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柩前的新汗王 皇太極之謎
清太宗(一五九二~一六四三)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自幼聰穎過人,少言寡歡,工於心計,性情內斂剛毅。成年後隨父作戰,勝績累累。努爾哈赤卒後嗣位,為天聰元年。其設文館、理藩院,行科舉,創漢八旗。十年稱帝,建國號大清,其後屢破明軍,使明廷關外精銳盡失。崇德八年(一六四三)中風暴卒,葬昭陵,尊諡文皇帝。
中國歷代皇朝的立儲即位多半都會成為一道關隘,許多人因此殺頭流放,許多人也因此得意榮升,形成朝中的大換血。有時候簡直就是一次政治地震,造成社會的動盪,比如唐代的玄武門之變、東晉的八王之亂等等。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是怎麼渡過這一關的呢?
儘管努爾哈赤的兒子眾多,而且幾乎個個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要選出最好的一個繼承汗位,也令他頗為躊躇。長子褚英之死讓努爾哈赤對嫡長子繼承制失去了興趣,便把目光移向其他子侄:三貝勒莽古爾泰跟自己感情不深厚;四貝勒皇太極心術太重;二貝勒阿敏畢竟不是兒子而是侄子。努爾哈赤找不到滿意的人選,於是又回到滿族傳統的推舉制,明確規定,待他百年之後要由八旗貝勒,即四大貝勒與四小貝勒,共同推舉新汗。
不知是對幼子的偏愛,還是受蒙古幼子守家習俗的影響,努爾哈赤在臨終前幾年,又萌生傳位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的念頭,而這兩個幼子當時年僅十歲左右,難孚眾望。努爾哈赤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朝秦暮楚,結果誘發了眾多子侄對汗位的覬覦。
然而最後登上汗位寶座的是不怎麼看好的皇太極,實在令人大惑不解,皇太極為什麼又能異軍突起?他到底用了什麼高明的手段贏得了這場兄弟之爭?他的汗位是努爾哈赤制定的,還是篡奪的,還是滿洲貴族眾望所歸,共同推舉的?今天,這一切都定格成了一個撲朔迷離的謎案。
皇太極年少喪母,在孤獨中,他度過了童年,這境遇更激發了他爭勝好強、奮發圖強的性格特徵。眼前有父親這樣一位使他崇敬、效仿的榜樣,而統一女真的頻繁戰事更給了他磨礪鍛煉的極好機會。最突出的一點,是他勤勉好學,在後金的諸貝勒中,他是惟一能夠識漢文讀漢書的一個。勇氣加智慧,使他得以在天命元年後金建國時,成為掌國四大貝勒中最年輕的成員。
他的表現是無可挑剔的,戰場上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戰,在薩爾滸大戰中、攻取瀋陽的週邊戰中,皇太極不顧汗王的親自勸阻,冒險衝到最危險的地方,而且只要是與太子代善共同出戰,他一定衝殺格外出色、戰果格外輝煌,總勝代善一籌。更重要的是他知書讀史,有計謀,善於收攬人心,有賢明之稱,所以他能夠團結一大批年輕的女真貴族,他們思想相通、比父兄一輩有更大的雄心和更高的抱負,可稱之為後金皇朝貴族中的少壯派,皇太極成為這一批人的精神和思想領袖。
雖然皇太極英雄了得,但是一些明清史專家認為,皇太極汗位是從其幼弟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清人蔣良騏的《東華錄》順治八年(一六五一)二月己亥詔內載,多爾袞聲稱「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係奪立」,暗示皇太極篡奪汗位。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用陰謀狡詐的手段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為除去篡位障礙,還逼迫多爾袞生母大福晉那拉氏殉葬。此說受到一些人懷疑,因為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死殉。
據多爾袞的生母,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敘述,汗王臨終的遺言是:由十四子多爾袞承汗位,由大貝勒代善輔政,待多爾袞成年後,代善歸政,眾人全都驚呆了。這可能是汗王的遺囑嗎?完全違背了大汗生前反覆訓示過的八王共執國政的體制。皇十四子多爾袞才十三歲,還是個孩子,既無功業,亦無威望,故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
須知汗王薨逝之時,諸貝勒無人在側,只憑大福晉口述遺囑,誰能證實?而且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培養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恩育萬分感念,盡心盡力輔佐皇太極,勳勞卓著,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助手。總之,皇太極與多爾袞兄弟感情較好,無法想像皇太極對多爾袞幹下篡位、殺母的勾當。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太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需由貝勒推舉產生。根據正史的記載,大貝勒代善的長子小貝勒岳托和三子小貝勒薩哈廉議論商量好了以後,同到父親處稟告說:
「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應該及早定下承襲大事。四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得先汗王之心,眾人也都心悅口服,理當請四貝勒速即大位。」
