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世界——紀念曼德拉
善良和寬恕是什麼?
曼德拉,南非的第一位黑人總統,一位終生致力於南非民主與自由、為美好永無停歇的勇士,一位被世界人民銘記的偉人,他打破曾經嚴格的黑人與白人的界限,給一個被分隔成黑白色的國家帶來走向幸福的美好希望。
八十四歲的曼德拉曾在南非舉辦個人畫展,作品主題是監獄生活。他用畫筆講述自己的鐵窗傳奇,但是,並不選用黑暗或陰沉的顏色,而是明亮、輕快、豐富的色彩,以此來表現自己樂觀積極的心態。他告訴人們:「我享用樂觀的色彩來畫下那個島,這也是我想與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訴大家,只要我們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戰,連最奇異的夢想都可實現。」
是的,從一個終身監禁的囚犯到一國之首,這樣奇異的夢想就發生在曼德拉的人生傳奇裡。從一九六二年六月入獄,到一九九○年二月釋放,這位傳奇人物度過了二十七年半的囚籠生涯。也正是在這近三十年的囚籠生涯裡,他明白了如果沒有這樣的生涯也許就體悟不到的真理:真正的囚籠是自己的心的囚籠。
他曾經內心充滿仇恨,充滿對不公平的仇恨,充滿對敵人的仇恨:「不論這個法院要怎樣對付我,它改變不了我內心的仇恨,我力謀從這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消除不公正和不人道——只有通過消除這些才能消除我內心的仇恨。」
所以,他用自己的一生做鬥爭。不同的是,早年,他與不公平鬥爭,與敵人鬥爭,正如他在一九六一年的演講說的:「只有通過苦難和犧牲,通過武裝鬥爭,才能贏得自由。鬥爭,就是我的生命。」後來,在漫長而孤獨的囚籠生活中,他學會了與自己的狹隘和偏執鬥爭,並且最終他戰勝了自我。「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其實我仍在獄中。」這話說明,他身在囚籠之中時,完成了超越心的囚籠的歷程。
心的囚籠一旦被打破,所有分別也被打破——不僅黑人和白人的界限被打破,敵人和朋友的界限也被打破。他內心寬廣的愛超越了黑人,延伸到了所有人——「在那漫長而孤獨的歲月中,我對自己的人民獲得自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對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獲得自由的渴望。」因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一樣需要獲得解放。奪走別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見和短視的鐵柵囚禁著。」
並且,他一直苦苦追求的自由,也不再是一個小我的個人自由,「擁有自由並不僅僅意味著擺脫自身的枷鎖,而且還意味著以一種尊重和提升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自由,不僅是自我的自由,也不僅是黑人的自由,還有白人的自由,更有所有人的自由,「只要世界上還有其他人沒有自由,我們的自由就不完全。」
從此,他把鬥爭也重新定義:我為反對白人種族統治進行鬥爭,也為反對黑人專制鬥爭。
而他鬥爭的方式也從暴力轉向和平。因為,他已經深深明白,膚色不是鬥爭的源泉,白人不是黑人的天敵,不公平來自體制而不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敵對,心中那個「建立民主和自由社會」的美好理想實現的前提是黑人和白人成為兄弟。要想贏得鬥爭,需要自己先放下鬥爭,走向和平的前行之路是原諒。
於是,他和時任南非副總統的德克勒克簽署《全國和平協定》,用和平方式,完成了南非民主的確立。就在同年,他們共用了諾貝爾和平獎。次年,曼德拉當選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
時至今日,那個折磨曼德拉也成就了曼德拉的羅本監獄成為諸多國家領導人出訪南非的必訪之處,它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曼德拉學校」。曼德拉用自己27年的寶貴光陰,用數不盡的汗水和淚水,再次向世人證明:苦難真的是最好的學校。而他,不僅在苦難中學會了堅強,更做到了寬恕,做到了超越仇恨。
二○一三年十二月五日,又是一個讓全世界人們銘記的日子,曼德拉走了。而他留下的生命理念,不僅僅是南非的,不僅僅是黑人與白人的,是全世界的,是所有人民的——「此時此刻的世界或許不夠美好,但只要堅持我們的美好信念並付出行動,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
延參法師智慧語錄
生命原本就是一個拖拖拉拉的過程,沒有信念的支撐也是一種悲哀。一個強大的信念左右著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這個信念來自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獨一無二地受用,不懷疑,不背離。
有時候,我們往往把聰明和智慧混為一
談。聰明可以通過思維邏輯和經驗獲得;智慧則不然,它來自內心的光明和清涼。如果給成功的人生一個淺淺的定義,能輕鬆地迎接明天,能開心地活在當下,就應該是美好的生活。
一個幸福的人,他應該是懂得生活藝術的人,用幽默去對付苦惱,用豁達去迎接生活。
有句古語說得好: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生活裡不要睜開眼睛去看別人的長短,應該丈量自己內心是否明亮和簡單,發現自己優秀,也要明白別人並不愚蠢。
如果說生活是一條長路,那麼快樂就是一棵智慧樹。生活的考驗並不是讓自己越來越糊塗,也不是自己煩惱的擋箭牌,生活是自己超越煩惱活下去的真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