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要
現在開始介紹佛法的大要,分成五章:「佛法根本原理」、「佛法的宇宙觀」、「佛法的人生觀/生命觀」、「佛法的修行」與「佛法是人類文化之母」。
壹、佛法根本原理──三法印
如果將佛法比喻為一個寶鼎,則三法印就是此鼎的三足,可見其重要性。三法印是佛法根本原理,三法印也是宇宙及一切事物的基本原理則,同時也是宇宙間最徹底的性質。筆者認為所有科學、哲學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應奉之為圭臬。例如,以後物理的教科書,在一開始時就可以先講三法印,因為它們是原理中的原理。物理學有能量守恆、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原理,三法印比這些還更基本。
本來在大乘佛經裡,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明,諸行無常就是一切在動,諸法無我就是一切無我,涅槃寂靜就是一切皆空。如前所說,三法印最奇妙的地方就是一即是三,三即一,一個成立,另兩個就成立,例如一切在動,則必然一切無我,一切皆空。一切皆空則必然一切在動,一切無我等等。從三法印又可以演繹出一切如幻、一切唯心、一切如意出來,合稱為六原則。
現在以物理學之觀點來加以說明。
一、一切在動(諸行無常)
「無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有一種感慨、無奈的感覺,例如常聽人說「世事無常」,其實也有這樣的意義,但是最重要的意義是一切在動,在變化,沒有固定。
先從科學說起。一切東西都在運動,整個宇宙在動,宇宙中所有的東西也在動,基本粒子也在動。現在宇宙學已經證明宇宙是無中生有,而且到目前還一直在膨脹中,靜態的宇宙觀已經被證明是不對的(愛因斯坦以及很多科學家在早期也犯了這個錯誤)。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杯子靜立於桌子上就是「不動」的,怎麼可以說一切必定在動?這可以用天文學和物理學的觀念來解釋。首先根據天文學,地球其實像一艘太空船,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環繞太陽運動,而太陽又環繞本銀河系中心運動,速度為每秒240公里。可以說一切東西都在相對運動當中,而所謂「絕對靜止」是不能成立的(註)。而物理學的觀點更深刻,那就是「靜相」也是動相的一種狀態。以靜止不動的茶杯為例,由表面看起來,好像有一個不動的杯子的相在那,但是深入觀察,杯子是由原子、分子所構成,而這些粒子絕非靜止不動,而是以很大的速度作交互作用。例如氫原子內的電子就以光速的百分之一速度(即每秒3000公里)在氫原子核(質子)附近運動。簡單地說,要維持杯子的存在(即使此杯靜止不動),必須要靠其內部組成粒子間的交互作用才能立。而「交互作用」就要不停的動,所以無論如何,一切都是「動」中的某種狀態。
(註:「絕對靜止」的觀念出自牛頓,而受到愛因斯坦與哲學家馬赫的批判,馬赫對愛因斯坦有很大的影響。物質「慣性」(inertia)(慣性程度的大小就是我們所說的質量)的來源,牛頓認為來自「絕對靜止座標系」,而馬赫認為來自相對運動。)
宇宙運動的二重性
如上所說,一切東西都在作運動,而這些運動都是在時空中產生的,並且必然是相對於某個時空座標而發生意義的,所以可以稱作「相對動」。奇妙的是,即使是沒有任何東西在裡面,也沒有時空的宇宙本體(稱為「真如本性」,下當詳述)也是在動,此時要稱做「絕對動」,因為這種動沒有方向,沒有軸心,而只有一個中心,但此中心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此種動無法思議,因為這是沒有時空當中,沒有任何東西在裡面的動。就物理觀點而言,如果沒有時空,那就無法定義運動,所以這是無法想像的動,只能在禪定中去體會。而現象世界是相對動,已經有時空了,此種動造成生滅,而絕對動乃是不生不滅。其實這兩種動是一體的兩面,而互為因果,至於如何從絕對動產生相對動而發生宇宙萬法,下面在介紹佛法宇宙觀時會有進一步的說明。這是宇宙運動最不可思議的「二重性」(duality)的性質,佛法常說「不二法門」,這種二重性就是不二法門的根源。所謂的「不二」就是「一而二」,「二而一」。雖說有兩種東西(性質、概念或現象),但不能分離,所以只是一種。但說是一種,卻又有兩種不同的情形,這就稱為「不二法門」。有無量多的不二法門,例如佛與眾生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色與空不二等等。
這是佛法的特殊辯證法,即對偶的互融性(或稱對立的互補性),所謂的對偶(或對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這種思想不是佛法獨有,在易經和量子物理學,對偶的互融都是很關鍵的觀念。在太極圖上可看到陰與陽如兩隻蝌蚪相抱,這顯現了對立的互補性,陰與陽互相對立而又圓融在太極內。陰與陽相生又相剋,相對又相容的性質,可以解釋宇宙一切萬法的生滅演化。
在量子物理學,微觀的粒子(量子)具有波粒二重性質,這在前言中就已提到過。波動現象與粒子行為是非常不同的,波擴展分布於整個空間,而粒子則局限於一個特定的位置,這兩種性質是互相衝突的,一個東西(例如電子)怎麼可能同時是波又是粒子?但實驗確實證明電子具有波粒的雙重性質,這種對立的互補性,物理大師波耳(Niels Bohr)稱為「互補原理(complememtarity principle)」。這種情形勉強可以用銅板作比喻,銅板的正反兩面互相對立,丟銅板時若出現正面則反面就隱藏不見,反之亦然。但離開正面就沒有反面,離開反面就沒有正面,而銅板「同時」具有正反兩面,電子的波粒二重性就像這樣,而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就體現了這樣的性質。
