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世界
人體是一個敏感、細緻、脆弱的結構體,我們之所以能在這充滿敵意、冷酷無情的世界裡繁衍、生存,部得歸功於為數頗多的自動機制。這類經過特別設計的機制,使我們能夠在充滿各式有毒物質的環境裡存活,讓我們在飽受疾病威脅時能夠快速修補,並回復到良好的健康狀態;讓我們能夠由經驗中學習,以便增進生存的能力。
這些機制中有許多是複雜、詭譎且難以理解的。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常會以熟知的機械世界的知識來看待人體。所以,數世紀前,當生理學家開始努力想要精確解釋一些問題時,例如:大腦如何傳達訊息到全身?心臟如何確切的保持血管中血流暢流?很自然的,他們會以機械的觀點來詮釋,運用其所知的物理觀念進行類比。
例如,十七世紀時笛卡兒提出:連接大腦及肌肉的神經內充滿液體,其運作方式,就像一個簡單的水力學系統,這理論持續許多年。貝爾發明電話之後,將中樞神經系統比喻為超級複雜的電話網線連結系統的說法,亦馬上風行起來。近年來,在電腦普及化的時代,我們又更進一步發現,某些神經末梢具有電子連接現象,於是有人指出,有時候神經訊息是由電子脈衝的作用來傳遞,也因此,將人腦比喻為電腦就成了相當普遍的說法。
以極簡單的方法來詮釋人體、以我們創造的機制來解釋人體機轉,成了流行的傾向,可這傾向有其潛在的危險──它不只限制了解釋的效果,更無可避免的讓科學看不到人體能力的全貌。事實上,太多的現代科學家似乎刻意拒絕或忽略新的證據,因為這些證據不符合他們想要相信的事實;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這些證據暗示了一點:原本令人敬畏的人造系統,不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微妙、先進。
現在,雖然我們才開始意識到對人體是多麼無知,我們卻已能逐漸明瞭,如果哪個科學家想用簡單的說明,來解釋這複雜的現象,那他可能就大錯特錯了。由於對人體的知識擴展得如此快速,我們可以斷言,任何一位醫學生在離開學校的那一刻,他們所習得的人體生理知識,就跟不上當今的知識水準。
我們也發現到,傳統上對意識及潛意識的心智界限,再也不能被劃分開來。目前我們已知大腦內部的傳導方式,是由五種不同的電子活動,以及複雜的化學傳遞物質網路所組成,這些模式的複雜程度,遠超乎前人所能想像。
我們也知道,大腦具有紓解痛覺的荷爾蒙,雖然我們不了解它的作用機制為何,但我們知道它會受磁場影響。我們也了解有一些驅動力會控制我們的生活,雖然對於享受性愛及爭勝欲望的驅動力,我們可以解釋得通,由於我們仍然不夠了解心智活動,所以也無法定義一些如喜悅、妒嫉或愛情之類的無形心智活動。我們或許能為「男人發現女人的魅力」做合理解釋,但我們又該如何解釋,人類如何由黃昏美景或絕妙畫作裡獲得喜悅?如此抽象的喜悅意念,其生理目的或進化價值為何?
在所有的無知與迷惑之中,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人體所具有的自療、由經驗中成長、改善自我、保護自我的能力,都遠超乎我們所想像。
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先敘述一些早在報章雜誌上披露的生理現象及機制新聞。其中許多機制衍生出的問題,我無法一開始就完整回答,而且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可能會對目前現存的理論提出質疑。本章的目的是要告知人體自我照護的超能力,並為本書後半段提出一些科學背景資料。在往後的章節裡,我會詳細描述了解你的身體,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照料自己,及如何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全章的用意,在於顯示身體具有某些能源的力量,這些能源雖然常遭人忽略、不常被人使用,我們也不完全了解它們,但其仍具有無可估計的價值。
身體具有調節行動及反應的內在機制
精密的手腦連結系統
伸手拿筆時,大腦會先運用體內所建立的訊息搜集系統,去控制所有必須用到的肌肉;當手好像快要超過筆所在的位置時,另一個適當的訊息就會傳達到你的大腦;這時,這些肌肉接受到指令後迅速地折回。如果手是朝筆的左側去,將手帶往左側的這組肌肉就會開始鬆弛下來,而另一組肌肉則開始收縮,令你的手臂朝右側移動。這時,大腦正在運用工程學上所謂的「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使它能精確的控制手、成功的拿起筆來。深植在肌肉中的感覺細胞,會提供一些重要的訊息給大腦,告訴大腦整隻手臂及個別肌肉的位置。同時,這些訊息也會和眼睛所提供的訊息互相配合,以達到精準無誤的判斷。
當然,拿筆這個動作微不足道,也許還不足以說明整個肌肉的運作方式。以打網球來說,這種運動必須運用到數百萬次的回饋機制。大腦必須判斷球的曲度、速度,還必須使用大量的感覺細胞所傳來的訊息,以確保在正確的時機、運用正確的肌肉,並精準算出使力的時間長短。你的腳必須站對位置,手也得往正確的方向移動;且因為時間短暫,所以這些移動必須快速做到。如果你曾打過網球,身體肌肉對於這種反應已經有過經驗,即可以快速展現出速度來。實際上,這是因為肌肉已被「程式化」,打起網球自然毫無問題。
