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撥亂反正
簡體字支持者提出很多論點說簡體字有多好,有的還提出假史料來支持簡體字,所以干干先生以下就對這些論點一一反駁。
○各國的識字率
簡體字支持者會說,繁體字有「三多」(字多、形多、讀音多)、「五難」(難認、難讀、難寫、難記、難檢排),造成教育推廣不易和識字率低落的現象。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看近年來華人地區的識字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近幾年臺灣的識字率為98.5%,香港的識字率為94.6%,澳門的識字率為96.2%,新加坡的識字率為96.8%,中國大陸的識字率為96.4%。
網路上有些網友對這些識字率相當計較,例如有的人說香港的識字率比大陸低,應該是繁體字害的吧!干干先生認為對這些官方數字不必太過計較,因為統計多少有些誤差,或者是「灌水」的情形出現。例如臺灣在實施教改之後,不少學生的識字能力已經降低,因此干干先生頗懷疑臺灣這漂亮的數字是怎麼來的。而中國在實施計劃生育之後,不少農民為了把戶口名額留給男孩,生了女孩就不報戶口,使得女孩子無法接受教育,也導致農村女孩文盲的比例相當高,因此現在中國的高識字率多少有些經過美化。干干先生可以告訴各位,如果我是負責統計識字率的政府官員的話,你要多麼漂亮的識字率我都可以生給你。而各位如果上網去看的話,就會發現世界上真的有個國家大部分的人民窮到沒飯吃,但其識字率卻是100%。
不過僅管識字率多少有些誤差,這些統計數字仍然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那就是如果繁體字難學的話,那麼臺、港、澳的識字率應該相當低才對(例如只有20%),但事實上臺、港、澳的識字率都相當高。而這就打破一個迷思,就是使用繁體字並不會影響識字率。否則臺、港、澳的高識字率如何解釋?難道臺、港、澳的學生都是天才兒童嗎?
如果各位去看一下非洲國家的識字率,就知道有些非洲國家雖然使用拼音文字,但這些國家的文盲仍然相當多。例如布吉納法索的識字率只有36%,中非只有36.8%,貝南只有38.4%,幾內亞只有30.4%,如果拼音文字真的好學,為何這些國家的識字率那麼低。
總之,臺、港、澳的高識字率證明一件事,就是上個世紀主張廢除漢字的知識分子都是一群糊塗蛋。因為一個國家的識字率與其教育政策和國民閱讀習慣有關,中國只要認真的推動教育,使用繁體字一樣可以掃除文盲,提高識字率。從這點來看,上個世紀根本沒有必要推動簡體字和漢字拉丁化。
○推行簡體字是為了掃盲?
簡體字支持者最理直氣壯的說法就是「上個世紀推行簡體字是為了掃盲」,但這說法是真的嗎?
其實各位如果了解上個世紀漢字改革的過程,就知道對民初到「新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真正能達到掃盲作用的是拼音文字,而非簡體字,推行簡體字只是「漢字拉丁化」前的一個步驟罷了。
由於漢字的同音字多,所以錢玄同等人以為要花約十年的時間研究如何將漢字拼音化。而在這十年間,中國就先暫時使用簡體字。從這點來看,推行簡體字只是為了替「漢字拉丁化」鋪路。
所以對上個世紀的知識分子來說,真正能夠掃盲的是「拉丁化」後的拼音漢字,而非簡體字,推行簡體字只是不得已的作法,只是要替「漢字拉丁化」掃除障礙罷了,也就是說,簡體字只是「用完即丟」的暫時工具。
各位只要去看看上個世紀知識分子的書籍,就知道他們對漢字有多痛恨,對拼音文字有多崇拜。就魯迅、瞿秋白來說,他們的書籍在大陸並不是禁書,各位只要去看他們的書就知道干干先生有沒有胡說。而在這些書呆子的誤導下,毛主席決定先推動簡體字,之後再實行「漢字拉丁化」,全面廢除漢字。
所以上個世紀推行簡體字是為了掃盲嗎?從推動的步驟來說,的確是為了掃盲,只不過不是由簡體字來掃,而是由拼音文字來畢竟其功。對民初知識分子和毛主席來說,真正可以掃盲的是拼音文字,而簡體字只是「漢字拉丁化」前「不得已」的一個步驟。
第六部分 結論
以下干干先生就來做個總結,告訴大家為什麼我主張恢復繁體字。
○「漢字拉丁化」哪裡去了?
