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在過去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先後有多種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各自依其過去傳統和文化,在各地形成獨特的社區聚落,如原住民部落、客家村、閩南人聚落及眷村等。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對其所生活地方的情感依附及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影響之下,逐漸發展出族群意識及其對地方的濃厚情感。即使離開了「故鄉」,也都思念著故鄉的親人與景物。
臺灣在經濟快速的起飛後,工業化及全球化帶來的產業結構轉型,使土地依存性高的傳統產業就業人口快速減少,也造成了人與地的疏離感。臺灣各地的工業或都市地景並沒有過多的差異性,常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使地方感容易漸漸的喪失,降低了社區的凝聚感,人也就越來越朝自我為中心發展。為了解決如此的問題,「社區總體營造」是臺灣長期以來的政策,其目的是希望基層社區組織可以動員社區本身的資源,靠自己的力量經營社區,期望可使社會的體質產生改變,改善因社會結構改變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在鄉村中,由於人口的外流,鄉村生活也正快速的轉化,社區總體營造就是要將原有的地方感召喚回來。在大量移民居住的都市或工業發產區,則是必須營造一個新的地方認同感。
此書收集了許多臺灣從事社區營造的案例,並分析了許多社會轉變的現象,社區總體營造雖然類型與種類很多,但無非是要創造一個過去曾經存在於心中的家。社區總體營造實施至今已有多年,有可稱許的地方也有仍待改善的地方。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將可從中了解社區營造的真實意義與經驗。許多過去的社區工作者懷抱著理想永不放棄,臺灣的生活環境才會更進步更好。當然,我也希望讀者們能確實運用書裡所提到觀念與方法,確實又有效的發展自己的社區,而且能在享受這個成果之際,繼續支持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讓我們可以再接再厲實現我們的夢想!
臺北市議員 許淑華
2015.6.28
推薦序二
過去臺灣的農業社會,村莊內的廟宇輪到今年做醮,同村莊裡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家家戶戶總動員,最後擺出祭品,共同完成整個做醮的儀式,甚至邀請其他村莊的人來共襄盛舉。如此的組織與動員,不需要分黨分派,並非考對立而營造的動員。但現今社會如此面貌已不常見,由其是在都市社區中。
社會的變遷與衝擊造成家庭結構的改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漸衰,也使老年人失去了過去父權所給予的安全感。但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雖並無科技產品帶給人的快速進步感,但其生活經驗智慧卻在平凡中累積。而現今在地文化的再發現即是讓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既而讓社區文化得以永續發展。而發展社區總有著許多的策略。如美國華盛頓州的飛夢社區,其擁有自己的國旗、國徽及郵票,這也是一種特殊的凝聚人心的策略。但必須清楚此案凝聚人心是重點,策略只具有參考價值,不應只是仿效策略。
當我們在自己的家鄉找到過去的傳統產業、經驗或文化,即為找到社區發展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該思考以過去的元素來轉換成現代的容貌的方法,其實這就是創意,創意可來自溝通,也可能來自衝突。經歷無數次的協調才能創造社區日後的和諧發展,所以社區的營造是社群意識重建的契機。但若社區以公部門的標準作業流程來發展社區,則此種社區營造容易僵化,而發展出只會複製「典範社區」的狀況。
在現在,所有現代化的科技產業都會受到全球的經濟所影響,只有發展文化創意這件事是各國可以自己掌握的。全球化打破國家的輪廓,而文化創意產業則強調在地性,而在地文化產業加上創意將會產生不可取代性,才是國家真正的競爭力。而當你找到社區的文化產業,您的社區缺的就是創意,如果您想要改變您的社區,本書將會給您很大的幫助,作者以案例來給予簡單易懂的社區營造觀念,讓你我的社區可以改變,為不可多得的一本書。
臺北市議員 陳建銘
2015.07.16
推薦序三
一本通往「社區營造」的參考書
一通FB的私訊,寫著「社區營造的書要再版,妳幫我寫推薦序好嗎?」沒有經過太多思考或掙扎,立馬簡單回應「好」。事就這樣成了,我也開始寫下生命中的推薦序NO1。
拿到《永續經營的社區營造策略》一書後,我相信你會跟我一樣,默默的看完,你會有種去過十九個社區的錯覺,也在短期間內陪著這些社區走了一遭社區營造的歷程。在當中你除了可以看到不同社區營造的歷程、願景外,也可看到營造中的困難與成果。所以,邀請讀者跟著作者的書進入社區總提營造的世界吧!