備有推進及感應系統的導向飛彈,其運作原理也和以上所述相當類似,只不過沒那麼精密而已。人體有許多優點及精妙的設計,是連最精緻的高科技導向系統也沒辦法做到的。比方說,你可以運用舊有的經驗,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來處理問題,產生無限變化的潛能。再舉個例子,如果你因跌倒而擦傷手臂或扭傷腳踝,你的身體也能自我修補。
然而,縱使是巧手聰穎的程式設計師,也不能保證他們設計出來的飛彈,能有強烈的爭勝欲望,當然,也無法藉由增加額外的迴路裝置,確保電腦控制的飛彈導向系統,能感受到擊中目標或贏得勝利時的快樂,這點正是人體與機械之間最大的不同。當你打網球時,你會被一連串的驅動力所驅使、推動,而這股驅動力無法以純機械理論加以解釋的。機器哪懂得什麼是生氣、嫉妒、憤怒、驕傲、憤慨、幽默、愛情、自信或罪惡呢?當然,它更無法知道那些數以百計,能平衡野心、經驗、雄心壯志、偏愛、價值及感覺:也無法知道那些無法說明、無理性可言的決策。
抉擇在我
大腦內約有一兆個細胞,每一個細胞和近五千個鄰近的細胞互有連繫的管道。每天、每小時、每分鐘,這些細胞與連結系統都不斷地傳訊著。這些訊息來自感覺細胞、可傳來手臂位置訊息的肌肉特殊接受器、可持續提供血液成分組成、更新訊息的血管化學感覺接受器,也有來自特殊的感覺器官。它們經由脈衝,不斷地傳送訊息到大腦去,即使在睡眠狀態下,仍有繁複的訊息傳到你的大腦裡,它們從來沒有中斷。
理論上,每一項訊息都很重要,然而,對大腦而言,針對每個訊息做反應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許多訊息都被忽略掉。只有少數進入大腦的訊息,會經由不隨意反應來產生反射,有些自動反應的機轉,則能確定內部環境保持在最佳狀態,但大多數還是會被忽略。假如不是如此的話,那大腦就會被一連串相反及互相抵觸的指令搞亂。因此,你的大腦必須建立一種「判斷何種訊息則表示該行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建立非常重要。
為了確保正確的訊息不會被忽略,且能產生適切反應,大腦早已發展出一套解決難題的簡單方法。同時,大腦也能處理一些潛在的問題,例如,它能對所有的感覺接受器產生的訊息加以過濾、改變成較輕微的反應。因為,事實上這些感覺接受器,每分鐘可能都在發出數以千計的假警訊,大腦必須調整其反應程度大小,使假警訊不致使身體產生太大的反應。
大腦藉由尋找新訊息以及反應可判讀的脈衝,來處理這些氾濫的假警訊。這種簡單的裝置,是用來確定數以萬計的腦細胞,能適切地判斷適切的訊息,而將不適切的訊息忽略掉,對正確的抉擇做出反應。
潛意識的心智活動
有時候,我們常認為意識及潛意識心智間有一道明顯的分界線,但實際上,這條界限的存在並不明顯。許多證據顯示,我們的潛意識心智能下意識的反應外在刺激;也就是說,我們似乎能輕易的自行轉換成自動導航系統,去處理突發狀況。證據顯示,癲癇患者在無意識狀態下也能騎自行車;另外有一個奇聞,也可以做為潛意識心智活動的最佳佐證,那就是,曾有一位患有癲癇的醫生,在完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將診所裡眾多的病人全看完診。大多數的汽車駕駛,都曾有過邊開車邊打瞌睡的紀錄(或許你開車時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當駕駛者被叫醒時,才驚覺車子在自己無意識駕駛的狀態下,仍安全的行進了好長一段距離。人在潛意識心智活動的指示下能運作自如,正意謂著意識行為的需要性被忽略了。我自己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從倫敦開車要前往康菲翠(Coventry),結果,卻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開到了布里斯托(Bristol)郊外。
有時,潛意識的知覺是相當有用的。我們知道,風車是用來磨麵粉的,因此,一旦風車停止轉動,磨坊主人會立刻驚醒。並不是因為石磨隆隆的聲響或風呼嘯的聲音,阻斷了他的睡眠,反而是因為這些雜音的消失才使他驚醒,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的知覺歷程。
前陣子,在某個天氣惡劣的冬日裡,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我在半夜裡驚醒,整個人彈了起來,筆直地坐在床上,因為我確信自己聽到小偷的聲音。事實上,我就像磨坊主人一樣,並不是被雜音驚醒,而是因為雜音消失才醒來的。那天天氣實在冷的不得了,所以我決定讓中央空調的暖氣開一整晚,以免通風管結冰。當幫浦推動熱水循環屋內的管路時,加熱器會發出一些雜音,在這些雜音突然停止時,我就被突然的安靜給驚醒了;此時,睡眠時的潛意識知覺便立刻察覺出,這個特殊雜音的消失,很可能代表著某種威脅來臨,使得我在屋子尚未變冷前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