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台灣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尹衍樑、溫世仁、馬雲等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心靈精神導師
南懷瑾以自己獨特的語言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闡述,為處於劇變時代的人們提供一種人生哲學,一種既出世又入世、既超越又世俗的價值觀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南懷瑾大師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翻譯為世俗話語,就是:「簡單過生活」。
因為簡單,所以不與人結怨,因為結怨要復仇需要用到更多腦容量。
因為簡單,所以一切隨緣,順其自然,是最美好的生存方式。
因為簡單,所以凡事動手做,勤勞過生活,收穫越多。
因為簡單,所以慾望少,慾望少則煩惱也少。
大師從來不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相反,還很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這也許就是世事雖紛擾,而大師卻活得自在的人生新論!
今日的世界,看似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
但在精神上,也可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
世事紛亂嘈雜,如何自處?
南懷瑾大師說:唯有保持內心的寧靜,懂得享受寂寞,
學習安靜地思考,才能夠留守住智慧的底線。
生活在世上,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自己未來藍圖長什麼樣子,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茫然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想聆聽前人的人生體悟。
而南懷瑾大師無疑是最好的前輩智者。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
雖然有那永遠追求不到的事,卻同李商隱的名詩所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值得永遠閉上眼睛,在虛無飄渺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無之間,該多有餘味啊!
強烈的追求慾望,或許是我們人生的必經路途,然而被世俗牽絆的困擾,卻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大師告訴我們:放寬心胸,忍耐一切不如意,少說空話多做事,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
大師話語不多,卻是字字珠璣。人生走到該體悟的時候,自然會懂得大師話語的珍貴!
南懷瑾先生將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西方哲學與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淺出,化深奧晦澀為平易曉暢,向你講述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成敗智慧。
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
南懷瑾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長岐鄉南宅,少習諸子百家之學。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投筆從戎,躍馬於西南邊陲。爾後返蜀,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金陵大學。他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假日閒暇,輒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訪求高僧奇士。曾隱遁於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三年,通讀卷帙浩瀚的《大藏經》。
南懷瑾先生被人稱為「哲學家」、「教授」、「宗教家」、「國學大師」和「禪宗大師」等,他還曾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學界對南懷瑾的評價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如今,南懷瑾先生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但他談儒學,說道家,講禪宗,評世間百態,講解的人生哲理,看似波瀾不驚,卻發人深省。他曾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同時,他生動地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了——沒有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裏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南懷瑾先生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哲學智慧,包括寬恕別人的方式,交朋友的智慧,做學問的要領,謙卑的為人姿態,等等。本書為您一一梳理南懷瑾的語錄,從這些語錄拓展開來,深刻剖析南懷瑾的人生哲學智慧,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
作者簡介: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目前已經出版了《咖啡館裏遇見尼采》、《南懷瑾大師的智慧學堂》、《南懷瑾大師的人生學堂》、《首富馬雲站在新起點-阿里巴巴的激情》、《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風雲時代出版)《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等。
