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學派的理論基礎解說,助人工作者及分析心理學初學者必讀經典
★從榮格派的觀點闡釋個體化、分析關係、夢和積極想像四大概念於心理治療中的運用,文字簡明易懂
心理治療是靈魂關懷的一種現代形式,而榮格心理分析就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莫瑞‧史丹
心理分析與治療已是現代人面對人生難題時不可或缺的資源,本書想讓讀者知道的是:在五花八門的心理學派別中,是什麼讓榮格派的方法有其特殊性,而與其他方法不同?
本書作者莫瑞‧史丹是資深榮格分析師。他向讀者說明,榮格心理分析有四個重要基礎,分別是(1)生命的個體化歷程;(2)治療的關係,特別是對於移情和反移情有獨到的觀點;(3)夢所傳遞的無意識訊息,以及(4)積極想像帶來的轉化和超越。
這四種要素的結合,使榮格心理分析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心理分析,在深入內在工作的同時又能開啟對未來的洞察。史丹認為,每個分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可以依樣畫葫蘆的食譜;訓練有素的榮格分析師需要熟悉這四個要素,並且針對不同的案主需求調配運用。
榮格學說廣博深邃,充滿神祕哲理和橫跨宗教、神話、藝術等眾多學門的特性,在讓人神往之餘,卻也讓初學者卻步。本書作者史丹擅長用簡明文字解釋複雜晦澀的理論,不但提供了榮格分析師專業的導引,也非常適合對榮格學說有興趣的一般讀者作為一窺堂奧的入門書。
本書作者一方面用簡潔清晰的文字勾勒出榮格心理分析的重要骨架,一方面用說書人的功力舉各種精采案例協助讀者了解理論,同時也精確地指出榮格心理治療與其他學派的根本差異,是對榮格心理治療有興趣的人的重要入門書。──詹美涓
作者簡介: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Ph.D.)
專長靈性與心理治療、榮格心理分析及個體化歷程。1943年出生於加拿大,耶魯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先後取得耶魯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及芝加哥大學宗教與心理研究博士學位,後於瑞士榮格學院完成榮格分析師訓練。史丹博士是芝加哥榮格學院的創始成員之一,1976到2003年擔任訓練分析師,1980至1985年同時擔任董事及校長。1989年加入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行政委員會並擔任名譽祕書,並於2001至2004年出任理事長。
2003年起移居於瑞士,於蘇黎世的國際分析心理學院擔任培訓與督導,並於2008年到2012年擔任該院主席。史丹博士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榮格心靈地圖》(立緒)一直是華文世界研讀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書籍之一。史丹另著有《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等書(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王浩威
國際分析心理學會榮格分析師、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著有《獻給雨季的歌》、《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晚熟世代》等書。近年陸續引介榮格學派相關作品,譯有《男人‧英雄‧智者:男性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夢,通往生命的泉源:榮格觀點的解夢書》等。
章節試閱
導論
榮格心理分析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現今有很多心理治療的方法可以提供給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人們往往想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及這些區別對於臨床治療來說是否真的很重要。成效研究通常顯示,治療師本身的品質比其使用的理論更重要。然而,人們依然是好奇的。而我自己相信理論確實會造成影響,因為無論案主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理論的確指引著治療師的工作。
而我正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才開始寫起這四篇關於榮格心理分析的文章。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是什麼讓榮格派的方法有其特性,而與其他方法不同?對於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許久,與我的領域和其他學派的同行進行討論,再加上多年來廣泛閱讀的許多心理治療的文獻。我把這個回答歸納為四個基本特徵,結合起來就是榮格方法的核心,使得榮格方法與其他心理治療的方法有所區分。這四個特徵就是我所說的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我將在下面的章節中一一闡述,但在此我先提供簡短的概述,讓讀者有初步的觀念。
