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生活點滴中,學習止息煩惱、解脫生命的簡單實用法門!
◎從佛法核心「緣起法」開展出修行的內容與三十七道品的根本脈絡。
◎文字淺顯易懂,搭配故事案例解說更易理解。
無常令人喜悅!可改性、可修性、可證性!
寂靜不動的禪者心境,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緣─起─巧─遇。
“世間最美的心是慈悲與感恩,最令人敬佩的胸懷是寬恕別人、解脫自己。寬恕之中有一種內在的慈悲承擔;這也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的法身。親證緣起法即見法身。止息煩惱與解脫的關鍵,必得徹悟無我與實踐。如實地了解緣起法--人、事、物運作變化的現象,即能了解真理。因為觀照、解明所以寬恕,因寬恕而放下、自在。煩惱的止息與生命的解脫就在當下!心的作意與不作意之間存乎一覺;能讓惡不顯,讓善光輝呈現,當下有吉祥的大用現前!”
作者以其哲學研究背景,經由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融論證,以日常語言將佛陀教法解說得易懂易行,善用故事對比闡釋,引領讀者一同修習自在生活的法門。
在我的觀念裡頭:世間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有無明、可憐的人;只有被情緒綁架、被觀念卡住的人。每個人都是觀念、情緒的受害者,都是被貪瞋痴所殘害。所以無知才是根本罪源。「寬恕別人,解脫自己」是我從小的理念。
──了空無雲和尚
為了長養自身生命,在嚥下這一口飯時,我感受到生死同時存在。不論有情識或無情識的生命,在成為養活人們的食物時,它們的死亡卻成為支撐生命的能源之一。我的生-當下,含藏著死,我的生命中存在著無盡的其他生命,我絕然不是獨立存在的,我是天地間的生命共同體。因此,我能活著,感恩這所有的生命共同體。
──釋慧空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試讀檔: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973.pdf
作者簡介:
了空無雲 和尚
佛學家。自幼聰穎勤奮,精研佛理、中醫,曾被已故的國語日報社盧總經理譽為「神醫」。同時還精研武術,赴日特訓。在台開創星流派復國實戰空手道總館,武藝高超達至空手道九段。之後,放下俗世一切出家修行,近乎歸隱山林。出家三十多年以來,博覽經藏,教化無數弟子。近年來不僅教導向學佛法者邁向解脫之道,更應邀於矯正機關各監所教化收容人,孜孜不倦。2008年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個人獎、2011年續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獎,足見法師用心於社會教化,成果卓著。現為真如佛教研修學院院長、社團法人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理事長。
釋慧空
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課程修畢。專修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從踏出台大校園後,徵得父母家人同意即進入台灣雲居山真如禪寺了空無雲 上人座下修行。興趣於意識流的研究,2008年參加國際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在高度篩選下,以 “Is the Mind equal to the Brain ?” 論文入選,之後結束學術研究,常住僧團專心修行。近年來亦將生命奉獻於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有感於了空無雲上人所說:「寬恕別人、解脫自己」給別人一個良善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看見內在生命的良善。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自覺 覺他