再者,該如何定義這本書呢?這是一本有關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集、策略書,以及反省書。會說是「案例集」,是作者蒐集全臺52個不同向度案例;會說是「策略書」,是從案例中看到不同社區的營造策略;會說是「反省書」,是從策略中反省自身社區的營造議題。所以,簡單說這是一本通往創造自己社區特色的工具書,雖然其他無法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照做,但可以讓所有讀者開始思考、反省,面對自身的社區時,如何凝聚社區共識自主、如何在地動員,如何結合在地特色發展社區、營造社區。
最後,想分享我在封面看到的一段話,也許可以為社區營造做很棒的思考與反省。「社區總體營造……,這理念期待政府與社區形成一種新的『夥伴關係』……,但先今執行的情況,政府單位的介入,常造成干預自主社區的成長。」由此可知,一個社區營造要能成功,必須擁有自主性,不要讓政府成為社區營造的絆腳石。
這本書提供許多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用簡單的詞句與篇幅,提供一個想通往「社區營造」的參考書籍,我將推薦給所有讀者。
高慧如
2015.07.28於臺南
作者序
迎向全球化到來之際,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的交流、心靈的充實與安定,過去以經濟發展為主的生活方式已漸漸讓人感到失落,反而懷念起往日以鄰里宗親同庄同姓所聯繫的社區型態,造就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興起的契機。然而,社會不停在改變,已經失去的凝聚力要再找回實在不容易。而社區營造的實踐需要一些策略與方法,本書將這幾年所見的營造案例或見解彙集成書,提供後續推動者的參考,然而,臺灣人總有著新的創意與策略,許多案例也不斷的出現,我們期待社區營造可以在正確的觀念下繼續的蓬勃發展下去。有些案例以體驗民族文化的族群觀光、接觸農村的自然及日常生活、與住民愉快地對話的綠色觀光、維繫及營造地域整體文化的社區博物館等型態而表現,也有許多特別的策略來聯繫居民的向心力,但是這些絕非絕對的標準作業流程,社區營造也非以所謂的教戰手冊或守則就可完成,社區營造最重要的是使人們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感到榮耀,進而懂得品味營造過程所付出的喜悅,凝聚社區的向心力並創造出豐富的地方文化。
現今社會認知的文化,普遍認為社區只要有了產業,自會產生文化,但並不是如此的容易。以喝咖啡為例,咖啡的本身並非是文化產業,如何喝咖啡才算是文化產業,連同為完成喝咖啡這件事所衍生的程序、活動或器具等,應該才是真正的文化意涵。如何找到社區的特殊文化潛力,利用社區重要元素將人心凝聚起來,才是真正的社區總體營造,反之,在缺乏社區人心凝聚的情況下,社區則容易被外來的商業行為而破壞,甚至社區原有住民漸漸的離開,變成一個充斥外來投資客的商圈。沒有社區的基礎下,就容易隨著政經社會的變遷而頹敗,期望這本書可以給予讀者正面的意義,更深入的去體驗社區經營者的用心,亦可供環境教育及通識課程中之教材。本書並為單純的宣導社區營造的成果,而是從各種現象去探討社區總體營造原始的態度與樣貌,希望臺灣會更好。
買了本書的讀者,如果您的社區有著好的發展理念與概念,您可寫電子郵件告訴我,讓我去參觀您的社區介紹給大家,讓社區營造的理念能在臺灣紮根,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柯一青
kegreen@seed.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