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老兵對《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重新認識與深刻省思,
面對崛起中的中國,必須了解的政經問題!
◎整理西方經濟學概念,更深入理解《資本論》的核心價值,輕鬆搞懂兩者之異同。
◎將《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爭吵、辯論,歸納梳理成八個面向的問題,以第三人稱的筆調,詳細記錄了雙方論戰的實況。
◎語言樸實順暢,大眾化口語,沒有難懂的專業詞彙、高深的數學公式、曲線、圖表,一本一讀即懂的政治經濟討論書。
輕鬆認識政經學理論:
★大量典籍重點整理。
★爬梳註解,條理清楚。
★理論通俗化,簡明易懂。
1867年,馬克思完成批判資本主義的巨作《資本論》,從此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對立,經濟學也形成了兩個派別──西方經濟學派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兩個經濟學派從此影響了中國和整個世界--幾十年來,國共兩黨的內戰和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以及因而造成的全球毀滅危機!
所以人民必須重新理解兩大經濟學派,尤其在中國崛起的時代,更必須看清問題的本質,才不會跟著政治人物瞎起哄!
作者是一個長期接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的軍人,接受最高革命理論的薰陶、洗禮,卻在中晚年後研讀大量中外經濟學名著,詳細整理了《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論戰的實況,並將雙方的爭吵、辯論,歸納成八個面向,問題分析與見解值得參考。大陸讀者閱讀此書後,對他們認識此問題有極大的幫助,非大陸華人看了此書也會加深對共產主義的認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1710.pdf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該書編者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青年時喜歡讀武俠、言情小說,當兵後喜好航空理論,退役後又對政治經濟學情有獨鍾,幾十年來他研讀了大量的中外經濟學名著,包括《資本論》和薩謬爾森《經濟學》,並寫下了近十萬字的心得筆記和資料,他是一個業餘的政經學迷。這本書是他的第三本著作。
眾所周知,中國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以,其他聲音普通百姓是聽不到的。老先生在這方面的資料卻收集了不少,他將《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爭吵、辯論,歸納梳理成八個方面問題,以第三人稱的筆調,詳細記錄了雙方論戰的實況。這樣,普通百姓判別是非對錯就有了基礎;這也是該書的價值所在。
大家知道,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理論上的爭鬥已經一百五十年了,集中到一點就是:資本家跟工人的關係──誰養活誰。這個問題大多數中國人,包括黨和政府的高官們,未必都搞清楚了。我認為大陸讀者閱讀此書後,肯定對他們認識此問題有極大的幫助;非大陸華人看了此書也會加深對共產主義的認知。
該書大約有四萬四千字,分十個章節,一個章節記錄一個論戰議題,最後兩章是學者們對《資本論》的評論和建言。
該書的特點是:語言樸實順暢,百姓大眾口語,沒有難懂的專業詞彙、高深的數學公式、曲線、圖表,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準的人,真正靜下心來就會一看就懂,道理一說就明白。我認為它是一本難得的好書,一定會獲得人們的青睞。
Dr. L. F
2012 年9 月
名人推薦:該書編者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青年時喜歡讀武俠、言情小說,當兵後喜好航空理論,退役後又對政治經濟學情有獨鍾,幾十年來他研讀了大量的中外經濟學名著,包括《資本論》和薩謬爾森《經濟學》,並寫下了近十萬字的心得筆記和資料,他是一個業餘的政經學迷。這本書是他的第三本著作。
眾所周知,中國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以,其他聲音普通百姓是聽不到的。老先生在這方面的資料卻收集了不少,他將《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爭吵、辯論,歸納梳理成八個方面問題,以第三人稱的筆調,詳細記錄了雙方論...
