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彈「停、看、聽、走」四重奏,輕鬆進入阿德勒的世界,重構人生的美好樂章。
◎累積20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上各領域的不間斷研究,提供您最完整的阿德勒式勇氣灌注良方。
◎深入淺出的文字闡述,加上畫龍點睛的圖片解說,讓您一舉解決所有人生路上的煩惱。
◎內容分為學理篇及應用篇,在獲得完整知識後,在各面向上逐步實踐,輕鬆生活由此開始。
★神經精神科主任、心理諮商博士陳偉任,以橫跨兩個領域的專業,教導您最正確實用的阿德勒改變術。
已有20年臨床醫療經驗的諮商博士陳偉任醫師,仍不斷致力於各類心理學領域的研究。
認知行為、現實、焦點解決、敘事、完形、動機式晤談、動力導向以及家族治療等,
最後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統整各學說,
提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的自助助人模式。
停: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
看:看看這是誰的問題
聽:聽懂對方的行為目的
走:走出互動的新選擇
在完整介紹阿德勒學說後,
分別闡述如何在伴侶、親子、家族等關係突破瓶頸,
讓雙方走向新的和諧模式,解決人際煩惱。
作者簡介:
陳偉任
國立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也取得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之阿德勒生活教練/親師諮詢師/親子生活教練講師暨督導的資格。目前擔任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同時也是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從事個人及團體助人工作二十多年經驗,熟悉「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動機式晤談」。曾出版《強化動機改變承諾~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一書。
對於處理親子教養議題、兩性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壓力、憂鬱、焦慮及失眠等問題,有許多臨床實務工作心得。
章節試閱
3. 親子教養之實務操作
有了上述對現代孩子的基本瞭解後,父母接下來需要的是如何協助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讓他們能夠再次奮勇向前、達到自我實現理想目標的實務操作步驟。知名阿德勒心理學家斯威尼和湯瑪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親子教養策略「CARE孩子的心」 (Sweeney, 2009)。
什麼是「CARE孩子的心」呢?就是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爸媽可以運用下列具體四個步驟來管教孩子:
(一)抓住你自己,不要衝動行事。(Catch yourself –don’t act impulsively.)
(二)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Assess goals: What goals are served by the behavior?)
( 三) 運用結果與鼓勵來回應孩子的問題行為。(Respond with consequences and encouragement.)
(四)以一致性,友善和尊重來面對孩子。(Execute with consistency, friendliness, and respect.)
將上面這四個步驟中,每一步驟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CARE(也剛好就是「照顧」的意思)。接下來,依照這樣的四個步驟進一步說明與解釋:
(一)抓住你自己,不要衝動行事
許多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都發現,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如果爸媽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行為而立即針對孩子問題行為產生因應的行為時,通常結果對孩子都是不好的,即便原來你的用意是為孩子著想。
所以,爸媽在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第一步驟就是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增加自己當下的覺察力。當爸媽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通常會聽到的是爸媽說話的語氣多於聽到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其實,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還有可能是爸媽語氣所煽動出來的。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像是「我告訴過你多少次……」這樣威脅的字句,不知道被多少父母用過幾千萬次了。這一句話背後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老子/娘我生氣了!」。沒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這個傳達「老子/娘我生氣了!」訊息的
這句話,在孩子年紀還幼小的時候,的確相當管用。然而,用過這句話的父母,也都會知道,這句話的用處會隨著使用的次數以及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爸媽需要一再的反覆大聲地告訴孩子,不就很明顯透露出說,這樣的威脅告知是沒有達到原來你想要的用處。
爸媽在教養孩子上,一定需要不少的勇氣,這些勇氣包括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因為教養的學習,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給予孩子體驗的勇氣(父母需要有陪孩子面對行為結果的勇氣,讓孩子有機會從體驗中學習)、需要有與眾不同的勇氣(因為你周遭的人,可能和你的觀念不是那麼相同,或許是你的另一半、公婆、鄰居、朋友等等)。可見,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當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以及周遭不同人的期待下,爸媽就很容易有許多許多的情緒。
所以,一旦爸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覺察到自己情緒上來的話。首先,就需要先做幾下深呼吸,然後問問自己:「在這目前緊繃親子衝突的情況下,如果因為自己的失控,這根情緒的釘子被釘了下去,即便未來有機會拔起來,這道牆一定會留下疤痕,這是我要的嗎?」。
如果經過上述深呼吸還不能讓自己冷靜下來的話,接下來不妨考慮讓自己離開憤怒的現場幾分鐘。爸媽也可以拿孩子小時候的照片起來看看,想想小時候可愛的他/她,有時有可能會讓快要失控的爸媽會有異想不到的冷靜效果。等到爸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後,再回到管教孩子的現場。
接下來你就要問自己「這是誰的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再來面對孩子。如果是孩子的問題,我們就需要用到接下來的評估孩子的行為目的。
3. 親子教養之實務操作
有了上述對現代孩子的基本瞭解後,父母接下來需要的是如何協助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讓他們能夠再次奮勇向前、達到自我實現理想目標的實務操作步驟。知名阿德勒心理學家斯威尼和湯瑪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親子教養策略「CARE孩子的心」 (Sweeney, 2009)。
什麼是「CARE孩子的心」呢?就是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爸媽可以運用下列具體四個步驟來管教孩子:
(一)抓住你自己,不要衝動行事。(Catch yourself –don’t act impulsively.)
