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豐富而精闢的書話書評,在真假、善惡、是非之間發現文史哲之真之美!
【本書簡介】
◎涵蓋民國初期大陸圖書與港臺原版書及重要經典,做客觀地賞析與評判。
◎本書為各類書之讀後感,鏗鏘有力,無徵不信,讀書之樂正在其中。
◎勇於對權威提出建設性的批判,應證時代的真實聲音,是愛書人必讀的好書。
姓名學專家、藏書家、散文家的作者,已發表姓名學論文、隨筆及書話、書評、散文,逾百萬字,也是位博學的書評家。
經過豐富而深入的閱讀、考證後,作者非常驚訝的發現:在那個資訊接收不對稱的年代,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怎麼能接近歷史之真實,又怎能實事求是?所以大陸與臺灣的許多所謂文史研究,皆為政工宣傳、抽樣論證的廣告,而無實際的人文研究價值。因而不斷寫下書話書評,並於報刊發表,但因版面及編輯需要而被刪減者,作者此次不但全部復原,並又做了些修訂,再度重新面世。
批評余英時引文的瑕疵,批評汪榮祖關鍵人名的錯誤,批評董橋引文的一錯再錯,批評《史記》點校修訂本注文之錯。
讚美唐德剛《戰爭與愛情》應在《圍城》之上,讚美夏菁散文〈父親的皮箱〉早已超過朱自清的〈背影〉,讚美徐遲、湯新楣譯文的暢達、凝重而優美,讚美陳忠實的人品及簽名本。
發現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是與非,惟有在發現與比較中,我們才能一步步前行……
作者簡介:
采詩
本名李建國。姓名學專家、藏書家、散文家。
1955年生於西安建國路,父以路名命之。1969年隨父下放陝西安康縣。高中畢業後插隊農村當農民。1979年畢業於陝西理工學院中文系,旋即任教安康學院中文系。1983年至2015年任教西安市。專治姓名學,還從事書話書評寫作、散文創作。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級講師。二○一○年入選《中國散文家大辭典》。
散文集有《缺少了什麼》、《訪錢鍾書故居》。
專著有《起名有學問》、《姓名學入門》、《老版本:一九○六至一九四九年間的舊書倩影》、《人名研究:中國傳統取名習俗及命名個案分析》、《取個有意思的英文名字》、《夏志清的國學根底》。
在大陸、臺灣、美國發表的姓名學論文、隨筆及書話、書評、散文,逾百萬字。
章節試閱
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
(一)二十歲以前
生在富裕人家的幸福,莫過於少年時代有書讀吧?臺灣最受尊敬的十大企業家之一的張忠謀,少年時代家境富裕,母親為獨子買書,一買就是能擺滿一個書架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兒童文庫」!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本身就是大學問家,家裡有的是錢鍾書要讀的書:少年時代,家裡就有一套《四部叢刊》,規模也真夠大的了;原版的英文名著也有許多,甚至還有兩箱林紓翻譯的小說。
然而,錢氏、張氏的富足,若與楊憲益的家境相比,真是難以望其項背。楊憲益小時候曾穿過袁世凱饋贈的黃馬褂,他父親是當時天津最傑出最富有的資本家──天津中國銀行行長。照說,豪門望族的子弟,不必也無須選擇讀書、寫書的人生道路;畢竟,這條充滿荊棘的路,是孤寂、沉悶而坎坷的。
可是,有的人,天生就是讀書的種子!
