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義,讓隱微已久的明珠重顯光華。白話講解,搭配具體實用的修習方法,融入生活、時事、寓言故事,易讀易懂。
◎以白話講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佛法的義理。
◎搭配具體實用的修習方法,融入生活、時事、寓言故事,易讀易懂。
回歸佛陀最原始的教法,白話直解佛陀本懷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作者繼《見緣起即見佛》後,又一佛法修行著作。
話說,有位農夫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傾訴生活的種種煩惱並詢問解決之道。
佛陀回答:「很抱歉呀!我無法幫助你解決這些痛苦。」
「佛陀,您是偉大的導師,一生都在教導弟子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不是嗎?」農夫不解地說。
「親愛的老農,事情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些煩惱來來去去,有時解決了,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活著,就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
農夫更加不解:「那您說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幫助人們解脫第八十四個煩惱。」
農夫急著問道:「那第八十四個煩惱是什麼?」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個煩惱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煩惱』。」
本書藉著「苦集滅道」四個修行真理的大架構,來闡述佛陀的核心教法,將佛法與現代生活型態相結合,從如實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憂悲苦惱,引導讀者「步佛足跡」,最後以八正道的修習方法來契入涅槃,抵達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844.pdf
作者簡介:
了空無雲 和尚
佛學家。自幼聰穎勤奮,精研佛理、中醫,曾被已故的國語日報社盧總經理譽為「神醫」。同時還精研武術,赴日特訓。
在台開創星流派復國實戰空手道總館,武藝高超禪武合一,達至空手道九段。之後,放下俗世一切出家修行,近乎歸隱山林。
出家近四十年以來,博覽經藏,教化無數弟子。
近年不僅教導向學佛法者邁向解脫之道,更秉著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於矯正機關各監所教化收容人,孜孜不倦。
2008年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個人獎、2009年榮獲中華民國第八屆金舵獎、2011年續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獎,足見法師用心於社會教化,成果卓著。
現為真如佛教研修學院院長、社團法人台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理事長。
與釋慧空合著有《見緣起即見佛》(白象文化出版)
釋慧空
台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課程修畢。專修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
從踏出台大校園後,徵得父母家人同意即進入台灣雲居山真如禪寺了空無雲 上人座下修行。
興趣於意識流的研究,2008年參加國際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在高度篩選下,以Is the Mind equal to the Brain? 論文入選,之後結束學術研究,常住僧團專心修行。
與了空無雲和尚合著有《見緣起即見佛》(白象文化出版)。
近年來亦將生命奉獻於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2015年榮獲中華民國第十四屆金舵獎;有感於了空無雲上人所說:「寬恕別人、解脫自己」給別人一個良善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看見內在生命良善的機會。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四聖諦」實修導引
廖祿立/財團法人臺中市正覺堂董事長
當我拜讀了空無雲師父和慧空法師這本新著作《大悟自在‧步佛足跡》的書稿時,深深燃起感佩之心。本書論述的核心是「四聖諦」。世尊於BC528(35歲)證悟「四聖諦」的正法而成佛,並於鹿野苑為五比丘所說的法,是最原始的教法──證悟佛法,也是佛教最基本理念「苦集滅道的因緣果的關係」,最後進入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的修持方法(苦滅道)。
作者的學理基礎紮實,本書的論述很嚴謹、完整,從如實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憂悲苦惱,最後以八正道的修習方法來契入涅槃。我要特別推薦的是作者,除了理論的論述條理分明、深入淺出之外,他引用了很多簡短有力的例子供我們修習的參考。可分成兩類,其中一類是引用到《雜阿含經》,也就是世尊最原始的教法,把它譯成白話文,讓我們回歸到佛陀最原始的教法,這也與我前面所提「重視原始佛法──阿含經的理念」相契合。另外一類的例子,就比較活潑地與現代生活型態相結合,以求把佛法應
