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與瑞北兄有一種奇特的緣分,就是在國科會任職期間,當我有工作異動時,他總是我工作的繼任者。國家高速電腦中心主任是如此,企劃考核處處長亦是如此。所以,雖然我們所學不同,在工作上倒是有不少共同話題,也常有切磋的機會。同時,瑞北兄在出任資策會執行長之前,在報上也常有投書發表高見,主題涉及教育與他的電磁波技術等等,針貶時弊有其獨到的看法。他擔任台大電機系系主任及校務會議代表期間,在校務會議上也常有擇善固執的言論。基本上,瑞北兄是一位實事求是、不畏懼外界壓力的正直人士,值得信賴與尊重。也因此,我當時協助張進福董事長挑選資策會執行長,瑞北兄入選此職,可以說是資策會的福氣。
說到資策會,就不能不談到資策會在我們國家資訊發展歷程所扮演的角色。由「資訊工業策進會」的全名來看,資策會肩負產業技術精進與推廣的責任。回顧今天每年電腦界的大事「資訊展」,就是資策會開始推動以至於成長茁壯,才交給台北市電腦公會接手。今天我們鼓勵年輕人創新,但卻未必知道資策會協助經濟部推動IDEAS 鼓勵創新計畫已經多年,成效顯著。
當然,今天常有人拿資策會與工研院相比較,認為我國資通訊硬體產業已打下半片世界江山,軟體與服務卻無相對成績,認為資策會績效不如工研院。要檢討這個軟體產業發展的問題,政府一開始就設計不當的軟體發包採購制度要負大部分的責任,資策會這個單位即便常常擔任政府的智庫幕僚,也不能承擔這個責怪。在軟體開發機制不健康的情況下,其實資策會能有今天的成績,已誠屬不易。外界常常因為資策會拿了政府大筆經費而責怪資策會與民爭利,整體而言實有欠公允。
資策會大部分的同仁都是具備技術專業、戮力為臺灣資訊發展打拼的人才。臺灣要能在資訊軟體與服務產業上開創新局,資策會角色仍將占有一定的比重,只是定位上需要調整,與民間產業、創意年輕人有更好的界接。要客觀細數資策會的功過,進而瞭解我國資訊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契機,有什麼機會能比得過剛卸任而個性剛正不阿的執行長?!瑞北兄願意花時間寫這本書,容外界一窺資策會內部文化與組織轉變,瞭解資策會執行的重要計畫,實在是妥善運用資策會資源能力的重要步驟。
我們國家如果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契機出現時想重新啟動資訊軟體與服務的發展,就必須正視資策會這個寶貴的經驗與人才庫。否則有朝一日這些人才外流,就後悔莫及。
在我們拜讀瑞北兄這本資策會歷史紀錄時,也期盼我國軟體產業能夠借重資策會結合民間各種力量,擺脫過去陰霾,起飛茁壯!
張善政 前行政院 院長
推薦序
2012年8月到2015年7月我擔任資訊工業策進會第十二屆董事長,再續第十三屆董事長至2016年5月19日止。
擔任董事長純屬志工,我無薪無酬,包括董事會議出席費。
2016年4月7日第十三屆第四次全體董監事會議,我宣布只做到5月19日,讓新的政府在人事安排上頭有開闊空間,斯時經濟部長人選尚未宣布,易言之我的去職決定跟誰後來擔任部長無關,媒體的報導是錯誤的。
決定離開後,我跟吳執行長說結個帳吧,因此才有這本小書,三年多他給資策會及臺灣帶來甚麼價值和貢獻,這本小書告訴您。
我在5月19日召開臨時常務董事會,推舉代理董事長,所以隔天我真的如諾走了。中油林聖忠董事長跟我成了520自己離開的唯二專業人士。
三年多來,吳執行長每周跟我有例行會議,他跟我彙報當周資策會的重要事情,包括心煩的,我也說我的看法,也共同為必要的決定。
三年多來我聽了無數場簡報,專案簡報及各單位業務簡報,讓我瞭解業務及問題,也提出我的看法。我也走訪了散落各處的研究所跟業務處,包括高雄的南區處。
董事會召開前先有會前會,讓我知道議程安排和內容,也做了必要的調整。
每年兩次的前瞻指委會,我也適度參與,包括結束之前聽各專家顧問的觀察及建議報告。
我請企劃處安排「董事長季會」,讓我跟所長處長們定期見面,聽他們報告當季重要工作。
2014年12月8日我在經濟部的產業諮詢委員會議聽了MIC詹文男所長「從IT產業趨勢探討我國資通訊產業發展策略」,觸動了我想走訪傾聽產業領袖的念頭,MIC協助我完成這樣的心願,花了不少時間,也彙整眾多意見的精華,有價值的一份報告。
三年多來,我請企劃處辦了兩次策略會議,一次在淡水漁人碼頭,一次在頭城海邊,與山的翠綠相較我比較喜歡海的壯闊,我們在策略會議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特別是第二次有許多策略被激盪出來,跟著有「十大建設」,殷切期盼它會被落實。
