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文明經典
古國系列|中國.希臘.印度
宗教系列|猶太教.佛教.天主教
精選原典、專業註解
遨遊人類心靈孕育的智慧天地
探究源遠流長的文化核心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編有兩大系列,共六冊。「古國系列」:I 中國文明經典、II 希臘文明經典、III 印度文明經典;「宗教系列」:IV猶太教文明經典、V 佛教文明經典、VI 天主教文明經典。
全書由傅佩榮教授總策劃,所選六大文明皆起源於二千年之前,源遠流常,典籍豐富,研究繁多,影響遍及古今中外。各冊皆委請該領域學者專家主編,選擇適合的經典以白話文重新闡釋,各章前皆有明晰導讀,除介紹著作背景,更提點了閱讀該書時需具備的問題意識,令讀者在閱讀時能更貼近原典的思想核心。
本書最大特色,即是使用我們習慣閱讀的白話文。傅佩榮教授認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使用白話文編撰,消弭了古今用語的隔閡、降低異國語言的門檻,而透過專家的導譯,讓我們可直接與中外聖賢哲人的心靈交流,徜徉其偉大的思想系統中,不僅能豐富個人精神世界,亦深入拓展了文化視野。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古國系列》第Ⅲ冊即「印度文明經典」,由何建興副研究員及吳承庭博士主編。印度做為文明古國,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均有豐富多元的成就,影響力除涵蓋印度次大陸數億人口,更擴及南洋各地,更與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關係緊密。欲了解印度文明這塊人類瑰寶,必然得從經典著手。
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繫,是以本書內容很自然地與宗教密切相關。由於印度經典文獻繁多,猶如浩瀚滄海,兩位主編特別針對成書於西元紀元前的著作,選錄出較具權威性與代表性的印度教文獻,讓讀者可直接認識印度教的核心精神;同時也選有多數印度教徒奉為靈性修行與日常踐履之圭臬的文獻,使讀者知曉印度教徒的宗教實踐和日常生活規範。
印度教文明經典主要分為天啓文獻(Śruti)和聖傳文獻(Smṛti)兩類。天啓文獻是指所聽到的、非人類創造、永恆的吠陀聖典,包括《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等四部吠陀本集,以及隸屬這些本集的《梵書》、《森林書》與《奧義書》。聖傳文獻則是指所記憶的文獻,為後世人們研究吠陀聖典、為其啟發而書寫成的典籍,數量眾多,其中較為華人世界所知者有《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兩大史詩、《摩奴法典》、《往世書》以及印度教各哲學學派的經論。本書除了宗教教義之外,亦涵蓋哲學思想、史詩文學、倫理規範、社會制度等層面,以期幫助讀者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不同面向。
作者簡介:
主編∥何建興
印度德里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為佛教哲學與印度哲學,迄今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與專書論文集發表約二十篇中英文論文。
主編∥吳承庭
印度巴拿勒斯大學(Banaras Hindu University)印度哲學與宗教博士,2005-2010年為巴拿勒斯大學兼任教師,現任教於杭州佛學院。
總策劃∥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逢其原書院院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