用到生活、工作之中,如志工送餐服務等,也是一種可供實修的例子。我在前面用這麼多文字來敘述我們學佛的心路歷程主要強調實修的重要性,佛法一定是要經過自身的聞、思、修、證,才能產生對自己的人生、對社會、對環境有正向的影響力,進而達到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
本書作者提供很多實際修習的方法、步驟以正知見作修學依據,在薰陶、修持與體解中帶入正軌,達到「覺」的解脫人生。其中敘述的非常仔細,可依此在日常生活中實用、修習。
因此我樂意推薦本書給大家,並且再強調務必「身心力行」──實修才能步佛足跡,抵達我們的目的地。
(作者同時為財團法人臺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步佛足跡
慧無法師/財團法人臺中市正覺堂住持
慧空法師一生常隨 上人座下聞法修行,深得 上人法義本懷,其學養圓熟,邏輯嚴明,思惟周延,組織表達清晰,且又融入本身修行體悟經驗,使得上人這些珍貴法義終能匯整編撰合著成書,讓佛陀成道法教明珠重耀人間,實是欲實修實證者之深福。尤其《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一書後面章節(下冊)中,闡述了 上人佛學演講時,對現代佛法出現歧議說法的解脫與涅槃、空性、無分別智、真如、如來藏、有為與無為、苦空無常與常淨我樂、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自由意志等等直接白話精解,斷除行人盲目臆測,直指佛陀緣起教法的真實足跡,大大減少修行人在修行路上的摸索、遲疑、停滯障礙。
《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一書是 恩師上人的證量與慧空師的慧見總成,它從浩翰的三藏十二部經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義,讓塵封隱微已久的明珠重顯光華。慧空法師更以其專擅的表達力及說故事的能力,白話直解佛陀本懷,書中法義精湛實難遇,值得有志修行的行人一讀再讀,當成個人的修行寶典與照亮菩提道途的燈塔。
名人推薦:「四聖諦」實修導引
廖祿立/財團法人臺中市正覺堂董事長
當我拜讀了空無雲師父和慧空法師這本新著作《大悟自在‧步佛足跡》的書稿時,深深燃起感佩之心。本書論述的核心是「四聖諦」。世尊於BC528(35歲)證悟「四聖諦」的正法而成佛,並於鹿野苑為五比丘所說的法,是最原始的教法──證悟佛法,也是佛教最基本理念「苦集滅道的因緣果的關係」,最後進入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的修持方法(苦滅道)。
作者的學理基礎紮實,本書的論述很嚴謹、完整,從如實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憂悲苦惱,最後以八正道的修習方法來契入...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任誰都知道令人快樂滿足的事情,才會引起大腦動機系統的注意,讓人有興趣、有動機、自發地想去做,這是我們生理獎賞系統(rewarding system)所預設的機制。感到快樂滿足的人、事、物,我們大都會想辦法,努力地去獲得;相反地,令人痛苦厭惡的,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地避開或逃離。追求快樂,是生存的本能動機。
於是人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刺激感官快樂的活動,各種聲色刺激,只為獲取感官的快樂,不斷地刺激獎賞系統。然而,對於一項事物或活動,久而久之習慣了,就又想要尋求新的、不一樣的或是強度更強的刺激,來滿足獎賞系統的欲求。心,沒有一刻安靜,無止境地追求下去,空虛、苦惱也一再出現。
現今社會最典型的由快樂落入痛苦深淵,不可自拔的情況,顯見地就是各種成癮的患者;像是酒精成癮、藥物濫用成癮、網路成癮、吸菸成癮、性成癮……等等。成癮患者不只自己痛苦,家人受苦,更衍生出各類的社會道德、法律安全等問題,變成社會安全的隱憂。
事實上,現象的快樂,佛陀不否認。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說法,教示其所證悟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如實觀世間無常變異的特性。「集諦」──探尋世間苦惱逼迫的原因。「滅諦」──超越世間滅除一切苦的境地;「道諦」──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佛陀教法是以信、智相成,絕不說信了就可以得救;必須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以及憂悲苦惱的原因,找到問題的原因,消除痛苦,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常有人受了痛苦、挫折、打擊之後,才慢慢體會人世間的真實,所以苦也是得道的契機。
「苦諦」,是希望人們能真實觀照了知「人生本質的苦」,進而勇敢面對世間──苦的真實相,找出苦的原因,離除苦的束縛,真正獲至心靈的平靜。
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談的苦到底是什麼?