我躬逢資策會35年,辦了場低調但是溫馨的會慶,在華山。
資策會是李國鼎政務委員創辦的,我們辦了一場成功的創辦人紀念演講會,請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會長講了精采的「漢字又一次書同文」,紀念這位對斯土有重要貢獻的異鄉人。
我處理了幾件不得已的事情,砍斷了一些人的好處,阻止了不知節制的需索,當然也得罪了,但這些是我不得不的堅持。
我常提醒我們是穿著民間外衣的公務員,我們是有些彈性及方便,但也被民意高標監督著。
奉勸大家少做無疾而終甚而要花力氣去收拾的事情,三年多來我確實看到了過去一些這樣的事情。
我常要收拾前人留下來的麻煩,但期許不留禍害給後人,這麼多年來這說法經得起檢驗喔。
我常在內部說執行長跟我是政務官,我們來然後我們走,各位才是常住的事務官,最近我更說我們是經濟部請來看顧資策會的褓姆,我也常說我們的所長們是諸侯,而執行長是天子,我更說總部是諸侯們養的必要之惡,因為公司組織治理需要我們這些人,也請各位想想這些話背後的意涵。
從吳執行長的報告中,我希望您看到我們創造的價值,留下的身影。
天佑資策會,天佑臺灣。
張進福 前資策會董事長
楔子
寫於發表之前
這不是我第一次借調,但却是第一次歸建後寫書,因為有話要說,但借調時不能說,離開時也沒機會對同人說。
三年多來沒寫文章,但不是不會寫。任教台大電機系時,寫了不少文章,以讀者投書形式發表,內容涵括教育問題(含入學、學費、排名等),電磁波安全、及其他(如房價、國防、能源、公平會、兩岸等)。但任職資策會時,張董事長即諄諄告誡,任內不能發表政論文章,不能對外界發表評論,等於是有手不能寫,有口不能言,做個沒有聲音的人。
現在歸建,可以寫了,而且在資策會這三年多,確實有一些可以寫。
三年多來從沒請過假,資策會業務都親力親為。我並不聰明,但一直很認真,過去小學一直到台大電機系,都是第一名畢業。我珍惜任職資策會的每個日子,大量吸收同人研究心得與成果,對同人努力過程親眼目睹,應該有資格寫。
不是沒拿過獎,像四次國科會傑出獎,以及教育部學術獎,國外也拿過IEEE許多獎,像Transactions Best Paper Award、MGA Innovation Award、Fellow。尤其特別的是為台北掙得2009 Outstanding Large Section Award,國內許多大老當過IEEE台北分會理事長,像方賢齊、何宜慈、史欽泰、李家同、張俊彥、魏哲和、吳重雨、吳靜雄、徐爵民等,有國科會主委、大學校長,甚至也有資策會董事長跟執行長,只有我能獲得這個獎。
但我沒辦法自己為資策會拿到獎,最接近的一次是2016年總統創新獎,親自帶領同人製作簡報,親自報告,也在初審掙得分組第一。當時適逢總統大選前,沒想到資策會連續受到幾個資訊大老發言攻擊,而辭職獲准領走百萬離職金的某副執行長也在臉書挾怨發言,媒體大量引述,終於功虧一簣。
總統改選後,張董事長很有風骨地在四月初向董事會請辭,要給新政府一個全然無礙的用人與施政空間。其後逐漸有資策會與工研院合併或功能重整的傳言,直到五月上旬,外界已紛紛傳言工研院院長兼掌資策會執行長,却未見有司親自坦誠說明,我們反成局外人,顯示已不受當局信任,最後是傳聞的證實。面對此情形,善待資策會,維持個人尊嚴,「不當最後動手的人」,堅持請辭是必然之途。
我身為執行長,依政治倫理跟著請辭,求仁得仁,實屬道義所必然。三年多雖然沒有聲音,但却不是沒做事,資策會2013績效評比獲特優,法人第一;2015年經費破50億,十年來首次,創歷史新高,民間收入、餘絀、技轉收入都同步增加,全體同人努力,繳出非常亮眼的成績單,受到董事會高度支持與肯定。
「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三年來因緣際會入主資策會,深受國家栽培,同人支持實銘感在心。一枝草一點露,為了過去與同人共同努力走過的路,共同堅持過的價值,應該在歷史留下紀錄,是不能也不該不動筆,把它寫下來。
***
之前曾被選上負責一些學會或委員會,常常搞不清楚該組織做過那些重要的事,因此卸任時會為它留下紀錄,讓未來主事者可以容易上手。2010年時擔任國立臺灣大學經費稽核委員會主任委員,下任時給了這1947年就成立的組織,首次寫了「重要歷史資料選輯暨(民國)99年度稽核報告」,共210頁,現留存學校秘書室。聽說後來教育部大筆一揮把稽核委員會廢除了,那這也真的成為歷史了。2008年從IEEE台北分會理事長卸任,也為這個1974年就成立的組織,首次完成「重要歷史沿革資料選輯(1974-2008)」,共107頁。