(二)評估目標: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Assess goals: What goals are ...
作者序
筆者20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除了精神醫療領域必需的專業訓練外,同時也致力於心理學領域的專研,當中也包括完成了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的碩士及博士的訓練課程。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領域專研過程,當中的學習包括認知行為、現實、焦點解決、敘事、完形、動機式晤談、動力導向、以及家族治療等不同學派的學習。
上述不同時期各種不同學派心理學的學習,對於筆者平日的臨床工作以及助人模式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和助益。然而,回顧這樣的專研歷程,筆者總覺得自己像一隻變形蟲,當下學了什麼樣的諮商技術,自己就好像變成什麼樣心理學派的諮商師似的,感覺上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這樣的感受,筆者就好像是一個遊牧民族似的,接觸到什麼心理學,就學什麼心理學。但,這看似隨機的學習歷程中,隱約地又感覺這條諮商領域的學習之旅,又不全然是漫無目的、毫無章法的學習。多年來諮商領域的學習,會駐足在我心中的相關理論及技術,隱約地又好像依循著某種的準則,只是這樣的準則,筆者自己有好一段時間看不懂是依循什麼準則罷了。這樣的疑惑,直到6年前筆者開始著手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
人生的旅途,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早已安排好,筆者在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對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之旅。這個故事或許可以從102年的那一段時間說起……
回想那一段為了順利通過博士班的資格考,長達三個月早上三點半就起床來讀書的日子,與之前筆者參加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醫師執照考試那樣K書的感覺,再相似也不過了。在順利通過資格考並且思考博士班論文題目的時候,當時正擔任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我,想當然爾,就是構思有關於自殺防治相關的研究議題。當中,原本構思了幾個關鍵的議題,包括有動機式晤談、華人孝道、華人面子等。經過了半年多的構思,當時也很順利地幾乎完成研究計劃架構的構思。然而,俗話說「計畫趕不上變化」,筆者因醫院職務的調動,離開擔任八年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的位子,我也正在思考是否需要調整論文方向?