章節試閱
一、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衝突的原點
眾所周知,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立的焦點是價值觀的對立,而不是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差異;兩派的分歧又是從對「價值」的定義開始。
價值,也是人們話語中常聽見到的一個詞。例如:「這些資料很有參考價值,把它好好保存。」、「這幅齊白石先生的畫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自殺是一種懦夫行為,死得毫無價值。」、「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個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些話表明「價值」一詞在生活中的定義是:個人對外界事物的主觀感受和事物的客觀用途。西方經濟學對價值的界定跟生活中的價值概念完全一致,他們認為「價值」是客觀有用物的特性,作用在人的感官上的感受(效用),是有用物質的屬性反映在人腦中形成的主觀概念;價值觀因人而異,同樣一個物質作用在不同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價值觀。
【筆者注:一付眼鏡對盲人來說是毫無價值的;對老人來說它的價值是巨大的,沒有眼鏡,老人不能閱讀,甚至不能走路。某人看了一本書,覺得它是一本「好書」,20 年後當他再次閱讀此書時,他很可能認為此書是一本「壞書」。】
然而,馬克思對經濟學中的「價值」概念是這樣定義的:
「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並不是由於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資本論》第1 卷54 頁)這段話明確地說明:土地等自然物質不是人類勞動創造之物,是沒有價值的。
但馬氏緊接著又在第56 頁中寫道:「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生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因此,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即是說土地是有價值的。這種前後矛盾的模糊說法令人匪夷所思;不知其他讀過《資本論》的人是否也有我這種感覺。
儘管馬克思對「價值」下的定義前後矛盾過,但是他最後還是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說:
「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的勞動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滿足了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還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P54)「價值就是一個物和另一個物一定量的這種產品,與別的產品之間的交換關係。」(P49 注6)「價值的源泉來自抽象的社會一般勞動;價值是人與人的社會歷史關係,而不是人與物之間的效用關係。」(?)「任何自然Worth(價值)都在於它能滿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P48注4)「物的有用性使之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了商品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P48)「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和消費中得到實現。」(P48)「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在交換時量的比例,這個比例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P49)「最後,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P54)「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P53)以上是馬氏有關價值的部分話語。(詳見他的《資本論》第一卷P48--P54)(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75 年6 月第一版)
總而言之一句話,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創造財富(使用價值)的唯一泉源;自然物質(空氣、水、土地)對人來說沒價值──馬氏勞動價值論。此外,馬氏還把價值歸結為人與人的社會歷史關係,而不是人與物的關係。他還明確的宣稱:經濟學不研究使用價值,不研究人與物的關係。
但是西方經濟學派(簡稱:西派)反駁說:離開了具體的人來談價值是毫無意義。交換價值的大小,不取決於使用價值。價值的泉源雖然來自勞動,但也要看勞動活動是否提供了效用。提供了使用價值,並不等於創造了價值。
【筆者注:我認為只計勞動不計效果的觀點是既不合乎現實,又是違背常理的;誰都知道市場不需要的東西生產得再多也是一堆垃圾;牛奶多了要往海裡傾倒。無論你花多大的勞動,甚至將地球挖穿,但未挖到黃金和礦產,仍就是沒有價值的無效勞動。】
【筆者注:勞動可能創造價值;但有價值之物不一定都是勞動所創造的。例如,前幾年四川汶川發生了8.1 級大地震,事後許多人去地震中心參觀,每個觀眾都想拿走一小塊石頭回家作紀念,於是當時當地的石頭成了遊客們的寵物,賣到五元錢一小塊。老夫去參觀時,也買了一塊。】
顯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為他的剩餘價值觀、剩餘價值論打下理論基礎。其目的是要揭示資本剝削的非正義性、非合理性。
把價值論只限定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上,不考察人與物、人與效用的關係,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價值應該包括人與效用產生的關係。總之一句話,西方經濟學認為:勞動、效用、需求、供給……都是決定價值的因素;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其他因素也可以創造價值──古典經濟學價值論。
「商品價值是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入決定的。」此是亞當‧斯密的話,馬克思稱它是「斯密教條」,並對它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筆者注:人類要生存與發展就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它們是:(一)天然資料:空氣、水、土地等等。(二)勞動物品:食品、衣物、工具、房屋等等;兩類資料都是人類生存的因素,缺一不能活命,因此它們對人類都是有價值的。再說,人不能在空中勞動,更不可無工具幹活;勞動力、資本、土地,是生產力的三大基本的永恆要素。】
【筆者注:理論、觀點已坦露,是非、對錯自解讀。】
以上內容節錄自《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異見》艾利普◎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1710.pdf
一、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衝突的原點
眾所周知,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立的焦點是價值觀的對立,而不是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差異;兩派的分歧又是從對「價值」的定義開始。
價值,也是人們話語中常聽見到的一個詞。例如:「這些資料很有參考價值,把它好好保存。」、「這幅齊白石先生的畫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自殺是一種懦夫行為,死得毫無價值。」、「戰國時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這個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些話表明「價值」一詞在生活中的定義是:個人對外界事物的主觀感受...