章節試閱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印度文明發源於南亞印度河流域,隨後擴展至南亞各地,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有著豐富多元的成就。由古至今,印度文化的影響力遠超出印度次大陸,已可說是人類文明不可忽視、不容或缺的瑰寶。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這文明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繫。在印度社會,宗教情感和文化、思想、習俗以及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虔誠的印度人依宗教儀軌作息、行事,時時如對神明。古代印度產生了印度教(Hinduism)與佛教這兩個重要的世界宗教,也蘊育出頗具有特色的耆那教(Jainism)。因此,印度古代文明經典的介紹,很自然地與宗教密切相關。由於本文明經典叢書另外有專冊介紹佛教文明,本書選譯的經典僅以印度教為限。不過,本書內容除了宗教教義之外,也涵蓋哲學思想、史詩文學、倫理規範、社會制度等層面,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不同面向。
一、印度教及其特質
現今印度教的信徒約有十億人之多,人數僅次於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教徒絕大多數居住於南亞與東南亞各國,但也隨著移民遷徙而散佈於世界各地。和發源於西亞的一神論宗教信仰不同,印度教相信多種神祇的存在,有為數眾多的聖典,更涵蓋包括婆羅門教、濕婆教(Shaivism)、毘師孥教(Vaishnavism)以及性力教(Shaktism)等教派。印度教包含不同的種族、文化、種姓制度和語言等,其複雜性遠超過一般對於「宗教」的定義。因此,有學者建議將印度教稱作是「印度教文明」。「文明」含括多種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體系,而印度教即是一個多元複雜的文明體系。
印度教不僅是宗教信仰,更是源於印度次大陸,以遵循自然法則、探尋真理、尋求離苦得樂為人生目標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印度教最古老的文獻《黎俱吠陀》可見,古代印度的先民們有如自然之子般熱愛自然、敬拜自然。他們觀察自然界的日、月、山、河、風、火等自然物時,見到它們具有超越人類的强大力量,並把這些力量看作是神明。此外,他們也意識到宇宙間存在有更高的自然法則(ṛta),約束和調節著宇宙內種種的自然律動與生命循環,使得太陽規律地繞行天空、月亮周期性地圓缺變化。這個法則也約束著人們的生老病死,以及人們的種種善惡因果行為。吠陀時代的印度教徒進一步認定這法則應有其持有者,因而產生至上存在體「梵」(Brahman)的觀念,主張梵是世界的創造者、維持者與毀滅者,是靈魂的來處以及死後的歸宿。
後代的印度教徒尋求從各種角度分析《吠陀》的贊詞與箴言,發展出語言學、天文學、儀軌、哲學、倫理學、表演藝術等等學科。此外,印度教與南亞各地的風土民俗結合,同佛教、耆那教與土著宗教的互動等等,使得這宗教在歷史長河的演變中,開展出前述豐富多樣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西元紀元前後的幾個世紀裡,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包容多神信仰的一神論宗教,以分別崇拜濕婆神與毗師孥神為至上神——也等同於梵——的濕婆教與毘師孥教為兩大主流,另外有崇拜特定女神的性力教。印度教萬神殿裡的眾多神祇仍為信徒所認許,或者被視為是至上神的下屬,或者是其不同面向的顯現。
印度教於多樣風貌中維持著統一性,於無窮變化中展示著不變性。基本上,印度教傳統認為,印度教徒應該遵守自然法則與種姓規範,和諧地與他人、社會、自然相處,進而與精神層次最高的梵或至上神連結,以此脫離世間苦厄,獲得至樂的解脫境地。
二、印度教文明經典及其選編
印度教文明經典主要分為天啓文獻(Śruti)和聖傳文獻(Smṛti)兩類。天啓文獻是指所聽到的、非人類創造、永恒的吠陀聖典。傳統印度教認為,這些聖典記錄著修行聖者於沉思中所獲得的真理,或者說,諸神透過沉思中的修行聖者把真理傳達給世人。天啟文獻包括《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等四部吠陀本集,以及隸屬這些本集的《梵書》、《森林書》與《奧義書》。聖傳文獻依字面義是指所記憶的文獻,被視為是後世人們研究吠陀聖典、為其啟發而書寫成的典籍。這類文獻涵蓋許多學科,用古典梵語或地方語言寫成,數量眾多;其中較為華人世界所知的,應當是《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兩大史詩、《摩奴法典》、《往世書》以及印度教各哲學學派的經論。