十二歲之前,家裡為他請到了一位優秀的學者教他國文,當然,是從儒家經典和古代作家作品開始的。當他的古詩寫的和老師一樣好時,這位老師非常欣慰。老師該下課而離開楊憲益時,留下幾卷自己寫的詩,送給學生作為紀念。
才十一二歲,楊憲益已閱讀過數量可觀的古代筆記小說,以及明清通俗傳奇和長篇小說。
五四運動前後,楊憲益常由家裡一名年輕僕人陪同,坐包車到天津當時出現的許多家新式書店,購買胡適、周作人和魯迅的大量著作,甚至購買了許多書商專門送上門的偵探小說和色情文學。當時,楊憲益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已經到了貪婪的地步。
楊憲益上的中學,是天津新學書院,是由倫敦一家傳教士團體創辦的。他在英文課程裡早就學到了羅斯金、哥爾斯密、艾迪生、斯威夫特和其他作家的一些散文,以及沃特•司各特、華茲華斯、格雷、雪萊、拜倫和濟慈的一些詩,但是他對西方文學的學習,主要來自閱讀課外書。當時天津法租界裡有一家專賣外國原版書的「秀鶴書店」,而楊憲益每隔一天就要到書店流覽一番,買上幾本新書。最初他讀的少兒讀物有:格林兄弟、安徒生、王爾德的童話故事,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遇記》和《鏡中世界》,巴利的《彼得•潘》、斯蒂文生的《金銀島》、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並覺得萊德•哈葛德的冒險小說趣味無窮,後來又讀了大仲馬的許多歷史傳奇,從《三個火槍手》到《鐵面人》直至《波赫多斯的兒子》。
上高中後,由於從小受過良好的英文教育,家裡早就為他請了專職的英語和法語教師,他已能迅速閱讀英文書籍了。通常是每天或幾天讀一至兩部,最著名的歐美小說和詩人的作品幾乎已經讀遍了!
他高中畢業前往英國留學時,先乘船到加拿大和美國遊歷。當時他已經讀過馬克•吐溫的小說,華盛頓•歐文的《見聞札記》、《阿爾罕伯拉》和愛德格•愛倫•坡的許多作品,而他在旅途中仔細閱讀的作品卻是D‧H‧勞倫斯的兩部旅行散文:《義大利的黃昏》、《大海和薩丁島》。
楊憲益是一九三六年秋季進入英國牛津大學的。之前,他在倫敦已居住了兩年。兩年來他除了到歐洲各地去旅行,就是刻苦用功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
憑藉家庭的富裕,他完全可以像同學李亞福那樣:一到倫敦就去追歌女,或沉迷於網球與戲劇之中。也許會走他父親的老路:留學日本時不好好念書,做一名浪蕩公子,把大部分時光消磨在藝妓身上。
然而,楊憲益卻寧願把時間用在讀書上。羅素廣場、契林十字和托特姆院附近的舊書店,是他經常盤桓、光顧的去處,常常要買來一大堆書。只要手頭上有的,他什麼書都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培根、叔本華、尼采、柏格森、巴克萊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還有弗雷澤的《金枝》等一些人類學著作、希臘神話、宗教書籍以及古代歷史、文學典籍。這段時間,他不僅讀過英譯本《馬志尼全集》和 《海涅全集》,已經能讀懂法文,至少已讀過法國作家勒南的《耶穌傳》、比埃爾•洛蒂的波斯遊記《走向伊斯法罕》和《儒勒•凡爾納小說全集》的大部分作品。在巴黎,他還真聽了幾位著名法國漢學家譬如馬伯樂和格格拉奈等人的講座。
楊憲益已經成了一條真正的蛀書蟲!
若探討楊憲益與書的淵源,他在書的版本上是有很精到的感悟和發現珍本書的機緣的。然而,他沒有成為阿英書話、晦庵書話、姜德明書話、吳興文藏書票之旅的作家,因為他的才氣太大了。上帝派他到凡世走一遭,是讓他擔當大使命來的:用英文翻譯《紅樓夢》,翻譯《儒林外史》、《老殘遊記》,翻譯魯迅的《呐喊》、《彷徨》,翻譯郭沫若的戲劇《屈原》……實際上,他才二十歲時,對於圖書版本的獨特感受,已非同尋常:
我記得,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對收藏一些原版書發生興趣。一天晚上,我在回家途中離開地鐵車站,走進羅素廣場附近的一家舊書店,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一本薄薄的詩集。標價才三個便士,我買下了。這本詩集名叫《萊拉》,書上沒有作者名。它是在一八一四年前後匿名印行的。我覺得這篇詩似曾相識,決心弄清其作者究竟是誰。後來我得知這是拜倫早期詩作之一,初版竟只標價三便士!我高興極了。從此以後,我會偶爾走進去找找有沒有英國的初版書,希望能有更多的意外發現。我收集到幾種十九世紀的初版或第二版書籍,一本是狄更斯的長篇小說,一本是雪萊的,還有幾本是稍後的英國詩人的作品……(楊憲益著、薛鴻時譯《漏船載酒憶當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1版1印,第37-38頁)
發現三便士初版珍本書時,是一九三五年。正是這一年春天,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牛津大學默頓學院。牛津大學不僅是英國最好的大學,默頓學院也是諸學院中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由於當年進該學院的亞洲名額僅有一個,並早就給了別人,楊憲益還得再等一年,就可以實現他的夢想了。
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
(一)二十歲以前
生在富裕人家的幸福,莫過於少年時代有書讀吧?臺灣最受尊敬的十大企業家之一的張忠謀,少年時代家境富裕,母親為獨子買書,一買就是能擺滿一個書架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兒童文庫」!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本身就是大學問家,家裡有的是錢鍾書要讀的書:少年時代,家裡就有一套《四部叢刊》,規模也真夠大的了;原版的英文名著也有許多,甚至還有兩箱林紓翻譯的小說。
然而,錢氏、張氏的富足,若與楊憲益的家境相比,真是難以望其項背。楊憲益小時候曾穿過袁世凱饋贈的黃馬褂,他父親是當...