第一個基石是對心理發展的看法。在榮格學派裡,這稱為個體化(individuation)。個體化這個概念提供了追蹤我們終身發展過程的地圖。而第二個區別的特點,則是理解治療關係的特有方式。對於這一點,我們通常使用移情和反移情這兩個術語。這些術語源自精神分析詞彙,是榮格還是精神分析的學徒期間,與佛洛伊德一起構建的;然而,榮格學派有一些與佛洛伊德學派或其他觀點明顯不同的思考方式。對榮格學派而言,這種關係意味著分析師和案主之間有著更深、更複雜的聯繫,而不是一般所說的治療關係而已。這個主題構成了第二個基石。
區辨榮格學派的第三個主要特徵是:我們與案主的夢進行深入的合作。夢不僅在分析中受到歡迎,而且被積極地尋求和利用,做為通往無意識的大門。在榮格學派心理分析中,夢被視為在分析過程中向前推進的關鍵。我們如何思考夢,如何詮釋它們,如何與它們一起工作,是第三個基石的重點。
第四個基石是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這是榮格學派心理分析所特有的。這種方法是一種企圖直接參與無意識過程的方法。積極想像與夢工作相關,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在榮格心理治療的範圍內用於特定目的。
正是這四種要素的結合,使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療。而訓練有素的榮格心理分析學家將會熟悉這四個基石,並且適時運用於個別的案主身上。每一個分析都是獨一無二的,分析沒有可以依樣畫葫蘆的配方,但這本書所談的,是可以使用的方法。
基石一
個體化歷程
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師訓練的過程,會強調在與患者的臨床工作中,要避免使用所謂的「技術」或「配方」。他們的老師鼓勵他們,要以新鮮與開放的心態進行每一次的治療;而客戶任何意識和無意識的材料,不管以什麼樣的樣貌和形式出現,都是受到歡迎的,而且是在互動的、充滿動力的過程中,彼此面對面地進行工作。「當我們進入諮商室時,先將我們的理論和技術留在門外!」這是大師的建議。榮格精神分析師通常不會坐在他們的案主後面,也不會在會談中沉默不語。他們往往是可以被運用、可以接近的;他們個人的個性會在那裡展示開來。但是,分析師也不得不承認,他有自己的臨床觀點,而且在心中是相當堅定不移的。在分析師的腦海裡,有個指導系統在運作,這是由心理發展的路線圖衍生出來的;而這樣的終生歷程就是所謂的個體化。
分析師的腦海深處,往往是根據個體化而做出評估和判斷(診斷),只是他們可能從不曾對患者提到這個觀點。個體化理論闡述了發展的程序,而榮格認為這程序是跨文化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也確實很少有例外的情況。榮格認為個體化是一種原型,這意味著個體化是普遍適用於我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個體化的地圖告訴我們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並且在我們一生的過程中,讓我們知道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個體化也會告訴我們,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潛力,究竟可以有多大的期待。對某一案主目前所達到的個體化程度,分析師如果想要進行動態的評估時,他會不斷地問:「這個人在個體化的路途上目前是位於什麼階段,而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對於這一點,時間上的年齡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一個人是四十五歲,我們對於這個人正常來說的心理發展位置會有一定的期望;如果這個人是二十一歲,這些期望又不同了。如果這個人是七十五歲,那又完全不一樣。
在這一章中,我想說明一下這個路線圖的樣貌,並且談談榮格學派分析師在評估他們面前的這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時,腦海中究竟是怎樣的運作情形。
心理學界一般認為,榮格是第一個提出人完整一生相關心理的理論學家。這意指對心理發展歷程的思考是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榮格把這樣的發展歷程命名為個體化。個體化背後的基本理念很簡單。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將會成為自己從一開始就可能會成為的樣子。換句話說,個體化是潛在自性(self)的實現過程,自性從在母親子宮裡就開始這樣的存在,直到死亡才結束,不論是幾歲死亡。這個完全成為我們先天自性(innate self)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且透過幾個階段來進行。
