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創造,是為了愛與被愛。關於愛,修女說:愛是果實,每個時節都當令,每個人都垂手可得。任何人都採集得到,沒有設限。
關於給予,修女說:你在奉獻中注入的愛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想要人們給我剩下的東西。我要你從你要的東西中給,直到你感到匱乏!
關於寬恕,修女說:當我們了解到我們全是需要被寬恕的罪人,我們就容易寬恕別人。
關於懺悔,修女說:懺悔是出自偉大的愛的美麗行動。只有在懺悔中,我能從有罪的罪人,變成沒有罪的罪人。懺悔不是別的,就是付諸行動的謙卑。有勇氣承受丟臉,接受天主寬恕:這就是謙卑。
關於謙卑,修女說:如果你是謙卑的,沒有什麼可以影響你,無論是讚揚或恥辱,因為你知道你是什麼。
關於貧窮與窮人,修女說:當我們認出受苦的鄰人就是天主的形象,當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所帶來的後果,貧窮就不再存在,而我們仁愛傳教會將不再需要做任何工作了。
關於死亡,修女說:死亡可以很美好,就像回家一樣。在天主懷抱中死去的人就是回到了家,雖然我們必然會懷念這離去的人。但這是一件美事,因為那人回到了天主身邊。
德蘭修女是史上最受喜愛的宗教人物之一。她是稀有的「人間聖人」:身形瘦小但精神偉大,畢生為赤貧之人奉獻。她是超越宗教的慈悲代表人物,2016年在她去世19週年時,受梵諦岡封為聖人。
德蘭修女的這本小書,適合所有想在日常中加入靈修時光的大眾。她談祈禱、愛、給予、工作、貧窮、寬恕、兒童與死亡,她的教導既溫柔又嚴厲。修女經常舉自己的軟弱與缺陷為例,告訴讀者怎麼利用這些缺陷,進一步彼此相愛;並以簡單的話剝除我們身上不自覺的驕傲、盲點。文中信手拈來的真實故事,為修女的反思帶來更多說服力。
德蘭修女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並非我們沒有任何缺點與愚蠢、不需為每天的失敗懺悔,而是就算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獻身於人群,特別是為那些悲痛的人:他們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的鄰人、我們的世界。——湯瑪斯・摩爾,《傾聽靈魂的聲音》作者
藉助本書,德蘭修女提醒我們,面對現今物化、不公且破碎的世界,人的生命會耗盡,心靈會乾渴,生之勇氣會失喪,人人都需要靈性的泉源與再生的力量。——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如果私人信札是她內修生活的隱密旅程,那麼這本《德蘭修女沉思錄》則是她給同在生命旅途中的「我們」的顯明話語,「我們」並不專指基督宗教的信徒,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體驗喜悅或痛苦、虛空或滿足,追求愛與被愛,希望活得更有意義的每一個人。——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本書特色
★為了慶祝德蘭修女於2016年獲梵諦岡冊封為聖人,特推出「封聖紀念版」。
★加入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珍貴講道、德蘭修女訪談錄、生平速寫、《傾聽靈魂的聲音》作者湯瑪斯・摩爾的前言,讓讀者全面了解德蘭修女的行誼與事蹟。
作者簡介:
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德蘭修女1910年出生於現今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耶(Skopje),1928年加入愛爾蘭羅雷托修女會,隨後獲派前往印度,她在印度接受初學期的培訓。1931年至1948年,她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任教,後來她離開羅雷托修女會,成立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修士、神父與德蘭修女本人,在世界各地為窮人、垂死者、孤兒等無人看顧者服務。她曾獲頒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她1997年以87歲之齡辭世之後,封聖申請案立刻展開。
德蘭修女因2003年的首次治病神蹟,獲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宣佈為真福(beatification)。2008年,一名巴西腦癌病人向已逝的德蘭修女祈福後,腫瘤奇蹟般消失一事,成為德蘭修女的第二個神蹟。傳統上,至少需要施行兩個神蹟,才能獲得教廷封聖。因此,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為有「貧民聖人」之稱的德蘭修女舉行封聖儀式,正式封為聖人。