章節試閱
1.小不忍,則亂大謀
南懷瑾說:「一個人,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會壞了大事。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於小地方搞壞的。」
其實,南懷瑾的觀點,《孫子兵法》中也有類似陳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思就是,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因為一個人憤怒過後可以轉變為高興,怨憤過後可以轉變為喜悅,但國家滅亡了就再也難以恢復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合於利則動,不利則止。
歷史上,不少人因為不能顧全大局,忍不了小事,而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春秋時期,鄭靈公在位期間,由公子宋參與輔政。
有一天,有人從漢江帶回一個大黿,獻給鄭靈公。鄭靈公安排屠夫燉黿肉招待朝中官員。這時,公子宋對鄭靈公說:「我每次食指跳動,總會嘗到好吃東西。今天食指跳動了幾下,果然又有好東西品嘗了,你看靈驗不靈驗?」
諸臣依次坐定,等著美味的黿肉,公子宋作為輔政官員,當然要坐第一的位置。這時,鄭靈公卻說:「今天賞賜從最下席開始。」其他大臣們都得到了賞賜的黿肉,公子宋焦急地等著屠夫呈上黿羹。誰知,屠夫向鄭靈公報告說:「黿肉已經沒有了。」
看到公子宋的窘態,鄭靈公開心極了,指著他說:「我本來是命令遍賜君臣的,誰料想卻偏偏少了你一個人沒有,看來你的食指跳動就會有好東西吃的說法一點也不靈驗啊!」聽了此話,公子宋恍然大悟。他突然起身走到鄭靈公面前,將手探入鄭靈公面前的鼎中,捏了一塊黿肉,放進口中,反唇相譏道:「我現在已經嘗到了黿肉,食指跳動哪裏不靈驗了?」說罷,便不辭而別。公子宋的言行深深激怒了鄭靈公,他當著眾臣的面,憤怒地說:「公子宋也太無禮了,難道鄭國就沒有刀斧能砍掉他的腦袋?」
公子宋因懼怕鄭靈公除掉自己,派人刺殺了鄭靈公。兩年之後,鄭靈公之弟追查公子宋指染君鼎之罪,將公子宋殺掉。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東西缺少任何一樣,做事都要忍耐。越王勾踐對吳王夫差的忍耐就是最好的正面例子。有不少人認為,別人欺負你時,選擇了「忍」,就是軟弱無能。一個有能耐的人何必要忍呢?的確,有能耐的人能夠在爭執中得勝,但從長遠來看,這次得勝很可能是失敗。別人拿刀來砍,你就拿斧子還擊,最後即便你能憑實力得勝,也少不了落個「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
其實,「忍」,有時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魏少帝時期,曹爽任大將軍,司馬懿當太尉,兩人各領兵三千人,輪流在皇宮值班。
曹爽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是奪去他的兵權。對此,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十分生氣,準備帶領人馬去攻打曹爽,但被司馬懿制止了。隨後,司馬懿向魏少帝上表說自己年紀大了,又渾身是病,請求不再上朝。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心中很是高興,但為了確認情況屬實,他還是派了心腹李勝到司馬懿家去打探情況。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床上,旁邊兩個丫頭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只把嘴湊到碗邊喝,沒喝上幾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勝跟他說話的時候,他也說得顛三倒四,時不時還拚命地咳嗽。
曹爽聽了李勝的報告後,就對司馬懿放鬆了警惕。
後來,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跟了去,而司馬懿則因「病重」被少帝留了下來。
魏少帝和曹爽一出皇城,司馬懿就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著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佔領了城門和兵庫,並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此後,司馬懿成了魏國的實際掌權者。
能成大事者,不會把眼光盯在一時的榮辱上。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頭破血流,爭贏了又能怎樣呢?
對於一些不影響大局的事,該忍則忍,能讓則讓。把花費在爭執中的精力、財力放在做大局上,收穫會更多。
2.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南懷瑾認為,別人傷害到你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寬容。表面上你寬容的是別人,真正受益的其實是你自己。
古人說:「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意思就是,別人誹謗我時,與其去和他辯駁,不如寬容他;別人欺負我時,與其去防衛,不如化解衝突。
有一次,宋太宗在北苑設酒宴,陪酒的殿前司都虞侯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竟然在宋太宗面前與王榮爭論起戰功來,而且兩人越說越動氣,連君臣禮節都不顧了。
侍臣們看不過去,奏請宋太宗將二人抓起來交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只派人將二人送回了家。
第二天,孔守正、王榮二人酒醒,想起昨日之事,惶恐萬分,一齊趕到朝中向宋太宗請罪。宋太宗卻說:「朕也喝醉了,不記得這件事了。」這裏,宋太宗寬容了孔守正、王榮二人的不敬之罪,也為自己做了一次很好的感情投資,為有朝一日得人之用埋下了伏筆。
