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盡資料蒐整與田野調查+三大重返馬偕淡蘭古道宣教之旅路線規劃!
【本書簡介】
◎提供讀者重回歷史現場的知識依據,增添閱讀與禱告的養分。
◎珍貴史料與照片再現,建構與馬偕心靈交會的連結線索。
◎重返馬偕淡蘭古道宣教之旅最佳路線規劃,在歷史緬懷中滿載而歸。
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馬偕博士,於19世紀後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除了在自宅展開免費醫療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為人拔除蛀牙,贈送虐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俗稱臭腳粘),並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更於1880年在滬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區)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
1873 年10 月21日,馬偕第一次從淡水出發翻越三貂嶺古道來到頂雙溪,直到1900 年5 月最後一次路過淡蘭古道為止。本書根據馬偕日記、書信、洗禮簿等教會史料,以編年史的方式整理分析馬偕在淡蘭古道的旅行與宣教。
「當我們抵達三貂的山區時,發現狹窄的小徑非常容易滑倒,往上爬時相當艱難,但下山就更難以形容了,雖然我一路彎著膝,還是好幾次跌得後腦勺撞上滑溜溜的石頭。」
「從打馬煙出發,中午前突然有陣暴風雨,幾乎持續一整天。我們下午5點離開草嶺,全程步行到頂雙溪,晚上九點抵達,一片漆黑。」
「蛇伸出三呎長的身體,非常兇猛,準備攻擊。那次半夜的情景,絕不是一個愉快的回憶。來幫忙的漢人受驚不小,等把蛇完全埋好了才敢睡覺,只要一次被擊中,後果就不堪設想!」
追懷哲人足跡,規劃重返馬偕之路的旅行方案,其中三貂嶺與草嶺古道是緬懷百年前馬偕翻山越嶺傳揚福音的旅行重點,而保存著「耶穌聖教」石匾的雙溪教會、紀念賓威廉牧師的新社教會遺址更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吳永華
近年來出版臺灣自然史:《桃色之夢:太平山百年自然發現史》(2014)、《異鄉又見故園花:田代安定宜蘭調查史料與研究》(2014)、《早田文藏:臺灣植物大命名時代》(2016)、《霧林之歌:宜蘭古道自然發現史》(2018)。
馬偕研究:《馬偕在宜蘭:日記、教會與現場》(2016)、〈改宗信主的噶瑪蘭人:馬偕洗禮簿宜蘭信徒資料探討(1884-1890)〉(2017)、〈海外奉獻建聖殿: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宜蘭所建立的紀念禮拜堂及其命名由來〉(2018)等。
章節試閱
五、老照片說故事
在馬偕的日記及書信中未曾提到任何在淡蘭古道間拍照一事,不過現今有三張照片據說是當年在淡蘭古道間所拍攝的,在此嘗試說明如下:
(一)馬偕和學生們正在下山
這張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照片(登錄號AUP000012),放入《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福爾摩沙紀事,1896)書中,目前都說是拍攝於三貂嶺。
照片中共有七人,馬偕在畫面中央,正在下陡坡,拍照的用意應該是想凸顯山路之陡峭、行進之困難。而站在馬偕後上方、穿白色衣服者是嚴清華,因為戴著他最喜愛的圓形帽,嚴的左手倚仗、右手還由上方的苦力牽著,顯示嚴所佔的位置是個斜坡,為了照相擺姿勢,勉強保持身體平衡。
另外兩名也是穿著白色衣服、綁辮子的,應該也是馬偕的學生,但身分無可考,他們長相看來不是柯玖,因此攝影者就有可能是柯玖了。畫面最下方、戴斗笠、用扁擔挑行李者明顯是挑夫。還有兩名光著上半身、膚色黝黑者應該是苦力,有趣的是上方的苦力似乎右手還拿著一把白色陽傘。
那麼,這張照片是何時拍攝的呢?