譯者簡介:
劉宏信
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譯有《宗教經驗之種種》(合譯)、《隱修士牟敦悟禪》、《真理的意義》、《實用主義》、《紅書》(合譯)、《靈魂的吟遊詩人》(合譯)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一】
為了愛而成了貧窮的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三十六歲的德蘭修女在搭火車前往大吉嶺羅雷托修院參加一年一度靜修的途中,聽到一個召喚,要她放棄一切,跟隨基督走入貧民窟,以服務在赤貧之人當中的耶穌,去滿足耶穌的渴求。日後,德蘭修女將這一天稱為「靈感之日」,是她聆聽基督「召喚中的召喚」的開始,也是她離開原來衷心喜愛的修會團體,走入人群,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起點——「把基督帶進加爾各達貧民窟每一個不快樂的洞穴,日後再帶到其他地方」。
在心靈工坊之前所出版的《德蘭修女:來做我的光》中,對於這一段不尋常的經驗,透過德蘭修女寫給靈修神師的信函,深刻地記錄下來,當中包含了回覆召喚的歷程所經歷的渴望、困惑、痛苦,以及強烈的愛與勇氣。德蘭修女的私人書扎記錄著她心靈的黑夜所散發的光,這是她在對基督毫不保留的獻身中,所走過的一條與窮人徹底認同、與基督「共痛切」的心靈旅途。《德蘭修女沉思錄》所出版的時間較前書早,書中收集了她從祈禱與奉獻的生活中與世人分享的種種沉思,包括祈禱、愛、奉獻、聖潔、服務、耶穌、貧窮、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仁愛傳教修女會等主題。如果私人信札是她內修生活的隱密旅程,那麼這本《德蘭修女沉思錄》則是她給同在生命旅途中的「我們」的顯明話語,「我們」並不專指基督宗教的信徒,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體驗喜悅或痛苦、虛空或滿足,追求愛與被愛,希望活得更有意義的每一個人。
對我們來說,與貧窮的人分享所有,已經並不是太陌生的訊息。加爾各達的垂死之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志工來接近貧窮、體驗貧窮。德蘭修女說,這些來自富裕國家,想要脫離富裕的窒息的人,會渴望脫離那樣的富裕。富裕若沒有善用,最後只會剩下壅塞的心,沒有空間讓其他的東西進來。在當代世界中,垂死之家可能是貧窮最赤裸的顯明之一,人們透過這個貧窮最無從遮掩的地方而得以發現其他被隱蔽的貧窮。德蘭修女說:「我們要的不是階級鬥爭,而是階級互動,富有的人拯救窮人,而窮人也拯救富人」,說明了從「分享所有」到「領受自身匱乏」的雙向流動。
但為德蘭修女而言,貧窮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那是她在「靈感之日」所被召喚的核心訊息,要在最窮苦的人之中遇見天主:「將我們的主帶到祂不曾行經的地方,無懼地做祂做過的事情,勇敢地與祂一起,並為了祂而走過危險與死亡」。貧窮除了意味拋棄安穩舒適的生活,以及可掌握的計畫,更是自我的虛空。貧窮也意味著自由,不被擁有的事物所占有的狀態,而得以自由地分享與獻出自己。
在自願貧窮的選擇中,祈禱成了把自我去除,好容納天主的日常進行式。奉獻成為祈禱的果實,祈禱則是奉獻的土壤。於是,慈善工作也就成為「對天主的愛從內在滿溢出來」的行動。為了協助窮人,所以「必須貧窮」。當仁慈傳教會的修女以刻苦的生活方式自願成為窮人,在內修生活中學習去除自我,與天主密切結合時,剩下來,能夠給予窮人的,就不再是任何事物,而是天主自身了。
德蘭修女曾經勉勵仁愛傳教會的修女成為「世界中心的默觀者」。什麼是默觀?德蘭修女說:「我們的默觀生活就是在生命中最微小的事物上,實現天主恆久的臨在與溫柔的愛。」最微小的事物就是主動找到那些貧窮匱乏的人,照顧他們身體的需要,以及聆聽他們渴望被尊重,被需要的嘆息。仁愛傳教會的修女不談論天主,但透過工作「讓天主在其中示現祂自己」,在因為受苦而扭曲的面容中認出基督。
為了愛而成了窮人的德蘭修女深知窮人靈魂的黑暗,她的行動與沉思為這個世界指出一條通向自我虛空的黑暗而開展的神聖路途,以及默觀與行動合一之道。德蘭修女說,成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喚。也許,我們還未能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但閱讀本書,可能就是理解的開始。
【推薦序二】