資策會規模龐大,在臺灣資訊發展史上很重要,上任時想找她的歷史,知道過去風華,同人告訴我沒有。但「以史為鏡,不能鑒往,何以知來?」很多組織汲汲營營往前看,就會忽略現在(present)的可貴。這三年內,很高興趁著她35周年生日時,省下鋪張的排場與花俏的噱頭,首次完成「35周年大事紀要」並付梓。
因此這本書,它去寫一些這三年多發生的事,使用我個人滿主觀的詮釋。
第一章含10篇短文,談如何內化轉型資策會,型塑成比較接近我心目中的樣子。牽涉組織文化的改變,對人對事價值觀的改變,較著眼於一些已經有作到的。第二章有9篇短文,提醒資策會不要忘了持續精進專業,那才是永續發展的根。介紹了過去三年多來,各所重要且堪稱有感績效的成果,尤其側重這些績效是以資策會的專業為基礎,而且是深耕多年才獲得的。我知道「榮耀的背後是汗水累積成的」,我要為參與的同人致敬。第三章則是展望未來,含10篇短文,主要是這三年所啟動的事,也許時間還不夠,但我覺得未來可能會開花結果,開創臺灣新的局面,期勉同人能仍不畏艱難,持續努力。
最後一篇後記,2016年4月底媒體報導「我國一流人才紛紛為中國軟體公司網羅,是國家級危機」云云,當時即有應技術處要求,準備回覆意見。臺灣人常常迷信「遠來的和尚會唸經」,論者常以「矽谷軟體十分興盛,臺灣應該學矽谷」,我請陳明義技術長發表看法,他是兩年前我從矽谷找回來的和尚,他寫了前半段。新政府上台,並沒有忽視資訊軟體的重要性,提出五大創新產業中的物聯網就是資訊軟體,倡議以連結矽谷創造產業聚落。我很支持這個想法,但對於如何做、誰來做、從那裡開始做,就與新當權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還在資策會就不方便講,現在既然離開了,就請容許我放肆一下,補齊了後半部,借這個場合講出來。
建議讀者以看日報的方式,一天一篇,慢慢讀,一個月左右就可以讀完。
有人說「人亡政息」,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每個新主管都會帶來一些新的想法,做一些新的事,如果一直延續下去,那組織的同人豈不累死?總要除舊佈新。有些事「人亡政不息」,那是真正有價值的,我當然拭目以待。不過,「政息」倒也不一定沒價值,有時是「時機未到,等歷史還公道」。不論未來是否延續,這本書把它寫下來,先留下一個眉批。
***
張董事長辭職前曾跟高階主管說,他與我是政務官,是經濟部找來的褓姆,我覺得是很貼切的比喻。褓姆一次要照顧好幾個小孩,每個都是寶。有的小孩很貼心,會多來跟你說說話,褓姆就多知道一些。有的小孩比較獨立,話會留在心中,或者跟其他長輩講,就是不告訴你,只有當問題出現,像生病發燒,或者在外闖禍了,這時才會叫褓姆來。但不論如何,對褓姆來說,希望每個小孩順利長大,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的心是一樣的。
這本書中,我已經儘量把各單位都寫了一些,憑著過去記憶,有些印象是比較清楚的;有些經過歲月洗禮,已經不見得傳神;也有些很重要的,像巨量資料、金融科技等,甚至當時就一直沒被告知,就沒能寫下來,不免有些遺憾。但就像褓姆一樣,希望各單位都成材,未來都能對社會有重大貢獻,這個期望是一樣的。
人生也許就是不能太完整,總要留下一些空間,讓未來可以去補充。
有沒有哪些事情沒達成?當然有,像張董事長策略規畫後的十大建設;重塑願景後定義了八大行動方案;甚至2015年創新前瞻委員在閉門會議中提出建立所長及高階主管任期制,類似意見也在2016年經濟部法人績效考評中有委員提出來;另外為資策會找一個家,可以大家都在一起等等,這些都需要新的主政者與同人去共同思考的。
新政府對於法人改革有很高的期待,是合併耶,是強項整合耶,天威難測,無法逆料。但我只知道,強化同人每個人的能力,從工作中彙整您的價值,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終有地方會彰顯您自己。今天也許是因為組織而榮耀您,將來是組織因您而榮耀。
有沒有那些遺憾的?能有三年多的機會,與資策會同人共事,共同思考為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作事,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回憶。讓我們共同存著感恩的心,也共同為這個國家祈福,讓下一代懷有更多的理想與希望,有更好的明天。
再見了,資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