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歲的青澀少年投入報國行列,在戰亂中見證大歷史,在台灣用故事串起思鄉的琴絃。
◎本書為作者的半自傳小說,重現30年前在《大華晚報》刊登的精彩作品。
◎故事背景發生在對日抗戰與國共紛爭期間,深刻描述戰亂之中的親情、友情與思鄉之情。
◎作者繼2015年出版《生命的琴絃》後又一作品集。
一個無常時代的非常印記,
一個尋常百姓的不尋常手記。
二十世紀的中國,掀起濤天壯烈的對日抗戰與國共紛爭,
青澀的他離家跋涉,十九歲投入報國行列,從此在戰亂中見證大歷史。
作者出身濱海農村,高中肄業,帥氣瘦黑,寡言淡泊,天賦文采,寫得一手好字、詩詞、散文、小說,國共戰後孤身移台生根。
本書為作者的半自傳小說,由「等待天明前」、「等待天明」及「爲抗戰我參加游擊隊」等三部分集成,於民國73年至76年間,以「周軼千」或「軼千」之名,發表於《大華晚報》副刊。
※這封家書,筆跡歪斜,他想到父親顫抖的手,在紙上用力,孤燈如豆,滿室空寂,那種淒涼情景,眼淚就止不住一顆一顆的滴落。
※朱承訓朦朧的醒來,他發現自己竟跟一個女孩,睡在一張床上,蓋同一條毯子!那女孩約摸比他大兩三歲,正是荳蔻年華,長得白白淨淨的。
名人推薦
父親看似嚴肅,沉默寡言,其實內心感情豐富,他長年用筆來描述人生,但這本書說的是他的故事,能進入他的心靈深處,更深入的了解他,我對父親的感恩與懷念,也越來越重了。(周曉林)
記憶中,父親不常口述自己的歷史,本書卻可見他筆傳了自己極重要的歷史篇章,雖然化名他人,身為這位儒者的子女,我們知道,那就是熱血青年父親,亂世中自養、風塵中自強。(周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