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自覺 覺他
心若不迷於人事物,無論外境的風動或幡動,心本就自在,不受干擾,此是心不受意念牽引的本質;自在的心,本具感應他人喜怒哀樂的相應能力,自然而無條件地展現積極且隨緣的關懷行動,此是自在的心本具的功能與作用。
心回歸本具智慧與慈悲,不必由認同來下手,只要尋得迷惑的根源,心自能了知迷惑而致不迷惑,因為這是心本具的功能,難怪聖者佛陀在阿含經上一再提示要「如實見,如實知」。要在那裡見?那裡知呢?當在「此與彼」的人事物作用關連上見與知,所以必須具探索、求知求真和以事實為師的科學精神。觀察「此」這個個我的生理(色蘊)與心理(受想行識蘊)與「彼」的互動現象中,如何展現身口意行;不能分心落入帶有種種立場與觀念的意識領域中。如此,五識的觀察覺知自然取得直接且正確的資訊,於是「心」的了知也就正確,沒有受到成長過程中經驗記憶的扭曲。因此,個我與他人身心受環境薰習的認知、情緒、情感與行為所產生的局限與衍生在人際關係的困擾,在「心」如此專注觀察的活動中,被一一照見。心就是在這樣地清明運作下,開啟了它「自覺」的道途。所以佛陀特別苦口婆心地說四念處(觀察身、受、心、法)是走向解脫的唯一道路。依此「自覺」真相,智慧即現,心的良善與作用也因而甦醒了;悲心「覺他」的學習之路,也如水下之勢,自然開展。
佛經浩翰,有如枝多葉茂的大樹,無法識見主幹,常讓人不知如何下手,難以化繁為簡,捨曲取直,直入修行核心。幸見佛門龍象慧空法師承擔 了空無雲 上人的職志,彙整 上人對我等眾弟子不離不棄的費心教化法義,加上慧空法師過人的慧悟與修行分享,孕育了《見緣起即見佛》這本極簡又極深的三十七道品法教。極簡是在當今枝葉繁茂的眾多佛法分流下,精心地化繁留簡,呈現佛陀教法的原味;而極深是指「自覺」的過程需要誠實正直地面對個我的種種偽裝與醜陋,這種自我觀照與轉化的修行有如揭疤般的痛苦,是一般人極不願意面對的。因為不敢面對,心失去了因自我覺知的領悟與療癒的機會。因逃避此須面對的痛苦,反而更陷入盲目地追逐心中虛構、理想、偽裝的形象。殊不知醜陋的對面並不是理想的自我,這種傳統思維只會讓我們永遠陷落二元對立的痛苦之中。只有勇敢面對,心就能因面對,直證醜陋的來龍去脈,了知其過患而自動地遠離累習的控制。
心不再造醜陋的因,自然無需偽裝,問心無愧的高貴情操即是回歸了心自在的家鄉。自此,另一「覺他」層次的深義就此展開行動,方符合 上人一再提醒:原味佛法非語言道,是實踐道,非僅止於經教,而是無條件善意與善行,不捨眾生悲苦的濟助行動。
我在 上人座下受教多年,仍感所學未深,因慧空法師力邀,就勉為報告上述所學心得。
上人法教向度極廣含括物理學、生理學、大腦神經學、心理學、社會學、宇宙學、宗教學等等,教學方式更是活靈現靈,不離生活化。個人在 上人教化下,不斷地成長,內心深自感謝 上人的教恩,也祈願有緣者能得此因緣聆聽殊勝法教。
莊文郁
台中市正覺堂資深講師
前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人資處副處長
作者序
意識長河
出家修行至今,捱過了二十幾個寒暑。若問自己:修行能有什麼成就?或許修行不應著成就之相,但最殊勝之處當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也常反思:當我們把世俗的學識地位、財富名位這些外加附於身上的名聞利養一一卸除之後,這個「裸修」的我還剩下什麼?當第一次與某個人接觸時,別人不是從我手中接到一張印著顯赫學位、職稱頭銜的名片來認識我。而是直接從我和他互動的談吐言語、態度舉止、思想觀念中來真實瞭解我這個人,面對我這個人的人格;這是我所稱生命的純粹價值。
出家修行之於內,是研究自己,探究自身的生命實相,為自己進行心靈工程的全人改造;之於外,更是以此基礎協助、關懷他人。了解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了解他人也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畢竟自他是相互依存的。佛陀揭示的真理法則-緣起相互依存性,正為我們指出這條探究生命實相的路。