莊文郁
台中市正覺堂資深講師
前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人資處副處長
心若不迷於人事物,無論外境的風動或幡動,心本就自在,不受干擾,此是心不受意念牽引的本質;自在的心,本具感應他人喜怒哀樂的相應能力,自然而無條件地展現積極且隨緣的關懷行動,此是自在的心本具的功能與作用。
心回歸本具智慧與慈悲,不必由認同來下手,只要尋得迷惑的根源,心自能了知迷惑而致不迷惑,因為這是心本具的功能,難怪聖者佛陀在阿含經上一再提示要「如實見,如實知」。要在那裡見?那裡知呢?當在「此與彼」的人事物作用關連上見與知,所以必須具探索、求知求真和以事實為師的科學精神。觀察「此」這個個我的生理(色蘊)與心理(受想行識蘊)與「彼」的互動現象中,如何展現身口意行;不能分心落入帶有種種立場與觀念的意識領域中。如此,五識的觀察覺知自然取得直接且正確的資訊,於是「心」的了知也就正確,沒有受到成長過程中經驗記憶的扭曲。因此,個我與他人身心受環境薰習的認知、情緒、情感與行為所產生的局限與衍生在人際關係的困擾,在「心」如此專注觀察的活動中,被一一照見。心就是在這樣地清明運作下,開啟了它「自覺」的道途。所以佛陀特別苦口婆心地說四念處(觀察身、受、心、法)是走向解脫的唯一道路。依此「自覺」真相,智慧即現,心的良善與作用也因而甦醒了;悲心「覺他」的學習之路,也如水下之勢,自然開展。
佛經浩翰,有如枝多葉茂的大樹,無法識見主幹,常讓人不知如何下手,難以化繁為簡,捨曲取直,直入修行核心。幸見佛門龍象慧空法師承擔 了空無雲 上人的職志,彙整 上人對我等眾弟子不離不棄的費心教化法義,加上慧空法師過人的慧悟與修行分享,孕育了《見緣起即見佛》這本極簡又極深的三十七道品法教。極簡是在當今枝葉繁茂的眾多佛法分流下,精心地化繁留簡,呈現佛陀教法的原味;而極深是指「自覺」的過程需要誠實正直地面對個我的種種偽裝與醜陋,這種自我觀照與轉化的修行有如揭疤般的痛苦,是一般人極不願意面對的。因為不敢面對,心失去了因自我覺知的領悟與療癒的機會。因逃避此須面對的痛苦,反而更陷入盲目地追逐心中虛構、理想、偽裝的形象。殊不知醜陋的對面並不是理想的自我,這種傳統思維只會讓我們永遠陷落二元對立的痛苦之中。只有勇敢面對,心就能因面對,直證醜陋的來龍去脈,了知其過患而自動地遠離累習的控制。
心不再造醜陋的因,自然無需偽裝,問心無愧的高貴情操即是回歸了心自在的家鄉。自此,另一「覺他」層次的深義就此展開行動,方符合 上人一再提醒:原味佛法非語言道,是實踐道,非僅止於經教,而是無條件善意與善行,不捨眾生悲苦的濟助行動。
我在 上人座下受教多年,仍感所學未深,因慧空法師力邀,就勉為報告上述所學心得。
上人法教向度極廣含括物理學、生理學、大腦神經學、心理學、社會學、宇宙學、宗教學等等,教學方式更是活靈現靈,不離生活化。個人在 上人教化下,不斷地成長,內心深自感謝 上人的教恩,也祈願有緣者能得此因緣聆聽殊勝法教。
名人推薦:自覺 覺他
莊文郁
台中市正覺堂資深講師
前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人資處副處長
心若不迷於人事物,無論外境的風動或幡動,心本就自在,不受干擾,此是心不受意念牽引的本質;自在的心,本具感應他人喜怒哀樂的相應能力,自然而無條件地展現積極且隨緣的關懷行動,此是自在的心本具的功能與作用。
心回歸本具智慧與慈悲,不必由認同來下手,只要尋得迷惑的根源,心自能了知迷惑而致不迷惑,因為這是心本具的功能,難怪聖者佛陀在阿含經上一再提示要「如實見,如實知」。要在那裡見?那裡知呢?當在「此與彼」的人事物作...