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他沒有深陷於心的監獄而成為自己的囚徒,而是選擇了寬恕別人,善待自己。
對於那些傷害你的人,如果你緊緊抓著自己的傷痛不放,只會增加那些傷害你的人的力量,讓他們控制你;可一旦你原諒了他們,就等於切斷了你跟這些人的連結,他們就再也不能打擊你。寬恕別人的錯誤不只是放他人一馬,更是對自己的善待。
報復常常使仇恨者和被恨者雙方都陷入仇恨越結越深的痛苦深淵中。佛陀說:「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當我們的心靈為自己選擇了寬恕,我們便獲得了應有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放下了仇恨的包袱。
人生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得到的多,而在於索取的少。凡事斤斤計較的人看似收穫比別人多,但再多又有何用?當你真正需要幫助,需要別人來體諒的時候,你會發現滿世界都是敵人,再無自己的立足之地。
寬容能讓我們身邊聚集更多志同道合之人,讓基業更加穩固,讓生活更加幸福,讓我們在人生這條路上走得更加輕鬆愜意。
3.能赦小過是高人
孔子的一個朋友要出任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他問孔子他這個官要怎麼當?孔子曰:「赦小過,舉賢才。」孔子的意思是,金無赤足,人無完人,選人才應該看大局,只要他能在大局上勝任他的工作,那其他的非關鍵細節,領導者可以更加寬容一點。如果領導處處挑剔,用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來要求下屬,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南懷瑾說:「領導人同時是老師,對部屬小小的錯誤,馬馬虎虎讓他過去,充其量喊到房間裏告誡他。在歷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錯誤,當眾不說,召到房間裏,關起門來責備一頓,出了房門,當主管的自己背了過,宣稱是自己的錯,不關那個部屬的事。古代許多大臣都有這種氣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種厚道的修養,這是高人。」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王室牧場,飼養著各式各樣的名馬。有一天,幾匹馬突然逃跑,管理名馬的牧官大為驚恐,四處尋找,結果在山下附近的農村找到了部分疑似馬的骨頭。牧官怕秦穆公震怒,就抓了村裏的農民向穆公報告說:「這些農民把名馬吃掉了,請主公判他們死刑。」
秦穆公聽了非但不怒,還送好酒給農民們喝,說:「吃好的馬肉,必須喝上等的酒。」並給被抓來的農民免除了死刑,農民們心裏十分感謝穆公的恩德。幾年後,秦穆公在與晉惠公交戰中大敗,陷入絕境,卻被突然殺出的一支奇兵救了,這支奇兵就是幾年前他赦免的農民組成的。
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日常生活中,誰都有粗心大意犯錯誤的時候。倘若我們一味地執著於別人的錯誤所在,未免顯得過於苛刻。
領導提拔下屬關注的應是大節而不是小錯。如果下屬業績十分突出,與同事關係也比較好,但是偶爾有遲到的情況,是不是就不提拔下屬了呢?如果不提拔這樣的下屬,而提拔成績不是那麼突出,但總是不遲到的下屬,是不是能服眾呢?
大節不可原諒,但小錯不可過分計較,過分計較小錯就會陷入以偏概全的泥潭。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對待下屬的小錯往往以引導和鼓勵為主,而不是以大規模打擊為主。
陳平為避禍而投奔劉邦。劉邦覺得陳平才智謀略過人,便任命陳平為都尉,還兼任參乘、典護軍。
古人乘車,駕車的坐在中間,尊者居左,另一個人居右,謂之參乘。參乘是最親近者才能夠獲得的美差,典護軍更掌管監視軍官的大權。帳下諸將見陳平初來乍到,又沒什麼功勞,卻得如此重用,心中很是不服。下邊不滿的議論,劉邦也有所風聞,但均不以為意,反而更加厚待陳平。這下惹得周勃、灌嬰這類功臣更加憤憤不平。他們向劉邦告狀,說陳平「盜嫂受金,反覆無常」,想把陳平告倒。
劉邦把陳平找來,陳平回答道:「我之所以離開魏王和項羽,是因為他們都不採納我的建議;我之所以投奔您,是聽說漢王您能用人。至於收取財物,是因為我隻身前來,如果不積攢點錢財作為資本,別人不會聽我的。那些財物都沒動,如果您覺得我的計策沒用,我這就把財物交還,立即離開。」
劉邦聽後,就讓陳平放手去幹。陳平後來使用大量黃金在楚軍中成功實施了離間計,使項羽中計,不再信任范增等人。陳平所獻大小奇謀妙計多次使漢王轉危為安,轉敗為勝。
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別人犯錯誤的時候責怪他,尤其當這個錯誤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不利影響時,我們更會情緒失控。但責怪和批評除了讓我們的情緒變壞外別無所獲,甚至會導致雙方關係破裂。
所以,我們要學著強調大節,不揪小過。比方說,員工在公司談判中沒有達成預期目標,可以究責,但不應死纏不放,讓員工心生芥蒂。
容人小過還可以獲得別人的忠誠與信任。
戰國時期,魯國大將吳起因受猜疑,前去投奔魏國。魏文侯問大臣李悝:「吳起這個人怎麼樣?」李悝回答說:「吳起貪而好色,但是論用兵,司馬穰苴也比不上。」魏文侯並沒有在吳起的私節上糾纏,而是選擇了重用他。不久後,吳起統帥魏軍屢建奇功。魏文侯的容人之小過,不僅獲得了吳起的感激和忠誠,也為國家的發展贏得了機遇。
總之,大錯不可原諒,小過不可過於計較。不計較小過不僅能顯示自己度量大,還能讓別人有安全感。只有這樣,別人才會竭盡全力為你效勞。
1.小不忍,則亂大謀
南懷瑾說:「一個人,凡事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會壞了大事。許多大事失敗,常常都由於小地方搞壞的。」
其實,南懷瑾的觀點,《孫子兵法》中也有類似陳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意思就是,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因為一個人憤怒過後可以轉變為高興,怨憤過後可以轉變為喜悅,但國家滅亡了就再也難以恢復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合於利則動,不利則止。
歷史上,不少人因為...
