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重要的徵兆
《失靈的大地:生態心理學的反思與實踐》原文書名為“Vital Signs: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to Ecological Crisis”,如原文副標題所示,內容談的是對於生態危機的心理反應,而原文主書名“Vital Signs”既代表「重要的徵兆」,又代表醫學專有名詞「生命徵象」──亦即心跳、呼吸、血壓、體溫,這四種醫護人員監測生命時最重要的指標。原文書由英國在心理學領域極重要的卡爾那克出版社(Karnac Books)於二○一二年發行。二○一五年即能在台灣發行中譯本,殊為難得。
本書得以於台灣翻譯出版的近因,乃是於二○一三年底,本書主編之一瑪麗-珍.羅斯特(Mary-Jayne Rust)應荒野保護協會之邀前來台灣。由於她具有榮格分析師的背景,加上在生態心理學領域的投入,此行她除了代表荒野保護協會,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年會中介紹生態心理學,亦在林益仁所長和王浩威醫師的協力下,在台北醫學大學及台灣榮格發展小組進行演講;並透過輔仁大學宗教所蔡怡佳主任的幫忙,運用輔大美麗的校園舉辦了兩天的生態心理工作坊,透過體驗活動,讓學員感受生態心理團體的工作模式。在半個月的行程中,瑪麗-珍為台灣的生態心理運動,灌注了許多能量。為了讓這樣的能量不致消散,親身參與了工作坊的心靈工坊王桂花總編輯,不久便劍及履及地簽下本書的中文翻譯版權,因而有今日此書中譯本的迅速問世。
往前回溯,瑪麗-珍之所以來台,則是源於二○一○年荒野保護協會翻譯了生態心理學這個領域的經典書籍《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Ecopsychology: Restoring the Earth, Healing the Mind, Roszak ed., Sierra Club, 1995),以及在二○一一年邀請了另一位生態心理界的前輩,澳洲的環運人士約翰.席德(John Seed)來台。為了持續推動生態心理學,在他的推薦下,我們連繫上在英國的瑪麗-珍。
再進一步往前回溯,這些淵源就要歸於一九九○年代在美國舉起「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旗誌、號召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對話與合作的西奧多.羅斯札克(Theodore Roszak)。他在一九九五年主編的《生態心理學》一書之於後續生態心理學的發展,或可形容為猶如佛洛依德(Freud)《歇斯底里症研究》之於精神分析,或是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之於環境運動;一本書的出版,揭開了整個新領域發展的一連串蝴蝶效應。
羅斯札克所描繪出來的生態心理學,是一個讓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兩個原本相去甚遠的學門,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和合作的新取徑。他在生前主持的網站中,為生態心理學所立下的定義是:
1. 生態學與心理學的逐漸融合;
2. 在心理治療的實作中技術性地運用生態學的識見;
3. 研究人類對地球的情感聯結;
4. 尋求一個以環境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標準;
5. 在顧及整個世界的條件下重新定義「精神健全」(sanity)的意義。
他本身是歷史學家,由他主編的《生態心理學》一書,彙集了二十幾位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作家、荒野活動引導員、哲學家、薩滿工作者……,各以其專長寫出結合生態與心理的工作心得。因為彼此專長不同,二十幾篇文章中,涵蓋了用心理學觀點分析環境危機的理論論述,也包括像荒野治療如此具體的實務報告;有傳統榮格學派的大師為之撰文、寫序,也介紹了薩滿式諮商和荒野治療如此前衛的治療模式;有對當代消費文化能否真正創造心靈滿足感的檢視,也有從人類的大歷史來對這一路走到環境困境的心理暗雷所做出的思考。