章節試閱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佛法不離世間法,卻又超越世間法的二元對立;在「人世間的處世之道」與「遠離此世一切執著的超越之道」做了最好的結合,可說是佛陀教義思想的特色。佛陀重視經驗現象,由觀察這世間的存在現象,提出了面對現象世間以及超越的處世之道,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以及寂靜涅槃(自淨其意)揭示現象的真理,並由此開展出佛法的緣起思想;其內涵是為解脫一切執著煩惱,臻至真實的自覺。
由此,高度自我覺察是學佛的人必須提升的認知與實踐,落實在自己平時的語言、態度、思想行為上;展現在與人相處和睦,面對問題能否有智慧的解決,面對他人能否同理、慈悲的務實協助;對於生命能否依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來安身立命。
緣起現象的流動
金剛經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說明了「實相」不是固定不變、無法安立一個僵化固定的名字來說明;實相是依「因緣條件變化」而變化的。
的確,佛法揭示的生命真理就是「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現象的存在,皆是因緣條件的存在變動而成立的。緣起法開展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淨其意。」透過如實瞭解人事物現起的情境脈絡,領悟無常、無我,才可能踏實的自淨其意。
「諸行無常」: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恆常不變,是因緣和合而成就,因緣條件離散而壞滅。
「諸法無我」:世間任何一法或說人、事、物,都沒有那個單一的、獨立又永恆不變的主宰性質。
「自淨其意」:由認知主體轉化自身的念頭,釐清淨化所有的煩惱。
眾生因為不懂無常,總希望不會變老、不會生病,永遠健康快樂。就因為如此,無法面對真實的現象變動,才引起種種的痛苦、煩惱。事實上,我們都沒有真正體會無常,大都是在語言、思想上理解無常,甚至誤解佛陀所說的無常和外道所說的一樣。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就向佛陀反應:外道也是講無常呀!佛陀答說:外道所說的無常和我說的無常不同。於是目犍連隨即去問外道,外道回答:「人生就是如此的無常,若不及時行樂,更待何時?財產何必留給後代子孫,那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無常嘛!」
無常的珍貴
佛陀說:「我所說的無常是: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不會有一樣的生命,都是很珍貴的;一點一滴都是日新又新,每一分每一秒都沒有辦法重新來過。所以我們對待生命的每一刻都要很用心很珍惜,不要造惡業。但又因現象的『無常』,沒有恆常不變的本質,所以當過去造惡時,當下的你是不必然會延續過去的過錯,當下是可改變性、可修性、可證性。雖然過去做錯了,但是現在是可以改變的。知道自己做錯了,就有了覺察的『知』,告誡自己不再犯錯。故無常是喜悅的,不是悲哀的,不是苦的。」
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悲苦惱,去除苦楚、悲痛,就是體證涅槃。瞭解諸行無常、緣起法則,是中道義。不要誤解無常是悲哀,而是要如實瞭解無常現象是可以改變的。過去的壞人可以變為好人,過去沒錢窮困,是因不努力把握機會,現在認真工作賺錢、存錢,就變得有錢了。過去粗魯的言語態度行為,得罪很多人,那現在知道了,也感受到那樣的行為結果讓自己令人嫌惡,當下改過來就可以成為有氣質、談吐斯文的人。
每個人、事、物的特性,都沒有「本質性」的單一條件,皆是因關係性的條件而改變。好比說:一個人的高貴與否,不是由其出身背景來決定的,而是因著自身當下的思想意念、語言、行為、舉止態度的高貴與否,來決定其人格高貴與否。
「無常」是具可變性、可修性、可證性、普遍性,所以面對「無常」也是很令人喜悅的。所以,佛家談論的無常是和外道所講的不同。而「無常」的變化並不是隨機的變化,是依「因緣」法則變化的。簡單說就是:善因、善緣、善果;惡因、惡緣、惡果。
瞭解佛法思想的核心,接下來的修行內涵就在三十七道品的實踐。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資糧,共有六個階段或六個層次,依次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加起來一共是三十七項,因此稱為三十七道品。
一.澄明的觀照:四念處的修習法
修行的初學者剛開始會弄不清楚核心的方向,總以為:誦經、研讀經典或是打坐或是在道場聽經、聞法……,有一個固定課程才是修行。但是修行是要如實地內觀,觀察身、受、心、法,我的思維、感受、行為……,而這些內在的性質與外顯的行為只有在與人互動、對境之下才會清楚呈現,在對境的當下純然覺知;在逆境時瞋心有多大,自己會知道;在順境時,貪著、渴求有多麼強烈,自己也會知道。對境起心,同時也是對境起觀照。境界是我們的老師,要觀察真實的而且是被概念思維隱藏的你;只有在對境之中,才是真實的觀察,真實的好機會;一般人往往會在對境時錯失良機。在對境起心時,思維自己,觀照自己,在這樣的情境,內心有什麼想法,起了什麼樣的感受與情緒情感?這樣的身口意對我們自己有什麼影響?會有什麼後果?