目錄
第一章 心胸寬闊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1.小不忍,則亂大謀
2.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3.能赦小過是高人
4.善納雅言,兼聽則明
5.非原則問題,該讓的讓,該忍的忍
6.得理也饒人
7.君子不念舊惡
8.就讓唾沫自乾吧
9.學會感恩批評你的人
第二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2.不是誰都能做「窮人」
3.安貧樂道真君子
4.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5.不求圓滿,做人做事要留一點缺憾
6.識時務者為俊傑
第三章 欲望是一種魔
1.減小欲望就會減少煩惱
2.財富不是最重要的
3.欲望只可淺嘗,不可沉溺
4.勘破名利的陷阱
5.追尋生存的意義
第四章 忍耐一切不如意
1.上了台就要小心,因為有得意,就有失意
2.毀譽不動搖
3.不受磨練不成佛
4.一無所有是驚喜的開始
5.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6.身處困境,心在順境
第五章 用理智的韁繩駕馭情感
1.要發脾氣時,告訴自己停一秒鐘
2.憤怒是處世的禍首
3.忘乎所以,常常沒有好結果
4.溫和對待別人的無禮
5.管住自己的舌頭,閒談莫論人非
6.自己戰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
第六章 耐心是一種智慧
1.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2.急於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3.做事不急不躁,厚積薄發
4.別急,從低處起步更有益於立身
5.做一個有始有終的人
第七章 少說空話多做事
1.付出越多,收穫越多
2.少說空話多做事
3.凡事要認真
4.一步一步地走,才能走得快
5.以超脫出世之心,做積極入世之事
第八章 自立自強乃立身之本
1.能吃苦才能做成事
2.不要抱怨懷才不遇
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4.求人不如求己
5.自強不息,鑄就成功之路
第九章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1.福報是果,因在於修
2.做人要有幾分菩薩心腸
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4.苛刻要求別人,孤立的只能是自己
5.沒錢一樣能佈施
6.行孝悌者得人心
7.做善事也是需要智慧的
第十章 守得住低處,才到得了高處
1.不擺架子更有親和力
2.言辭低調是做人的另一重要品質
3.君子不顯山不露水
4.不妨把自己看做「愚夫」
5.知道反省,才能改過遷善
6.別瞧不起小人物
第十一章 謹言慎行無過
1.智者知道該怎麼開口
2.話說三分留七分
3.謠言止於智者
4.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二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
1.「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2.與人相交要把握適當的距離
3.別奢求改變對方
4.以利交友,利窮則人散
5.朋友在精不在多,來者不拒闖大禍
6.對朋友的規勸要適可而止
第十三章 要想身後留名,必得身前立德
1.守信,答應的事一定要做到
2.有德之人,名利自然來
3.讓人懼不若讓人敬
4.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5.成功屬於真誠的人
第十四章 人生的最高境界:隨緣
1.人生鹹淡兩由之
2.順其自然是最美好的生存方式
3.餓了就吃,困了就睡
4.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5.盡人事,聽天命
6.前念已過去,未來還沒有來,活在當下
第十五章 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1.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
2.不計較,有些地方馬虎一點好
3.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歡你
4.少一點牢騷,多一點快樂
5.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6.坦然面對一切,就能超越生死
第一章 心胸寬闊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1.小不忍,則亂大謀
2.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3.能赦小過是高人
4.善納雅言,兼聽則明
5.非原則問題,該讓的讓,該忍的忍
6.得理也饒人
7.君子不念舊惡
8.就讓唾沫自乾吧
9.學會感恩批評你的人
第二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2.不是誰都能做「窮人」
3.安貧樂道真君子
4.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5.不求圓滿,做人做事要留一點缺憾
6.識時務者為俊傑
第三章 欲望是一種魔
1.減小欲望就會減少煩惱
2.財富不是最重要的
3.欲望只可淺嘗,不可沉溺
4.勘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