這個觀念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是一個沒有發展的自性,需要時間來揭顯出自己獨特的個體人格。這觀念有時稱為心理發展的橡實理論(acorn theory)。橡實是橡樹的種子,如果將它放到泥土裡,給它時間和水分,經過幾年它將會長成一棵樹。這棵宏偉的橡樹最終會發育完全,有高聳的巨大樹枝伸展向天堂,有深邃的龐雜根鬚深扎入大地。橡樹的整體意象是個體化歷程已經完成的畫面。這麼龐大的一株樹全容涵在一顆小小種子裡,潛藏其中;但如果將橡實切開,我們不會看到未來巨樹的任何縮小版本。我們只能找到胚芽,也就是遺傳物質,時間到了就會賦予這棵樹自己獨特的形狀和特徵。
我們以自性的狀態來到這個世界,但這是潛藏的。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性即將萌芽的種子。如果以煉金術的用詞來說,這就是「原初材料」(prima materia),是基本的基質,容涵了所需要的一切,讓整個過程最後可以變成「哲人石」(lapis philosophorum)的一切。而完整人格要全然展現是需要時間的,事實上需要花上很多年。然而原初的自性確實容涵了所有的潛能,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在特定的個人和家庭及文化中,將會展現開來和繼續發展。自性是普遍的,因為每個人的自性都是由相同材料所組成;自性也是獨特的,因為相同的材料(原型)形成特殊的組合,並且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植入到獨一無二的身體裡。這種特殊性和相對性是由普遍性和絕對性所支持形成的。
在榮格心理學裡,獨特且特定的自我及其周遭意識的發展,還有人格角色認同(persona identity),這部分只代表了自性全面發展的起始點。自性是超越性的心理因素,因為其中包括了人格的所有面向,不論是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有些心理治療學派著重於自我結構和人格角色身分的發展(其實是所謂的「調整」)。這在整個個體化的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個體化的全部。有時,榮格會將個體化寫成「成為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你是誰」(becoming what you are, and not only who you are)。所謂你是誰,指的是你意識到的身分認同;但你是什麼,則是自性的整體,是意識面向和無意識面向的結合。榮格心理學有個基本公理:「自性」是高於「自我」的,自我只是整個自性中的一部分,儘管是絕對重要的一部分。
充分的個體化是發展目標,但在人的一生中恐怕是無法完全達到和實現的。你可能好奇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不能達到個體化歷程的最終目標,也就是自性完全的實現?這是因為我們的意識還沒有大到足以整合整個自性。我們只能部分地整合自性充分呈現的部分。自性的某些面向,即使經過了長期的個體化發展,仍然停留在無意識層面,遠遠在意識所能觸及的範圍之外。所謂整個的自性是由許多原型的潛能所組成;然而,個體只能實現其中少數的可能性。個體是這許多原型的可能性特定的組合。個體在自己的生命史裡,要負責實現和表現出這個特定的組合。
榮格認為,個體化是一個有目標的原型歷程。當我們說某個東西是原型時,我們的意思是這像是一種本能,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所有的人內在都有實現個體化歷程的這種動力。有些人所實現的個體化水平比其他人高,但這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內在有更強大的個體化驅力活動著。這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與這歷程合作,幫助個體化得以實現。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是因缺乏資源,也許由於創傷,或者是緣於無法克服的文化障礙,他們的個體化歷程受到了限制或阻礙。由於這些因素所產生的阻撓和束縛,他們的個體化因而無法全然實現。還有一點:個體化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這需要勇氣,需要大量的精力。有些人也許只是害怕,或者是偷懶,抑或沒有足夠的動力在追求個體化的過程中協助無意識。
我將探討個體化歷程的幾個重大階段。
榮格將人的一生分為兩個主要階段或時期:生命的前半段和生命的後半段。他說,生命就像太陽的旅程:它從東方升起,正午時分達到頂點,然後往西方落下,傍晚消失。同樣地,我們的生命是從子宮的黑暗中開始的,湧現在光亮中,然後上升到蒼穹頂點,再來是下降,最後消失在墳墓的黑暗中。從子宮到墳墓,這就是壽命。《聖經》中的壽命一般是七十歲;但如果是生活在當今的現代文明中,平均壽命是在八十到九十歲之間。因此,前半生會是到三十五至四十五歲,後半生也許是八十或九十歲以上。事實上,今天很多人健康地活到九十多歲,甚至近百,還相當有生產力,所以他們有機會享受到相當長的後半生。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可以說是榮格最傑出的學生,他做了進一步的區分。他將前半段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母親階段」,而第二個部分是「父親階段」。