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井水!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讀畢新譯的《德蘭修女沉思錄》,深深受到啟發和感動。這本新書涵括了德蘭修女的重要思想和觀點,並且整理成祈禱、愛、給予、聖潔、工作與服務、耶穌、貧窮與窮人、寬恕、兒童與家庭、苦難與死亡等主題,最後還有對仁愛傳教會的介紹、德蘭修女生平速寫與對談,以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德蘭修女宣福禮上的講道。全書精要地呈現德蘭修女的信仰、靈修與實踐,內容平實而豐富,通過簡單易懂的生活化語言以及真實經歷的小故事,帶出充滿宗教智慧與實踐深度的觀點。在這篇推薦文裡,我將不觸及沉思錄的內容(請讀者自行細細品嚐、飲用),而是想談一下我對德蘭修女以及她的靈性實踐的觀察與反思。
我是一位基督教歷史學者,經常講授「基督教靈修史」的課程。在課程中,關於「靈修」一詞,我會引用英國學者麥格夫(Alistair E. McGrath)的定義。在《基督教靈修學》一書裡,他主張靈修指的是「個別基督徒或群體以何種方法深化他們對上帝的體驗」,他也引用羅倫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 1614-1691)的話來說明:靈修就是「實踐上帝的臨在」。就這個定義來說,德蘭修女的一生和言行就是在實踐上帝在當今世界裡的臨在,特別落實在印度加爾各答的眾生當中。她的生命,可以說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靈性」(practicing spirituality),而本書正是她這種實踐性生命的思想結晶。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實踐靈性」的觀點和做法,不只出現在德蘭修女的印度,也同樣於一九六○年代起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拉丁美洲。面對極端貧窮的社會處境,源自該地的解放神學在方法論上強調結合理論與行動的「反省性實踐」(praxis),同時在教會生活的層面強調應培養行動與默想(contemplation)合一的靈性。因此,他們提出了新的基督論和人論︰耶穌基督是一位將他的子民從物質、心智、靈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解放者(liberator),而人性最大的敵人不是「不信」而是貧窮所造成的「不公義」。源自同樣「被邊緣化」的第三世界處境,印度和拉美展現同樣強韌的實踐靈性力量,值得深思!
同時,通過聖靈的教義,拉美的解放神學家企圖在「祈禱生活」與「公共行動」之間尋求一個整全的答案。對他們而言,聖靈原本就是一切「解放力量」的源頭。有趣的是,英國聖公會神學家泰勒(John Taylor)早於一九七二年就以「媒介者上帝」(Go- Between God)來描寫聖靈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動態性角色。他指出,聖靈好像一位「關係中的媒介/媒婆」,在每個人的自我生命與世界之間扮演牽線與感應的角色,讓人在與「他者」相會遇的「驚喜體會」(unexpected awareness)中被感悟、啟發、轉化。這種經驗,類似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強調的「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而聖靈正是在人類世界生活中運行的「第三勢力」(the third power),是可以在人生種種的會遇經驗中去體會的。我想,德蘭修女與印度窮人及瀕死者的會遇經驗,是一種靈性的高峰經驗,同樣值得深思!
藉助本書,德蘭修女提醒我們,面對現今物化、不公且破碎的世界,人的生命會耗盡,心靈會乾渴,生之勇氣會失喪,人人都需要靈性的泉源與再生的力量。如同新約聖經《若望福音》裡在水井邊與耶穌相遇的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所顯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清新、純全、不斷湧流的活水,且讓我們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美好井水和靈性泉源!
名人推薦: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一】
為了愛而成了貧窮的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三十六歲的德蘭修女在搭火車前往大吉嶺羅雷托修院參加一年一度靜修的途中,聽到一個召喚,要她放棄一切,跟隨基督走入貧民窟,以服務在赤貧之人當中的耶穌,去滿足耶穌的渴求。日後,德蘭修女將這一天稱為「靈感之日」,是她聆聽基督「召喚中的召喚」的開始,也是她離開原來衷心喜愛的修會團體,走入人群,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起點——「把基督帶進加爾各達貧民窟每一個不快樂的洞...