二十年下來,生態心理學在歐美的發展不曾少歇,越來越多學者投入這個新領域,也不斷有新的觀點和作品問世,更已有生態心理學的專門期刊在定期發行。瑪莉─珍即是在這股生態心理運動中投入的心理治療師。當時的背景是安德魯.沙繆斯(Andrew Samuels,亦是本書中一篇文章的共同作者)等人發起英國的「社會責任之心理治療師與諮商師」(PCSR,Psychotherapist and Counsellor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號召更多心理治療從業人員不要自限於治療室內,也要共同關心社會現況,在企業紛紛承擔起社會責任的這個時代,心理治療師也該有類似的擔當。在PCSR下設有對應不同社會議題的小組,而瑪莉─珍參與了環境生態小組,也才有其後她和尼可.托頓(Nick Totton)出面召編本書的機緣,主要的作者群固以英倫地區為主,但也含括一部份歐陸的作品。
若以此書相較於一九九五年的《生態心理學》,承襲著此學門一貫的精神,許多文章仍繼續探討著人與自然的關係,尤其嘗試讓人們從心中產生與自然更深的情感連結,而非僅考量現實利益的環保動機,一直是此學門的核心焦點。基於對心理健康價值的重視,而對當代偏重物質消費的文明型態提出檢視和提醒,並進而分析導致環境危機的心理癥結,也是生態心理學必然關注的主題。有了心理治療學的加入,嘗試運用同理心來理解未能力行環保的廣大民眾的心理,以做為改良倡議手法的參考,也是這群作家相同的關懷。
在《生態心理學》與《失靈的大地》這兩代生態心理學大作之間,當然也有不同。隨著環境運動最為燃眉的主題,多已聚焦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上,本書亦可看出心理學界在關懷環境議題時,也符合同樣的趨勢。連結了學術圈新的發展方向,則有後現代、混沌、複雜等學理加入對話,讓生態心理學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在實務性的療癒工作上,前書引用的主要是荒野治療與薩滿式諮商等治療模式,本書中的「自然改變計畫」和「碳對話」則是環保團體規劃給倡議對象的體驗方案和心理式的團體,值得成為環運組織推廣理念時效法的新模式。而或許因為主編背景之故,也可能是因為學理上互通的潛力,本書中引用榮格學派的典故,較前書更為豐富。還有一篇討論「邊界人格」的文章,讓我們對於具有不同心靈功能的人,產生了演化大圖的新想像。
讀者若對生態心理學產生興趣,目前台灣也逐漸浮現相關資源,雖然尚屬小眾,自有花中天堂的美妙。廣義而言,心理界出現一些試圖結合自然元素或在思想上串接生態思維的工作,而生態界也同樣有一部分綠人強調自然的心理效應,以及更為著墨環保在心靈層面上的意義。陸陸續續有學者在校園中開課講授與生態心理學有關的內容,研究生選擇兼跨此二領域的主題者,也已有論文產出。由自然元素輔助之心靈療癒逐年萌芽,日常式綠活和慢活文化的提倡,園藝治療、荒野治療、冒險治療等模式的建構,以及心靈風自然體驗活動的增多,也可視為是生態心理學的實務與實踐。荒野保護協會,則發展出以生態心理學為核心理念的志工群組。受生態心理學直接影響或間接與之呼應的成果,已可在身邊觸及。若希望進一步向國外尋找資源,以ecopsychology一字為起點上網尋找,外在的資源更是豐富。
撰文此時,一對榮格學派重要的老師湯瑪士.克許及珍.克許(Thomas & Jean Kirsch)正造訪台灣。湯瑪士.克許在榮格心理學圈的地位甚高,國際經驗豐富,原本對台灣的印象並未讓他太有興趣來訪,卻在二○○七年第一次訪台行程後,對台灣在心靈文化上的潛能給予很高的評價,繼而支持了台灣在國際榮格心理學界的發展。的確,即便社會情勢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不少騷動,我仍相信台灣是華人文化圈中,在精神心靈領域上有幸累積深厚資源的一區,再加上福爾摩莎島本身具有的自然生態優勢,讓生態心理學在台灣滋長、深化,以及與本土文化融合出不同於西方的生態心理觀點,應該是值得大家耕耘的方向。
過度重視物慾的消費主義生活,以及在此驅力下築起的經濟發展大業,已然對生態和對心靈產生長年的衝擊。生態和心理這兩位比經濟立足於世更為恆久的受害者,如何攜手合作,進而整合經濟這個彷彿與生態或心理對立,卻也同樣難以割捨的需求,是每個文明都要面對的個體化歷程。或許,生態心理學可以成為這個鍊金爐中的哲人之石,讓生態健全、心理健康、經濟穩定三者共同鎔鑄出智慧的黃金。
陳俊霖
二○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作者為本書中文版審閱者、精神科醫師、台灣榮格發展小組成員、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