母親階段是從母親的子宮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二歲左右。傳統上,在這個年齡段會有一個進入成年的啓蒙活動(initiation),是由父親所主導的。而父親階段則是十二歲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年──通常是四十歲左右。生命的後半段是個體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人物來主導:母親、父親、個體。這些人物是象徵的:母親這個象徵適用於童年生活的獨特氛圍或態度;父親這象徵有關的氛圍或態度是從青少年開始,一直持續到中年時期;個體是這一生命階段內部控制中心的象徵。在第一個階段,「母親原則」支配一切,是個體化歷程的參照點。第二階段則是「父親原則」統治一切,也是個體化歷程的參照點。這些人物代表著權威。在第一階段,母親代表這個權威人物;而第二階段,父親則是權威人物。到了第三階段,自性是這個權威人物。
以下的圖一代表了整個生命,從出生開始(B,左側),到死亡結束(D,右側)。這圖就像是太陽穿越天際,是榮格用來描述個人一生的比喻。在他關於「生命的階段」這場演講中,榮格對生命過程的描述變得十分詩意,儘管他也為這個「蹩腳」的比喻而道歉。
生命的這兩個半段可以進一步區分出幾個階段或時期,如圖二所顯示,其中還包括各階段之間的過渡期。個體化是從胎兒開始,在出生時進入外部世界,經由嬰兒期和兒童期而來到青少年,這是一個過渡時期,直到達到成年初期或青壯年。到了中年,又是一個過渡期,一個人從成年的初期進入到成熟期。這裡的每一個過渡期都代表著個體化的轉化,往往會在情感上出現動蕩和不穩。而這些過渡期的之前和之後往往是相對穩定的。過渡期出現如此大幅度的動蕩,是因為心靈正在改變著對自性和他者的基本定位和觀點。
由於當今許多人壽命如此之長,他們在成年後期會有一個重要的過渡期,也就是進入一般稱為「退休」的歲月。這不必然意味著所有過去的工作活動要停止,而是標示著要從原來活躍的生活過渡到更多反思的生活。早些時候,這些成年人在各種社會和職業角色上都承擔著主要的責任,而現在他們的生活則是充滿了回憶、反思和有關靈性意義的問題。在不斷擴大的老年學領域中,這時期的生活現在正受到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的更多檢視。從心理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在老年時期還能有什麼事情發生,是個非常讓人感興趣的主題。我們很容易看到各種衰退:記憶和學習能力的逐步減弱,更不用說運動能力了。我們看到身體開始崩解,還有各種生理上的困難。但在心理和靈性上則不盡然如此。在這個時間點,個體化可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在成年的後期創造了另一個生命階段,並且延伸到老年。人類有許多最偉大的文學、藝術、音樂和哲學作品,都是由身處個體化歷程這個後期階段的人所創造的。
「個體」(individual)這個詞的意思是「無法分割的」(undivided),而「個體化歷程」這個詞的意思是「變成無法分割的」。當我談到心理發展時,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心理發展的後期變得無法分裂(也就是個體化)會如此重要。在生命的過程中,心靈開始分成幾個部分,也就是意識和無意識。我們在發展的某些階段,必然要與心靈的某些部分開始分離,這樣才能獲得社會身分,也就是人格角色(persona)。我們把自性的一部分留在意識之外,以便適應社會條件,並且在四周的文化競賽中找到一個空間。然後在生命更後期的階段,我們必須回到過去,找回過往遺漏的東西,或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機會接觸到的東西。我們必須引領自己回到心理的圓滿,讓自性盡可能地有所意識。到了最後,能夠獲得最大潛能的象徵便是曼陀羅,也就是圓圈。這圓圈包含了所有的部分;它本身就是圓滿。圓圈可以涵容內在和外在的衝突,而避免了分裂和破碎。它可以包含關於自己和全世界最大數量的訊息,並將其全部涵容在一起。
個體化歷程中的每一階段和每一過渡期,都有其特定的挑戰和要求。我將在以下幾頁中,簡要地介紹這些階段和過渡期。
導論
榮格心理分析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現今有很多心理治療的方法可以提供給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人們往往想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及這些區別對於臨床治療來說是否真的很重要。成效研究通常顯示,治療師本身的品質比其使用的理論更重要。然而,人們依然是好奇的。而我自己相信理論確實會造成影響,因為無論案主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理論的確指引著治療師的工作。
而我正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才開始寫起這四篇關於榮格心理分析的文章。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是什麼讓榮格派的方法有其特性,而與其他方法不同?對於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許久,...