天啟與聖傳兩類文獻數量龐大,如浩瀚滄海般,本書僅能選譯其中的鳳毛麟角。配合本經典叢書的取向,我們選取印度教傳統或現代國際學界,認為結集或撰述於西元紀元前的著作,進行完整或局部的編譯工作。此外,編譯者的選擇標準另有二點。其一,我們挑選比較具有權威性與代表性的印度教文獻,以讓讀者可以直接認識印度教的核心精神。其二,我們選取多數印度教徒奉為靈性修行與日常踐履之圭臬的文獻,使讀者知曉印度教徒的宗教實踐和日常生活規範。
本書總計有八章。基於天啓文獻的權威性,本書前三章選譯《黎俱吠陀》、《夜柔吠陀》與《阿闥婆吠陀》三部吠陀本集以及《梵書》和《奧義書》的部分內容。第一章「吠陀經本集」節譯了吠陀本集中關於因陀羅、密多羅等諸神、日神蘇利耶、生主、原人、梵我等的贊詞,讀者可以從這些贊詞中了解印度神話和「梵」概念的來源。第二章「梵書」選譯了《百道梵書》有關火祭的創世神話,以及新月祭的摩奴和伊陀的兩則故事。第三章「奧義書」包括《大林間奧義書》、《歌者奧義書》、《泰帝利耶奧義書》、《自在奧義書》、《由誰奧義書》和《伽陀奧義書》的譯文,從中可以見到古代印度聖者和修道者如何探究梵的本質以及梵與世界、梵與人的關係。
本書其餘五章編譯印度教的聖傳文獻。第四章節選了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初篇部分章節,主要講述般度諸子的家族歷史,從中可以管窺古代印度的宗教神話以及社會與家庭觀念。第五章完整譯出包含於《摩訶婆羅多》的《薄伽梵歌》一書。《薄伽梵歌》相當受到當代印度教徒的推崇,可以說是眾多印度教徒人生哲學與宗教實踐的指導綱要書。本書第六章節選另一史詩巨著《羅摩衍那》之〈森林書〉的部分章節,主要描述正直而孝順的羅摩王子在接到父王下達的流放命令後,如何安撫他的母親、妻子與弟弟,從中可以看到印度教的倫理道德觀以及種姓制度與個人責任。第七章節譯《摩奴法典》前兩章對於印度教種姓階級制度的闡述,可讓我們了解印度教徒的人生義務與行為規範。本書第八章完整翻譯了《瑜伽經》。這部經論述我人如何抑制心靈以從事瑜伽修行,也講述通向人生精神獨立的方法,提供印度教徒靈性修行的指導圭臬。
由於古代印度人較不重視客觀的歷史記載,印度教古典文獻的成書年代一般難以確定。西方學者與印度學者往往各執一詞,雙方對於某些文獻年代的推斷可能有多達一千年的落差。於本書各章的前言裡,編譯者已依據印度教傳統或當代國際研究,說明所選取文獻約略的彙編或撰述時代。這裡應當說明的是,本書各章的編排次序並不代表所選取典籍的成書年代次序。對本書讀者而言,閱讀重點應該在於透過本書以了解印度教的思想文化,並從中汲取可資學習、運用的資糧。
三、關於本書的編譯
本書八個篇章中,何建興編譯第四、五、七章,吳承庭編譯第一、二、三、六、八章。由於編譯者與所譯典籍的差異,書中印度教文獻名相的中文譯詞並未完全統一,對文獻的思想觀念的詮釋也不盡相同,這或許也反映了當代印度教研究的多元性。此外,本書的編譯工作初期,曾由以下幾位講師與博、碩士生協助所選取文獻的初步翻譯:劉季音(第六章)、陳洵渼(第三章)、許容禎(第四章)、梁國超(第一、二、五、八章)、柯杏如(第七章)。由於某些因素考量,部分篇章後來有較大幅度的修改,某些章節也有增加或刪減。無論如何,對於幾位初步翻譯者的努力,我們在此深表謝意。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印度文明發源於南亞印度河流域,隨後擴展至南亞各地,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於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有著豐富多元的成就。由古至今,印度文化的影響力遠超出印度次大陸,已可說是人類文明不可忽視、不容或缺的瑰寶。印度文明的一個顯著特色,在於這文明與宗教信仰的緊密連繫。在印度社會,宗教情感和文化、思想、習俗以及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虔誠的印度人依宗教儀軌作息、行事,時時如對神明。古代印度產生了印度教(Hinduism)與佛教這兩個重要的世界宗教,也蘊育出頗具有特色的耆那教(Jainism)。...