當筆者正在思考這些種種可能的變動時,老天爺似乎冥冥中有了安排。這時讓我遇到了剛從美國返國不久的楊瑞珠教授,還記得那一次和楊教授在愛河旁二元品嚐咖啡館的相遇,她和我分享了「彈性生涯」的觀念。於是,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有了緣起。現在回頭來看這一段師生相遇的對話,影響的不只是我博士論文的方向,對於我的生涯,也產生了不少的影響。
賈伯斯曾經說過:「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成一線,那時你才明白那些事件發生的意義」。
筆者回顧自己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學習歷程,從一開始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習,接著又接觸到動機式晤談、焦點解決、現實治療、家族治療,也曾到美國大蘇爾(Big Sur)的伊薩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學習完形心理治療。每一段心理學的學習,都深深地影響了筆者不同時期的臨床工作模式。然而,隨著阿德勒心理學的學習,筆者終於找到家的感覺,有了一個屬於自己可以歸屬的理論架構。冥冥中,筆者之前十多年不同領域心理學的相關學習,似乎都在為筆者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做準備。也因為有之前這些不同的學習,筆者在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後,好像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
這些年來,認知、完形、焦點、敘事、家族、動機式晤談的學習,似乎只為了等待與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遇……
2016年11月25日,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首次在社區舉辦工作坊,地點選在高師大美學角落──啡拾光咖啡館,筆者受邀擔任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一場工作坊的講師,分享了〈阿德勒教你如何愛孩子〉。這一天,標記了筆者在社區開始推展阿德勒心理學。自此,筆者有了更多與阿德勒心理學互動的經驗。當年,筆者也於臉書建置了「陳偉任心晴小站」的粉絲專頁。粉絲專頁上的紀錄,也記載著這幾年來筆者與阿德勒心理學互動的人生足跡。
某種因緣際會下,開啟了筆者與阿德勒相遇的故事。從沒有想過喝咖啡會心悸的我,人生走到了中年的時候,竟然會和咖啡館有了兩段難以切割的生命交會:
第一段與咖啡館的緣分,楊瑞珠教授讓筆者與阿德勒相遇……
第二段與咖啡館的緣分,筆者有機會讓更多人與阿德勒相遇……
兩段在高雄咖啡館與阿德勒相遇的故事,讓筆者與阿德勒注定交錯,生命彼此有了微妙的互動。也因此,高雄和維也納,從此,也沒了距離。
人生還沒有走到盡頭,似乎,筆者已經找到阿德勒所說的社群感。未來,筆者還是會持續地透過「陳偉任醫師心晴小站」,與各位好朋友分享阿德勒心理學。
筆者20年的精神科醫師生涯中,除了精神醫療領域必需的專業訓練外,同時也致力於心理學領域的專研,當中也包括完成了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的碩士及博士的訓練課程。這一段不算短的心理學領域專研過程,當中的學習包括認知行為、現實、焦點解決、敘事、完形、動機式晤談、動力導向、以及家族治療等不同學派的學習。
上述不同時期各種不同學派心理學的學習,對於筆者平日的臨床工作以及助人模式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和助益。然而,回顧這樣的專研歷程,筆者總覺得自己像一隻變形蟲,當下學了什麼樣的諮商技術,自己就好像變成什麼樣心理學派的...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壹、學理篇
一、阿德勒生平與個體心理學的緣起
二、重要核心概念
1.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2. 補償作用
3. 賦予勇氣
4. 認知論
5. 家庭角色
6. 創造性自我
7. 人際關係論
8. 目的論
9. 整體論
10. 社群感
11. 生命任務
12. 平等合作
13. 夢的功能
三、診斷與評估
1. 症狀與心理疾患
2. 阿德勒取向精神疾病臨床評估
四、助人工作相關技術
1. 初步會談評估
2. 行為目的評估
3. 生命風格評估
4. 虛構目的評估
5. 優勢/資源評估
6. 改變動機評估
7. 4Cs原則
8. 特殊技巧
五、治療目標與助人歷程
六、與其他心理學派的關係
七、優勢與限制
八、阿德勒心理學再度被喜歡的原因
貳、應用篇
一、阿德勒助人歷程四階段
二、阿德勒取向家族治療
三、阿德勒取向伴侶治療
四、阿德勒取向藝術治療
1. 繪畫治療
2. 遊戲治療
五、阿德勒取向督導模式
六、阿德勒取向生涯諮商
七、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
八、阿德勒取向父母教養學
1. 現代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
2. 管教孩子爸媽要先懂的事
3. 親子教養之實務操作
九、阿德勒人際溝通術:停、看、聽、走四步驟
1. 學理依據
2. 實務操作
3. 特殊族群之運用
參、參考文獻
作者序
前言
壹、學理篇
一、阿德勒生平與個體心理學的緣起
二、重要核心概念
1.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2. 補償作用
3. 賦予勇氣
4. 認知論
5. 家庭角色
6. 創造性自我
7. 人際關係論
8. 目的論
9. 整體論
10. 社群感
11. 生命任務
12. 平等合作
13. 夢的功能
三、診斷與評估
1. 症狀與心理疾患
2. 阿德勒取向精神疾病臨床評估
四、助人工作相關技術
1. 初步會談評估
2. 行為目的評估
3. 生命風格評估
4. 虛構目的評估
5. 優勢/資源評估
6. 改變動機評估
7. 4Cs原則
8. 特殊技巧
五、治療目標與助人歷程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