推薦序
【推薦序一】走上靈魂滋長之路: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
魏宏晉(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既然榮格定義了深度心理學的重點在於「治療靈魂」,貫串莫瑞.史丹所提出的榮格心理學治療的四大基礎說,包括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的核心要義討論,自然得落在靈魂的定義與運行的道理上了。
靈魂是什麼?從神祕主義、哲學,一直到科學,可以有心靈、精神,以至於意識等說法,甚至彼此混用、各自定義。就分析心理學而言,靈魂自非唯物科學主義主張的單純物理化學運作的意識現象,而應是無意識運作與意識理性自我交互作用的總和。因此,其內涵就得跳脫心物二元論,而回到古典亞里斯多德的「四因說」是個很好的選擇。靈魂是人的形式因,質料因則是靈魂加上身體。因為有靈魂發起作為的動力因,人有朝善發展的目的因,使人和其他動物有別,從生物性的存有,轉化到倫理性存有,也是奠立社群主義倫理學的根本要義。「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其分別無非靈魂而已。所以,靈與肉所共同組合而成的人,生命質料比動物多了靈魂,人的生命是特殊的,在靈魂驅動下,為成就一個善的宇宙目的前進,這便是榮格在建構他的心理學時所抱持「生命論」與「目的論」的古典根據,個體化理論架構之底蘊。
人的靈魂並非孤獨自存的,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類共享「世界靈魂」(anima mundi),個別靈魂從而誕生。這不是說人與人之間不具「差別」,反而,因為世界靈魂裡具「存有」(Being)、「異」(the Different)與「同」(the Same)等三大本質,它以不同比例而被分割與連結,經過不斷混同與編織後,還是圍繞著自身旋轉,處在和諧運動結構裡,所以無論何時接觸到任何分散成部分的或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時,靈魂還是會在其自身整體中運行著。因此,所有人類個別靈魂具有「異」的個體性,目的可能不同,但也還會因其「同」,得以共感溝通。當深度心理治療的合作關係建立後,治療師與被治療個案透過投射的移情/反移情,「心領神會」,一起成長,讓靈魂的目的更加清楚明晰。移情/反移情得以發生,與我們靈魂存有存在著異與同的本質同在脫不了關係。
就夢而言,當無意識的意圖隱藏在心靈深處,靈魂的目的難以被理解之際,透過解析身心反應的象徵意圖解謎,似乎是必然的途徑。榮格曾指出,「夢是扇幽藏於靈魂最深底祕密暗處的窄門。」在精神分析的治療版圖中,夢的分析佔據重要地位。人處在睡夢當中,意識放鬆警戒,出現裂口,夢境浮現,可能就帶有無意識的藴涵,自是聆聽靈魂訴說之話語的絕佳契機。
至於積極想像,榮格將它當作「分析性的心理療法」,意味其諸多的創造性形式,說學逗唱、琴棋書畫、歌舞吟詠等,都可以運用到治療上。這當中,除了主動創造的意象,還有以詮釋夢境的方法分析積極想像的象徵;甚至將積極想像與分析過程中可能突現或者迸發的移情表現連繫在一起,表明積極想像的範圍廣大,工作進行方式還可包含運用移情的動力,從「一人心理學」拓展到「二人心理學」,樣態十分豐富。施行積極想像幾乎可說是在面質靈魂,等於在爲一種全面的心理治療分析方法確立根基。
榮格一生戮力於修築靈魂治療之道,其第四代傳人史丹博士以自身豐厚的榮格心理學派治療經驗,歸納出該學派治療的基礎在於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四大要點,此說已為治療理論與實務界所廣泛認同。本文不揣鄙陋,對貫通四大基石說當中的靈魂的哲學意義以及運作理論脈絡稍作梳理,希望有助行者揹起走上靈魂滋長之路的行囊,開始邁步前進。
【推薦序二】俯視榮格心靈疆域的鷹架:走向內在工作的四大基石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榮格心理學的目的,那會是什麼?我的答案是:內在工作。
榮格學派的內在工作有哪些特徵,足以區別它與其他學派的不同?答案就在這本書裡:個體化、治療關係、夢與積極想像。
資深的讀者相信已經很熟悉莫瑞‧史丹的寫作方式了。他用簡短的四個章節架構起了整個榮格式分析的基礎,不僅周到全面,而且立論深刻。而對新進的讀者來說,作者肯定會讓你覺得他像個循循善誘的智慧老人(wise old man),懇切而平易近人。