作者序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為自然界的規律,今日科學已可把握其大要;人文為人類的行止,但「化成天下」一語仍遙遙無期。學習及了解六大文明,是當前無法迴避的道路。
現在簡單說明選擇這六大文明的理由。首先,中國是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無論就器物、制度、理念的任何方面看來,皆有領先之處與傑出成績。更何況其人口在今日仍居世界最多,身為中國人,怎能不率先閱讀自己的經典?其次,希臘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與北美,而歐美不僅是現代化的領先國家,同時也主導了世人對全球事務的關注焦點。不認識希臘的文學與哲學,將難以欣賞西方文明的後續發展。然後,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其傳統所塑造的神明觀、社會觀與人生觀,至今對廣土眾民仍有深刻的引導作用。印度本身有其繁複多樣、色彩繽紛的宗教,又能孕生佛教成為普世宗教之一,我們自然不宜錯過其經典。
接著上場的是三大宗教。宗教是文明的具體成就之一,而宗教本身也可以形成體大思精的文明。首先,猶太教是猶太人的民族宗教,何以值得了解?原因有二。一是以其為源頭,才有所謂的「三大」一神教,即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依序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二是出身猶太教背景而有全球影響力的人才極多,如耶穌(基督宗教的奠基者)、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現代物理學的標竿人物)等。在此補充一句,就是本書所論未及於伊斯蘭教,主要因為其年代太晚,在西元後第七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
其次,佛教文明出於印度,但成為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朝廷支持而有長期及大規模的譯經事業,使許多佛經以優美典雅的文體出現,得以廣為傳頌而深入人心,進而與中國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發展出大乘佛教。此時回溯其源頭,明白其原本教義,或許可以相互參照、啟迪新解。
最後,值得學習的是天主教文明。所謂基督宗教,是指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的信徒所組成的團體。其出現時代較晚,約在西元前後一百年間。耶穌的門徒所組成的是天主教。天主教在十一世紀分裂出東正教,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時期,又分裂出基督教(也稱新教,但其原名是抗議教,所針對者即為天主教)。這一教三系所信的是同一位耶穌、同一本聖經與同一位上帝。因此,認識天主教文明,所知者可以大體涵蓋這一教三系的原本教義,以及大約二十五億基督徒的想法。好學之人怎能錯過此一機緣?
本書共有六卷,分別介紹上述六大文明。各卷主編具備相關的學術專長,可以自負其責,選擇合適的經典,並為各卷作序。在所選經典之前,皆有扼要說明,便於讀者理解。本書最大特色,是全部使用我們所習慣閱讀的白話文。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文字載體,而在其智慧結晶。文字不應構成障礙,我們的時間也無比珍貴,所以就請藉由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徜徉遨遊於人類心靈在初期階段所孕育的智慧天地中。我們相信,愈能深入理解過去,也愈能站穩現在的腳步,並以堅定信心走向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總序/傅佩榮
本書所謂「世界文明」,是指起源甚早、影響至今的六大文明:中國、希臘、印度、猶太教、佛教與天主教。這六大文明的起源,皆在二千年之前,源遠流長而有豐富的經典,其影響則遍及今日世界大多數人。正確認識這些文明的核心觀念,是我們現代人共同的心願。
在中文用語上,「文明」與「文化」可以相通,皆指人類運用智慧以因應自然、安頓自己的成果。對照西方語系,可知「文化」一詞源於「耕種」,「文明」一詞出自「市民」,同樣與因應自然與安頓自己有關。《易經‧賁卦‧彖傳》說得恰到好處:「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
目錄
《印度文明經典》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古文明起源圖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1 吠陀經
梨俱吠陀本集
夜柔吠陀本集
阿闥婆吠陀本集
2梵書
3 奧義書
大林間奧義書
歌者奧義書
泰帝利耶奧義書
自在奧義書
由誰奧義書
伽陀奧義書
4 摩訶婆羅多
5 薄伽梵歌
6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阿逾陀篇
7 摩奴法典
8 瑜伽經
內容簡介
《印度文明經典》
總序╱傅佩榮
世界三大古文明起源圖
導言╱何建興、吳承庭
1 吠陀經
梨俱吠陀本集
夜柔吠陀本集
阿闥婆吠陀本集
2梵書
3 奧義書
大林間奧義書
歌者奧義書
泰帝利耶奧義書
自在奧義書
由誰奧義書
伽陀奧義書
4 摩訶婆羅多
5 薄伽梵歌
6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阿逾陀篇
7 摩奴法典
8 瑜伽經
內容簡介