章節試閱
真正的愛會讓我們痛苦、受傷,但帶給我們喜樂。所以我們要向天主祈禱,請祂給我們愛的勇氣。
口中吐出的話語顯示內心的器量。如果你的心充滿愛,你就會說出愛的話語。我要你們用偉大的愛充滿你們的心。不要認為真實並且火熱的愛必須多麼非凡。不;我們的愛所需要的是不斷地渴求去愛我們所愛的那個唯一(One)。
有一天我在一堆瓦礫中發現一位發燒的婦女。即使瀕臨死亡,她一再地述說著:「這是我兒子對我做的!」我抱著她,帶她回到會院。在路上,我盡力勸她寬恕她的兒子。過了好一陣子,我才聽到她說:「好的,我寬恕他。」她說這句話的時候,帶著真誠的寬恕,就在她即將死去的時候。這位婦女沒有察覺到她在受苦,她在發燒,她正在死亡邊緣。傷透她的心的,是她兒子沒有愛。
神聖的靈魂有時候會經歷內在的試煉,而且他們對於黑暗心知肚明。但是,我們若要其他人覺察到基督的臨在,我們必須是第一個相信的人。
成千上萬的人愛上我們所擁有的,然而天主選擇讓我們處於我們現在的境地,是為了分享愛人的喜悅。祂要我們彼此相愛,互相把自己給對方,直到帶來了痛。我們給出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給予中含有多少愛。
我們的聖父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能夠「清潔那髒污的,溫暖那冷淡的,增強那軟弱的,點亮那黑暗的。」我們不要害怕宣揚基督的愛,不要害怕像祂那樣去愛。
天主在哪裡,愛就在那裡;哪裡有愛,那裡就總是有寬闊的接納。世界渴求著天主。
當我們在彼此身上看見天主,我們就會彼此相愛,如同祂愛我們一樣。這就是誡律的滿全:彼此相愛。這是耶穌降臨所要教導我們的一切:天主愛我們,並且祂要我們彼此相愛,如同祂愛我們一樣。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是為了更大的目的而被創造,不是只為成為這個世界上的芸芸眾生之一,不是為了證書與學歷,或為了這個工作、那個工作。我們被創造,是為了愛與被愛。
〜〜
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故事。有個晚上,一個男人來到我們的收容所,告訴我說:「有一戶人家有八個小孩,他們好幾天都沒得吃。」
我帶著一些食物便出發。當我抵達那戶人家時,看到那些孩子因為飢餓而形銷骨立。他們的臉上沒有悲傷或憂愁,只有飢餓的痛苦。我把食物給了母親,她把食物分成兩份,帶著其中一份出門去。當她回來時,我問她:「妳去了哪裡?」她簡單地回答我:「去鄰居那裡;他們也挨餓著!」我並不驚訝她將食物分給別人──窮人真的非常慷慨。我驚訝的是,她知道他們也挨餓著。因為照道理講,我們在受苦時,注意力都只集中在自己身上,沒有時間理會別人。
〜〜
不久之前,一位非常富有的印度教婦女來探望我,她坐下來對我說:「我想將我擁有的分享出來,協助妳的工作。」在印度,越來越多像她這樣的人願意幫助。我說:「這樣很好。」這位可憐的女性向我承認她的一個缺點,她說:「我愛穿美麗優雅的沙麗。」確實,她身上穿著相當昂貴的沙麗,大約價值八百盧比。我身上穿的只要八盧比。她的貴了不只一百倍。
我向聖母瑪利亞祈求,讓我想出一個適當方式讓她在我們的工作中分享她所擁有的。我靈機一動,向她說:「我們就從沙麗開始。下次妳去買的時候,不要買價值八百盧比的沙麗,就買價值五百的。省下的三百盧比,就用來為窮人買沙麗吧。」這位好婦女現在穿的是一百盧比的沙麗,而這是因為我要求她不要買更便宜的。她向我坦承這改變了她的生活。她現在知道分享是什麼意思。這位婦女告訴我,她得到的比她給予的還要多。
我想,一個人依戀財富,為財富煩憂,確實非常可憐。然而,如果這樣的人把錢用來服務別人,她就是富有的,非常富有。
仁慈比熱忱、科學或雄辯能使更多人轉變。有仁慈的地方,神聖便迅速瀰漫。這世界因為缺乏親切與仁慈而迷失。不要忘記我們彼此需要。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良知,能分辨善惡。我與成千上萬個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接觸過,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這種良知在運作著,把他們引向天主。每個人對天主都有極度的渴望。如果每個人都能在他們的鄰人身上發現天主的形象,你想我們還需要坦克與將軍嗎?