照片既然是放入1896年出版的書中,表示這是馬偕在1893年回到加拿大之前所拍攝。雖然1888年1月同行的德國人Warburg有攜帶相機攝影,但照片不見得留下來,而且當時是在寒冷的一月。接下來馬偕在日記中提到攝影是在1891年。
若從兩名苦力光著上半身的酷熱模樣推測,似乎當時溫度超過了攝氏30度以上,而且馬偕身著白色制服,明顯是夏季服裝。在1891-93年間,馬偕共六次走過淡蘭古道,分別在二、三、五、七及十二月份。
綜上,畫面中有嚴清華,沒有柯玖,共兩名牧師、兩名學生,人數不多,炎熱的天氣,最有可能的日期是1893年7月,回加拿大前夕的那一趟:「7月23日,禮拜日,基隆出
發,去頂雙溪做禮拜。」
攝影者可能就是柯玖。馬偕對他這位未來女婿的攝影技術非常稱讚,他在1892年12月14日從淡水寫給加拿大海外宣教委員會的卡索先生的信中提到:「我知道報社翻拍照片很花錢。有了一些經驗之後,我現在也知道在這裡拍照也很貴。
我有一臺高階的相機,我有一名學生很會拍照。我教他一些拍照的原則、顯影等化學原理,他很有拍照的天份。」馬偕所指的這名學生就是「柯玖」,因為他拍照的技術及嫻熟度都與1893年7月吻合,馬偕可能也有在回加拿大之前多拍些照片的動機,以備報紙雜誌刊登之需。
(二)馬偕與學生在三貂嶺古道
走過三貂嶺古道的人應該都能認同這張照片(登錄號AUP000034)的確是攝自三貂嶺,下方是真真實實的當年古道樣貌,人物背後就有許多的蕨類植物,符合馬偕日記裡的環境敘述。照片中共有八人,馬偕站在畫面左側上方,雙眼凝視前方。可能是爬三貂嶺太熱了,是馬偕少見的輕便裝扮。
馬偕右邊的年輕人看來相當清秀斯文,應是柯玖無誤。再右邊則非常確定是嚴清華牧師,因為他左手上拿著的正是他最喜愛的圓形帽,經常出現在其他的多張照片中。畫面正中央之人,看穿著不像是挑夫,應是學生之一,卻用扁擔挑著一對行李,或許是為了照相而借來擺擺姿勢而已。其實最右邊三個人,或穿著短褲、或露出肚臍者才是挑夫,連同馬偕身後之人也是。大家的穿著看來都很輕便、涼爽,不像是在秋冬時節,是個研判參考。
如果柯玖已經在照片當中,那麼拍攝者會是誰呢?很可能是禮德醫生(Dr. Alex Rennie)。禮德為蘇格蘭
人,1886-92年間擔任伍行醫師(德記、怡和、和記、寶順、德記利時等五家洋行),亦前往淡水偕醫館幫忙,在臺灣留下許多醫學報告。
馬偕在1891年寫給加拿大麥威廉牧師的信中提到:「今年東海岸的巡查旅行是在5月9日至6月5日間,我很高興有一位來自蘇格蘭長老教會的朋友同行。艾力克斯.雷尼醫師是蘇格蘭亞伯丁人,是個集能幹、活潑、明理與實務於一身的人。因他事先作了規畫,所以有萬全的準備,帶了採集樣本的好裝備,以及一臺新出廠的機械相機,可以拍風景與人物照。雷尼醫師拍攝了個人、團體與風景照。」1891年5月之行的成員有馬偕、嚴清華、葉順、柯玖、禮德醫生及一些學生。
(三)馬偕在頂雙溪休息用餐
這張照片(登錄號AUP000019)據說是馬偕路過頂雙溪在路邊用餐時留影,看來是在一間簡陋的草寮之下。馬偕在照片左下角,他穿著深黑色制服,坐在長條板凳上,右手拄著黑色陽傘,穿著黑色皮鞋,黑色帽子放在桌角。因為用餐所以難得脫下帽子入鏡,前方還有一個寫著「G. L. M.」的行李箱,是馬偕英文名字的縮寫,因此是裝著馬偕的私人物品。
馬偕用餐的桌面並非餐桌,只是鋪在長條板上的木板而已,桌上有裝筷子的竹筒,看來大夥兒都吃飽了才照相,因為桌上有大大小小七個碗,看似都吃光了。馬偕在日記裡不曾提過他在旅行時的飲食內容,這張照片讓我們看到他旅行途中日常三餐的一面。
而後方站立著兩位穿著傳統漢人衣服的婦女,應是店裡的人。在馬偕右後方稍遠處,有一位老太太和兩個小男孩;馬偕身後還站著一個人,只半身入鏡,正抽著水菸。此照片確切的拍攝日期尚不可考,只能肯定是在1890年代。
