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文一
潺潺三灣水,涓涓曾家溪,靜謐又安詳,在這山城客鄉中,孕育著一文壇奇葩曾淑貞。淑貞自幼天資穎悟,酷愛文學,擅長寫作。少女時代即嶄露頭角,每於報章雜誌,發表小說、散文作品……,屢獲大獎。極受編審以及讀者青睞,名噪一時。師專師院以及研究所畢業後繼續從事教職,仍然不停寫作,風格有自己的特色,也繼續創新。她的作品充滿了鄉土情懷,悲天憫人,饒富禪意,可以淨化心靈,洗滌塵囂。看她的新詩集《山行清》第七十六首〈誰憐空〉:
殘花徑,晚來行,無需世利眠不寧!
雙親珍言難重聽!
種新埔四分地,遠紅塵三面空,
到頭來閒雲清。
讀後心靈悸動,久久不能自已!爰賦詩一首(七律七陽韻平起),以表敬佩。
詠才女
曾家有女譽名揚,古體新詩各擅長。
婉約溫柔皆典範,豪情奔放盡瓊章。
才高八斗珠璣麗,學富五車文墨香。
巨著篇篇如錦秀,淑貞詞藻現光芒。
朱英吉 桃園市以文吟社社長
2019年3月於中壢
推薦序文二
客家才女姓名芳,小說新詩更擅長。
山上人家催歲月,鄉村生活話滄桑。
雲煙萬疊吟情爽,花鳥千般畫意揚。
苗栗三灣文碩士,多篇出版壯臺疆。
作者曾淑貞是以文吟社的社員,她也是一位新詩、長、短篇小說作家,出生在苗栗縣三灣鄉,她是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刻苦耐勞,勤奮向學,飽讀詩書。她的散文!小說,深具靈性,感性,鄉土性。《新詩集》更發揮了她對人、事、物及大自然景象的敏銳洞察力和聯想力。我讀了她寫的九十首新詩,深受感動。
她出生在山村,幼年時爬山涉水幾小時山路去上學,每天看田犁了,水有了,秧插了……千重荒煙過,幾樹老木經,稻熟了……微黃瓊花送暗香,沿途聽鳥語,渴了喝泉水。這純樸林泉的樂譜,早已酷愛、融入在她的血液裡,產生對大自然人文的關懷。如第一首〈日全蝕〉篇章:
……
千秋嬌豔灑
萬古規則輪
田舍誇江河倒影
山海見歲月畫屏
松林識山嶺奇境
……。
我融入詩篇裡的思想,詩意耐人細細體會。
第三首〈仙丹花〉篇章:
花片濟濟紅一束
鳥語詵詵潤九歌
陪她共遊陶然檯
花將落
蝶得愁!
……
詩篇如徜徉於山水景緻,香氣未曾盡沒。她的新詩集是寫,生活是藝術,陽光愛人生,對山水鍾情之外更深入到現實人生,與世界潮流所帶來的喚醒。內容淺顯易懂,令人激賞。她寫親情、友情、珍惜、文化傳承,意象清新,都以藝術美學的觀點,使人心曠神怡,快樂無窮。
陳國威 桃園市以文吟社名譽社長
2019年3月
推薦序文三
詩歌起源於人類生活,然又高於生活。就其表現形式,則由簡單,如最早塗山氏歌「候人兮猗」,逐漸走向複雜。從傳統詩歌演進來看,也是一個逐漸形成字有定數和相對固定之聲律關係,之後又演生出詞和散曲兩種詩歌形式。辛亥以後,除了傳統詩歌保有既有生命力之外,現代詩(或稱之為新詩、白話詩、自由體詩),則得以蓬勃發展,以至於深受人們喜愛,在廣大作者努力下,誕生了許多名篇佳作,這也是近現代東方詩歌對世界文學重大貢獻。曾淑貞把其生活加以提煉,轉化為詩歌向世人展示,不囿於新舊形式之別,或長或短,或歌或行,或古或新,皆隨情性為之,多有佳什,是以推而薦之。
詩歌,無論是傳統詩歌還是現代詩歌,最大區別在於形式,而其本質和內核卻無不同,如同樂器,縱有鍵盤、管弦、打擊等外表和演奏技巧差異,然皆為樂器,通過精湛演奏,悉能完美表達喜怒哀樂。曾淑貞遊走於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之間,以不同形式去寫作,從而有迥異之創作體驗,或典雅古穆、溫柔敦厚,或詼諧幽默,或豪放或婉約,於低吟淺唱中形其哀樂,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豔而不妖。曾淑貞詩作,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飽含真情,從心中由然流出,讀之令人動容。
曾淑貞是一位心地善良而又文弱女子,擅長以女性特有之細膩與敏感進行小說創作,且卓有成就,代表作《疼惜秋扇》一度洛陽紙貴。近年又將其極大熱情投入到傳統與現代詩歌創作上來,收穫頗豐。以駕馭長篇大論之手段寫詩,用典無痕,轉接自如,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其詩如其人一般,兼愛溫婉,柔美細膩,行而留跡,觸而能感,遇而成色,聞而有聲……有世事滄桑,追憶往事,懷舊感新之傷;亦有江山攬勝,把酒臨風,暫得於己之娛。其獨特觀察與感悟,使其詩作不蹈常襲故,無流俗媚俗之態,新雅可觀。
曾淑貞女士亦一位桃李滿園的教育工作者,其詩作亦時時透淅出讀書做人,知行合一之理念。於不知不覺中妙悟禪機,會通人生哲理。於親情友情,以及關注社會各個層面中,或諷喻時事,或歌頌生活,無不時時閃現出詩教光輝,同時也不免有常人之思索與困惑,在出世與入世,理性與感性中徘徊瞻顧,既有對都市繁華之愛戀,也有對山野隱逸之嚮往,此乃詩人於現實與理想之間努力尋求平衡之心理縮影。
生活中之曾淑貞,心懷善念,樂於助人,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不圖回報。以其大美之心靈,看世間萬物,則萬物皆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街一巷,高山大川,滄海大地,延伸至天空星際,所有能感知以及可以想像者,無不盡入於其詩作之中,並以此來探究人生真諦,尋找幸福源泉。跟隨著詩人腳步,耽其清溪花影,舉觴對景,望月懷遠,或隱或逸,或道或釋,則不禁感懷如縷,迴腸盪氣,細味沉吟人生百態之喜悅與艱辛。過去已經走遠而無法彌補,未來還將繼續難以把握,而當下才是真正屬我們可以抓住之事,唯珍之惜之,方不負人生,此或許為詩人寄寓之一。
曾淑貞有著很深厚傳統文學底蘊,對傳統詩歌格律及創作技法都極為嫺熟與老道,既有魏晉風流之蕭散簡淡,亦存杜子美苦吟警世之寫實沉鬱,間得李太白心遊萬仞之浪漫飄逸。尤其值得稱道者,其將散曲語言特色與方法融入現代詩歌創作中,這是一種創新和突破,值得詩學界認真研究和總結。
詩人曾淑貞正慢慢步入人生最為成熟時期,以其豐富閱歷和實踐,對社會深刻認識,以及長期寫作之成功經驗,相信她會創作更多更好詩作,並受到越來越多喜愛與關注,其學術價值也一定會得到詩學界廣泛認可與肯定,給予應有之榮譽,吾將期而待之。
安家石
2019年5月20日於淮上榴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