人生得面對的三苦
我們總會說:「明明就有樂可享?為何說人生的本質是苦呢?為何要將人生看成如此悲哀?」其實,說人生本質是苦,是因瞭解世間現象雖然有時令人感到快樂,但快樂終究會消失……。佛陀提醒我們認清苦的事實,這樣的態度不是悲觀,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勇敢面對、因應這存在現象變動的真相。
佛家談人生本質的苦,有所謂的苦苦、行苦、壞苦等三苦。簡要地說:「苦苦」是指身心皆感受的痛苦。「行苦」是指一切現象都被無常生滅所逼迫。「壞苦」意謂著「樂相壞時,苦相即至,名為壞苦」;也就是說,現在感受的生活現象是樂,但因為原本形成快樂的因緣條件變滅了,快樂的現象不復存在時,會產生「壞苦」。如果不了解世間無常的變化,必定會在樂將消失時產生巨大的痛苦。
苦苦
事實上,生活中隨時可能遭受身心之苦,我們很容易理解「苦苦」的現象。由生理遭受的痛苦,引發心理精神的苦。身心內外交迫,苦上加苦。簡單說,「苦苦」就是:身為有情眾生,不論遭遇飢渴、疾病、風雨、寒熱或是任何天災人禍種種外力造成身心受創,所帶來的痛苦。
幾年前(2011.3.11)日本遭受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地震、海嘯,又接連引發核災,東北沿岸城市遭受全面地蹂躪與吞噬,數十萬人流離失所,上萬人被奪去性命,各方面的傷亡與損失難以估計。霎時,眼前的世界,天崩地裂,彷彿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人們心中的恐懼、焦慮、悲傷、死絕地無望感,讓人感受不到明天……。身在臺灣的我們,亦感震驚與憂傷。
前年(2014.7.31)高雄氣爆當晚,許多人在睡夢中驚醒,驚慌地逃出屋外,以為對岸的砲彈打過來了。那一夜,許多人的心中烙下了驚恐的印痕。
平時無憂無慮,但清晨一陣天搖地動的搖晃,「地震!……要不要起床趕緊逃?」不安焦慮,懸在心上,持續警戒著直到搖晃停止,才放下高度警戒焦慮的心。
生活周遭時刻都在上演著「苦苦」的情節,這些苦,幾乎沒有人可以預料與預防,什麼時候來,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行苦
當世間一切現象遷流變化,所導致的苦惱,稱為「行苦」。「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世間的一切,為眾緣所造,無法避免生、住、異、滅的遷流變化。深刻洞見現象的智者,如實了知無常本質是苦的。所以佛陀說「無常故苦」,這苦說的就是「行苦」。
一位孝順的孩子,在外地努力工作,賺了些錢將老爸老媽在鄉下的舊房子重新裝修,心想讓爸媽能生活得更舒適、便利;花了二個月時間,房子內外煥然一新。老爸老媽帶著歡欣的期待住進重新裝修的房子;一個星期後,孩子又回老家來探視爸媽。
「媽!你怎麼悶悶不樂?房子不好嗎?」
「唉呀!袂慣習哪!東西都收進櫥櫃裡,找都找嘸?電視一按下去就壞了,連續劇也沒辦法看哪……」
媽媽因為原本習慣的生活場景不在了,所有生活中垂手可用的日常用品都找不著,心情很鬱卒。就連最愛看的鄉土連續劇,也因為全新的液晶電視,遙控器太複雜,拿起電視遙控器,想要轉臺,一看有三、四十個按鍵不知道要按哪一個;按錯按鍵,螢幕全黑掉了,最愛的鄉土劇也不能看了……。
為人子女不耐煩地回應:「媽!我上星期不是才教過您這個箭頭按鍵上下是channel(頻道),旁邊那個按鍵是多媒體影音,下面那個按鍵才是音量……。」
「人老了啦!沒路用了!記智嘸好啦!哪像你們年輕人那麼靈精……;你們聰明、你們比較行啦、你們有才能啦,肖年記性好啦,以後呷老了就跟我一樣了啦。」
身為媽媽的不好意思跟孩子明說,過去學的英文差不多都忘光光,不知如何使用遙控器,按鍵錯按了,螢幕一黑掉,就說電視機壞掉不能看了。結果重新reset設定就恢復了,她覺得很沒面子。第二次又按錯鍵,不敢說壞了,索性就說不想看電視。其實老人家很多事不願明講,有意無意地希望子女揣摩上意,希望子女主動關心!老人家有自尊,自尊要是傷到的話就沒得談了。倘若,沒有顧慮到父母親的尊嚴,只會讓父母內心更焦慮不安!人情緒懊惱時,不自覺的緊張、焦慮有時表現於外的卻是易怒的行為反應。
這是「行苦」!不是因為東西壞了,不是因為身心遭受疾病天災等破壞性而來的苦;是因為「變化」,導致個體無法適應,所產生的苦。而這「變化」──房子重新裝修,是一般人認為令人雀躍的快樂事,怎麼會苦呢?老人家非常害怕適應新的事物,因為身心跟不上變化,所以苦惱呀!