(四)尋找德國博物學家瓦伯格在臺灣所拍攝的照片
在攝影並不發達的十九世紀清代臺灣,照片多出自來臺西方人的體系當中,值得留意的是有些歐美短暫旅臺的博物學家們當時也可能拍下影像帶回母國,例如德國人瓦伯格(Otto Warburg ,1859-1938)。
瓦伯格為植物學家,在他二十多歲的1885-89年間赴海外探險,在印度、錫蘭、馬來、中國、日本、朝鮮、爪哇、小笠原島、臺灣、琉球、菲律賓、東南亞、新幾內亞、摩
鹿加群島、紐西蘭、澳洲等地進行博物學採集長達四年。他是在1888年1至3月間來到臺灣。
瓦伯格除了植物標本外也採集貝類和兩棲爬蟲類,帶回柏林博物館收藏。並且對臺灣原住民族的人種研究充滿興趣,以相機留下珍貴的影像。他在臺灣所採集的華氏冬青、水柳等都以其姓氏來命名。
瓦伯格在1888年1月曾與馬偕一同走過淡蘭古道。在馬偕日記裡寫道:7日,禮拜六,下午2點30分,我們抵達頂雙溪禮拜堂。從漢堡來的瓦格伯(Warburg)博士在一個小時內也上來。當我進行我的宣教工作,他則忙著他的植物標本。
8日,禮拜日,與順仔去新社,立刻召喚大家來禮拜。然後我對聚集很多的人講道與洗禮15位。之後我走近路到大馬路,瓦伯格博士很快加入,所以我們一起同行,中午抵達大里簡,我們在那裏用餐。
後來他跟隨馬偕一行人來到宜蘭,走訪了十六所教會。
馬偕十分難忘1888年與瓦伯格的宜蘭之行,他如此寫道:
在噶瑪蘭平原巡行是充滿樂趣的,只是每次的情況都差不多。不過,當有時候有西方的旅客或科學家伴行時,情況就會有所變化。1888年從德國的漢堡來的瓦伯格博士,與我們一起巡行。他對宣教工作持有很開放的胸襟,在看到有三百多個人聚在一起禮拜的情形感到很有意思。
當我們要互相辭別時,瓦伯格博士說:「我在這裡看到了十六所禮拜堂,以及人們在教堂禮禮拜的情形,也看到了本地人的傳教師在講臺上傳講基督教的真理。這些都是我前所未曾見過的。」
~馬偕 《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1896)
關於瓦伯格在宜蘭的攝影,馬偕曾在1888年1月10日的日記寫道:「在阿里史用過餐之後去到銃櫃城,有大約24個人持著矛與槍護衛著,通過高大的草叢,直到抵達銃櫃城,一個有柵欄的哨站豎立眼前,以防止生番攻擊。瓦柏格博士拍攝這24人的照片,再拍一張手持矛與槍的平埔番照片」。
馬偕日記證實了瓦柏格曾經在宜蘭叭哩沙一帶拍攝平埔族人,想必也不只拍攝這兩張照片而已,在淡蘭古道沿途是否也有攝影呢?況且他在臺灣北中南各地停留三個月期間必然也拍攝了不少照片,但百年來這批影像似乎從未曾出現過,因此若能透過相關管道詳加蒐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大收穫!
五、老照片說故事
在馬偕的日記及書信中未曾提到任何在淡蘭古道間拍照一事,不過現今有三張照片據說是當年在淡蘭古道間所拍攝的,在此嘗試說明如下:
(一)馬偕和學生們正在下山
這張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照片(登錄號AUP000012),放入《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福爾摩沙紀事,1896)書中,目前都說是拍攝於三貂嶺。
照片中共有七人,馬偕在畫面中央,正在下陡坡,拍照的用意應該是想凸顯山路之陡峭、行進之困難。而站在馬偕後上方、穿白色衣服者是嚴清華,因為戴著他最喜愛的圓形帽,嚴的左手倚仗、右...