〜〜
我們的姊妹在錫蘭的時候,一位政府首長告訴我一件令我非常驚訝的事。他說:「姆姆,妳知道的,我喜愛基督,但非常討厭基督徒。」我問他為何會這樣,他回答說:「因為從基督徒身上我們看不到基督;他們並沒有充分實踐基督徒的生活。」甘地說過類似的話:「如果基督徒充分實踐基督徒的生活,印度就不會再有印度教徒了。」這話一點也沒錯不是嗎?這種對基督的愛應該驅策我們不停地盡己所能。
天主給我們的旨意是完美:你必須成聖。成聖是天主給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因為祂是為了這個原因而創造我們的。對一個能去愛的人來說,服從不僅僅是義務;這是成聖的奧祕。
聖方濟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在天主眼中的模樣──不多也不少。我們都受到召喚要成為聖人。這個召喚一點都不特異。我們本就是按照天主的形象,被創造來去愛和被愛。
〜〜
在印度,一些政府官員問我:「妳不想讓我們都變成基督徒嗎?」我說:「我當然想把我擁有的寶貝給你,但是我做不到。我只能祈禱你會接受。」
又一次,有人問我:「你為何去其他國家?印度的窮人還不夠妳服務嗎?」我回答說:「耶穌告訴我們去所有的國家傳福音。」這是為什麼我們去全世界宣講祂的愛與憐憫。
另一次,一位印度醫師看到一位姊妹如何照顧一位他的同僚宣告不治的病人,他說:「我來的時候沒有天主,現在我將跟天主一起回去。」
道德重整的工作要以謹慎和愛來進行。越謹慎,就越能深入。你想把它給別人,但要不要吸收,是看他們。
〜〜
我不認為有人像我這麼需要天主的幫助與恩寵。有時候,我覺得如此無助與軟弱,我想那是天主差遣我的原因。因為我無法仰賴我自己的力量,我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得依靠祂。就算一天有更多的時間,我在那些時間中也同樣需要祂的幫助與恩寵。我們都需要透過祈禱與天主緊緊連繫。
我的祕密相當簡單:我祈禱。我透過祈禱成為與基督相愛的人。我知道,向祂祈禱就是愛祂。
在現實中,真正的祈禱、堅定的祈禱只有一種:基督祂自身。從大地表面升起的只有一種聲音:基督的聲音。完美的祈禱並不需要說很多話,只需要充滿渴慕的熱情,便能將我們的心呈給耶穌。
將祈禱視為你喜愛的事。讓祈禱成為一天之中時時要進行的事。祈禱讓我們的心擴大,好容納一項禮物──天主本身。向天主詢問並尋求,然後你的心便會大到足以接受祂,並保有祂。
我們如此想要正確地祈禱,但卻失敗了。我們變得灰心,然後放棄。如果你想要祈禱變得更好,你必須更常常祈禱。天主容許失敗,但是祂不要你的灰心。祂要我們在祈禱中更像小孩、更謙卑、更感恩,祂要我們記住我們都屬於基督奧體,而基督奧體總是在祈禱。
我們需要在祈禱中彼此幫助。讓我們解放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祈禱不要冗長乏味,而是簡短又充滿愛。讓我們代表那些不祈禱的人祈禱。請記住,如果我們想要能夠愛,我們必須能夠祈禱!
