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做自己或感恩他人之間,有多少理論?
出版社這樣跟我簡介這本書,我想法相同:「本書以心智模型的角度切入,整理出地形學、結構、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四大精神分析取向的心智模型,並思索整合的可能,是一部不錯的精神分析入門導覽書。」
作者伊莉莎白.歐青克羅斯(Elizabeth L. Auchincloss)在第十三章,標題「整合的危險:給精神分析師的一個註記」的段落裡表示,要從眾多精神分析理論「整合」出一個論述,不見得會獲得所有相關工作者的認同。但是,伊莉莎白勢必有這麼做的理由,尤其表現在本書書寫策略上,是相當意識化她的目標,例如:「整合是重要的,即使冒著過度簡化的風險。未來的臨床工作者必得能用我們的各種心智模型來幫助病人。本書的目的是在為那些有興趣不管是透過進一步的閱讀或進修去了解理論複雜性的人,提供一個起始點。」
伊莉莎白在先前著作《精神分析用語與概念》的基礎上撰寫本書,讓這本《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有著大標題式的辭典風味,也針對個別語彙做整理,有著字典般的功能。每一章都先標示內文出現的專有術語,在綜論幾個大的命題後,再個論一些重要詞彙。作者強調,要讓讀者看得見這些理念在臨床上的有用性,因此她花不少心思在幫助讀者看見未來方向,這可以說是精神分析推廣和運用的一種策略。
本書除了闡述精神分析當前著重的論點,對精神分析的概念史也略有交待,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追索。伊莉莎白著重在概念上的清晰呈現,讓讀者可以依循,也做到了這點,但仍有不少術語、概念,等待讀者熟悉之後,才會覺得更有意思。尤其,伊莉莎白很有企圖心地希望能夠讓其他學科的智慧結晶如腦科學、認知科學等,可以被引進來,以豐富精神分析的視野。這項工作也是佛洛伊德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努力的。
這本譯書是多年來亦師亦友的登義,抱持著相當大的毅力和執行力才得以完成的。首先感謝他的努力,讓後輩者得以透過自己的語言來接觸精神分析的概念和經驗。長遠來看,就算是精通德、法、英文的讀者,如果要了解精神分析在台灣的情況,從我們自己的語言出發仍會是重要的路徑。
再細論作者談到的,整合的困局。精神分析在世界各地發展時,自然會受到在地文化以及當地個人因子的影響。畢竟,精神分析的深化過程不可能僅以被萃取出的共通點為主,而不涉及當中的多元性──就算是相同語詞,不同文化和不同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讀。這是造成歧異性而難以相互溝通的原因,也讓不少人因此期待採取如作者書寫的策略,以「整合」做為主要的努力方向。
只是,任何的整合,對於原本在某學派裡的人,大概會覺得被去頭去尾,被迫在另一個大的方向下「去蕪存菁」。這使得身處特定學派內的人可能覺得整合者忽視了於某些雖然不是被很多人接受,但對他們而言很重要、也很有意義的「差異」。畢竟,人就是在和他人的差異裡確立自己的存在。因此,談論究竟要整合,或著重描繪差異,才能讓精神分析的推廣可以走得更深遠,仍是個動態、爭議的課題。
另外,本書也對於精神分析和其他學門的關係著墨不少。如同佛洛伊德當年,也是嘗試引進其他學門的經驗和理念,來豐富精神分析的心理地圖。這張心理地圖甚至不只是地理上的起伏而已,它讓人回頭也難以看見從前的所在,也或者,如望向太空,就算理論告訴我們可以指向某顆星星或某個星座,但它們仍在遠方,很難抵達。儘管如此,精神分析探索無意識境況的長路,總是得走下去。我覺得,這些分類是否能深化,「做自己」或「感恩他人」之間的交纏,更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再次感謝登義多年默默的努力,讓《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這本譯書問世,它對貢獻精神分析在地化的過程是有意義的。也感謝心靈工坊邀請寫序。
蔡榮裕
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執委會委員、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督導、「薩所羅蘭」的分析顧問
導論
不只是了解病人心智,而是了解每一個人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一書是寫給想要或需要某種方式可以深入思考心智的人們。本書所呈現出來的心智模型,乃基於過去一百二十年來以精神分析角度思考的所得。本書的目標即在解說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如何運作,以及它在照料精神受苦的人們所做出的貢獻。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試圖描述諸如感受、想法、想望(wish)、恐懼、記憶、態度以及價值觀等精神上的體驗。它試圖了解這些精神體驗如何彼此互動且彼此影響、如何從早年經驗中產生出來,以及在發展期程中如何被轉化。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依循諸如自我覺察程度、動機、結構以及發展等參數,來檢視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試圖了解這些精神體驗對正常與病理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以精神分析角度來解說心智如何運作,是為了臨床目的而發明出來的精神功能模型中最複雜的一個。它循著諸如地形學、動機、結構及發展等參數,來檢視心智。它在檢視個別症狀和性格特質的同時,也檢視整個人和他或她的生活情形。