探尋真理不一定出家,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但出家卻是解脫煩惱最好的進路,也是我的選擇。我出家的動機不為別的,是為體證修行的方法以達辨識意識長河的境界,是為了解自己,克服性格上的缺失;是為用生命體證的態度來驗證佛法的要義(譬如:解脫的境界、業識延續的問題……)。
出家,是發大願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這些沒有邊際的浩瀚大願,似乎永遠掛在前頭讓人終其一生追著跑,這輩子追不到,下輩子繼續這樣的四宏大願,一輩子接著一輩子。似乎意味著意識長河的永遠延續。
然而,出家者也會被貼上道德高標準的標籤,黏附著許多世俗眼光中的要求;是被冠上非暴力、慈悲的理想性概念—不能生氣,不能動怒,遇任何事件要心平氣和的解決,要有極度的耐心,永遠耗竭不盡的悲心;只要沒有達到這些標準,人們就會質疑你「是不是出家人?」或許,我該感謝這些要求,那何嘗不是修心轉性的逆增上緣呢!
我,自許為體會生命意義、探求真理而活。浩瀚佛經中,我以為可以歸結為一個終極價值目標——熄滅貪、瞋、痴、慢、疑,止息一切煩惱,入涅槃境界。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有時深感無力!常常就在人性與神聖性間交戰,佛家的宏願動不動就是以「一切」為目標範圍。而所謂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明確的界線呢?倘若沒有,如何渡盡一切的眾生?如何斷盡一切的煩惱?如何成就無上佛道呢?為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者以「利他」為目標,為了這「一切」終其一生的奉獻自身,這「一切」似乎是沒有終站的目標。
然而,回歸佛陀修行的本懷,我們看見三十七道品的修持法門,卻是具體而微引導實踐的修行次第,是佛陀提供的三十七個幫助我們擺脫煩惱的進路。在如此大量知識、資訊快速串流,感官強烈作用的時代,眼根所見、耳根所聞……等等視聽味觸嗅的豐富感官刺激下,感受、念頭紛紛擾擾,這些隱而不見的感受念頭,動見觀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命、生活。對於起心動念,苦受樂受,貪愛執著,稍一沒有調控好,生命可能由天堂墜落地獄。三十七道品引導我們由觀照開始,觀照念頭、觀照起心動念,觀照各種感受的現起與消失,踏實的修行,檢視自己的身、口、意行,一步一步地淡除令自己痛苦煩惱的根源。
家師了空無雲 上人不斷地從生活情境,從人事物對境中勾勒修行所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煩惱與智慧的解決之道;深入淺出又生動活潑地闡述緣起現象的依存性,教導我們一步一步地從觀照當下身口意行開始,面對現象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更能契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淨其意」。
感恩了空無雲 上人殷殷教導,家師是這些年來轉變我心性最重要的心靈導師,其用心良苦的棒喝,激勵我反省自身行為模式的缺失,在情緒的底限看見情緒腦的運作,這樣的「看見」讓我體驗了覺性透出的曙光,由衷感激!感謝所有在修行上砥礪我、磨練我、鼓勵我的所有師長與同參道友。最後,感謝用心協助校對書稿的法雨師,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言;同時也要謝謝莊文郁老師,上課時和我們一起討論法義,分享了很多他的看法。這本書是我們大家的!
釋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