目錄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淡蘭古道上的宣教旅行
一、馬偕在淡蘭古道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二)宣教模式
二、展讀《馬偕日記》
(一)1873年10月20-25日間
(二)1875年4月30日-5月1日間
(三)1876年11月1-9日間
(四)1878年4月22-23日間
(五)1878年10月17-23日間
(六)1882年12月16-27日間
(七)1884年2月16-26日間
(八)1885年5月30日-6月5日間
(九)1886年3月13-20日間
(十)1886年10月4-9日間
(十一)1887年3月1-15日間
(十二)1887年4月20-30日間
(十三)1887年6月23日-7月1日間
(十四)1888年1月7-18日間
(十五)1889年12月10-25日間
(十六)1890年8月30日-10月3日間
(十七)1891年3月14-17日間
(十八)1891年5月11日-6月4日間
(十九)1892年2月18日-3月3日間
(二十)1892年5月4-28日間
(二十一)1892年12月16-28日間
(二十二)1893年7月23日-8月1日間
(二十三)1895年12月6-14日間
(二十四)1900年5月26-28日間
三、看見《北臺灣宣教報告》
(一)1876年11月17日,馬偕寫給加拿大麥威廉牧師的信
(二)1878年10月24日,馬偕寫給加拿大麥威廉牧師的信
(三)1886年10月18日,馬偕寫給加拿大沃卓帕牧師的信
(四)1887年3月22日,馬偕寫給加拿大沃卓帕牧師的信
(五)1890年4月15日,馬偕寫給加拿大沃卓帕牧師的信
(六)1890年10月8日,馬偕寫給加拿大沃卓帕牧師的信
(七)1890年10月13日,馬偕寫給加拿大沃卓帕牧師的信
(八)1892年3月19日,馬偕寫給加拿大卡索先生的信
(九)1892年6月20日,馬偕寫給加拿大卡索先生的信
(十)1892年9月13日,馬偕寫給加拿大卡索先生的信
(十一)1896年8月3日,馬偕寫給加拿大偕彼得牧師的信
四、淡蘭古道路迢迢
(一)馬偕在三貂嶺古道
(二)馬偕在草嶺古道
五、老照片說故事
(一)馬偕和學生們正在下山
(二)馬偕與學生在三貂嶺古道
(三)馬偕在頂雙溪休息用餐
(四)尋找德國博物學家瓦伯格在臺灣所拍攝的照片
六、馬偕筆下的淡蘭古道自然風貌
(一)來頂雙溪路上的眼鏡蛇
(二)三貂嶺的樹蕨
(三)新社海邊的鵲鳥
(四)新社海邊的河豚
第二章 上帝降臨在祂的聖殿—馬偕在淡蘭古道上所建立的教會
一、 頂雙溪教會
(一) 130多年歷史的雙溪教會
(二) 設教之前馬偕在頂雙溪的宣教(1873-1887)
(三) 設教之後馬偕在頂雙溪的宣教(1887-1901)
(四)頂雙溪教會信徒資料
二、 新社教會(賓威廉紀念教會)
(一)已消失的新社「賓威廉紀念教會」
(二)建堂前馬偕在新社的宣教(1873-1889)
(三)賓威廉紀念教會的建堂與命名由來
(四)賓威廉紀念教會建立之後馬偕在新社的宣教(1889-1901)
(五)新社教會信徒資料
(六)賓威廉作詞的兩首臺語聖詩
第三章 我們當如此來紀念他—重返馬偕宣教之路
一、重返馬偕宣教之路的三個方案
(一)來回一日遊
(二)山中二日遊
(三)北宜三日遊
二、淡蘭古道小旅行
(一)南下宜蘭:猴硐–三貂嶺金字碑古道–牡丹–雙溪–貢寮–新社– 遠望坑–草嶺古道–大里
(二)北上臺北:大里–草嶺古道–遠望坑–新社–貢寮–雙溪–牡丹– 三貂嶺金字碑古道–猴硐
第一章 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偕在淡蘭古道上的宣教旅行
一、馬偕在淡蘭古道
(一)宣教次數與行程
(二)宣教模式
二、展讀《馬偕日記》
(一)1873年10月20-25日間
(二)1875年4月30日-5月1日間
(三)1876年11月1-9日間
(四)1878年4月22-23日間
(五)1878年10月17-23日間
(六)1882年12月16-27日間
(七)1884年2月16-26日間
(八)1885年5月30日-6月5日間
(九)1886年3月13-20日間
(十)1886年10月4-9日間
(十一)1887年3月1-15日間
(十二)1887年4月20-30日間
(十三)1887年6月23日-7月1日間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