從觀照身、口、意開始
我們的身口意表現得不好,自然會引起悲慘人生(因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故),唯有如實觀照到被概念、語言所包裝下的真實自己,看清它,才可能轉化自己的生命品質。看清楚時,就不會投射概念了。如此的內觀,才有強大的轉化力量。
過去有位家財萬貫的老員外,逢人就誇自家的女兒知書達禮,很有禮貌,修養又好……,但員外所尊敬的禪師並不以為然。一天禪師跟員外說:「因為沒有逆境,看不出修養如何?」
員外:「我女兒很優秀,知書達禮,又很體貼他人。」
禪師:「因為逆境未到,看不出修養如何?」
員外:「我的女兒很孝順乖巧,心地善良,修養真的很好,對奴僕丫環如自己的姐妹……」。
禪師:「要不然,我到員外家觀察幾天?」
員外:「好啊,我女兒修養絕對好。」
禪師到了員外家就問:「你女兒總共有幾個奴婢丫環?」
員外:「總共有四個人。」
禪師:「明天開始讓這些丫環假裝生病,身體不舒服;早上晚點兒起床,不要幫她梳妝打扮,不要幫她打掃閨房……」。
員外心想:丫環服侍小姐這麼多年了,也該讓她們放鬆放鬆,休息一下。
隔天,員外的千金一早起來便不悅地嚷嚷:「為什麼都沒有人來伺候我?」
「寶貝女兒,我忘記告訴妳,她們有的身體不舒服,太勞累了,我讓她們放鬆點,多休息。」員外回應說。
千金小姐說:「明天不要再這樣了喔!」因為平常她被伺候習慣了,所以要怎麼打理自己的生活事務,完全沒有頭緒;不會自己梳妝打扮,也不會自己沐浴更衣……,千金大小姐就是這樣。
千金小姐嚷著嗓門說:「明天如果再這樣的話,我可要生氣了!」
員外一聽也嚇到了!
到了第三天,丫鬟還休息著,結果千金小姐口紅也塗不好,頭髮梳不整齊,衣服也穿的很邋遢,自己弄得一團糟……。
因為如此,一股腦兒的氣全算在丫環的頭上,大聲咆哮:「生一點小病就不用工作了嗎?生一點小病就這樣偷懶嗎?……」。
此時,千金小姐抓狂了。她在房間哭泣、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鬧,砸東西,甚至要撞牆壁……」。
員外也覺得很納悶:「我的寶貝女兒以前不是這樣的呀!怎麼才三天就變得如此不可理喻?」
禪師叫來丫環說:「阿桃啊,妳先不要進去看妳家小姐,就站在門外對她說『我在這裡有什麼要吩咐的呢?』」。
千金小姐聽到阿桃在門外,一時氣惱,大聲嗆罵「妳死去哪裡了……」,馬上衝出來,抓起庭院的掃帚就拼命追著要打阿桃;千金小姐已經抓狂了,衝出門外一直追,追出宅院大門,完全不顧形象,街坊鄰居都看到這位千金小姐已情緒失控、抓狂了!別人都知道她沒有修養……。
人們在順遂福報中不容易覺察自己的所思、所言、所為,絕大多數皆有前置因子在制約著,這實在令人警醒。如何敏銳地覺察出自身活在業報的模組中,的確是身為人最大的挑戰,同時也引導我們探索決定之中是否有自由意志?
以上內容節錄自《見緣起即見佛(二版)》了空無雲和尚、釋慧空◎合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0973.pdf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佛法不離世間法,卻又超越世間法的二元對立;在「人世間的處世之道」與「遠離此世一切執著的超越之道」做了最好的結合,可說是佛陀教義思想的特色。佛陀重視經驗現象,由觀察這世間的存在現象,提出了面對現象世間以及超越的處世之道,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以及寂靜涅槃(自淨其意)揭示現象的真理,並由此開展出佛法的緣起思想;其內涵是為解脫一切執著煩惱,臻至真實的自覺。
由此,高度自我覺察是學佛的人必須提升的認知與實踐,落實在自己平時的語言、態度、思想行為上;展現在與人相...