先幫你做個簡單的摘要:個體化首先提供了我們適切的成長地圖,治療關係提供了轉化得以發生的神聖空間,夢分析與積極想像則是我們進一步走入內在的方法。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四大基石中,治療關係與夢並不能算是榮格的獨創,當中有許多內涵是由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所共享,但榮格派分析師思考的角度顯然不一樣。
比起過去,榮格心理學更看重未來,這種未來性的(prospective)或者目的論的(teleological)觀點,是榮格心理學得以和精神分析有所區分的原因,因為他認為無意識、病症、以及個體化都帶有這樣的特徵。這樣的特徵則讓榮格心理學染上了宗教的色彩,因為自性(self)帶有一種先驗的特質,會引導我們往某種更大的目標前進。
雖然此一論點遭受某些批評,但我卻認為,這正是榮格心理學最吸引人的地方。榮格心理學的獨特之處,正在於他用心理學的語言重塑了古代的神話,並肯定了我們的宗教需求。我們的生命本身就帶著目的。這對遭受無意義與破碎感侵襲的現代人來說,無異是一種救贖。那內在於我們,同時又超越了我們的意象是永生的。榮格曾如此斷言。正因為我們的心靈內部有可以使人類彼此相連的海床,我們才共享同一種喜怒哀樂,共享類似的成長與失落,進而使我們可以更勇敢地面對孤獨。
真正讓榮格派獨樹一格的技術或許非積極想像莫屬。積極想像常被形容為「醒著做夢」,但運用手法非只一途。捏黏土、寫作、繪畫、以及各種藝術媒材的運用都有機會包含在內,方式相當多元。但這並不是指藝術治療就是積極想像。事實上,積極想像還包含了榮格派的寬厚哲學,那就是「等待」,亦即等待無意識意象的自然湧現,不去對它做干擾;其次則是作者所言,一旦意象動了,就跟著它,和它保持接觸。
相較於東方式的冥想可能會要我們跟著呼吸數息,將腦海中升起的意象視為沒有本質存在的「空」,榮格學派則要我們認真地看待這些活潑的意象。不論你更偏好採用哪一種方式和自己親近,尋求合格專業人員的指導都是必要的。我自己在閱讀《紅書》時頗受榮格本人生動的內在世界所震撼,相信許多讀者也曾對廣大的無意識好奇過。然而我們能進入無意識多深,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自我有多強固,否則就不能稱為「接觸」,而留給自我的,只是受原型佔據或是被吞沒而已。
《西藏度亡經》這本宗教的亡靈書就富含這樣的意義,因為身體是我們身分認同的核心,所以當肉身開始出現死亡的徵象(四大元素的消散)時,人的意識自我也會跟著失去憑依,從而墜入無意識中,與各種情緒經驗(亦即原型)相遇。
那經驗有溫和良善的,也有恐怖和令人厭惡的,這在經典中以各種顏色的光以及地獄的幻象來表示。我們若是起了貪嗔之心,就會被「瞬間的境相……拋向強猛的或苦或樂之境,就如同發砲機一般。」因此經典要我們回憶起生前所供養的三寶,其目的或許就是使人能依托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從而安然度過這些原型經驗的現身與襲擊。
該書作者蓮花生大士細緻描繪了死亡到重生過程中的三階段中陰,從象徵的角度而言,書中的許多方面都呼應了榮格學派對集體無意識及原型的說法。此處我不擬討論死後世界是否存在及中陰歷程是否為真,而是邀請你一起思考,榮格心理學與宗教經典之間可能的交會之處。
我的目的是讓你明白,原來我們曾視為迷信的內容,或許有著無意識心理學的基礎。這些隱藏在傳統經典中的心靈寶藏能因榮格學派的語言再次為人所肯定及理解,這便是榮格留給我們的遺產之一。這本描寫榮格心理學四大基石的書,因此成為新舊讀者必讀的經典作品!
市面上關於榮格的相關著作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遍及藝術治療、創傷研究、故事分析、解夢實務等不同領域。但截至目前為止能提綱挈領,以簡明文字為我們層層深入榮格心理學要義的書可謂絕無僅有,能把學術著作寫得如此親切有味,作者的學養與譯者的用心都讓我們欽佩。
但真正重要的,還是榮格曾在《紅書》裡頭說的這段話:「我們必須時常進入自己,來重建與自我的關連。」榮格心理學是教導我們走向內在工作的心理學,而這本書就是協助我們登向高處,俯視榮格心理學疆域的那座鷹架。我相信每個翻開本書的你都會在讀過內容之後,感到深深的幸運。
【推薦序一】走上靈魂滋長之路: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
魏宏晉(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既然榮格定義了深度心理學的重點在於「治療靈魂」,貫串莫瑞.史丹所提出的榮格心理學治療的四大基礎說,包括個體化、移情/反移情、夢和積極想像等的核心要義討論,自然得落在靈魂的定義與運行的道理上了。
靈魂是什麼?從神祕主義、哲學,一直到科學,可以有心靈、精神,以至於意識等說法,甚至彼此混用、各自定義。就分析心理學而言,靈魂自非唯物科學主義主張的單純物理化學運作的意識現象,而應是無...
