真誠建議。或許這些並非擔任教師的義務,但他們願意分享、願意協助後進的精神,十分令人感佩。
在資訊爆炸的現在,教導知識或技術本身可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更關鍵的是建構學生的基礎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也是未來大學的目標理念。我們希望,從教師到學校,都能以學生持續且有意義地學習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方能使學生在知識快速迭代的世界中屹立不搖。
最後,再次恭喜所有獲獎教師,亦感謝所有獲獎教師的分享,期望這些教育的正向能量得以被延續,讓美好的精神能持續擴大綻放。
校長序
管中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臺大為全臺首屈一指的綜合型大學,以培育能貢獻社會的卓越人才為辦學使命。近年,隨著世界趨勢快速變遷,大學的定位面臨顛覆性轉變。為完成培養未來所需人才的使命,並在不斷變化的社會尋求定位,大學需要謀求更多層面的突破。大學在重新形塑辦學制度的「破與立」間,教學者與時俱進的教學心態,多元開放的教學策略,無疑是大學成功蛻變的關鍵角色。
近兩年,面臨全球疫情持續嚴峻,臺大教師們採用線上或線上與實體混成的授課方式,仍能維持優越的教學品質,使同學的學習不隨著課程線上化而有所...
目錄
校長序
教務長序
劉正忠 創意國文 用文學加值多元專業
鄭芳婷 從戲劇到臺文的愛之旅
高涌泉 帶領學生看見數學計算不出的物理奧妙
陳淑惠 為臺灣之「心」療傷止痛
陳維婷 大氣科學 師生一起走出美麗風景
王泓仁 培育經濟腦 做良善的關鍵角色
吳玉山 黑板上的政治學:我們要和現實對話
賴逸儒 臨床融入課堂 讓解剖學有趣生動
何奕倫 教醫學生在專業之前 先學做人
陳文鍾 急診醫學的改革先驅
李亞芸 病人心中「小太陽」 照亮了課堂
歐昱辰 鋼筋混凝土 幫同學知識打好地基
顏鴻威 學理接軌現實 為社會培養可造之「材」
陳中明 AI 走進醫學的推動者
許正一 送你一把泥土 代表我的叮嚀與祝福
蔡沛學 鮮活獸醫課 創造深刻記憶點
劉瑞芬 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的「快樂希望403」
曾智揚 活用會計 思考管理人生的成本
胡振國 四十年教學 淬鍊成風景
林軒田 機器學習 首創修課無上限
黃詩淳 迷惘過來人的現身說「法」
楊淑怡 與植物共生
陳重仁 從不同角度看文學 看到全新的世界
黃恆綜 最酷英語課 學生為經典電影配音
鄭原忠 科學魔法師 引領探索理化世界
陳聿宏 「沒有錯誤的答案」 管理課眾聲喧譁
黃寶儀 視學生為天使 全英語授課更交心
林火旺 走出象牙塔 做哲學的「傳教士」
蔡國榮 讓微積分變得平易近人
李宣緯 數學之美 解答社會科學問題
吳文哲 愛蟲成癡 走進大田
楊立偉 大數據浪潮的創業之星
校長序
教務長序
劉正忠 創意國文 用文學加值多元專業
鄭芳婷 從戲劇到臺文的愛之旅
高涌泉 帶領學生看見數學計算不出的物理奧妙
陳淑惠 為臺灣之「心」療傷止痛
陳維婷 大氣科學 師生一起走出美麗風景
王泓仁 培育經濟腦 做良善的關鍵角色
吳玉山 黑板上的政治學:我們要和現實對話
賴逸儒 臨床融入課堂 讓解剖學有趣生動
何奕倫 教醫學生在專業之前 先學做人
陳文鍾 急診醫學的改革先驅
李亞芸 病人心中「小太陽」 照亮了課堂
歐昱辰 鋼筋混凝土 幫同學知識打好地基
顏鴻威 學理接軌現實 為社會培養可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