作者序
改革開放之初,我人生之最大收穫,是看到了臺灣、海外著名文史著作的原貌;同時,又糾正了過去讀書的一些錯誤。非常驚人的現象是:大陸與臺灣的許多所謂文史研究,皆為政工宣傳、抽樣論證的廣告,而無實際的人文研究價值。現在還依稀記得,上高中時學過魯迅〈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梁實秋──那是被罵得狗屁不通的壞蛋;居然是「這個壞蛋」,竟能寫出我們從未聽過的《雅舍小品》。臺灣那邊也是一樣,左派魯迅的著作一律遭禁,甚至連「魯迅」這個名字都不能提:魯迅,不能叫魯迅,而叫「盧信」(參見《新民晚報‧夜光杯》,1992年5月13日,東流〈「盧信」及其他〉)。
在一個資訊接收不對稱的年代,你怎樣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你又怎麼能接近歷史之真實,又怎能實事求是?緣於此,《讀書》雜誌創刊號的〈讀書無禁區〉,那真是開啟一個新時代的真正聲音啊。
兩岸探親潮,帶來的是重新安撫被扭曲的親情、老百姓的接觸、文化的交流。我們居然讀到了臺灣的周夢蝶、洛夫、楊牧、余光中、琦君、張香華、簡媜;我們居然還能讀到柏楊、李敖、丹扉這樣的雜文;我們還能讀到那麼多大師級的學者:錢穆、唐德剛、嚴耕望、南懷瑾、余英時。因此,我不惜花大價錢,買那些港臺原版書;當然,我要非常感謝提攜過我的張香華老師,她從臺灣轉道香港寄給我許多想看的書。而當大陸出版業成為世界之最時,近四十年來,的確也出了許許多多的好書,但也出版了世界上最多的垃圾。反觀大陸之出版業,除了追蹤我所喜愛的一些作家外,如饒宗頤、張廣達、勞祖德、謝泳等,我更冷靜地去尋找民國時期(1912-1949)一些重要而有意義的版本。本來,我一直想寫一部專談民國文史類書籍的書話,再寫一部談港臺原版書的書話,因為愚庋之藏,民國初期圖書與港臺原版書,及重要的參考書,的確已頗具規模。由於民國書話已成專集,輯錄在這裡的港臺原版書書話,倒還有幾篇。
本來,並沒有想輯錄自己曾經寫過的此類文章,原是打算把自己寫過的散文詩、散文、姓名學之外的文史類小品總結一下;沒想到,自己的書話書評,反而比前者寫得多,此次亦未能全部結集──專門探討古代地理的,與嚴耕望先生關係密切的,擬打算另編一個集子。當然,略有幾篇,亦不能免俗,是受人之請,乃蕭重聲老師給我的命題作文。
我寫的一些書話書評發表後,往往又冒出一點感想,或又看到拙文某處不妥、有誤等,常常就改了再改;這也是有緣由的。因為其時效性,有時要拿去發表,雖容易出錯,雖不及再放放而沉穩,但現實情況是:書價太高,得到的書評稿費,總要補貼買書之費用──其稿費甚至連看的書都買不回來,故多發表幾個地方來換取購書之資──並非稿件辛迪加(syndicate),即向各報紙或期刊出售稿件,供同時發表的做法。這樣,文章便有幾種文本,還有被編輯大人刪掉的,這次總算得以復原。一般不再詳細注釋,僅注明最早或重要文本。這次編輯又做了些修訂。
自己讀過的書,除極個別被借走後不歸者,基本上跟隨著主人而安好地藏諸拙書房,畢竟,隨時還要翻看之。早年讀過的書,略有幾本不在手邊而不能再核對引文,是為歉。
末了,我要特意感謝吳大英兄的約稿與催促,使我多寫就了幾篇書評。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補記‧
