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集體無意識與台灣現況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
為什麼要討論集體的無意識?
這一本《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是相當不容易閱讀的一本書,作者十分細膩地分析群體的集體無意識如何影響了我們生活中平常的認知和判斷。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這些認知和判斷也是一種政治:不是投票選舉或是政黨活動的那種政治,而是生活當中無所不在的權力關係,包括族群、性別、階級等等的。
深度心理學家,不管是榮格取向還是佛洛伊德取向的精神分析師,很早以前就忍不住跳出來討論這個問題。冷戰結構結束以後,對西方世界而言,邪惡的一方似乎已經結束了,但是世界並沒有因此變得更美好。人們在繼續相信自己過去所追隨的正義隊伍時,反而迷失了對新局勢的判斷能力。這樣的情形,從八零年代以後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於是,當政見裡充滿了許多歧視和反民主主張的川普可以當選美國總統時,許多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師都忍不住跳出來討論這一切的深層心理結構了。
這樣的情形當然不只發生在西方,在台灣恐怕也是如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心靈工坊過去出版了英國重要的榮格分析師安德魯‧沙繆斯(Andrew Samuels)《診療椅上的政治:如何成為更有自覺的公民》(Politics on the Couch: Citizenship and the Internal Life),和一直投入與種族對話的美國佛洛伊德分析師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D. Volkan)《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Large-Group Psychology: Racism, Societal Divisions, Narcissistic Leaders and Who We Are Now)這兩本書。
這本書也是繼承上面兩本書的精神,將西方心理學對於當下社會或政治的討論,更進一步加以深化的著作。作者賽繆爾.金布爾斯(Samuel Kimbles)本身是榮格分析師。他就像當代的榮格分析師一樣,不拘泥學派的限制,相當開放地將一切有關的討論都納進來。因此在這一本書裡面,我們不只可以看到他對榮格心理學的回顧和進一步延伸,也可以看到他如何透過當今的佛洛伊德心理學來強化這一切的討論。當然,心理學之外的,包括社會學和後現代思想,也都在他順手拈來的範圍內。而就是這本書不容易閱讀(以及翻譯)的緣故。但這一切並不影響這本書的重要性,特別是應用於台灣當下的現象時。
另外一個重點,是他本身身為非裔美國人的身分。在全世界,也許越來越多亞洲人士成為佛洛伊德派或榮格派的分析師,但有趣的是,這樣的情形並沒有出現在非洲或歐美的非裔人士。儘管如此,他們生命的處境,讓這些不同流派的心理學都開始獲得了新的養分。
台灣的心理圈則一直忽略非裔美國人或第三世界心理學的發展。他們從西方心理學的白人主體性陰影走出後,逐漸重新回到自己的主體性,並開始探索自己的心理學,同時也開始建立起自己心理學的傳統。在台灣,七零年代以來楊國樞教授就一直倡導的本土心理學原本也是這樣的企圖,然而對於原來心理學大傳統裡白人主體性的批判,可以說是完全缺席的;對於非裔美人或第三世界心理學的發展,當然也就更加忽略了。
在這一本書裡面,透過金布爾斯博士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有相當多有趣的觀點,甚至可以用來挑戰我們自己亞洲人身分,此外,這些觀點其實也相當。適用於目前台灣的景況。
失語的台灣
關於這個時刻的台灣,我其實是悲觀的。
一位移居自香港,成為台灣新住民的朋友,這幾年開始有了很多的觀察。他問起了很多他自己覺得無法理解的台灣現象:學歷造假的事件爆發,卻一切很快就風消雲散了;明明疫情死亡率似乎是世界級的超高,官方卻創造出台灣奇蹟的勝利假象;基層官僚的運作體系似乎是十分親切,但是一切微笑背後所有合情合理的要求都遭到拒絕,完全以所謂的合法來作為藉口,其實是骨子裡有種相當顢頇的立場;民進黨執政好像還不錯(根據宣傳),但似乎沒有不同意見的討論空間,任何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孱弱不堪⋯⋯
他表示,過去在香港也許將台灣的民主制度太理想化了;但是現在的這樣的情形:一種唯一的聲音,不管是犯什麼錯,永遠都是理直氣壯而聲量宏亮的;至於其他的聲音,不管有沒有道理,只要是跟這偉大聲音的意見有點相左,好像大家就都永遠不會聽到。當然,這位香港的朋友的思考和觀察有更多的細節。
「這個意見太好了,你應該寫寫!」我聽完立刻這樣反應。他笑著說,他們的立場好像很尷尬,雖然現在還沒拿到身分證,只是永久居留,但感覺自己是台灣人了,卻還是被台灣一般民眾視為外人。這些意見還沒講,就可以感覺到外面一股相當強烈的壓迫力量,讓他不敢公開說出來,就算一般的台灣朋友他也不太提。
他的意見提出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層次是有太多不合理的事情,雖然是如此明顯,但人們往往很容易就忽略了,甚至當權者還可以指鹿為馬,將事情解釋成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另外一個層次是集體的失語現象,好像很多感受在還沒形成語言的時候,就立刻感覺到外在一股說不出來的壓力,讓這些感覺又立即壓抑下去了。
在台灣現在似乎民主自由十分蓬勃的表象中,隱隱約約有一些不協調的徵兆,雖然證據的比例是不那麼高,但是如果當作一種症狀來閱讀,似乎這樣的症狀恐怕也有一組很深層的問題在蘊釀著。面對台灣經濟或民主發展的成功,大多數的人們是興奮的:面對大陸在政治或經濟上的威脅,主要的聲音是亢奮的。原本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選擇他們想要看的,同時也忽略掉所有不是這麼支持這些現象的訊息。失語不是唯一的症狀,選擇性的忽略也是另外一個大家視若無睹的症狀。
我們集體的無意識是怎麼影響每一個人生活裡的態度的?當冷戰的結果結束以後,人們發現所有政治的問題並沒有因為邪惡一方的消失而改變。甚至,隨著邪惡對立面的瓦解(比方說,在台灣有國民黨專政的瓦解),有些人進入了權力結構,有些人則依然是一般的老百姓,但大家都同時進入了一種新的權力關係。對於曾經反對邪惡對立面的人們來說,就算他沒有進入到權力的運作結構裡,但也有一種現在的權力核心是「我們的人」的錯覺,似乎也就有了更大的容忍,甚至是可以視若無睹。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討論。我們也許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更深入想想,究竟目前在台灣所發生的一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翻譯
關於這本書的翻譯其實是困難的。這裡要感謝楊菁薷心理師投入了相當大的心力,來面對這個挑戰。我自己原本負責校閱本書所有的稿子,但在許多地方幾乎都是重新翻譯了。即便是如此,這本書的翻譯還是有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希望以後有再進一步修正的機會,讓作者本身的用心,能夠更準確地傳遞給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