作者序
中譯本前言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迅速碎片化的世界,對於維護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士和其他以照顧人類靈魂為使命的人而言,翻譯這樣一本書,對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異常重要的。隨著國家和文化之間的鴻溝令人恐慌地加深和擴大,文本的翻譯往往就像一座橋梁,將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聯繫起來,共同奮鬥。熟稔的翻譯技巧可以促進對話的藝術。我這些關於榮格心理分析實務工作的介紹,現在能夠翻譯成中文,對我們文化之間的對話有一定的貢獻,而這對我們之間聯繫的強化是十分必要的。
就榮格心理分析而言,這本書一方面可以說是相當基礎和初步的,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在榮格心理分析領域裡多年經驗的成果。在過去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我與這一領域和相關心理治療流派的其他專業同行,進行了無數次的對話,在國內和國際上主導了許多研討會,發表了無數次的演講,並且就這一主題撰寫了大量的文章,還編輯了數本與此實務有關的論文集,都是由該領域的領導者所撰寫的。我從眾多經驗、對話和書寫當中提煉精華,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就是在本書簡短的描述中,我所認為的榮格心理分析的四大基石。這四大基石使得榮格取向的心理治療有別於其他所有的心理治療,但同時還是與其他流派有許多共同特點。心理治療是靈魂關懷的一種現代形式,而榮格心理分析就是現代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
現今已有成千上萬名榮格心理分析學家散布在世界各地,這個領域現在可以說是第五代,並迅速發展到第六代。我認為自己是第四代,我的分析師是與第二代分析師一起工作,而第二代分析師又都是與榮格本人一起工作。曾和我一起工作並完成培訓,且現在成為合格分析師的學生和被分析者,可以算作第五代,而他們的學生正在形成第六代。榮格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是分析心理學,2023年將迎來它的110歲生日。從榮格在蘇黎世創立這一傳統以來,正如我將在本書中主張的那樣,這部作品所概述的四大基石一直存在於分析的實務工作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強度和顯而易見的中心地位還是不斷增加,不過在榮格本人當年與患者進行臨床工作時,從他那獨特方式的一開始,這些基礎就隱含其中。
這部作品現在能翻譯成中文我感到振奮,並希望透過本書,能將榮格心理分析的方法介紹給感興趣的新一代。
默瑞.史丹(Murray Stein)
於瑞士戈迪韋爾鎮圖恩湖
2022年五月
中譯本前言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迅速碎片化的世界,對於維護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士和其他以照顧人類靈魂為使命的人而言,翻譯這樣一本書,對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異常重要的。隨著國家和文化之間的鴻溝令人恐慌地加深和擴大,文本的翻譯往往就像一座橋梁,將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聯繫起來,共同奮鬥。熟稔的翻譯技巧可以促進對話的藝術。我這些關於榮格心理分析實務工作的介紹,現在能夠翻譯成中文,對我們文化之間的對話有一定的貢獻,而這對我們之間聯繫的強化是十分必要的。
就榮格心理分析而言,這本書一方面可以說是相當基礎和初步的,但另一...
目錄
推薦序一 | 走上靈魂滋長之路/魏宏晉
推薦序二 | 俯視榮格心靈疆域的鷹架/鐘穎
中譯本前言
導論
基石一 個體化歷程
基石二 分析的關係
基石三 夢是通往圓滿的途徑
基石四 積極想像是轉化的媒介
附錄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 走上靈魂滋長之路/魏宏晉
推薦序二 | 俯視榮格心靈疆域的鷹架/鐘穎
中譯本前言
導論
基石一 個體化歷程
基石二 分析的關係
基石三 夢是通往圓滿的途徑
基石四 積極想像是轉化的媒介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