有些在家弟子,年紀大了說是要到國外去享天倫之樂,往往沒住上幾天,就跟兒子女兒吵著要回臺灣住。因為不適應呀!不僅所聽、所見的都是不同的文化、語言,科技智慧型的生活家電設備,使得感官知覺面臨迥然不同的衝擊,內心產生焦慮不安。
這是「行苦」!所有世間因緣條件的變化、事物現象的生生滅滅,總讓人有追不上的逼迫感。行苦──無常的變化,造成一時無法接受,無法因應。特別是人生走到了中年──空巢期,面對家庭、人際關係的變化,以及有感於生理功能的退化,時常籠罩在緊張與焦慮的不安中;加上面對新科技造成的無能感,使得老一輩的人,不斷感嘆,跟不上時代呀!
為人子女雖想孝順,卻忽略了年邁的父母親,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身心的適應是跟不上的。
又有一位在家弟子,一天家裡的洗衣機壞了,她很苦惱!
「買一臺新的就好!有什麼好苦惱的?難不成妳連買新洗衣機的錢都
沒有嗎?」
「不是啦!是擔心買一臺新的洗衣機,我媽她不會使用。她交代我一定要找原本這款機型,新型觸控式面板她不會用。可是這款舊機型早已停產了,我去哪兒買呀?」我媽還說:「如果買回來的洗衣機操作太複雜,衣服妳自己洗。」我心想:「衣服自己洗當然是沒問題,可是如果什麼事都被自動化的機器取代,媽媽會覺得沒有被需要,越來越沒用,越來越沒有價值感,對媽媽的傷害可能更大。」
這時代的科技可說是日新月異,創新的速度實在太快,生活科技的複雜與關聯性,已經不是上一代人能理解適應。相當程度來說,造成代間關係的鴻溝可能越來越大。這些都是行苦呀!
壞苦
當令人快樂的人事物消失不見時所引發的苦,名為「壞苦」。好比說,原本健健康康的身體,因疾病侵襲導致病痛纏身,委靡不振。原本事業興隆,因公司決策錯誤,造成營收虧損,面臨倒閉;致使優渥的生活不在,那種由物質享受變成物質匱乏的苦惱。相戀多年的男友,突然移情別戀,那種得而後失的苦楚,遠比從未擁有還痛苦。這些都是壞苦!
總說,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所有由好變壞所導致的憂悲苦惱都是壞苦的範疇。
佛陀時代,有位婦人的孩子死掉了,她悲傷欲絕,怎麼也不肯把孩子下葬。四處求人,希望能讓孩子死而復生,但始終沒人能幫她這個忙。她哭得死去活來,幾次昏厥過去,家人生怕她尋短,於是告訴她去找佛陀就有希望。佛陀不但慈悲而且有智慧,告訴她:「妳去找一顆一斤重的地瓜,而且種地瓜的這戶家裡必須從沒有死過人,那我就有辦法讓妳的孩子復生!」她一聽終於有希望了,就挨家挨戶去找。結果,正好一斤重的地瓜找到了!但令她失望的是,每戶人家一問家裡都曾死過人……,這樣的地瓜是沒用的。婦人終於領悟了!沒有任何一個家沒有死過人,人終究是會死的。她很感恩佛陀的引導,終於讓孩子下葬。面對孩子的死,心裡漸趨平靜,有所感悟:「孩子死,我替他安葬,痛苦讓我來承擔;如果我先死了,他變成孤兒,會很淒慘!深切感受到無常變異的苦,孩子先死,有一天自己也會死啊!人是向死存在,終究不可得。」於是,追隨佛陀出家修行。
這是壞苦!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命歷程。
無常現象本質的苦,不管你承不承認,這是事實的存在。而我們有勇氣面對嗎?