作者序
眾所周知,西方經濟學源於古希臘,西元前430~350年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寫出了世界上第一本經濟專著──《經濟論》(Oikouomikoz)。當時希臘還處於奴隸社會,經濟活動還是以家庭為主,所以《經濟論〉主要是討論「家庭管理問題」。歷史進人到18 世紀,英國產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經濟首先在西歐出現、興起,經濟學也與時俱進,隨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興,成為一門顯赫的社會科學。但是,現代意義上經濟學產生的標誌,公認是1775 年英國人亞當‧史密斯發表的《國富論》。這本轟動世界的書,可以說是經濟學的開端和奠基之作。隨後是英國人大衛‧李嘉圖(1821 年)的力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開創了經濟學的演繹法,把經濟學的分析引領到科學的軌道。
古典經濟學產生後,經過幾個階段的「革命」、發展、完善,並把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方法引用到經濟學中,今天它已成為一座宏偉的大廈,被人們譽為「社會科學之王──最古老的藝術、最新穎的科學」。但是,《國富論》發表91年後,出現了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巨作《資本論》(1867年)。從此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和對立,使經濟學也形成了兩個派別──西方經濟學派和馬克思經濟學派。馬克思學派把《資本論》當成「聖經」;西方經濟學派以「國富論」為旗幟,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和攻堅。儘管雙方吵得不可開交,互為敵人,甚至發動戰爭來消滅對方。但是,對於廣大百姓來說,由於文化素質低下、思想愚鈍,弄不清楚雙方在吵些什麼。只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隨波逐流。
回顧歷史,國共兩黨幾十年的內戰,美、蘇兩大陣營幾十年的冷戰,難道不是意識形態之爭嗎?如果閱讀過《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的人仁志士們,寫出一些讓普通群眾都能讀懂的,闡述兩個經濟學派爭論焦點、理論、邏輯推演過程的叢書,來啟迪、提高民眾的經濟學理論知識,擦亮民眾的眼晴,就一定能識別兩派理論中的真、假,和對與錯。試問還能有人跟著政治家們瞎起哄打內戰嗎?
普及「政經學基本理論」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思想建設工程,須要大家一起來做(政府宣導、學校和學界聯合動手),硬是要像抓「讀經」那樣從娃娃抓起。為了吸取歷史教訓,老夫再次呼籲:將簡易通俗的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納入中學生政治課(公民課)中。
雖然,我年輕時曾就讀過工程學院,畢業後一生都從事航空機械工程工作,但我還是一個愛讀書看報的人;特別喜歡研讀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書籍、文章。令人遺憾,幾十年下來我見到的都是一面之詞、一家之言,在國內幾乎看不到兩派理論、觀點交鋒、答辯的書籍和文章。此情勢可以理解,但終究不是正常現象。
古代的愚民政策是「焚書坑儒」,現代的洗腦策略:只許讀一種書、唱一種歌、說一種話。……中國的知識份子應該有人出來衝破這層陰霾!
老夫已是年逾八旬、體將就木之人,願冒坐死牢中之風險,當一回出頭鳥,期盼能引出更多的金鳳凰!
1976年11月的一天,我在一個場鎮上漫遊,觀賞農村趕集的熱鬧場景;偶然發現這個小鎮居然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新華書店,於是,我的好奇心上來了,我要去瀏覽一下,看看是否有我感興趣的書賣。走了一趟才知它跟縣城的新華書店一樣,只有一種書──「紅寶書」──馬、列、斯、毛的「偉大」著作,而且還有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賣。
我在部隊上政治課時就聽教官說:「《資本論》是工人階級的『聖經』;是中共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於是我帶著慕名、好奇的心情,購買了一套《資本論》,全書共三卷,疊起來足有15 公分厚,重2.5 公斤(總共有2710 頁、204萬字),如此巨著,當時就把我嚇了一跳,我發愁沒有時間和毅力把它讀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也是一個長期接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的軍人,接受最高革命理論的薰陶、洗禮也應該是我的追求……。這些想法支撐著我,從此我決心抱著朝聖、好奇的心情開始了我讀《資本論》的「長征」。經過三番五次的反覆,用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用了三年的時間,最終才把《資本論》第一卷讀完。《資本論》中文版讀起來很拗口,文字隱諱煩瑣,晦澀難懂,都是用外國人的語調、語序說外國人的事情;書中同義反覆、繞圈子敘述多,新奇怪異詞多,且不予解釋、定義,(例如:羽化、邊沁、蛹化、物化勞動、勞動物化、貴賣、讓渡……等等);全書沒有圖表或曲線,全是文字敘述(圖形和曲線對於經濟學如同榔頭對於木匠一樣必不可少),這就大大地增加了讀者對它的理解難度;整頁的字個個都認識,連起來又覺得它什麼事也沒有說清楚,難怪抗戰時期中共黨員詩人聶紺弩說,他在獄中讀《資本論》十七遍,仍是一片茫然,一頭霧水。(詳情請看《往事並不如煙》,中國大「右派份子」章伯鈞之女章誼合著)我也問過曾經讀過《資本論》的一些朋友,都說深奧、難懂、讀不進。
以後,結合西方經濟學,我帶著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脫節,與歷史發展相悖等問題,又精讀了一遍《資本論》第一卷,直到第三遍時,才略有體會。
接著我又逐頁尋找與西方經濟學不同的觀點、概念,並進行梳理(當然,我也參考了國外一些評論《資本論》的書籍)。我發現雙方在理論上至少有八個方面的衝突,我將這些寫出來編輯成書,供國內有興趣的學子們參考、鑒賞;也為那些有志於探索真理,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讀者們,提供一面鏡子……。這就是我編著此書的初衷。只要我這本不成熟、不全面、甚至存在嚴重錯誤的拙著,能在讀者心中引起一點共鳴,並引出了「鳳凰」,就是我最大的成功和安慰!但是也可能引來一場牢獄之災,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只好自認倒楣……。好了!開場白就說到此,謝謝!