作者序
意識長河
釋慧空
出家修行至今,捱過了二十幾個寒暑。若問自己:修行能有什麼成就?或許修行不應著成就之相,但最殊勝之處當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也常反思:當我們把世俗的學識地位、財富名位這些外加附於身上的名聞利養一一卸除之後,這個「裸修」的我還剩下什麼?當第一次與某個人接觸時,別人不是從我手中接到一張印著顯赫學位、職稱頭銜的名片來認識我。而是直接從我和他互動的談吐言語、態度舉止、思想觀念中來真實瞭解我這個人,面對我這個人的人格;這是我所稱生命的純粹價值。
出家修行之於內,是研究自己,探究自身的生命實相,為自己進行心靈工程的全人改造;之於外,更是以此基礎協助、關懷他人。了解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了解他人也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畢竟自他是相互依存的。佛陀揭示的真理法則-緣起相互依存性,正為我們指出這條探究生命實相的路。
探尋真理不一定出家,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但出家卻是解脫煩惱最好的進路,也是我的選擇。我出家的動機不為別的,是為體證修行的方法以達辨識意識長河的境界,是為了解自己,克服性格上的缺失;是為用生命體證的態度來驗證佛法的要義(譬如:解脫的境界、業識延續的問題……)。
出家,是發大願的——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但這些沒有邊際的浩瀚大願,似乎永遠掛在前頭讓人終其一生追著跑,這輩子追不到,下輩子繼續這樣的四宏大願,一輩子接著一輩子。似乎意味著意識長河的永遠延續。
然而,出家者也會被貼上道德高標準的標籤,黏附著許多世俗眼光中的要求;是被冠上非暴力、慈悲的理想性概念—不能生氣,不能動怒,遇任何事件要心平氣和的解決,要有極度的耐心,永遠耗竭不盡的悲心;只要沒有達到這些標準,人們就會質疑你「是不是出家人?」或許,我該感謝這些要求,那何嘗不是修心轉性的逆增上緣呢!
我,自許為體會生命意義、探求真理而活。浩瀚佛經中,我以為可以歸結為一個終極價值目標——熄滅貪、瞋、痴、慢、疑,止息一切煩惱,入涅槃境界。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有時深感無力!常常就在人性與神聖性間交戰,佛家的宏願動不動就是以「一切」為目標範圍。而所謂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明確的界線呢?倘若沒有,如何渡盡一切的眾生?如何斷盡一切的煩惱?如何成就無上佛道呢?為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者以「利他」為目標,為了這「一切」終其一生的奉獻自身,這「一切」似乎是沒有終站的目標。
然而,回歸佛陀修行的本懷,我們看見三十七道品的修持法門,卻是具體而微引導實踐的修行次第,是佛陀提供的三十七個幫助我們擺脫煩惱的進路。在如此大量知識、資訊快速串流,感官強烈作用的時代,眼根所見、耳根所聞……等等視聽味觸嗅的豐富感官刺激下,感受、念頭紛紛擾擾,這些隱而不見的感受念頭,動見觀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命、生活。對於起心動念,苦受樂受,貪愛執著,稍一沒有調控好,生命可能由天堂墜落地獄。三十七道品引導我們由觀照開始,觀照念頭、觀照起心動念,觀照各種感受的現起與消失,踏實的修行,檢視自己的身、口、意行,一步一步地淡除令自己痛苦煩惱的根源。
家師了空無雲 上人不斷地從生活情境,從人事物對境中勾勒修行所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煩惱與智慧的解決之道;深入淺出又生動活潑地闡述緣起現象的依存性,教導我們一步一步地從觀照當下身口意行開始,面對現象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更能契入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自淨其意」。
感恩了空無雲 上人殷殷教導,家師是這些年來轉變我心性最重要的心靈導師,其用心良苦的棒喝,激勵我反省自身行為模式的缺失,在情緒的底限看見情緒腦的運作,這樣的「看見」讓我體驗了覺性透出的曙光,由衷感激!感謝所有在修行上砥礪我、磨練我、鼓勵我的所有師長與同參道友。最後,感謝用心協助校對書稿的法雨師,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言;同時也要謝謝莊文郁老師,上課時和我們一起討論法義,分享了很多他的看法。這本書是我們大家的!