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說「一切皆苦」的理由。睿智的佛陀到底為什說「一切皆苦」呢?佛陀細膩地觀察世間現象的無常變化,來自於一切因緣起條件的生滅興衰,都沒一個常住永恆不變的實體來主宰。在這樣的現象當下,無法主宰,就不會盡如人意,其現象的本質就是苦,知道這樣現象的真理不去面對,若還硬要強對槓,只會苦上加苦罷了。
以上內容節錄自《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了空無雲和尚、釋慧空◎合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3844.pdf
第一章 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任誰都知道令人快樂滿足的事情,才會引起大腦動機系統的注意,讓人有興趣、有動機、自發地想去做,這是我們生理獎賞系統(rewarding system)所預設的機制。感到快樂滿足的人、事、物,我們大都會想辦法,努力地去獲得;相反地,令人痛苦厭惡的,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地避開或逃離。追求快樂,是生存的本能動機。
於是人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刺激感官快樂的活動,各種聲色刺激,只為獲取感官的快樂,不斷地刺激獎賞系統。然而,對於一項事物或活動,久而久之習慣了,就又想要尋求新的、不一樣的或是強度更強的刺...
作者序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很多想要修行的人,不論出家或在家,其出發點和動機大都不盡相同。但主要也可分為幾類:一者,原本俗世生活不虞匱乏,在社會上甚或位高權重,但為追求真理,探尋生命真相,捨棄俗世一切名聞利養,一心向道。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一例,明朝順治皇帝亦是如此。
再者,在茫茫人生大海中,尋求心靈寄託、平靜與依靠,試圖找尋安身立命之處。三者,希求諸佛菩薩護佑,以滿足我所求的交易式信仰;來寺院供養,帶了四樣水果往佛殿一擺,祈求諸佛菩薩要保佑她家媳婦這胎要生男孩,保佑先生升官發財、孩子學業順遂、高中金榜……。
無論出發點為何,在現象上有一個共通的,皆希望能離苦得樂。前二者,希望自己找到生命真相,發現解脫自在的方法。後者,希望透過布施供養的福德,祈求佛菩薩護佑她/他不要遭遇任何天災人禍,平安順遂,更能飛黃騰達。從俗世的眼光來看,這也無可厚非。但此類交易式的行善布施,以我執為出發點,恐早已離佛法核心要義遠矣!倘若佛菩薩當下顯靈回應:「施主呀!吃你一顆水果,就要保你一生平安順遂,我不敢打妄語,我不能收你這些水果呀?這些水果請你拎回去吧!」恐怕有所求的供養者這下子要氣急敗壞,甚或衍生出瞋恚之心囉!可想而知,沒有辦法讓我們離開貪瞋癡的行持,都遠離了修行的本質!
沒有人喜歡憂悲苦惱;趨樂避苦,想要離苦得安樂,是生存本能。可不巧地,我們想要所求皆順遂,想要恩愛永不離,這在世間卻是永不可能的事情。
佛陀說:「……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古印度常用來比喻煩惱數量很多之意)。其中有些煩惱生起了,沒多久就消失,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此,我們永遠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舒解第八十四個煩惱──『我不想要有任何煩惱』的煩惱。」
話說有位農夫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傾訴生活的種種煩惱。
「佛陀呀,我們務農的工作很辛苦;老天不下雨會乾旱,雨季時,若下太多雨又擔心農作物被淹死。無論是雨季或乾季都會帶來各種令人擔心的問題。工作很辛苦,回到家還要受太太孩子的氣。」農夫告訴佛陀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太太、孩子,但他們總有許多缺點,無法令他滿意,生活上總為這些痛苦所困擾。「佛陀呀!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農夫充滿期待著問。
佛陀回答:「很抱歉呀!我無法幫助你解決這些痛苦。」
「佛陀,您是偉大的導師,一生都在教導弟子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不是嗎?」農夫不解地說。
佛陀又回答:「親愛的老農,事情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些煩惱來來去去,有時解決了,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活著,就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
農夫的反應更加不解:「那您說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幫助人們解脫第八十四個煩惱。」
農夫急著問道:「那第八十四個煩惱是什麼?」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個煩惱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煩惱』。」
其實佛陀要說的是:有些苦是避免不了的。生命中的八苦──生老病死苦是屬於身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苦屬於心苦。認真思惟時會發現身體的苦是避免不了的,老的時候就知道,身體自然會老化,一下這裡痛,一下那裡痛的任誰都如此。而心理的苦如嫉妒、瞋恨、愚癡、求不得、愛別離……,種種糾結感受情緒的苦,這類的苦卻是可以消除的。第八十四種煩惱正是比喻這類的心苦,全是因執著「我」而起的。心固著在「我」──「合我意、不合我意」,不合我意就起懊惱、瞋恨,合我意的人事物又想貪取,希求這些美好的人事物一直這樣保持下去。結果是,得不到時很痛苦,得到了也會因害怕失去而擔憂痛苦。這都是由「我執」而來的第八十四種煩惱呀!解決了第八十四種煩惱,那八十三種煩惱自然就不會覺得苦了!