筆者 艾利普
2012 年8 月於四川成都
再序──(我的呼籲)
老夫的兒、女分別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一個都不能少」──既要兒也要女,所以我像候鳥一樣每年往返於兩岸之間,海峽兩岸的書報、電視我天天看,書店也經常逛。
最近我在台灣看到一本新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楊天石著),書中說中共和國民黨都對中國近代社會歷史作了深透的分析、研究,他們都一致以為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是「窮」、「弱」、「落後(愚)」。但是兩黨都沒有正確認識到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眾所周知,共產黨公開說是「資產階級剝削了無產階級才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其理論根據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他系統地解剖了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具體剝削了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並在邏輯上極嚴格地、科學地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並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替代。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砲響,《資本論》傳到了中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他用《資本論》包裝《水滸傳》──從此中國農民「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理直氣壯地造反了;中國大陸掀起了史無前例的「階級鬥爭」的高潮,不到五年時間,中共就把國民黨趕到台灣來「蝸居」,直到六十年後的今天,兩黨仍在爭奪對中華民族的領導權……。
國民黨認為中國近代社會還是農業社會,他從未實行過資本主義,並受到世界列強侵略才造成中國貧窮、虛弱、落後,幾乎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局面。
該書還在第469 頁中說到蔣介石來台後寫了《反省十三條》,最後一條是「未能『宣傳』政治經濟政策與民生主義」。蔣介石認為這是一個致命的內傷。個人以為應該把「宣傳」改成「批判」《資本論》中錯誤的邏輯和概念。
國民黨歷來不重視政治經濟基本理論的研究宣傳、普及工作,特別是「宣傳、心裡戰」方面,不如中共搞得認真、即時、生動、普及;在爭取民心上國民黨是輸了。我在台灣已經居住了十多年了,但我很少看到有批判《資本論》的文章,我懷疑國民黨的「文膽」們是否都得了「健忘症」了?廣大的國民黨人都忘記了這個「致命的傷痛」?我深深地感到這樣下去距「忘黨忘國」就不遠了。
我還認為我的書──《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異見》對此問題有「亡羊補牢」的價值,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大力扶持、宣傳,使之成為暢銷書,以達到普及的目的。如果把它納入教育課本之中,那就是我最大的榮幸和寬慰了,也算是我對《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異見社會做了點貢獻。此生足也,死而瞑目,帶著微笑去見上帝囉!
艾利普 2015 年2 月於高雄
眾所周知,西方經濟學源於古希臘,西元前430~350年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色諾芬,寫出了世界上第一本經濟專著──《經濟論》(Oikouomikoz)。當時希臘還處於奴隸社會,經濟活動還是以家庭為主,所以《經濟論〉主要是討論「家庭管理問題」。歷史進人到18 世紀,英國產業革命開始,資本主義經濟首先在西歐出現、興起,經濟學也與時俱進,隨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興,成為一門顯赫的社會科學。但是,現代意義上經濟學產生的標誌,公認是1775 年英國人亞當‧史密斯發表的《國富論》。這本轟動世界的書,可以說是經濟學的開端和奠基之作...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再序──(我的呼籲)
一、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衝突的原點
二、商品交換的比例是如何產生的?兩派學者對此爭論不休
三、關於「商品屬性」和商品交易「動機」的辯論
四、在「貴賣」問題上的尖銳對立
五、對「資本總公式」是否存在矛盾的爭論
六、「剩餘價值理論」是否能成立的爭論
七、關於「物化勞動」能否創造價值的爭論
八、對「勞動」概念的爭論
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作用
十、學者們的建言和期盼
結語
推薦序
自序
再序──(我的呼籲)
一、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與西方經濟學衝突的原點
二、商品交換的比例是如何產生的?兩派學者對此爭論不休
三、關於「商品屬性」和商品交易「動機」的辯論
四、在「貴賣」問題上的尖銳對立
五、對「資本總公式」是否存在矛盾的爭論
六、「剩餘價值理論」是否能成立的爭論
七、關於「物化勞動」能否創造價值的爭論
八、對「勞動」概念的爭論
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作用
十、學者們的建言和期盼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