除了為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提供理論上的骨架之外,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對於受情緒折磨的痛苦,還形塑了幾乎所有心理學療法──或「談話治療」──的基礎。心理衡鑑是評估和治療每一個需要醫治的人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對接受心理治療的人重要。即使病人的精神疾病在生物方面的基礎占有主導地位,但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病人病情的改善或惡化以及疾病的表現,都有其影響。研究顯示,只針對症狀而排除掉情緒及人際型態的治療,無法維繫所做的改變(Westen et al. 2004)。的確,幾乎所有治療的成效都仰賴於將每個病人視為心理實存(psychological being)來予以理解(Lister et al. 1995)。心理因素也會影響每一位病人投入治療的樣貌。研究顯示,治療聯盟的品質好壞,是所有精神疾病在各種治療方式對所獲成效的最強預測指標(Krupnick et al. 1996; Zetzel 1956)。一個強而有力的治療聯盟關係,仰賴的是將病人當成一個有人性的人而獲致的正確認識。它同時也仰賴對於移情及反移情反應的理解程度,不管這些反應是破壞或強化臨床工作者與病人間的連結。
儘管精神分析在精神健康領域具有廣泛影響,仍沒有單一的一本書籍可以為想要了解它的許多學生和實務工作者解說精神分析取向的心智模型。每個人都能認出佛洛伊德的臉以及分析躺椅的象徵意義。然而,很少人知道在這些圖像背後所代表的智性意涵或有用的實務為何。每個學生都知道精神分析既受到崇拜也受到咒罵,既受人頌揚也遭受嘲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紛擾所為何來,或者為何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是這麼重要。《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一書旨在展示此模型一向以來如何有助於治療所有病人。
雖然精神健康領域在正規上專注於生物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Engel 1977),我們卻不常看到這個模型在運作。多年來,我們的領域一直是沿著許多熟悉的軸向所做出的極端化抉擇,致使其功能弱化,例如:精神健康從業人員被要求在以心智為本與以腦為本兩種觀點之間做取捨;在這些觀點與和文化息息相關的觀點之間做取捨;在人文與科學觀點之間做取捨;在臨床證據與經驗證據兩者之間做取捨;也要在認知與精神分析兩個不同心智取徑之間做取捨。
在此同時,精神分析領域還一直被本身的問題所困擾,以致干擾到我們的學生在了解精神分析對理解病人痛苦的貢獻方面所做的努力。這些重疊的問題包括:許多精神分析思維和來自相近學科領域的觀念相互隔離;使用太多難以了解的用語,以致學生經常覺得被隱密而似乎無法理解的語言所排除在外;經驗性研究的重要性被某些精神分析師回避掉;許多精神分析師對佛洛伊德這位創建者抱持過度的英雄崇拜;精神分析師之間對相互競爭的心智模型究竟何者最佳的爭議──這些只是持不同想法中的少數幾個例子。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一書企圖用一個新的取徑來超越這許多問題。本書將致力於展現下面各點: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和以腦為本的取徑是一致的,絕對不該和這一取徑分開來使用。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和文化精神醫學是一致的。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和其他眾所皆知的心智模型是一致的,包括認知模型。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所呈現的方式,容許臨床工作者得以運用數個互相競爭的模型中各自最佳的面向。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其基本教義是獲得經驗性證據支持的。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之中的每一章都將談到這些要點,避免具破壞性的兩極化,並擁抱其複雜性。此外,在談到佛洛伊德時,我們帶著尊敬但不是崇拜。換言之,當我們寫道「佛洛伊德說……,」時,我們並不設想他是權威地述說,而是帶著一種詢問的心態,企圖運用所有證據來建立最佳的心智模型。最後,本書竭盡所能地用簡明的語言來解說複雜的觀念和概念,盡可能避開專有名詞。然而,重要的語彙仍然會予以使用,以便讀者可學習其意義,從而可以了解這個以語言為基礎的整個事業一直以來及現在是什麼樣子。本書末尾(見第四篇)的附錄C提供了一個專門語彙解說。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一書專為每一個訓練層級的學生而寫,包括精神科住院醫師、心理學研究生、社工學生以及醫學生。它的設計也是做為一項資源,提供給可能想更加了解精神分析師對心智有何看法的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文學以及所有精神健康專業以外的學院部門大學生及研究生。讀者閱畢之後,將能夠理解精神分析對心智的想法如何有助於了解病人。同時,讀者也將對所有心智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只是病人的心智,而是每個人的心智,包括讀者本人在內。和病人一起進行治療工作應該是一種深入且帶有回報的體驗,其中提供了成長的種種機會,不只是給病人本身,同時也是給精神健康實務工作者。這些成長機會,最容易被那些本身具備最佳心智模型的人發現並和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