佛說八萬四千法,為治八萬四千塵勞。而這八萬四千塵勞總括來說不出身、心二法。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後的箴言。因為,已經破除無明,澈悟生命真相,身體、生理雖有病苦,但已然不會引起任何心理、精神層面的憂悲苦惱了。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很多想要修行的人,不論出家或在家,其出發點和動機大都不盡相同。但主要也可分為幾類:一者,原本俗世生活不虞匱乏,在社會上甚或位高權重,但為追求真理,探尋生命真相,捨棄俗世一切名聞利養,一心向道。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一例,明朝順治皇帝亦是如此。
再者,在茫茫人生大海中,尋求心靈寄託、平靜與依靠,試圖找尋安身立命之處。三者,希求諸佛菩薩護佑,以滿足我所求的交易式信仰;來寺院供養,帶了四樣水果往佛殿一擺,祈求諸佛菩薩要保佑她家媳婦這胎要生男孩,保佑先生升官發財、孩...
目錄
推薦序一 「四聖諦」實修導引
推薦序二 步佛足跡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上冊
卷一 苦聖諦──苦如實知
【第一章】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人生得面對的三苦
苦苦/行苦/壞苦
如實知苦──脫離「我」的認知
無我的認知
世間苦的八種類型
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看見欲求
面對苦的態度
知苦修行/身苦心不苦/避開第二支箭
【第二章】現象的真理──無常、無我
如何面對無常現象
因緣變化的無常/咫尺天涯/行善要即時/面對無常的修行態度──把握當下/無常也是令人歡喜
如何說無我?
這樣的「我」不存在/五蘊無我/因緣和合的我/非我的主宰性
正觀緣起生滅
不常不斷的相續性/「常見」──死後存在嗎?/記憶連續的我
【第三章】痛苦來自五取蘊
五蘊與我
我與常見的妄執/為何說五蘊?/五蘊皆空──如實知見的智慧/痛苦來自五取蘊/小時候的領悟──意識執取的扭曲
「想像」的苦惱
五取蘊是苦,受蘊是火車頭/內觀作意,清淨受/苦的關係性分析
卷二 苦集聖諦──探索痛苦煩惱的原因
【第四章】緣起的流轉──看見苦的緣由
苦的緣由──渴愛
渴愛,覆蓋理性
無明──愛欲──業行
煩惱的真面目/我見如影隨行/業力──業因──業行
從當下解析十二緣起
十二支緣起交錯並存/六觸入處是最好的觀照點/眼識不同於鼻識/認知的關鍵:六入──觸──「識」/杏仁核效應:六入──觸──「受」/想像的造作:六入──觸──「想」「行」/執取的痛苦:六入──觸──受──「愛──取」/無明的始作俑者/經驗記憶的制約
觀照自他的五蘊身心
虛心──不虛心/反應前的認知觀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生──老(病)死的流轉
【第五章】覺知──當離除執著
正念認知轉化感受
喜愛的是意識
覺察習性
覺知──當離除執著
不讓壞習性養成
正見──無無明
正見我與我所/正見──不住著/正見習氣的慣性力量/正見的判斷與承擔/當下的正見智慧
推薦序一 「四聖諦」實修導引
推薦序二 步佛足跡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上冊
卷一 苦聖諦──苦如實知
【第一章】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人生得面對的三苦
苦苦/行苦/壞苦
如實知苦──脫離「我」的認知
無我的認知
世間苦的八種類型
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看見欲求
面對苦的態度
知苦修行/身苦心不苦/避開第二支箭
【第二章】現象的真理──無常、無我
如何面對無常現象
因緣變化的無常/咫尺天涯/行善要即時/面對無常的修行態度──把握當下/無常也是令人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