來自理智與內心的祈禱,我們稱為心靈祈禱。絕不要忘記我們要變得完美,而且應該時時刻刻以完美為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每天進行心靈祈禱。因為那是靈魂不可或缺的部分,維繫著天主聖的存在。
只有透過心靈祈禱與讀經,我們才能發揮祈禱這項天賦。心靈祈禱很大的程度上是孕育自單純──也就是,超越身體與感官,藉由祈禱所需的持續渴望,來遺忘自我。聖若翰・維雅納說:「在心靈祈禱時,閉上你的眼睛,閉上你的嘴巴,打開你的心。」以話語祈禱時,是我們向天主說話;以心靈祈禱時,是祂向我們說話。天主在那個時候把祂自己貫注到我們體內。
我們的禱詞應當是從充滿愛的內心火爐中發出的熾熱話語。你在祈禱時,要以極高的崇敬與信心向天主說話。不要拖拖拉拉或迫不及待;不要大叫或悶不吭聲,而是虔誠地,帶著愉悅,帶著自然的單純,不要有任何矯揉造作,以你整個心與靈魂把你的讚美獻給天主。
只要一次,讓天主的愛完全而徹底地擁有你的心;讓祂的愛契入你的心,有如你的第二天性;讓你的心不要陷入與這恩寵相反的境地;讓你的心在所有的事物上不斷努力使天主喜悅,完全不拒絕祂,好獲得祂更多的愛;讓你的心接受所發生的一切,彷彿這一切全來自天主的手;讓你的心意志堅定,絕不明知故犯,如果心軟弱下來,要謙卑並且立刻振作──這樣的心定會不斷地祈禱。
〜〜
我們在紐約為愛滋病人建立一個家園;這些病人發現自己是當前最不被需要的人。僅僅是一些姊妹照顧他們,並為他們建立一個家,就為他們的生命帶來多麼重大的改變啊。也許這是唯一讓他們感覺到被愛,讓他們覺得受到重視的地方。這對他們的生命帶來如此之大的改變,使他們在最後得以善終。他們沒有一個人在痛苦中離世。
有一天,一個姊妹打電話告訴我,說其中一個年輕人就要離世了,但奇怪的是,他無法撒手。所以她就問那年輕人:「有什麼不對嗎?」他說:「修女,在請求我父親原諒之前,我不能死。」這位修女就去尋找他的父親,打電話連絡他。接著發生了令人驚異事情,彷彿福音的內容活生生顯現出來:這位父親前來此處,抱住他的兒子,哭著說:「我的兒子!我鍾愛的兒子!」而這兒子向他的父親乞求:「原諒我!原諒我!」兩人溫柔地緊抱彼此。幾個小時之後,這年輕人便離世了。
當我們了解到我們都是需要寬恕的罪人,我們就容易寬恕別人。我們需要被寬恕,才有能力去寬恕。如果我不了解這一點,我就很難對任何來到我這裡的人說:「我寬恕你。」
〜〜
懺悔是出自偉大的愛的美麗行動。只有在懺悔中,我們才能夠從有罪的罪人,成為沒有罪的罪人。
懺悔不是別的,就是付諸行動的謙卑。我們習慣稱之為補贖,但事實上這是愛的聖典,寬恕的聖典。當我與基督之間有裂縫的時候,當我的愛分裂的時候,任何東西都可能過來填補這個裂縫。懺悔就是我讓耶穌帶走所有分裂、敗壞的方法。
首先要懺悔的,是我的罪。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可能會忘記我們是罪人,忘記我們必須以罪人的身分懺悔。我們都必須去到天主那裡,為我們所做的、可能傷害到祂的一切,向祂致上悔意。
懺悔不應該說些言不及義的內容或聊天。懺悔必須跟我的罪、我的悲傷、我的寬恕有關;關於如何克服我的誘惑,如何實踐德行,如何在天主的愛中增長。
有一天,一位記者問我一個奇怪的問題。他說:「即使是妳,還需要辦告解嗎?」我說:「是的,我每週都去辦告解。」接著他說:「如果連妳都得要辦告解,那麼天主一定非常苛求。」我說:「你的孩子有時候也會做錯事,當你的孩子來到你面前說『爸爸,對不起』,這時會發生什麼事?你會怎麼做?你會用雙手抱住他並親吻他。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你告訴他你愛他的方式。天主也是這樣做。祂溫柔地愛著你。」當我們犯罪或做錯事的時候,讓我們也這樣懺悔來幫助我們與天主更親近。讓我們謙卑地告訴祂:「我知道我不應該這樣做,但即使是這樣的失敗,我也獻給祢。」
如果我們犯了罪或做錯事,讓我們到天主那裡,向祂說:「對不起!我會悔改。」天主是一位總是寬恕的父親。祂的慈悲比我們的罪更宏大。祂會原諒我們。
