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臺灣世界史書寫的新境界
楊肅献(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一
熟悉英國史學的人都瞭解,都鐸時代一直是英國史研究的顯學。這個時期,英國正處於從「中世紀」國家轉型為「近代」國家的關鍵時刻,近代英國政治、宗教、社會、語言和文學各方面,都在此時奠定基本型態,形塑英格蘭文化的獨特面貌。由是之故,都鐸史研究長期受到英美史學界重視,發展為一個成熟的研究領域。
在都鐸史研究中,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是焦點中的焦點。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不只是個單純的宗教課題,也關涉英格蘭王權、議會政治、語文發展、國族認同諸問題,是英格蘭近代轉型的重要樞紐。此外,這一史事因與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相糾結,充滿著戲劇性與張力,引起閱眾的想像和興趣。一個世紀以來,這個課題吸引眾多史家的投入,研究推陳出新,論著汗牛充棟。在一個名家輩出的領域,想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現代的英格蘭宗教改革研究史大致上可以分作三個世代:1950年代起掌舵的第一世代,主要從高層政治與外交層面,討論亨利八世對「教會體系的改制」;1970年代崛起的第二世代,進入英格蘭宗教改革的深水區,關注英格蘭如何與何時「新教化」問題;而1990年代後的第三世代,受到新文化史的影響,研究途徑趨向多元,常運用新的概念或工具,重新詮釋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實踐。若庸教授於1990年代後期到英國攻讀都鐸史,應屬於第三世代。近二十年來,她從傳播史角度,運用文學素材,致力探討亨利八世如何讓他的保守臣民接受他的改革新政。《說服與鎮服: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一書,即是這些努力的結晶。
二
眾所周知,英格蘭的宗教改革肇始於亨利八世為解決其個人婚姻大事(king’s great matter),而強力推動的一個教會改革。關於這個改革,史學界的一個共識是:它在性質上是一個「由上而下」推動的一種「國家的行動」,與德意志的宗教改革相當不同。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起於一介「修士的反叛」,本質上是基層教士「由下而上」對教廷發動的一種「信仰的行動」。1517年以來,德意志宗教改革風起雲湧,英格蘭因遠離歐陸,並未受到太大衝擊。當時,英格蘭並未出現「路德時刻」(Lutheran moment),知識菁英大都忠於羅馬教廷,平民大眾也依然遵循羅馬的信仰與傳統。
實際上,亨利八世在信仰上是個保守派,曾寫書批駁馬丁路德。他的改革,如本書所說,主要是推動「教會體系的改制」,並無意改變臣民信仰:他透過國會立法,讓英格蘭教會脫離羅馬教會而獨立,並使自己成為英格蘭教會領袖,再由這個教會為其婚姻問題解套。英格蘭的宗教改革可說是一個「政治事件」引致的「宗教後果」。
亨利八世發動宗教改革時,如本書所說,天主教文化仍然深植英格蘭社會,人們對國教會與新教信仰相當抗拒。面對這種情境,亨利國王如何讓英格蘭臣民,接納他的改革?若庸這部新著,旨在回答這個問題。這部新著主張:亨利八世為了達到改革目的,運用兩手策略:一方面使用柔性的「說服」手段,再搭配強悍的「鎮服」作為,軟硬兼施,促使臣民接受新政。本書的書寫,基本上是根據一手資料,包括當時留下的「書信」、「官方檔案」和「修道院紀錄」,梳理相關證據,扎實而有力地論證了所提的論點。
首先,亨利八世運用「說服」策略,試圖說服臣民接受其改革。本書指出,亨利八世為此發動一場「宣傳戰」,有組織地推銷其新政。這個部分是若庸這部書的主要亮點。亨利八世的首宰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招攬一批留學義大利的英格蘭學子,組成一宣傳部門,作為國王的「最佳辯士與宣傳手」。這批具人文主義素養的宣傳手,出版一系列文宣小冊,引經據典,並重新予以詮釋,以為亨利國王的離婚合法性,以及與羅馬教廷決裂的正當性,作強力辯護。
文宣小冊的宣傳、說服對象主要是知識菁英階層。針對一般庶民,本書指出,克倫威爾明智地運用英格蘭既有的「戲劇」傳統,作宣傳工具。戲劇因比較貼近庶民,能更有效傳播政府的改革政策。在這部分,若庸從史料辨識出「克倫威爾」、「貝爾」與「貝爾劇團」間的贊助關係,論定克倫威爾藉贊助劇團與劇作家,將改宗訊息融入戲劇演出,傳達給庶民大眾。如克倫威爾旗下寫手莫里森說的:「進入一般民眾的心中,耳聞不如眼見。」若庸本人擁有英國文學的訓練,這一部分的書寫相當精彩。
若「說服」無法達到目的,亨利八世會毫不遲疑地採取「鎮服」手段。為了確保全國人民的支持,本書指出,亨利大規模要求臣民表態,尤其是具指標性的宗教團體與意見領袖,都必須臣服。他窮盡各種手段,對英格蘭的菁英階層施壓:「他威脅、逮捕,以殘酷的手法處決異議者;他利用人民間的矛盾獎勵密告,箝制所有可能危及政權的言論」。中央方面,國王對其廷臣,透過勸說、施壓、逮捕、處決手段,迫其支持。地方方面,他命令各地主教「督導」當地重要組織與人士,連署宣誓支持新政。英格蘭境內,本書寫道,出現「大規模的白色恐怖運動」,人人都得表態,沒有緘默的空間。
亨利八世時期,英格蘭知識菁英陷入「忠君」或「虔信」的兩難,須在「殉道、流亡,或者臣服」中做抉擇。有關這個課題,過去史家已有不少深刻論述。這本書重新整合、訴說這一段悲愴的歷史,著意凸顯英格蘭知識菁英在面臨變局時的自處之道。他們之中,有人選擇服從,有人選擇殉道,其理由為何?若庸在討論中引用私人書信,包括服從者與決心殉道者,讓他們以自己的話傾訴心衷。在這裡,若庸以感性的筆調,揭露這些人在信仰與忠君之間的難處與抉擇,閱讀起來令人動容。
三
從構思、研究到寫作,若庸這部專著的書寫長達二十年,整個過程見證了世界史研究在臺灣由成長到茁壯的變化。1990年代以來,臺灣的史學出現巨大變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史的發展。在這之前,由於科班訓練人才欠缺,研究環境又不佳,世界史在臺灣史學中基本上只具教學意義,研究方面大體上可說是一片荒地。直到1990年代,隨著在歐美接受專業訓練的學者開始進入臺灣歷史學界,情況才有所改變。
進入21世紀後,世界史在臺灣蓬勃發展,成為臺灣史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目前,世界史在臺灣擁有一批優良的教研人材,構成一個活躍的學術社群。這個研究社群的研究表現相當突出,除了在學報上發表研究論文,也陸續出版優質研究專著,如:林美香《女人可以治國嗎?十六世紀不列顛女性統治之辯》(2007)、方志強《平民的先知:卡萊爾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2011)、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2017),陳秀鳳《王權劇場:中世紀法蘭西的慶典、儀式與權力》(2022),都是臺灣世界史的代表性著作。若庸的《說服與鎮服: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2025)是臺灣世界史的再一部佳構。這幾部專書都是臺灣世界史的標竿之作,將世界史在臺灣的研究與書寫推到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