蘇軾〈臺頭寺步月得人字〉:「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蘇軾〈自普照遊二庵〉亦曰:「山行盡日不逢人,浥浥野梅香入袂。」近來愚書房新購入二十巨冊《蘇軾全集校注》,甚精美,亦好讀之,乃名焉。而副標題,為李欽業教授命名,愚特此致謝。
李滿堂兄又仔細看了一遍最後定稿的書稿,發現諸多錯別字,愚一一正之而特此致謝。
二〇一八年三月八日
改革開放之初,我人生之最大收穫,是看到了臺灣、海外著名文史著作的原貌;同時,又糾正了過去讀書的一些錯誤。非常驚人的現象是:大陸與臺灣的許多所謂文史研究,皆為政工宣傳、抽樣論證的廣告,而無實際的人文研究價值。現在還依稀記得,上高中時學過魯迅〈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梁實秋──那是被罵得狗屁不通的壞蛋;居然是「這個壞蛋」,竟能寫出我們從未聽過的《雅舍小品》。臺灣那邊也是一樣,左派魯迅的著作一律遭禁,甚至連「魯迅」這個名字都不能提:魯迅,不能叫魯迅,而叫「盧信」(參見《新民晚報‧夜光杯》,1992年5月13日...
目錄
序
‧甲編‧
賈平凹《空白》散論
錢鍾書也有記不清書名的時候
值得收藏的書
序之長短
他從終南山走來──蕭重聲《倒淌河》讀後
讀《老西安:廢都斜陽》的遺憾
讀書的境界與紀律
《上半截與下半截》也真逗
未敢越牆相望的費孝通
王芫的真理
《幹校六記》初版小考
《重返巴格達》的瑕疵
書癡傅雷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
「擾民」居然是新詞
《史家陳寅恪傳》的一處錯誤
小記《農村實用手冊》
路遙的書
明道之師與抗顏為師
《民國出版史》之批判
尋找倚存成熟心靈的家園──收藏《讀書》雜誌的經過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余英時引文的一處瑕疵
收藏《文史知識》雜誌的經歷
《萬象》雜誌收齊小記
李二曲與慎獨
《史記》點校修訂本注文錯誤舉例
我們為何要留學美國
──介紹《在美國發現歷史──留美歷史學人反思錄》
並沒刻意收藏的創刊號
陳忠實老師的簽名本
讀《長安大鳥詩稿》感想
關於莫言〈馬的眼睛〉
《電影創作》創刊號與兩分錢
‧乙編‧
驚識司馬長風
淒涼、橫逆中的拓荒人──余光中《左手的繆思》讀後感
簡媜的《紅嬰仔》
聆聽思果
娓娓的夏菁
煉石補天的董橋
誰能推開文學家的門
《湖濱散記》‧吳明實‧徐遲
錢歌川的《狂瞽集》
秦松的《唱一支共同的歌》
湯新楣譯作《開墾的人》
回憶唐德剛教授
暴食暴飲與細細咀嚼──小記《北台南小麵館浮沉錄》
‧附錄‧
西安舊書市場近況
采詩發表的書話書評作品簡表
跋
序
‧甲編‧
賈平凹《空白》散論
錢鍾書也有記不清書名的時候
值得收藏的書
序之長短
他從終南山走來──蕭重聲《倒淌河》讀後
讀《老西安:廢都斜陽》的遺憾
讀書的境界與紀律
《上半截與下半截》也真逗
未敢越牆相望的費孝通
王芫的真理
《幹校六記》初版小考
《重返巴格達》的瑕疵
書癡傅雷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
「擾民」居然是新詞
《史家陳寅恪傳》的一處錯誤
小記《農村實用手冊》
路遙的書
明道之師與抗顏為師
《民國出版史》之批判
尋找倚存成熟心靈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