〜〜
我們在二十五年內,從街頭救起超過三萬六千人,其中超過一萬八千人在最後得以善終。
從街頭救起他們的時候,我們都會供給他們一盤米飯,這立刻使他們恢復生機。幾天前,我們救了四個人,其中一人的狀況最為悽慘,全身都是傷,長滿了蛆。我告訴姊妹們由我來照顧這個人,而她們則照顧另外三人。我傾盡我所有的愛來看護她。我把她放在床上,她緊握住我的手,臉上帶著美麗的微笑,只說了一句「謝謝」,然後就離開人間了。
愛的大能在其中顯露無遺。她渴望愛,並終於在臨死前得到了愛。她只說了兩個字,但那兩個字傳達了她出於理解的愛。
在紐約,我們有一所愛滋病患之家,這些患者正蒙受我所謂的「西方的痲瘋病」蹂躪而死亡。我在某個聖誕夜成立了這個家園,做為獻給耶穌的生日禮物。我們一開始有十五張床,並從監獄中帶回了四個年輕男人,因為他們不想死在監獄裡。他們是我們的第一批客人。我為他們布置了一個小聖堂,那些從來沒有接近過耶穌的年輕人,只要願意的話都可以回到耶穌那裡。感謝天主的祝福與愛,他們的心幡然轉變了。
有一次我待在那裡的時候,碰到有一人必須送到醫院,他對我說:「德蘭修女,妳是我的朋友,我想單獨和妳說說話。」於是其他姊妹離開房間,然後他向我吐露心中的話。這男人說了什麼?他有二十五年沒有辦過告解或領過聖體,那些日子裡,他完全不認識耶穌。他告訴我:「妳知道嗎,德蘭修女,當我頭痛欲裂的時候,我把這痛苦比做耶穌被戴上荊棘冠冕的痛苦。當我的背痛的時候,我把這疼痛比做耶穌被鞭打的疼痛。當我的手跟腳非常疼痛的時候,我把這比做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我求妳帶我回家,我想要在妳身旁死去。」
我得到醫師的同意把他帶回家,帶他到聖堂。我從未見過像他那樣跟天主說話的人。他與耶穌之間充滿一種了解的愛。三天後,他過世了。
很難了解那年輕人所經歷的改變。那是怎麼發生的?也許是修女們給他的溫柔的愛,讓他了解到天主愛他。
身為基督徒,我們是為了更大的目的而被創造的。因為我們是按照天主的形象所創造,所以我們是神聖的。因此,當人們死去的時候,就必然會回到天主的身邊。那是我們必然要去的地方。
真正的愛會讓我們痛苦、受傷,但帶給我們喜樂。所以我們要向天主祈禱,請祂給我們愛的勇氣。
口中吐出的話語顯示內心的器量。如果你的心充滿愛,你就會說出愛的話語。我要你們用偉大的愛充滿你們的心。不要認為真實並且火熱的愛必須多麼非凡。不;我們的愛所需要的是不斷地渴求去愛我們所愛的那個唯一(One)。
有一天我在一堆瓦礫中發現一位發燒的婦女。即使瀕臨死亡,她一再地述說著:「這是我兒子對我做的!」我抱著她,帶她回到會院。在路上,我盡力勸她寬恕她的兒子。過了好一陣子,我才聽到她說:「好的,我寬恕他。」她說這句話的...
目錄
【推薦序一】為了愛而成了貧窮的/蔡怡佳
【推薦序二】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井水!/鄭仰恩
【編輯體例與封聖版說明】
【前言】人間的聖人/湯瑪斯‧摩爾
第一章 祈禱
第二章 愛
第三章 奉獻
第四章 聖潔
第五章 工作與服務
第六章 耶穌
第七章 貧窮與窮人
第八章 寬恕
第九章 兒童與家庭
第十章 苦難與死亡
第十一章 仁愛傳教會
【附錄一】與德蘭修女的對話
【附錄二】德蘭修女宣福禮教宗講道
【附錄三】德蘭修女生平速寫
【推薦序一】為了愛而成了貧窮的/蔡怡佳
【推薦序二】共飲德蘭修女所汲取的井水!/鄭仰恩
【編輯體例與封聖版說明】
【前言】人間的聖人/湯瑪斯‧摩爾
第一章 祈禱
第二章 愛
第三章 奉獻
第四章 聖潔
第五章 工作與服務
第六章 耶穌
第七章 貧窮與窮人
第八章 寬恕
第九章 兒童與家庭
第十章 苦難與死亡
第十一章 仁愛傳教會
【附錄一】與德蘭修女的對話
【附錄二】德蘭修女宣福禮教宗講道
【附錄三】德蘭修女生平速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