自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之後,越來越多知識分子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錢先生另外在1920年發表〈減省漢字筆畫底提議〉,他認為將漢字改為拼音文字大約需要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的過渡期間,中國先暫時用簡體字,等十年後拼音文字完成了,就可以全面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他的看法受到很多知識分子的支持。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決定推動「漢字拉丁化」。吳玉章等人以為可以立即使用拼音文字,但毛主席認為不能躁進,於是採用錢玄同在民初提出的構想,於1956年開始執行「漢字拉丁化」的第一步驟:「簡化漢字」。而學者們則利用這段過渡期間,研究出適合中國的拼音文字。
結果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五十年過去了,六十年過去了,今年已是2018年,中國大陸到現在仍在使用簡體字,「漢字拉丁化」依然不見蹤影。眼看著今年已是錢玄同提出廢除漢字主張的一百週年了,中國至今仍未能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這證明了什麼?
這證明漢字根本無法「拉丁化」,這證明上個世紀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知識分子全是書呆子和糊塗蛋,而由於你們的糊塗和偏執,誤導了上個世紀中國大陸領導人,使他們誤以為「漢字拉丁化」是可行的,所以先暫時推動簡體字來為「漢字拉丁化」做預備。今天漢字成了這種「支離破碎」的樣子,你們這些主張廢除漢字的知識分子難道不用負責嗎?「簡體字」不是你們心中想要的目標吧!拼音文字才是你們認為可以掃盲的文字吧!那為何「漢字拉丁化」遲遲沒有出現?為何現在中國大陸仍然停留在使用「簡體字」的階段?倘若你們地下有知,應該會對你們當年的糊塗主張感到慚愧吧!
對於上個世紀那些吹大牛的「新」知識分子,干干先生不禁要模仿臺灣選舉常用的口吻問道:「說好的漢字拉丁化呢」?
○簡體字是「廢除漢字」潮流下的產物
自新文化運動展開之後,文言文、儒學、漢字成為知識分子急欲打倒的對象。其中漢字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落伍的文字,全世界都在使用拼音文字,只有我們中國還在使用「難學難寫」的方塊字,加上當時沒有中文打字機,因此「廢除漢字」成為一股大的潮流。「新中國」成立後,決定先實施「漢語拉丁化」前的第一步驟:推行簡體字。中國的領導者和學者信心滿滿,認為等拼音文字創造出來之後,漢字——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可以拋棄不用了。結果後來證明「漢字拉丁化」根本是天方夜譚,漢字根本無法改為拼音文字。
諷刺的是,上個世紀被視為牛鬼蛇神的文言文和儒學,現在在大陸重新受到重視,但繁體漢字卻還沒有恢復以前的地位。我們如果看現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就知道大陸現在流行「崇古」,一般民眾喜歡看古裝劇,官員則想盡辦法買回之前流落到國外的古董和古物,結果這群「崇古」之人仍在使用「半西化」和「反漢字」的簡體字,這不是格外諷刺嗎?
上個世紀簡體字存在的目的並非為了延續漢字的生命,相反的,它是為終結漢字而「設計」出來的文字,這就是我無法認同簡體字的原因。
○糊塗的中國人
中國大陸媒體《今日頭條》在2017年3月發表一篇文章,匯集了10個起源於中國,今天卻成為代表日本文化的事物。例如日本刀、榻榻米、相撲、和服、木屐、生魚片壽司、茶道、藝伎等等,原本都源自中國,結果現在都變成日本文化的象徵。干干先生敢在這裡保證和預言,如果日本或韓國懂得利用中國現在拋棄傳統漢字的機會,好好的推行傳統漢字教育,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後,繁體漢字將變成日本或韓國的文化象徵。中國自己的寶物不知道珍惜,卻被別人拿去發揚光大,只能怪後代子孫目光淺短,糟蹋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