順便提一下波耳的一件趣事。他在1937年訪問中國時,第一次看到了太極圖,大為震驚,讚嘆不已。他認識到太極圖中陰陽相對的互補性內涵,發現在西方是革命性的互補性觀念,其實在東方早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思想方法。由於波耳在科學上的傑出成就,後來被丹麥國王封為「騎象勳爵」。照慣例爵士徽章應鐫刻族徽,波耳就用了太極圖的概念去設計自己的族徽,並且還在族徽上刻了一句拉丁文箴言:「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對立即互補)。」
物理上波的概念
佛法強調一切都在動,都在波動。佛教說的業,用量子力學的語言就是波函數,用量子場論的語言就是量子場,用最流行的語言就是量子信息,總而言之,就是量子波動,所以可以藉由物理上波的概念來幫忙了解佛法。首先介紹頻率的觀念。在物理上凡是規律性的振動,就可以用某種頻率來描述。頻率就是每秒鐘振動的次數,其單位稱為赫茲(hertz),每秒振動一次,就稱為一赫茲。但是振動的形式有無量多種,最簡單的例子是彈簧的振盪與鐘擺的擺動,這都是週期性的運動,故可以定義為頻率。接下來說明波長振幅與波速。若一個介質受到擾動,就會形成前進的波,例如空氣的振盪造成聲波,地殼振盪造成地震波,還有海水的波浪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介質振盪而造成的。最特殊的是光波,它根本不需要介質(以前誤以為「以太」是其介質,後來證明根本沒這個東西)。光波是一種電磁波,就是互相垂直振盪的電場與磁場,在空中互相感應而造成波動,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速度傳播。
大家一定看過海浪,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大自然的波動,前浪與後浪之間的距離稱為波長,吾人見海浪似乎往前移動,可是仔細看看,每一個地方的海水其實只是在作上下起伏運動而已,連綿下去,遂成為移動的波浪。而上下起伏運動是一種週期性運動,一秒鐘內往返振動之次數稱為頻率,可以證明波長乘以頻率=波速,而海水上下起的幅度稱為振幅。一切的波動都類似海水的波浪,聲波亦是如此,只不過是空氣在往返振動(這稱為縱波),而不像海水做上下振動(這稱為橫波)。波的特性為振幅、波長、頻率,(記得波速由波長乘以頻率而得)其中最重的特性為頻率。以聲波(聲音)為例,頻率決定音調,高頻率稱為高音調,低頻率稱為低音調,一種樂器發生的聲音,常常是很多頻率的音混合而成,而這些音的頻率通常有整數比的性質,這種特殊頻率的混合音形成音色。聲波的振幅決定音量,即振幅大小決定聲音的大小聲。
以上的討論是物理上波動的性質,波動諸性質當中以頻率的觀念最重要,故常被借用來說明不可思議的佛法。
所謂一切在動,是非常廣義的,已經不能局限於物理上物質之振動了。在物理上,一個系統可以由許多不同的部分組成,而形成此系統之振動之特徵頻率,例如在電路上,電阻、感應器與電容器可以組成一個線路,而形成其特徵(自然)頻率,這就是收音機或電視機選頻道的原理。當轉台時,即改變上述線路之特徵頻率,而當其頻率剛好與空中之某電磁波(由電台或電視台所發出)之頻率相同時,即產生共振,故可以接收到該電磁波之訊號,這就是轉台收看(收聽)不同節目之原理,這樣的道理常常被引用來說明佛教常說的十法界(十種宇宙)的情形。所謂的十法界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與地獄,共十種世界。
共振是物理上很重要的觀念,它的意義包含吸收能量、接受訊號、產生作用等。可以引用來說明坐禪的過程與五蘊的發生。根、塵遇合而成識,例如,眼根對色塵而形成眼識(視覺),也就是根與塵之頻率相同而形成眼識,則三者之頻率皆相同,這可以稱之為「三位一體」的共振。同樣地,意根與法塵頻率相同,產生共振而形成意識(六根、六塵、六識在後面的佛法宇宙觀中會有較詳細的討論)。如果根之頻率改變,對應之塵的頻率亦改變,則形成的認識也就改變。所以在打坐入禪定時,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界的情形,就如同改變電視機的頻率(接收器之頻率改變)則看到不同的節目(接收到不同頻率之電磁波)。十法界(十個宇宙)各有不同頻率,用修行的方法,改變我們認識的頻率,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法界。再進一步改變我們身體的頻率,不僅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身體也可以到那個世界去(如天界),目犍蓮菩薩就有這種大神通。這就是所謂神通的科學性解釋。一般人會大驚小怪,或認為這是天方夜譚,這是因為習氣深重,對佛法又沒有正確的了解的關係,其實修行就是改變頻率。
最後,頻率最深奧的運用是在「業」的討論上。簡單地說,業可以比喻成計畫的藍圖,但這只是一種靜態的描述。其實業是動態的,更適合用量子的觀念來說明,量子的狀態在量子力學就用「波函數」來描述(下面會詳加介紹)。波函數是一種數學函數,而且是複數(不是實數),它具有波的性質,故可以用頻率來表徵。我們常常說「消業」,就是改變業(量子)的頻率。
三法印代表三個原則,如果詳細檢討其內容,其實只有一個法印而已,那就是一切在動,這是真如本性(宇宙本體)的性質。因為在動,就沒有固定;沒有固定,就沒有實體,這就是「一切皆空」。又因為這個動是全體在動,所以不能說是誰在主宰,誰在發生東西出來。只能說是全體發生,全體變化,這就是「一切無我」。所以第一法印最根本,從第一法印就可以推論出第二和第三法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