代善說:「這正是我的夙願。你們的提議,上合天心,下協人意,有誰會不贊成呢?」
父子議定,次日,諸貝勒大臣聚集朝會,代善便將推戴皇太極即位的意思書示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以及小貝勒阿巴泰、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碩托、豪格等,眾人都歡喜稱善。隨即合詞請皇太極即位。
皇太極卻一再推辭,說「汗父並無立我為君的遺命,若舍諸兄而嗣位,有僭越之嫌」;既怕不能夠繼承先汗父之志,又怕不能上合天心;而且統率群臣、撫綏萬姓是十分艱難的任務,自己難以勝任,等等。總之一句話,不肯。然後,眾人堅請不已,從早上卯時(約晨七時許),直勸到下午申時(約午後五時許),整整十個鐘頭,皇太極被眾人的誠意所感動,終於答應下來。
而朝鮮人的記載,則帶有更多的喜劇色彩: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讓位其弟皇太極說:「你智勇勝於我,你應該代我繼立。」諸貝勒都想立嗣後再舉哀,代善便對眾人說:「父親生前欲立皇太極。」皇太極卻說:「當立者應該是代善兄。」說罷連忙走避以相讓。
於是岳托等人去請代善,代善不出;再請皇太極,皇太極也不出。岳托等人每日數次呼號奔走於二人之間,經過三天仍無結果。代善便令岳托等人率諸貝勒六七人群擁至皇太極處,將他綁架似的抬著舉著送到努爾哈赤靈前,皇太極這才接受了汗位。
上面皆大歡喜的場面雖然感人,但未免讓人感覺有些假惺惺的。不過,按當時情況,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時人們相當崇尚武功,而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袞,與代善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諸貝勒一籌,由於君主專制制度尚未發展完善,遇大事需協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是不足為怪的。
還有個問題,在皇太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基之時,他和大貝勒代善有什麼交易嗎?當時,四大貝勒自然是最受汗王信賴的,也是繼承汗位的最可能的候選人。其中二貝勒阿敏是汗王的侄子而非親子;三貝勒莽古爾泰的母親是獲罪的大福晉,而且莽古爾泰本人又有弒母之罪,不受汗王喜愛,他們對皇太極即位都構不成威脅。只有大貝勒代善堪稱勁敵。他為什麼不自立,而是拱手將帝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呢?也許,對於代善來說,他別無選擇。
代善與褚英不同,他為人忠厚,深得眾人的支持和好感,同時他勢力亦強,自領正紅、鑲紅二旗,就其才德而言,「合太祖選賢與能之旨者」,繼褚英之後,被努爾哈赤封為太子。然而,正當代善以「太子」之尊,不久將繼承汗位之時,卻發生了小庶妃狀告大福晉與代善關係曖昧的事情。這種事情不僅破壞夫妻感情,也能離間代善與汗父的父子深情。當時努爾哈赤雖對代善未加降責,但也使汗父對代善產生怨恨和失望。
「建宅之爭」剛剛過去,又發生了一件不該發生的事情,就是代善聽信繼妻那拉氏的讒言,不僅虐待前妻所生子碩杭,還以其要叛逃為由,向汗父要求殺死親子,暴露了他的愚蠢和心腸的歹毒,犯了「虎毒不食子」的大忌。努爾哈赤之欲立其為太子,就是以為他待人處事寬厚,有賢德的品性,能「善待國人」。不想代善一錯再錯,令汗父對他徹底失望。
當他醒悟時,雖親手殺死繼妻那拉氏向汗父請罪,但為時晚矣。努爾哈赤果斷地當眾下了廢太子令:「先欲使之(代善)雪襲父之國,故曾立為太子。今廢除太子,將其專主之僚友、部眾、盡行奪回。」
代善真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經歷了殘酷的家族內部鬥爭後,他變得疲憊不堪,權力在他心目中已經不再那麼有魅力了。另一方面,又使代善在諸兄弟子侄及王公大臣中跟皇太極相比,自己實力不如他、智勇不如他、威望不如他、才幹也不如他,即使按順序立長,自己登了汗位,如何面對汗王去世後這內外交困的險惡局面?他對自己毫無信心。何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自己還背著個廢太子的舊名聲!既然競爭不過,還是退而求其次,無論為大金國著想還是為自己著想,都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於是,大貝勒代善以讓位之德,獲取了賢明的名聲。皇太極也有豐厚的回報:清代八家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中,代善和他的兒子岳托、他的孫子勒克德渾占了三個,子子孫孫享受榮華富貴。代善當年擁弟為汗,證明是一個相當聰明的選擇。
【皇太極的感情世界】
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在位十七年,雄才大略,文武兼備,治國有方;他智除袁崇煥,勸降洪承疇,為大清打下堅實基礎。而他與宸妃海蘭珠的愛戀,堪稱佳話。
海蘭珠是莊妃的親姐姐,其時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已有兩個女子嫁給了皇太極,姑姑居中宮,二侄女即為莊妃大玉兒。在一次親戚會面中,海蘭珠隨母朝見皇太極時,皇太極驚見海蘭珠的美貌,顧不得從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已納了一后一妃,一定要娶這位美女。第二年即與海蘭珠完婚,於是,後宮中出現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