意識長河
釋慧空
出家修行至今,捱過了二十幾個寒暑。若問自己:修行能有什麼成就?或許修行不應著成就之相,但最殊勝之處當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也常反思:當我們把世俗的學識地位、財富名位這些外加附於身上的名聞利養一一卸除之後,這個「裸修」的我還剩下什麼?當第一次與某個人接觸時,別人不是從我手中接到一張印著顯赫學位、職稱頭銜的名片來認識我。而是直接從我和他互動的談吐言語、態度舉止、思想觀念中來真實瞭解我這個人,面對我這個人的人格;這是我所稱生命的純粹價值。
出家修行之於內,是研究自己,探究自身的...
目錄
推薦序 自覺 覺他
自 序 意識長河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緣起現象的流動\無常的珍貴
一.澄明的觀照:四念處的修習法
從觀照身、口、意開始
觀想力量的不思議\照見才能轉變
四種觀照安住的法門:四念處
四念處的內容及成就目標
如何修習四念處?
觀察身軀的重要觀察因緣的兩種層面\念處思維的對象
省思問題的根源\坦然面對問題
內觀法
四念處之前止息的訓練
要遵守的規則:五個戒律\集中注意力:專注於呼吸上
「四念處」通往寂靜涅槃
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觀念處\法觀念處
觀照五蓋
三種善根
不貪\不瞋恨\不愚痴
二.幫助自己行為正確的好方法:四正勤
四正勤
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惡令不生\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
三.事半功倍的力量:四種助益修行的法門
四如意足(四神足)
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勤如意足)\念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
四.修行持續力的要件
五根五力
信根與信力\精進根與精進力\念根與念力\定根與定力(禪定力)\慧根與慧力
五. 七項幫助解脫的要素
七覺支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六. 生活在正知正見的行持中
八正道
持戒是修行的基礎
正語\正業\正命
定的必要訓練
正精進\正念\正定
慧的訓練
正見\正思維
八正道的修行要義
邁向涅槃之道
煩惱熄滅\高度覺察
篇二。 見緣起即見佛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一.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無我的主張
因緣相續的我
執我的障礙
不見實相的四根本煩惱
煩惱痛苦的來由\了解無我謙卑自牧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洞見諸法實相
看見就不需要相信
緣起相互依存\鬆開僵化的我
二.一切皆苦 自淨其意
心與覺性
轉念看見新世界
靜默念頭
覺照念頭
當下這一念
一念三千
止息意識心,轉識成智
三.無我所以放下
就在放下
萬法當下寂滅
四.感恩一切 當下即是
探問生命
吃飯與修行
生命共同體
無我的生命意涵
把握當下純一善行
慈悲的擔當
附 錄 八正道是古仙人道
推薦序 自覺 覺他
自 序 意識長河
篇一。三十七道品的根本修行要義
緣起現象的流動\無常的珍貴
一.澄明的觀照:四念處的修習法
從觀照身、口、意開始
觀想力量的不思議\照見才能轉變
四種觀照安住的法門:四念處
四念處的內容及成就目標
如何修習四念處?
觀察身軀的重要觀察因緣的兩種層面\念處思維的對象
省思問題的根源\坦然面對問題
內觀法
四念處之前止息的訓練
要遵守的規則:五個戒律\集中注意力:專注於呼吸上
「四念處」通往寂靜涅槃
身觀念處\受觀念處\心觀念處\法觀念處
觀照五蓋
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